个人资料
正文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五集)

(2009-02-26 20:48:53) 下一个
http://new.amtb-aus.org/tushuwenzi/ShowArticle2.asp?ArticleID=20-15-05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五集)
2003/5/24【字体: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阿彌陀經》經文的第一段,從「如是我聞」到「今現在說法」這一段。小註裡頭,第一段是解釋名義,解釋名義就是解釋名詞術語。

  「如是我聞」,「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也是師承。「一時」,這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這個主講的人。「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是處所成就,在這個地方講的。「舍利弗」這些大眾們,這是聽眾成就。這就跟會議記錄前面的格式相同。下面我們一條一條的來跟諸位做簡略的報告。

  先解釋「如是」這兩個字。「實相妙理,古今不變」這個叫「如」。我們先說這兩句。「實相」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真相,實就是真實,相就是現象,宇宙的現象,真實的樣子是什麼。我們凡夫看不到宇宙的真相,我們看到的是幻相、假相,千變萬化的相。真相,真相沒看到!好比我們看大海,看到大海裡面波濤洶湧,在海岸邊上看到浪花的衝擊,我們看到這個相,看到波濤,看到浪花。真相是什麼?真相是水。只知道去欣賞波濤洶湧的浪花,只去看這個相,把水忘掉了,真相是水。

  我們看到宇宙之間千變萬化,從來沒有一分一秒鐘停止過。佛經上講的剎那生滅,好比海裡頭的波濤,波起來,生了;降下去,滅了。浪花衝擊上來,生了;這一退後,浪花消失,就滅了。宇宙之間生滅變化永恆不斷。我們平常只知道看這個變化的相,沒有看到它的體,能變化的體是什麼。波濤、浪花是水變化的,體是水。宇宙這麼大,這裡面千變萬化的,它的體是什麼?在佛的經典裡面就把它稱為實相。

  「實相妙理,古今不變」,所有一切現象是剎那生滅的,千變萬化的,能現能變的體是永遠不變,它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中觀論》上講了八個「不」都是形容它。它是宇宙的本體,是我們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佛在這裡給它一個名稱,這個名稱叫「如」;如如、真如、自性、真心、理體,佛在經典上說了幾十個名字,這個沒有關係。佛為什麼說這麼多名字?用意是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名字是方便法不是真的,但是在教學裡頭用這個名字讓你悟入真實。名字不能執著,名字要一執著,你就不能夠悟入真實。所以不可以執著名字相,佛說這麼多名字,意思就是給你說,怎麼說都行,只要說的是這樁事情就沒錯,千萬不要執著名字。

  這一部經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修學的目的就是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我們要用一般的話來說,去學習。學習,在我們這個世間有什麼不好?我們這個世間學習的環境不好,人事環境尤其不好,這個世間沒有好老師,沒有好同學,沒有好的修學環境,壽命又短,就是時間太短不夠用。阿彌陀佛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最完備的修學環境,只要我們想去,你真能去得了。

  本師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你到那個環境去學習,諸佛如來是你的老師,諸上善人是你的同學,同學都是上善。上善指的是什麼?等覺菩薩。像觀世音、大勢至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同學、學長,我們班上的班長。那個地方是最完備修學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裡面你不會起貪瞋痴。為什麼?所有一切,不論是物質的或者是精神的,受用都是變化所作。想什麼,東西都現前,貪心沒有了。這個社會都是善人,沒有惡人,沒有一個人有惡念,沒有一個人有惡意,沒有一個人有粗魯的言語,你就是有瞋恚心,你在那裡發不起來;換句話說,沒有讓你發脾氣的條件,這個不可思議!瞋恚心發不起來。你六根所接觸的全是佛法,全是聖賢教誨,你決定不愚痴。換句話說,貪瞋痴不必去斷,也不必去理會,到那個世間住久了,自然而然就斷得乾乾淨淨,目的在此地。

  「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無非」就是不錯,決定不錯,這叫「是」。這個解釋是依本經宗趣來說,把它擺在第一條。這個說法,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此界他方,都是正確的,都沒有錯誤。就是在華藏世界講,也是正確的。為什麼?我們看到文殊普賢在華藏世界華嚴會上,以十波羅蜜、十大願王勸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你們想想看,所以在華藏世界、在華嚴會上講也是「決定無非」。從這些地方你自然就體會這個法門殊勝,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在一起學習《華嚴》,學習《華嚴》的目的在哪裡?對於淨土這個法門徹底明瞭。《華嚴》講得最細、講得最多、講得最清楚,沒有別的,就是讓我們深信不疑,下定決心念佛求生淨土。你學《彌陀經》、學《無量壽經》,半信半疑,不能解決問題,學《華嚴》。《華嚴》長時薰修,把你的疑根拔除。都清楚、都明白了,《彌陀經》、《無量壽經》這是淨宗的綱要,把綱領抓住,修學的功夫得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望就能落實。

  下面還有一個解釋,請大家看,「又萬法俱寂,一心不亂為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為是」。這也是依淨宗旨趣而說的,但是這個說法範圍大。「萬法俱寂」這個道理太深了。我們看到萬法「俱動」,剎那生滅,都在動。萬法俱動就不是如,如是講的體,我們所看的是相,著相!相是動的,作用是動的,體不動。就像在海裡頭我們看的波浪,浪花起伏它在動,它隨著風向,隨著流水的方向不斷的在移動,那是它的作用;起伏是它的相,流動是它的作用。但是你要曉得它的體沒有動,體叫如。

  一心不亂,一心,心不動;二心,二心是動的,二心是你心裡頭有妄想。所以想叫妄想,意思就是告訴你那不是真的。真心是什麼?真心裡頭沒有念頭,真心離念,真心無念,這大乘經上常講。有念不是真心,無念是真心。這個地方又要搞清楚,無念不是無想,不是說我什麼都不想了,我就是無念,錯了。這個地方真的差之毫釐,繆之千里。為什麼?你要把無想當作無念,你真的修成功了是無想定,你將來的果報在四禪無想天。不能解決問題,搞錯了。

  無想也很不容易,也是相當的禪定,你看,四禪!生四禪天裡面的無想天。為什麼不能解決問題?他墮在無明裡頭,無明還是想。動的不想,他想靜的,想那個不動的,他想「無想」;有想不想,他想無想,變成無想定。無念不一樣,這個要搞清楚,無念不是無想,無念是無妄念;無妄念,大乘法裡講是有正念。如果你心裡頭還有分別有正念,還執著有正念,這個正念又變成了妄念,這個難懂。

  到底怎樣才叫正念、才叫無念?佛經上有一個總的原則,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叫做無念。對於宇宙之間一切理事、因果、性相,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叫正念。所以正念裡面有智慧、有德能、有相好,活活潑潑,這裡面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跟無想定大不一樣,跟小乘的偏真涅槃不相同。無想定、偏真涅槃沒有用處,有體無用,說老實話,自己得不到圓滿的利益,也不能夠利益眾生。

  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釋迦牟尼佛呵斥小乘人,讚歎菩薩。菩薩有體有用,小乘有體不起作用!所以要懂得「萬法俱寂」。這個相在哪裡?這個相就在眼前,而且它不生不滅,它周遍虛空法界,那怎麼不在我們眼前?釋迦牟尼佛在華嚴會上非常感嘆的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在現在,從來沒有失掉。非常可惜,「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如是」原來就在我這個身上,我一天到晚在用它,不知道!在這個身上什麼東西?六根的根性,這是明顯的跟你講,六根根性。六根根性就是「實相妙理」,就是寂滅相,清淨寂滅,就是真心、就是本性,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如果再深入跟你說,我們這肉體上,現在科學家很清楚、很明瞭了,我們這個身體什麼造成的?細胞造成的。細胞是怎麼造成的?原子造成的。原子怎麼造成的?粒子造成的。《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每個粒子都具足圓圓滿滿的法性,法性就是真如。真如在哪裡?真如無處不在!每個粒子裡頭都有,每個原子都有,我們身體每個細胞都有,非常可惜就是因為你迷了,你不覺悟。

  你要真的覺悟了,才曉得「萬法俱寂」!我們沒有看到清淨寂滅,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我們看到的是無量無邊的生滅相、變化相。這是怎麼回事情?我們只見相不見性。這些佛菩薩、真正修行覺悟的人,他們見性了相,對於現象他很明瞭,他見它的性,在生滅現象裡面有不生滅的性,這才把事實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如是,原來如是!他一心不亂,也就是說他沒有妄想了,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了,這叫「如」。

  淨宗修行不迷信,跟華嚴、天台、法相、三論,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不比它差。佛在《金剛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淨宗不在法門之外,跟其他的一切法門真的是平等沒有高下。為什麼?所依憑的都是真如,都是實相。「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是」!一點都不錯。是心是佛本有的,本來就是,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心。現在你又發心想作佛,你想想看你能不能成佛?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天天想佛你當然就作佛。現在SARS的傳染病為什麼這樣的兇?傳染得這麼廣?沒有別的,你天天在想SARS,SARS就來了,就這麼回事情。你不再想它,它慢慢就沒有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為什麼不想好的,不想善的?

  今天早晨美國打電話給我,有不少人在電視上看到我前一個時期對SARS有幾次講話,現在他們把它編在一起,在衛星電視上播放。我特別告訴大家,我們要相信佛的話,「一切法從心想生」,不要去理會,不要去想它!想什麼?真涨鍦Q。真涨鍦Q決定不會感染一切病毒,不會感染。你的心裡頭、思想裡頭沒有毒,怎麼會感染毒?不相應!平等慈悲可以能夠化解病毒,SARS細菌帶的毒,能把它化解掉。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只要我們真正修「真涨鍦Q平等慈悲」,瘟疫很快就化解,就沒有了。天災人禍從哪裡來的?從妄想裡頭來的,從貪瞋痴裡面來的,這才是根是本!所以我們天天想佛,天天念佛,天天看佛,看佛像,天天讀佛經,哪有不作佛的道理?這叫「是」。「如是」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再看「一時」。

  「際遇良時,師資道合」,一時。所以佛講經的時間不記載年月日,用這個好!不記載年月日,這裡頭還有一個很深的意思,讓我們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因為時間空間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產生的,它不是事實。在法相唯識學裡面,把時間空間列在「不相應行法」裡面。什麼叫不相應行法?用現代的話來講,它是屬於抽象概念,不是事實。所以佛家的名詞叫不相應行法,現在人叫抽象概念,沒有事實。「一時」好!

  「際遇良時」,「際遇」我們今天講是機會,條件具足了,這個時候。「師資道合」,老師遇到好的學生,好的學生遇到好老師。學生喜歡學,老師樂意教,這個遇到之後,這叫一時。老師再好,遇不到學生也是枉然;學生再好遇不到老師,這種情形很多很多。所以善導大師那個話我是愈想愈佩服,他老人家講「總在遇緣不同」。緣裡面最重要的是人事。我們能不能成就?個人修行能不能成就?對社會、對大眾能不能有所貢獻?都在遇緣不同。最重要的是志同道合。

  佛法裡面講的「六和敬」。第一個「見和同解」,大家的想法看法一致。一致怎麼建立?一致就是放棄我自己的想法看法。我是凡夫,這個首先要承認、要肯定!我是凡夫,我沒有覺悟,我現在在迷。既然沒有覺悟,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就不是正確的。我們大家都是凡夫,把自己的成見放棄,把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暫時放在一邊。我們聽佛的,我們接受佛的教誨,依照佛的想法、佛的看法、佛的做法去做,這叫學佛。佛的想法、看法、做法靠得住靠不住?這要有信心。信心從哪裡來的?肯定佛是覺悟的人,佛是明心見性的人,佛的思想、作為就是自性性德的流露。到我們自己要是證得佛果了(證得佛果就是明心見性,就是把「如是」真的找到了),我們的想法、看法、做法會跟諸佛如來完全相同,佛佛道同。

  為什麼?你見性了。你的思想、見解、言行,全部都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沒有見性,它是從煩惱習氣裡面流露出來的,所以它帶著有自私自利,帶著有貪瞋痴慢。諸佛菩薩、法身菩薩決定沒有自私自利,決定沒有貪瞋痴慢,這是很合理的。所以我們自己反省,我還有沒有自私自利?我還有沒有貪瞋痴慢?還有一點。有一點都不行,有一絲毫都不行,你沒有覺悟,你沒有見性。要把它斷到一絲一毫都沒有了,那是見性的樣子。我還有私心,我還有好惡,這個喜歡,那個討厭,不行!誰喜歡?我喜歡。誰討厭?我討厭。你還有「我」!有「我」就有自私自利。

  唯識經論裡面常說「四大煩惱常相隨」,這不是學來的,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的習氣。頭一個「我見」,這是根!「我見」就是嚴重的執著,執著這個身是我,執著能夠思惟想像的這個東西是我,我見。有我見一定跟著來的有「我愛」、有「我痴」、有「我慢」,四大煩惱,凡夫!真正覺悟的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這四個沒有了。所以自己要常常想到自己是什麼人,是凡夫,不是佛,不是菩薩。

  既然是凡夫,真正知道自己是凡夫了,放棄我自己的成見,放棄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做法,我的說法,放棄!隨順佛陀教誨,這是一等聰明人,這個人真正叫學佛。他果然真幹,不要三大阿僧劫,他這一生能成功。三大阿僧祇劫是對誰說的?半信半疑的人。你說他不幹,他天天在幹;你說他真的在幹,不見得,他沒有忘了自己。境界現前的時候還是妄想習氣作主,那一種人成就就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需要無量劫。真正把自己煩惱習氣放下,完全聽從如來教誨,這經典最後一句是「依教奉行」,果然依教奉行,快!尤其是這個法門,當生成佛的法門。「一時」,一時能成就。

  第四句主成就,「佛」。佛是梵語音譯「佛陀耶」,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尾音都省略掉,單單稱個「佛」。他的意思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人天大師,名佛」。佛這個字含義很多,它的體是智慧,三種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三種智。智起作用就是覺,自己覺悟,自覺之後要幫助別人覺悟。為什麼?自他是一不是二。這個道理要懂,事實真相要清楚、要明瞭。覺行圓滿那是智慧,覺悟達到圓滿,宇宙人間萬事萬法沒有一樣不覺。許許多多宗教裡面讚美神、讚美上帝全知全能,覺行圓滿就是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無所不能,這個時候我們稱他作「佛」。佛是梵語,「人天大師」,人間天上的好老師。「大師」是最極的尊稱,尊稱到極處,大師就是佛。

  現在人有不少人自稱大師,這個事情在古時候沒有。你看看古時候翻經的這些法師,他的道德、學問、修養都達到高水平,人家謙虛。我們在翻經名題上常常看到「三藏法師」,更謙虛一點稱沙門,不敢稱法師。通達經律論的稱三藏法師,經律論通達一種,不敢稱三藏法師。通達戒律的稱律師,通達論典的稱論師,通達經教的通常稱法師,不敢加「三藏」,三藏是統統都通。沒有人敢稱大師的!大師是佛。這一點我們同學要記住,千萬將來不能夠自稱大師,你稱大師,你太傲慢、太過分。別人稱你大師,要把這些事實跟他講清楚、講明白,不可以這樣稱法。稱大法師還勉強,法師,那個「大」是尊敬你,稱大法師,不可以稱大師,要懂!

  就跟世間一樣,名稱不能亂用的。大師是佛,他不是佛,他稱大師,這有過失的。譬如說你不是總統,你出去跟人家說我是總統,你們都要稱我總統,成什麼話?世間人這樣做是犯法的。在佛法犯不犯法?犯法。世間法不制裁你,護法神要制裁你,你做得太過分了。但是有許多祖師大德過世之後,後人稱他大師,這是對他特別的禮敬,這個行。他自己也不知道,後人尊敬,這個行。

  可是有一個例外,淨土宗的祖師一般稱大師,稱大師也不是他在世,都是他往生之後,後人尊稱的。因為那個「祖師」也是後人尊重他的。淨土宗沒有承傳,不是一代一代的。其他各宗各派都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淨土宗不是的,淨土宗沒有。淨土宗祖師從哪裡來的?是後人,等於說民主選舉出來。這個人對於淨土宗修行有成就,對淨土宗有很大的貢獻,後人稱他為祖師,不是他自己稱為祖師。所以淨土宗的祖師是民選的,稱為大師,但是都不是他在世。

  諸位要知道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都稱印光法師。你看最早的《文鈔》,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印光法師文鈔》,沒有稱大師。他老人家往生之後,後人稱《印光大師文鈔》,行!他在世的時候不可以稱。「人天大師」,佛稱,佛可以,菩薩都不行,菩薩稱大士、稱開士、稱正士,不能稱大師。這是常識,我們必須要懂得。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這一條,「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一句。

  「舍衛」是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翻作「聞物」,「此云聞物」。聞物就是兩個意思,「聞」是說這個地方多聞的人很多。用現代的話說就是見多識廣、有學問的人、有道德的人、有見識的人很多。換句話說,就是現在我們所講的,這個地區文化水平很高,「聞」是表這個意思。「物」是物產豐富。用現在的話來說,物是物質文明,聞是精神文明,都非常殊勝。這是個好地方,非常難得。

  「舍衛」原本是一個城市的名字,這個城市太出名了,用這個城市就代表國家。就好比我們現前的社會,我們提到北京這就代表中國,提到華盛頓DC就代表美國,一樣的意思。祇陀也是梵語,須達多也是梵語,這是兩個人的名字。祇陀是太子,須達多是位大臣、長者。這兩個人布施一個場地,提供給佛在這個地方建立道場,教化眾生。這個故事就不能講了,《經律異相》裡頭有,《法苑珠林》裡面有,許許多多法師對《彌陀經》註解都講得很詳細,我們在此地把它省略了。

  須達多黃金布地,把祇陀太子這個花園買下來,祇陀太子看到他這樣做法,被感動。他說釋迦牟尼佛到底是個什麼人,你怎麼對他這麼尊重,做出這樣大的犧牲。太子的花園非常之好,須達多向他買。太子跟他開玩笑,你家裡富有,黃金很多,你能把黃金把我這個地舖滿了,我就賣給你。須達多就真的幹,祇陀太子受感動,他說我們兩個人合起來,我們來供佛。須達多不肯,須達多說功德是我一個人做的。太子就講,好了,那好,這個地你布滿黃金,我地賣給你;園林裡面的花草樹木是我的,你沒有辦法舖。好!地賣給你,花草樹木我全部把它砍掉。須達多這就沒有法子,「好!好!」這兩個人合作,所以叫「祇樹給孤獨園」。

  「給孤獨」就是須達多,當時這個城市人送給他這個稱號。他常常布施孤獨之人、老人,用現代的話來說,須達多長者很喜歡做社會慈善事業,幫助孤苦的人,幫助老人,無依無靠的人他都照顧,所以給他「給孤獨」這個稱號。這個道場就叫做「祇樹給孤獨園」,因為祇陀是太子,把他的名字放在前面。黃金布地的故事從這來的。

  他們兩個供養佛陀在這個地方教化眾生,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接受?佛陀歡喜接受。但是這裡面我們一定要仔細觀察清楚,佛陀接受他們供養是使用權,決定不接受所有權。如果說我這個園林供養釋迦牟尼佛,把產權都交給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出家,現在不是又有了一個家,不又回家去了!你們諸位想想是不是這個樣子?釋迦牟尼佛一生接受國王、大臣、居士、長者的供養,統統是使用權,決定沒有所有權,這個一定要知道!心地永遠是清淨的,決定不起貪心,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他老人家的作為給我們後世人做榜樣,我們要記住,如果這個產權據為我所有,我就錯了。你又回家去了。

  真正修道人於這個世間一絲毫都沒有貪戀。所以現在我們建立道場,一定要成立一個法人代表,這個產業不是歸某一個人私有。組成一個董事會,董事會裡面可以請在家出家來擔任,他有權處理道場裡面的財物人事。委託真正有修有學、德高望重的,或是法師、或是居士都可以,委託他,就是請他,董事會請住持,請負責管理道場的人,這個人他來管理,他來負責教學,做弘法利生的事業。

  「祇樹給孤獨園」這個道場的主權人,就是祇陀太子跟給孤獨長者,他們等於是董事會。聘請(在佛法叫禮請)釋迦牟尼佛以及他的那些學生到這個地方來常住,到這個地方來修行、講經說法。當然這個地區民眾來聽經、來學習的人非常之多。經典上總是寫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還要列舉幾位上首,實際上列舉幾位上首是表法的,每一部經前面並不完全相同。這幾個人代表這一個法門的內容,它有這個意思在,所以不是隨便列舉的。這些地方我們要注意學習。

  修道的人、覺悟的人,決定不沾惹名聞利養。中峰禪師給我們做出榜樣,我們在他的傳記裡面看到,杭州靈隱寺是那個地方第一個梵剎,我們今天講大寺廟,請他去做方丈住持,他辭謝了,他不做。為什麼?為了教導後學遠離名聞利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釋迦牟尼佛一生從事於教學講經的工作,這是我們的典範。出家人在這個社會上幹些什麼?人生在世不能無所事事,總要對社會、對大眾有一點貢獻,這個貢獻就是你一生從事的事業,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出家人在這個社會上接受大家的供養,我們用什麼回饋?那你先要理解出家人在這個社會上,到底擔任什麼樣的角色?

  我們仔細看釋迦牟尼佛就知道,一生教學,教學是教育。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講經三百餘會,這三百餘會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辦活動;他辦大型小型、長期短期的這種活動三百多次。像我們現在辦佛學講座,辦短期的培訓班,辦長期的學院。有時候也接受其他地方的邀請,短期講經、講演的這些活動,世尊這三百餘會就是這樣的。天天從事於教學,勸化眾生,這個事業是什麼事業?現在人講社會教育。教化的對象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來者不拒,去者不留,這就是現在人講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們要看清楚、看明白。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做過像現在這樣的法會,沒有!超度,沒有!為死人誦經,沒有!

  我們要細心觀察,這些像現在做的這些法會,超度的法會,是後人流傳下來的,不是佛留下來的。這些歷史我們要懂得、要明瞭,不能把方向目標搞錯了。佛教導我們目的是什麼?目的是教我們覺悟,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覺悟;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佛。園林、道場,什麼是「道」要搞清楚。中國儒家講的道,就是倫理道德;佛法講的道,就是覺悟的理論,覺悟的方法,覺悟的境界,這是道,道路!轉凡成聖之道,破迷開悟之道,斷惡修善之道,這是道路!這個地方是教導這些的,這個場所稱之為「道場」。這是第一段為諸位介紹的。

  下面第二段,「大眾同聞」。從「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一直到「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這是第二段。第二段講「大眾同聞」。我們這個提要裡頭寫的「為後學示範,善自取師」,取是取法,師是師法,這些都是給我們做榜樣、做模範的,我們要會學,向他們學習。

  經文上給我們寫得很清楚,「大比丘僧」,比丘是小乘,它上面加了個「大」字,就不是小乘,大乘比丘,學習大乘法的。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常隨弟子,長期追隨老師的,老師到哪裡跟到哪裡,跟一輩子。所以它是一個相當有規模的團體,教學的團體,社會教育活動的一個團體。總數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五」字省略掉,它取整數,一千二百五十人,實際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彌陀經》註解裡面都會說到,都介紹得很詳細。

  再看看,這些人「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這個不得了!什麼是阿羅漢?「阿」翻作無,「羅漢」翻作學,所以把它翻成中國意思叫「無學」。無學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今天講畢業了。他的學分統統修圓滿,畢業了,畢業了就無學。小乘的無學是四諦法修滿,稱阿羅漢,得到正覺。阿羅漢是學位的名稱,拿到阿羅漢的學位,他真正成就了正覺。這個意思就是說他的思想、見解、言行沒有過失,見思煩惱斷盡。經論上常說的八十八品,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須陀洹就斷盡了;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也斷盡了。見思煩惱斷盡,證阿羅漢果。

  換句話說,六道輪迴裡面的因他沒有了,因沒有了,就超越六道輪迴。他要再到六道輪迴裡面來教化眾生,那就是乘願再來的。眾生有感他有應,乘願而來的,不是業力。六道裡面的凡夫出不了六道輪迴,業力。什麼業力?見思煩惱。見思煩惱不斷,你怎麼能出六道輪迴?你要從這個上面去想、去觀察,你才知道難,太難太難!因此,我們不能不感謝阿彌陀佛,要不是阿彌陀佛為我們開這個帶業往生的法門,我們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

  每個同學你們自己冷靜反省一下,你妄想雜念能斷得掉嗎?一切時一切處,連晚上睡覺,你的妄想都沒有中斷過。晚上睡覺會作夢,夢從哪裡來的?妄想變現出來的。妄想分別執著你斷不掉,出不了六道輪迴,幸虧有這個帶業往生的法門。這個法門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難信之法!難信能信,那是你無比的福德,無比的智慧。你能選擇這個法門,死心塌地修學,你這一生超越六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小乘阿羅漢不能跟你相比,你比他殊勝太多了。

  大乘阿羅漢是指誰?大乘畢業,無學了,給諸位說是法雲地的菩薩,就是第十地的菩薩,畢業了;大阿羅漢是指法雲地的菩薩。這些人,佛在這裡告訴我們,「皆是大阿羅漢」,不是小乘。不是小乘怎麼樣?來唱戲,裝小乘,他在這裡扮演小乘,實際上是大阿羅漢。這裡面確實有不少早就成佛,像這裡所講的舍利弗、目犍連,大家都知道,古佛再來。

  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統統都是古佛再來,那是菩薩眾;這個地方示現的是聲聞眾,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都是給我們做榜樣的。我們一個人要成就,許多人要打擊他、嫉妒他,破壞他、障礙他,造無量無邊罪業,這是迷。覺悟的人看到這個人成就了,大家幫助他,大家擁護他。像唱戲一樣,你唱主角,我替你唱配角,沒有一個不歡喜,把你捧起來。這一場戲唱好,目的在哪裡?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

  所以古大德常講「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這些出家人互相讚歎,佛法興旺。互相毀謗,自讚毀他,佛法就滅了。佛法興旺,對眾生有好處,對我有好處;佛法滅了,對我沒有好處,對眾生沒有好處。由此可知,吉凶禍福都在我們一念之間,世出世間法都是這個道理。一家興旺,你看他一家人互相和睦,互相讚歎,歡歡喜喜,這個家庭興旺。如果這個家庭彼此都有猜疑,都不信任,每個人都看對方的缺點,絕不說對方的優點,這個家庭不久一定敗亡,這肯定的。

  團體、公司行號,乃至於國家都不例外。國家怎麼樣興旺?世界怎樣才能得到和平?聖人看得清楚,講得透徹。我們果然覺悟明瞭,依教奉行,從家裡開始,家和萬事興。我們這個小團體,四眾同修都在一起,彼此互相讚歎,這道場會興旺。彼此互相猜疑,嫉妒障礙,這個道場沒有前途。這些道理、事實真相,都是因果報應,不能不明瞭,不能不警惕!

  人死了有來世、有來生,不是死了什麼就完了。死了一切都完了,我們搞這個幹什麼?不用學佛了。正因為死了還有來世,來世還有後世,我們這一生要沒有做好,死了就不得了,麻煩就大了。聰明人,古人所說有「前後眼」的人(「前後眼」是能夠想到將來,能夠想到以後),過去未來的事情多想一想,要為生生世世著想,要為社會大眾著想,這是個明白人,是個覺悟的人。只為自己,不知道為別人,這是糊塗人,迷惑顛倒的人。

  所以佛身邊這些大眾,還包括在家居士,裡面都有古佛再來的,大菩薩示現的,外表像個凡夫、凡人,實際上是聖人。我們看提要裡頭所說的,提要裡頭有三條,「聲聞居首,出世相故,常隨從故,佛法賴僧傳故」。這是為什麼把這些小乘放在第一位,因為他們的形相是出家相,菩薩不一定是出家相,在家相多。菩薩不一定常常跟著佛,聲聞常常要跟佛,為什麼?沒有畢業。比丘,比丘是學生,沒有畢業,沒有畢業當然天天要跟老師。菩薩畢業了,他可以離開老師。所以這些學生就是在校的學生、在學的學生,還沒有畢業。

  世尊當年教學沒有固定的場所,學校在哪裡?在樹林裡面,在河流、小溪旁邊,沒有房屋,沒有一切設施,這個我們都很了解。他們的生活,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沒有房舍,什麼設備都沒有!野外生活。我過去看過一本書《曠野的聲音》,是美國人寫的,寫澳洲土著。現在這個澳洲土著還有,他們住在澳洲的中央地帶,沙漠地區,什麼設施都沒有,就跟釋迦牟尼佛當年一樣,樹下一宿。他們吃的東西全是野生的,也是像遊牧一樣到處找東西吃。沒有一定居住的地方,他們也沒有衣服穿,身體健康,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他們心靈感應。世尊當年的生活方式就像這樣的。

  所以以後,世尊的道德、學問、教化,為世間這些帝王大臣們知道了。聽到生歡喜心,都很希望世尊能到他們的國家來居住,來教學。世尊隨緣,一點也不固執,哪個地方有請,就到那裡去。這才接觸到廣大的社會,把教學效果擴大了,真的利益一切眾生。菩薩散布到各地教化眾生,聲聞弟子有的時候佛也派去,很多地方請,佛就不能到處都去,派學生去。教一個時期回來,換班,輪流去教學,很多很多。

  有些菩薩、聲聞跟當地的人緣很深厚,換句話說,在那個地方教學的時間就長了,這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佛每年有三個月「夏安居」,這三個月所有在外面教學的學生統統回來,都回到佛的身邊,接受再教育。夏安居是再教育,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為什麼?社會永遠在進步,如果自己不進步就落伍了,就被淘汰掉了。所以你看看釋迦牟尼佛想得多周到。你們自己在外面教化別人,每年三個月的時候再來學習,提昇自己。

  現在我們知道,在國內外許多大公司的職員、技術人員,每年都有固定的時間接受再教育。他要不接受再教育,科技進步他就趕不上。我在美國那個時候,我們同修當中有在公司服務的,每年大概有兩次到三次接受再教育。他們的時間大概是一個星期到兩個星期,提昇自己的技術、能力,提昇自己的學識。如果不接受,你立刻就被淘汰掉,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你要迎頭趕上。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這個制度就建立了,每年有三個月的進修教育,再教育,這個叫夏安居。

  所以出家人,「佛法賴僧傳故」,這一句非常重要。出家人所負責的,是承傳如來的教學。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學不能中斷,世世代代不但要傳下去,而且要發揚光大。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現代社會迫切需要。所以出家人要知道你自己的身分,知道你自己的使命、職責。僧是個團體,不是個人的名稱,後面有一個表解。「僧伽」,我們稱「僧」,尾音都省掉了,這個意思叫「和合眾」。「眾」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團體,這個團體是世間所有一切團體裡面最值得人尊敬的,為什麼?這個團體的人「和合」。

  和合有理、有事。理,「同證一心不亂無上菩提」,這是我們淨土宗的。我們大家在一起,每個人都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那就是要證得「一心不亂」。證得一心不亂,才真正取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就證得無上菩提!理,我們同為這個目標來的。

  事,我們共同生活,共同生活是事,佛給我們講了六條,一定要遵守。第一個是「見和同解」,我們的想法看法要一致。怎麼一致?一切依照經典。「戒和同修」,戒是戒律,我們的生活規範一定要遵守。「身和同住」,我們住在這個僧團裡面,和睦相處。「口和無諍」,彼此在一起沒有爭論,無論什麼意見,統統歸納為阿彌陀佛。「意和同悅」,心地真铡⑶鍦Q、平等、慈悲。「利和同均」,我們的生活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十方供養是平等的受用。

  最後還有一條,「同羯磨」。羯磨是梵語,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會議。什麼事情大家在一起開會商量,不是某一個人獨斷,某一個人獨裁,不是的。所以僧團真正符合現在人所說的民主、自由、開放。現在人講民主自由開放,佛,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這個僧團就是民主自由開放。所以,佛法要靠僧團來維繫、來承傳,來發揚光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