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三三集,第一三四集)

(2009-02-11 20:22:10) 下一个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三三集)  2001/2/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33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三三集)  2001/2/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33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六面,倒数第二行:

  【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这一段是讲三十七道品里面的七菩提分,「七觉支」。七觉支一共有七条:第一条是「念」,第二条是「择法」,第三条是「精进」,第四是「喜」,第五是「轻安」,第六是「定」,第七是「舍」。从这些道品里面,我们能够体会到佛说一个名相,譬如说「精进」、说「念」,许多科目里头都有,名称相同意思不一样。所以我们平常读经,特别是讲经,一定要知道这个名相它是用在哪一个项目里头,一定要清楚,才不会把它的意思搞错了。譬如七觉支里面的「念」:四神足里头有「念」,五根五力里头都有「念」,这个地方又有「念」,这个名词在四科里面都相同,但是它的讲法、意义完全不一样。在佛经里面这种情形很多,不能够不留意。

  七觉支的作用,它的效果,经上在此地一句话给我们点醒,『常善觉悟一切诸法』。不仅是觉悟一切诸法,「善觉悟」。通常我们用来对治我们的昏沉跟掉举,采用这个方法。修行人,古今中外这两种可以说是通病,个个人都有的。一种是「昏沉」,精神提不起来,坐在那里,甚至於站在那里,他都打瞌睡。我们常常遇到的,讲经,听众里面有打呼的,睡着打呼的。打佛七当中也常常有这个,在止静的时候,人真的就睡着了,甚至还站在那里经行的时候,他也会走,可是他在打呼。这是属於昏沉的现象,这是障碍,这是很严重的烦恼。另外一种「掉举」,掉举是心里面妄念太多,平常不觉得,好像没有妄念,要是止静一静下来的时候,不知道哪里来的那麽多妄念。所以有人告诉我:「我不打坐的时候没有妄念,一打坐的时候妄念就那麽多。」其实,不打坐的时候妄念也是那麽多,没有发觉;到你想静下来的时候,你才发觉你妄念那麽多。

  要懂得对治的方法。通常我们也不说「七觉支」,七觉支说得太麻烦了,真是对於佛法有相当契入,会用经典里面这些原理原则。在通常我们使用的方法,如果是妄念太多,一定要静下来,不要照顾妄念;愈怕妄念多,妄念就愈多,决定止不住。妄念起来,用什麽方法?不去理会它,把意志,像念佛,专注在佛号上,无论是善念也好、恶念也好,统统不理会,念头转移,专注佛号,久而久之,妄念自然就少了。这是我们通常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很有效。如果是昏沉,轻的昏沉,不是很严重的,经行、绕佛;大家在止静也没有关系,你只要不妨害大众,你可以起来绕佛;甚至於念佛堂不太大,没有地方让你绕佛,你可以起来到佛堂外面绕佛,这是对治的方法。如果比较严重一点的昏沉,最好拜佛。如果拜佛都拜睡着了,没法子了,那就很难办了。所以,一定要提起精神。当然,精神与自己的愿力有很大的关系,一定要发大愿,「愿度众生,愿了生死,愿成佛道」。凡是有成就的人,没有别的,愿力在那里推动他,所以他才能勇猛精进。

  七觉支头一条,「念觉支」。小注里面注的是一般的讲法,这是通途讲法,在什麽地方用这个讲法都行,都可以。「念觉支」:「心沉时」,这是心昏沉,提不起精神来,「念用择进喜以起之」。这是教我们方法。昏沉的时候用什麽?用「择法」。像我们刚才讲,选择经行,选择拜佛,选择止静,选择专注佛号,这就属於「择法」,你要知道选择什麽样的方法来对治。如果不知道用方法来对治,你的功夫就提不起来。而方法无量无边,不是一个方法。别人用的方法,我未必用得得力;我用的方法,别人也未必得力。方法一定要契机,不是契大众的机,是契我个人的机。

  根机与习气有关系,也就是说,过去生中你所修学的法门。如果现在所修学的跟你过去所学的是一致的,你就学得很舒服、很顺利,接着再干;如果现在学的法门跟过去生中完全相违背的,就学得非常辛苦、非常艰难,不熟。所以每一个人的根机,与过去生中的修行有密切的关系。佛与菩萨、阿罗汉,他们教化众生为什麽容易?他能看得出你过去,所以东西非常契机,知道你过去生中所修学的。我们凡夫,这些善友就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能力要小心观察,从经验当中去揣摩、去观察,然後再做试验。譬如说经教,我们的根性,在大乘法里面这八个宗派当中,我们适合於修学哪个法门,都与过去生中有密切关系。如果契合根性,你这个法门学起来很容易,一帆风顺;如果与过去生中修的不相应,你学得很辛苦,不容易成就,容易退转。所以观机非常重要。可是自己也要帮助自己,初学的时候是可以多涉猎一些法门,那是什麽?了解。了解之後,我自己细心想想来选择。

  我以我自己做一个例子。我最初接受的是方东美先生介绍我《华严经》,我读了清凉大师的《疏钞》,非常欢喜,但是不敢学。为什麽?这经太大了,我受不了。所以那个时候跟李炳南老居士,我一心一意想学《法华经》,我蒐集了十几种《法华经》的注解。我蒐集了十几种,带到台中,跟他老人家要求:「我想学《法华经》。」那个时候正好他开讲《大佛顶首楞严经》。他就跟我说:「你为什麽要选择这部经?」我说过去我跟他学的,这是没有出家之前,我在台中住了一年三个月,十五个月,我跟他学了十三部小部经。我头一部学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我们那个时候的进度是一个月学一部,标准是会讲,上台能讲。一个月学一部,士气高昂,有成就感,一个月就会讲一部了,所以学习的心、学习的气非常旺盛,这在一般佛学院学不到的。我在那里学了十三部经,以後出家去教佛学院,一个学期教一部,佛学院三年毕业我才教六部,我十三部一半没用到。那个地方效果非常之高,学习风气非常的浓厚。所以我学小部经,自己有了把握,但是想学一部大部经。他说:「你目的在这里!那很好,现在我讲《楞严经》,《楞严》的分量跟《法华》差不多是相等的。」他说:「你就学《楞严》好了。跟着我学,免得我还要另外找时间来教你。」我也晓得他的时间非常宝贵,所以我就听从他的教诲,把《法华经》放下,跟他学《楞严》。

  《楞严经》手上注解只有一种,圆瑛法师讲义。所以为了要学《楞严经》,赶紧跟香港佛经流通处联系。流通处是志开法师在负责,我跟他没有见过面,所以我称他作老法师,写信给他,非常恭敬,求他帮助,给我蒐集《楞严经》的注解。大概不到半年,他给我找到二十多种注解,都是线装书,非常名贵的。志开法师对我的帮助太大了。我出家的时候非常穷,没有钱,书买不起。志开法师只要找到,书先寄给我,什麽时候有钱,什麽时候再付给他。那时候有一些在家居士护持,他们说:「法师,我们想供养您。」我说:「好!现在我买了几本书,多少钱,你赶快给我寄去,你这样供养我就好了。」

  就在台中认真用了三年的功夫,跟李老师学《楞严》。他老人家每一个星期讲一次,他星期三讲,我星期四覆讲,讲小座。我们在台中经学班停了之後;经学班只办了两年,培养了二十多个学生,大概有二十七、八个学生,都能讲经,个个都能讲经,所以台湾的中北部,台中莲社建立了十七个布教所,这些学生就轮流在各个地方讲经,对於台湾的佛教影响很大,这个班两年成就这麽多人。班停办之後,连我七个同学,我们七个同学不散,每一个星期我们自己在一起做三个小时的研究讨论,由一个同学来覆讲。这三年他们很慈悲,把时间全部给我,我覆讲《楞严经》。所以李老师讲一遍,我也讲了一遍。我讲一遍给六个同学听,这六个同学都是讲经的,都是内行的,对我帮助很大。我讲的有缺点、有毛病、有词不达意的地方,统统提出来帮助我修正。

  所以求学,无论世出世间法,要有师,要有友。单单有老师没有友,很难成就。老师是指路,同学是走路当中的帮助。好像我们旅行,结伴走,互相照顾。所以友非常重要,师跟友恩德都厚!我们七个人在一起十年,十年如一日。都是在家人,都有家庭,都有职业,每一个星期聚会一次,星期四。每个星期四我们聚会,由我来覆讲,这六个同学来帮助我。我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去向老师请教,自己能解决,就不必麻烦老师,这个进步很大。三年这一部《楞严》讲完,我在学讲经基础上真正奠定了。以後再学其他的大部经,轻而易举。《法华经》我没有学过,没有听过,可是李老师讲过《法华经》,笔记在。你们看《弘护小品》里头有,笔记在。我拿到他那个笔记,我能讲《法华经》。我曾经用了六十个小时讲《法华》大意,那个有录音带。《华严经》,我到台中去听一卷,第一卷,我听听他怎麽讲法。第一卷听完之後,我就在台北讲《华严经》,後头我都会了。

  诸位学教,你一定要懂得这个诀窍。古人讲:「一经通,一切经通。」这个话一点都不错。所以你要想有成就,决定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谓是,我们不敢讲开悟,开窍了,诀窍你找到了,你懂得了。所以任何经典到手上来,都没有困难,都不会有障碍,充其量在经文遇到困难的地方,参考古德的注解;这一家注解看得不太理解,再找另外一家。所以我蒐集的参考书很多,现在这些参考书都运到澳洲去了。我收集的《大藏经》,不同版本的《大藏经》一共有十种,现在这十种跟《四库全书》,统统都运到澳洲。

  要有能力读古书。所以我现在才要求住在澳洲的同学们,你们很多都认识,悟字辈的他们都去了,他们在那边修学比你们这边辛苦。为什麽?我要求比你们这边多,他们跟我十几年,如果没有成就,对不起我。这是长时间跟我的,我要求他们现在每一个星期背两篇古文。一年当中要背一百篇古文,要能背、能讲、能写。为什麽?这是《大藏经》、《四库全书》的钥匙,你没有这把钥匙,《四库全书》没有门你进不去,书摆在那里看不懂!古书连标点符号都没有,你连句子都断不下来。所以,用一年的时间读古文。古文,我从《古文观止》里面选一百篇,请杨老师在教。他们在外国,外国英文非常重要,所以我请悟琳法师跟一个刘居士,从美国来的,他们两个负责教英文。那边的功课,一、三、五英文,二、四、六中文。五年当中我规定的七门功课,加上这一百篇古文,八样东西一定要完成,所以拚命念书!

  这几天为了纪念韩馆长往生四周年,山下打佛七,山上人他们都下去了。我打个电话问悟道:「是不是你们打佛七,佛堂里人手不够?」他说:「人手够。」「人手够,为什麽让山上这些人下山?」悟道说不出话来。「赶紧让他们回去念书,不可以藉这个机会放假!」哪有这种道理?读书要紧!佛七是个形式,真正报佛恩,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学问,拿这个来报答韩馆长。我们要有实际的行为,实际的修为,这个才可以。所以对法门之选择,关系我们这一生成败。

  这一条首先就在「念觉支」里面给我们提起来。心昏沉你就用择法、精进、喜以起之。「心浮时」,浮就是掉举,心不安,妄念太多,「念用轻安、定、舍以摄之」,用这三个方法摄心,「觉令定慧均等」。一定要达到定慧均等,这是正常的。定多慧少就昏沉,慧多定少就掉举、就胡思乱想。这个地方讲的定慧意思很浅。所以要晓得,名词一样,说法不相同。这是我们凡夫统统都有的,跟佛经里面「戒定慧」的定慧完全不一样。它这个是完全在平常用功的时候,摄心、降伏昏沉的一种方法,所以应当要懂得。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三四集)  2001/3/0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34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三四集)  2001/3/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34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看七觉支。七觉支的第二条「择法觉支」,这个地方注解说:「观诸法时,善能觉了拣别真伪,不谬取於虚伪法故」,这里面含的意思非常之广,不但是我们修行的方法。七觉支主要是讲修行方法,但是说到修行,就涵盖了整个的全面,绝不是局部的,包括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在这里面把我们一切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哪些是错误的法,哪些是正确的法,要有能力辨别,所以「善能觉了」。善里面包括智慧,你没有智慧,你就没有判断力,你没有方便,你就不懂得怎样去拣别,所以一定要有智慧、有善巧方便。

  我们是凡夫,我们没有智慧,智慧没有开,我们怎样去判别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妄、邪正、是非?因此必须要学。中国「学」这个字跟「觉」的意思通,学就是觉悟。好学就是喜欢觉了,欢喜觉悟明了他才会好学,不好学就把这一桩事情疏忽了。我们今天所用的标准,就是圣贤教导我们的标准,我们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来选择。佛教给我们的标准,实在讲你一入门就教给你。我们一入佛门,第一个接受的仪规是「三皈」,三皈就把标准教给我们:觉、正、净。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传授三皈,他不是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这样念法,他教人念的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你们去看《坛经》。然後告诉我们:「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因为讲佛、法、僧,我们往往误会,着了相;说到「皈依佛」,马上就想到佛像,说到「皈依法」,就想到佛经,说到「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着相错了。所以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佛法僧的真实义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是佛,正而不邪是法,净而不染是僧,是教我们皈依觉正净,不是皈依泥塑木雕的佛像,也不是皈依经本,更不是皈依出家人,我们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坛经》好!纯粹是中国人的东西,把佛法的精髓统统消化,为我们说出来,里面所说的不仅仅是禅,包括所有的佛法,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无所不包,它讲的是总纲领、总原则,这个我们要懂。所以我们的抉择标准就是觉正净,觉正净是总纲领、总前提,与觉正净相违背的就不是佛法。什麽叫「觉」?什麽叫「正」?什麽叫「净」?大小乘经论里面讲得就太多了,我们读经、研教,无非是把这三个字里头的精义搞清楚、搞明白,如此而已,这个道理要懂。

  落实到最初方便,《楞严经》里面讲的「最初方便」,从哪里入门?《十善业道经》,《无量寿经》里面佛教我们善护三业,从这里开始。「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就是口的四善业,「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在《无量寿经》只说出这三句纲领,这三句就是这一部《十善业道经》。我们一定要念兹在兹,一定要真正理解十善的精神、十善真正意思是什麽。十善要做圆满了,就成了究竟的佛果。

  我们常常看到佛像,画的佛像非常明显,一般画的佛像圆光上面都有「唵、阿、吽」三个字。「唵、阿、吽」是什麽意思?就是《无量寿经》上的善护三业。「唵」是善护身业,它是身口意,「阿」是善护口业,「吽」是善护意业;所以十善圆满,就是圆满的佛果。这一本经典分量虽然不多,它的意思无穷无尽,诸位将来果然有契入的一天,你就明了了,一切经论,字字句句都圆融一切经论,确实是《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决定不可以说《十善业道经》浅,《大方广佛华严经》深,没有深浅,没有大小,平等平等。你能入这个境界,真的你就能善能觉了。这个境界是《华严》无障碍的境界,《华严经》最後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中国人喜欢简单,这个品题具足翻译在《四十华严》的经题上面,《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不思议解脱境界,清凉跟我们讲四法界,四种:第一种是事、事相,事法界,第二种是理法界,第三种是理事法界,第四种是事事法界。这四法界统统是没有障碍的,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就契入华严境界。这个境界是什麽人?圆教初住菩萨,我们一般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入四无碍法界。如果这四桩事情摆在面前还有障碍,你的无明没破,你还是住在六道轮回里头,六道没突破。纵然六道突破,有相当功夫了,事好像没有障碍,理也没有障碍,理事也没有障碍,事事有障碍,这个境界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事与事还是有障碍。必须再一次的突破,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事事就无碍。再告诉诸位,这是事实: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无二无别,决定不是两个法界,是一法界,一真法界,它是圆融的,它是平等的,它是清净的。

  我们今天为什麽见不到?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见不到。妄想分别执着淡一分,就与一真法界,就是四无碍法界接近一分。果然把对世出世法一切执着放下,连执着的念头都没有了,你就不再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断了。如果再进一步,对於世出世间法连分别的念头都没有了,你就离开十法界,这就是圆初住的地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是妄想,妄想没有断,但是非常淡薄了,粗重的妄想完全没有了,还有微细的妄想;那已经不碍事了,不碍六道的事,不碍十法界的事,所以事事无碍。这是讲「境界」,境界跟法界有差别,法界是从事相上讲的。这本书是法,它有界限,这是法界,境界没有界限。法界有大小、有界限,境界没有;境界属於精神的,法界是属於形相的。法界尽管不同,境界是通的,毫无障碍。你就晓得所有一切障碍,都是我们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非常非常冤枉!

  我们学佛要想成就,你要是天天还起心动念,这个是、那个非,你这一生没指望。《坛经》里面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教神会,六祖说:「我只见自己过,没有见别人过。」这是他教导我们,他是怎麽修成功的。又明显告诉我们:「他非我不非。」换句话说,他有是非我没有是非,这是真正修行人成就的秘诀。他怎麽成就的?为什麽那麽快速成就?我们为什麽不能成就?

  求学、求道没有两样,第一个要靠善根,过去生中的善根不具足,那就难了。第二个要靠胜缘,殊胜的法缘,那就是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自己欢喜接受,对善知识的教诲决定没有怀疑,依教奉行,这才行。亲近善知识,《华严经》五十三参「文殊菩萨章」,最後菩萨教诫善财应该用什麽样的心态去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这我们都讲过,我讲过好几遍了。最近在香港讲《四十华严》也讲过,好像你们有光碟出来了。没有良好的求学态度,纵然遇到真善知识,也当面错过,那就非常可惜了。所以两个条件必须具足,善根、善缘。

  在一般讲,过去我求学,李老师常讲:「四十以上学东西就难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麽?四十年这麽长的时间,在这个社会大染缸里头,已经被严重污染了,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成见都很深,不容易!真难!但是不是说没有了,少了,四十岁以上开始学,成就的人太少了。最好修学的时候在哪里?二十岁前後,这是最好的年龄,真正遇到善缘的话,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四十岁之前,三十到四十,那要发愤,「困学而成」。四十之後是难,不能说没有。

  我们现在看到河南开封的史居士,这是四十以上,他行,他能成功。他怎麽能成功?他真的放下万缘,一心向道,废寝忘食,吃饭睡觉都忘掉了,这样专心干,行。他到这儿来找我,一定要我给他剃度出家,搞得我没办法了,我最後讲:「出家我有个条件。」他问我:「什麽条件?」「你在一年当中把《无量寿经》讲十遍。」这个月初他打个电话给我,他已经讲了五遍,他说:「在今年年底十遍一定可以完成。」真发愤,真干,拚命的干,这行!所以四十以上,我给我们自己同学定的七门功课,加上一百篇古文,这八样东西四十以上不可能,很难做到。四十以上还能做到,凤毛麟角。年岁大的同修,这七门东西希望能够有一门、两门,他一生都受用不尽,不必学这麽多,这是根基、基础。四十岁以上,我们不要再搞什麽基础了,往生事大,要发心做护法,不发心搞弘法,要护法,四十岁以上护法。

  我常讲护法功德比弘法大。弘法的人常有,护法的人不常有。如果没有真正护法的菩萨,我们发心弘法,没有机会给你弘扬,没有人愿意请你讲经。你不要看到现在好像许许多多地方,马来西亚好多道场都欢迎你们去讲经说法,请你们去,是搞得很热闹,你要说:「我到那里常住,跟你说法。」你看看人家答应不答应?去作客,人家欢迎:「把我们这个道场热闹一下。」真的常住在这个地方,人家要慎重考虑了,不见得欢迎,这是我一生当中的经验。交情再好,热心请我去讲经,到他们庙里去长期弘法,讲了三个月,就请我走路了。

  以前香港的慧忍法师,我们年轻时候在一块,真是好朋友,讲了三个月,非常欢迎让我去,热心的护持。三个月之後有挑拨的,有离间的,有人跟慧忍法师说:「净空法师在这里不行!你看看,信徒对他都比对你好,对他好!对他恭敬!他会讲,你不会讲。」麻烦大了,这一听挑拨是非,就来找我麻烦了。他怎麽叫我走?他当时热心请我来的,不好意思叫我走,对我有个要求,说我在台中十年所学的,必须在三个月当中把他教会。如果教不会,当然你就得走路。换句话说,教会了我也走,教不会也要走路,我就赶快走路了。不容易!

  我们从前在李老师会下,老师常常告诉我们:「你学会讲经,讲得不好没有关系,你也许还有地方可以住住;你如果讲得好,讲得大家欢迎,你就走投无路!」这都是老师传的。所以,我在逼着走投无路的时候遇到韩馆长,他们一家人,她的先生、儿女一起同心同力发心护持,租地方、借地方、借朋友的办公室,她认识人多,交际广,租房子。我们讲经,那个时候在台湾三十年没有中断,天天讲!要讲台上千锤百链,你才能成就,哪有那麽容易!所以护法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要知恩报恩。今天一号,五号是她往生四周年纪念。本来每一年纪念都在居士林举行,今年居士林因为施工,它有工程不方便。我们纪念她,都是打一个佛七,佛七圆满的这一天,我们有一个追悼会纪念她。所以今年的纪念会在澳洲,我们有几个人三号到澳洲去参加这个纪念会。

  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多想想。弘法这条路子不能走,决定走护法,帮助这些年轻人,成就年轻人,无量无边功德,他们的成就就是我们的成就。你们同学学会之後,在台上讲得让听众点头满意了,我马上就退出,护法,全心全力护持大家,弘护是一体!时间到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