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二七集,第一二八集)

(2009-02-08 19:30:44) 下一个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二七集)  2001/2/1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27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二七集)  2001/2/1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27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讲「五根」的第四句:

  【寂然调顺。】

  十善业落实在「定根」所起的作用,就是『寂然调顺』。世出世法若没有定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一个坚定的志愿,於是他的心是浮动的,见异思迁,很容易受外界的诱惑而动摇心志,这是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成就。「定」,简单的讲就是「胸有成竹」,自己内心里头有主宰。这个主宰不是成见,有些人成见很深,他也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这个跟我们此地讲的完全不一样。为什麽?我们这个定是从信、进、念而生的。前面有信、进、念,所以这个定是「正定」,决定不是邪定;那一种成见很深的人,好像有定力,那个定是邪定,不是正定。唯有正定才能够建大功、立大业,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应当要修学的。

  定,《教乘法数》里面,这是一般的解释,「摄心正助,相应不散」,这是通途的解释。这个地方的经文给我们说「寂然调顺」。「寂然」是心地清净,清净心自自然然就产生调顺的作用。「调」是自受用,「顺」是他受用,普贤菩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今天为什麽不能够恒顺众生?我们没有「寂然调」的功夫。「调」,用现代的话来说,是「调和、调整」。调整什麽?总的来说,调整一切分别执着。我们不能随顺众生,就是因为自己有妄想分别执着。能够把这些东西统统都放下,我们的身心调整了,与性德圆满的相应。性德像水一样,它能够随着地形,它没有一个执着,地形弯它就弯着流,地形直就直着流,它决定不固执「我一定要这麽走法」,不会的。能这样调适自己的身心,他就得大自在。跟一切众生相处,顺境很好,逆境也很好,什麽都好,这样才真正能做到恒顺众生,於自己丝毫都没有妨碍,自己的心永远是寂然不动。

  我们跟一切众生往来,自己心动摇了,这就大错误!如何能做到心寂静不动?心里头就像《坛经》里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它「无一物」,当然就不动。我们现在心里是有物,不止一物,拉拉杂杂的无量无边,所以心是动的,不是寂静的。动是妄心,寂是真心。为什麽宗门强调修定?不但是宗门,大、小乘佛法,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也就是说,方法、手段不一样,它的目标都是禅定。我们净土宗是用执持名号这个方法修禅定,「一心不乱」就是禅定。如果这个法门与戒定慧不相应,这就肯定不是佛法。所以我们要拣别它是不是佛法,这是很简单的一个方法:它与戒定慧相不相应?相应是佛法、是正法,不相应不是佛法,是邪法。不管哪一个宗派,不管哪一个法门,没有例外的。所以心要寂静,心里头不能有一物。

  佛如是说,中国古圣先贤亦如是说。古大德讲:「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而无为。」「无为」是寂静、寂然,「无所不为」是调顺,你们诸位想想,是不是这个意思?所以无为是自受用,无所不为是他受用;无为是不变,无所不为是随缘。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楞严经》上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无所不为。虽然无所不为,他的心确确实实常住在无为,《楞严》上讲「常住真心」,他用真心他不是用妄心,应化在世间还是用真心没有用妄心,这是佛菩萨再来,佛菩萨应化,我们学佛要从这些地方学。

  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我们是初学,我们是凡夫,就用通途这个方法,我们这个心要定在正助法中。什麽是「正法」?净宗法门,我们今天所依据的《无量寿经》、《弥陀经》,这两部经都是主张「持名念佛」。《十六观经》里面就不一样了,它里面所讲的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它说了很多让我们选择,不像这两部经,它肯定教导我们就是持名念佛。那我就知道,持名念佛是正法,我们这个心要常住在这里。什麽是「助法」?断恶修善,这是助法。助法非常之多,我们也要抓到它的纲领。印光大师教我们用《了凡四训》、用《感应篇》做为助修,从《了凡四训》里面醒悟过来,真正相信因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善因决定有善果,恶因决定有恶报,所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我们深明这个大道理,信心就坚定了。顺境,绝不起一念贪爱之心;要知道贪爱是烦恼,烦恼就是障碍,障碍你开悟,障碍你往生。逆境里面决定不生瞋恚,生瞋恚是造业,是严重的错误;逆境要像诸佛菩萨一样逆来顺受,「我受得很欢喜,甘心情愿」,这样子业障消了。你真正明白这个道理,顺境、逆境都是自己的好增上缘。你有智慧,你能够辨别,你知道怎样运用,佛家所讲的「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们才体会得到。你会,那真的;你不会,日日是恶日,时时是恶时。恶是什麽?造业。好日是什麽?积功累德。

  由此可知,外面境界有没有善恶?没有!好恶完全在自己的心。你以善心看一切法,一切法都善,世间没有一个不是善人;你以恶心去看,诸佛菩萨都是恶人。这才说「境随心转」。我们要用什麽样的心?佛在一切经论里头勉励我们用「真心」,真心是纯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诸位要晓得,这是纯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是相对的,不是真善。这是真善,里头没有善恶,恶也是善。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要在这个地方修学,这都是属於性德,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来的。佛菩萨证得,我们迷失。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帮助我们,让我们从迷失里头再把它找回来,如此而已。

  所以,心决定要安住在正助二法当中。二六时中,这一句佛号决定不能够失掉,佛家讲「失念」,不可以失念,念兹在兹。我们这一生当中只有一个愿望:求生净土,亲近弥陀;只有这麽一个愿望,有愿必成。助修,我们这个身体现在还没去,还住在这个世间,每天要跟许多人事物接触,要用什麽样的心态?完全依靠经典的教诲。善导大师讲得好:「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可做的,我们决定不要去犯。」

  从哪里做起?从十善业道做起,「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从这里做起,这十句很容易记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常常想到,跟佛的教诲对一对,远离十恶,勤修十善,念念都在十善当中,这是助道。为什麽?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地方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都是修十善业的。我们佛念得再好,如果没有十善业,那个地方去不了。阿弥陀佛欢迎我们去,那个地方大众不能容纳;不是大众不容,是自己没有办法跟他相应。

  由此可知,念佛得修善,不修善不行。我们每天反省检点,就用这个做标准。我从早到晚起心动念,「不杀生」这一条有没有做到?有没有伤害小动物?有没有损伤他人的念头?不但是行为上没有,念头上都没有,念头是念念爱护众生。今年我们特别提出「爱的教育」,念念爱护众生,决定不能有一念伤害众生。别人伤害我,可以。为什麽?他不学佛,他还在迷。我学佛,我已经觉悟了,我不再迷了,纵然别人伤害我,我也不能有丝毫报复的念头。我有这个念头,依旧要搞轮回,只有轮回里面才有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脱离轮回,伤害一切众生的念头不能够生。

  不要说对人,对一只蚂蚁、对一只蚊虫都不可以,牠也是一条命,牠也是一个众生,造作罪业比我们重,投胎投到这些动物。杀一只蚂蚁跟杀一个人没有两样,在佛法里面讲,完全相同。对於这些小动物的骚扰,不可以有厌恶心,要知道,牠今天来骚扰我,我们过去也骚扰牠,冤冤相报,理所当然。怎麽改进?用真诚心跟牠沟通,诚就灵了;真诚心跟牠沟通,真诚心是一个妄念都没有,跟牠沟通,我们跟牠说话,牠懂。人真正在行道,小动物都会感动,牠也会护法,牠就不来干扰你了。我们各人有各人生活的空间,我们帮助牠,牠也帮助我们。不但这些小动物,连我们居住附近的花草树木统统都护法,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共存共荣。花草长得特别茂盛,让我们接触到的时候心开意解,看到这些花草好像它都在笑,我们心境多舒畅!

  如果我们不修善,天天在造恶,小动物骚扰的很多。你看那个花草树木,你仔细去看,它都好像有很不高兴的意思,很不耐烦的样子,能看得出来!有同修告诉我,他们到这里来看到馆长的照片,他说:「馆长照片这麽严肃。」有些人看到:「馆长照片笑眯眯的。」有些人看到馆长照片:「一脸不高兴的样子。」真的,这个道场大家如理如法的修行,馆长那个照片笑眯眯的;如果我们这个道场所做的不如法,她的相貌就像生气的样子。同样的一张照片,你仔细去观察,确实不一样,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我们细心就能够体会到了。如果你心地清净,那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所以用清净、用平等、用真诚来调心,处事待人接物自自然然就能与一切众生调和。调和到极处,「生佛不二」,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本来一体。这个「一体」是什麽?一体是真性。诸位要晓得,佛家讲「真性」、讲「自性」是一个,虚空法界都是这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见性之後,通了,所有一切障碍都没有了,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自己清清楚楚。为什麽?他性跟我性是一个性不是二性,怎麽会不知道?就像我们一个人的身体一样,蚊虫在手上叮一叮,我们全身都知道,在脚上叮一下、爬一下,我们全身也知道。为什麽?一体,不是局部,是全体。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知道明心见性的人,《无量寿经》上讲极乐世界的人,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迷了,迷是什麽?迷就是麻木了。麻木不仁,蚊子叮都不知道,麻木了。这一块麻木了,那一块并没有麻木,麻木是暂时的,它会恢复的。所以觉悟就恢复了,迷了就麻木了,就是这麽个道理。

  此地五根里头,我们讲过信、进、念、定,末後一个是慧。「信、进、念、定、慧」,它有次序,就像五层楼一样,它有次序,它不能颠倒的。所以这个定跟世间人所讲的定不一样,它必须要具足前面的条件。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二八集)  2001/2/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28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二八集)  2001/2/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28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看五根庄严的最後一句:

  【断诸烦恼】

  这是五根里面最後的一条,慧根;《教乘法数》里面的注解是「以观自照,抉择分明」。这一句话里面着重的就是「观」,所以佛家修行的纲领,常常有一个名词叫「观照、作观」。这一个字是个代表字,不仅是眼观,耳闻声也叫观,鼻嗅香也叫观,六根接触六尘都叫做观,用这一个字来代表。什麽才叫「观」?宗门教下虽然说法不一样,它的意思都是相同的,「离心意识」这就叫观。所以佛法不讲「研究」,为什麽?研究没有离开心意识。佛家叫「参究」,参究就是不用心意识。这个话我们听起来还是不好懂,为什麽?心意识是虚妄的,不是真的,用虚妄的心意识,决定不能够见到真实,我们常讲「宇宙人生真相」,你决定见不到。妄不能够证真,只有真才能证真。「真」是什麽?真是真性。观是自性起用,研究是意识起用,在形式上看好像相似,实际上大不相同。

  学佛的人何以能够修行证果?世间人何以做不到?总的说一句话,就是你错用了心。你不知道用真心,你用妄心,真心才能够见到真相,真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诸位要晓得,心积集就是妄想,妄想变成阿赖耶识的种子,意识是分别,末那是执着。不用心意识,换句话说,日常生活当中没有妄想,就是不用阿赖耶,没有分别,不用第六意识,没有执着,不用第七识。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主张的「舍识用根」,道理在此地,就是说舍八识,用什麽?用六根的根性。六根根性是真心,根性没有分别。所以他教导我们用见性见一切万法,用闻性听一切音声,你就见到真相;你要会用六根根性,你就成佛了。诸佛如来,我们把程度往下降,降到最低,圆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们不再用八识五十一心所。

  诸位要晓得,十法界里面的众生,包括十法界里面的佛,都用心意识,都没有离开八识。离开八识,就到一真法界去了,《华严经》里面讲的「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华藏世界,完全不用了。可是我们晓得这个道理,转不过来。为什麽转不过来?无量劫来用心意识用成习惯,学佛还是用心意识学,所以学佛不开悟。学教不能大开圆解,参禅不能大彻大悟,念佛不能一心不乱,什麽原因?用心意识,不懂得作观。

  禅宗修行三个阶段,最初的功夫是「观照」。这是最初的功夫,相当於我们净土宗的「功夫成片」。有这个程度,在禅宗、在教下不能成就。为什麽?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功夫虽然得力,没有能力超越三界。但是在净土宗就行了,净土宗有这个功夫就肯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所以净宗不可思议!净宗的殊胜就在这个地方。你搞其他的法门不行,你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净宗只要这一点小功夫就够了。

  往上再提升是「照住」,照住就得定了。最高的功夫是「照见」,照见是明心见性。我们念《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这是最上乘的功夫,那是明心见性。所以,搞其他的法门,一定要到「照见」才行。为什麽?你才能脱离十法界,才能证得一真法界;证得一真法界,就是你已经证得诸法实相。你功夫不能到「照见」不行。但是在净土宗,确实就不一样,所以是特别法门,有「观照」的功夫就能生凡圣同居土,「照住」他生方便有余土,「照见」就生实报庄严土,他统统往生,西方世界的四土是这麽成就的。但是又有一个特别,这是十方诸佛刹土里面所没有的,西方世界虽有四土,四土平等。这个不可思议,这是诸佛赞叹!我们这个世间四土不等,法身大士我们见不到他,阿罗汉我们也见不到他。阿罗汉的功夫是第二个层次「照住」,法身大士是「照见」。

  到功夫成片,在一般法门里面来讲,是小乘须陀洹的境界,这是刚刚入门,我们都没有办法做到。小乘须陀洹执着放下了,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不再执着自私自利;连身都不执着,何况身外之物?这就是念佛堂堂主常常挂在口上的口头禅:「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功夫才成片。有一桩事情放不下,你的功夫就不能成片,换句话说,你往生就没有把握。你真到功夫成片,你往生确确实实有把握。这是智慧,能断烦恼。执着是烦恼,见思烦恼;分别是烦恼,尘沙烦恼;妄想是烦恼,叫无明烦恼。功夫成片,破了第一层,这是「观照」;到「照住」就破第二层,到「照见」就破第三层。所以佛家常讲「观」,诸位要记住,「观」不用心意识,也就是不用妄想、分别、执着,这叫做「观」。

  末後在第十七页第一行、第二行讲到「止观」,这个意思还要往深处讲。「止」是定,「观」是慧。由此可知,烦恼要是不断,不是圣人。说「圣人」,我们的概念又很模糊,我们还是搞不清楚,要换句话来说:烦恼要是不断,你就不是个明白人。诸位要晓得,「圣」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明了,正确的明了,没有丝毫疑惑,这叫圣。在佛法里面讲「觉悟的人」,就是佛家讲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这都称为圣人。正觉是小圣,正等正觉是大圣,这个说法大家就好懂了。

  众生在迷,迷而不觉;诸佛菩萨不迷,觉而不迷。他为什麽觉?他用「观」,他不用「想」。我们什麽事,「你想想」,用思、用想,思想是错误的,思想是虚妄的。中国人造的字非常有智慧,圣人就用一个心,这个心是真心;我们凡夫就不会用这个心,用思想。「思」是什麽?分别、执着。你看看「思」,心里头起了界限,那个「田」字是界限,心本来是广大无边的,现在划成很多格子,这个就坏了,不是真心;真心里头没有相,「想」就起了个相,就有个现相,那个相是幻相。所以圣人不用思想,他没有思想。

  永嘉大师说得妙:「分别亦非意。」你说他有没有分别?他有分别。有没有执着?他有执着。「我的分别、我的执着不是思也不是想」,就是这个意思。真心为什麽会有思想?因为你们有思、你们有想,我要不用思对你的思,不用想对你的想,你怎麽会懂我的意思?凡夫用心像照相机一样,照一个,底片落个影子;圣人用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它照得清清楚楚,痕迹都不落。不但你照的人走的时候它不落痕迹,正在照的时候,它又何尝落痕迹?这就叫「分别亦非意」,人家高就高在这里。所以他示现在世间,跟世间人和光同尘,实际上丝毫都不沾染,这是人家的本事,佛家的术语叫「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两句话大家听得耳熟,我往年讲经,把这两句话扩充为四句话。

  不变随缘,这是佛。这个佛是广义的,法身菩萨就是佛;宗门里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圆教初住菩萨就称之为佛。《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如来」,你看江味农居士《讲义》里面注解的,经上讲的「诸佛」就是从圆教初住菩萨到究竟果位,这四十二个位次叫诸佛: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四十个位次,加上等觉、加上妙觉,妙觉就是究竟的佛果,这叫诸佛,这些人不用心意识。还用心意识,用得很正,没有用邪,没有用错,这叫「相似位」。是哪些人?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没有见性。天台家四教所说的藏教佛、通教佛,没有见性,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别教佛是一真法界的。四教里面所讲的「别教初地」,相当於「圆教初住」,由此可知,别教的佛果是圆教二行位的菩萨,在断证相当於二行位的菩萨。这些理事我们都要清楚,然後自己冷静去想想,我们这一生当中能不能做到?你们诸位同修的根性我不知道,我做不到!不要说高品位,我们连一个须陀洹果,我们都没有办法做到,都不容易。

  我们今天讲功夫成片能够往生,功夫成片到什麽程度?每一个位次都有三辈九品,我们在功夫成片下下品里面都能往生。正因为这麽一个道理,所以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不赞叹阿弥陀佛的,他真正是普度一切众生。下下品的功夫成片,说老实话,烦恼一品都没断;但是虽没有断,伏住了、控制住了。这是下下品的功夫成片,完全控制住了,用这一句佛号。所以念佛要会念!心里头念头才起,不管它是善念、是恶念,立刻就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这是下下品的功夫成片,二六时中决定不容许自己的念头起来。第一个念头决定会起来的,第二个念头是「阿弥陀佛」,就把它压下去了,你就做这功夫,你一定就得好处。谛闲老和尚那个锅漏匠的徒弟,三年念佛成就,没有别的,他就会用这功夫,决定不许心里头有一个杂念,只有一个阿弥陀佛,一天到晚专想,他成功了。他往生那麽自在,预知时至,站着往生。谛老和尚赞叹!说一般讲经的法师、名山宝刹的方丈都比不上他!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哪有那麽自在?就是他心里头一个杂念都没有,这一句佛号起了作用,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现在这个世间很多修密的,上师教他观想,严格的督促他,他观想成功了。前几天我遇到一个居士告诉我,是个密宗上师教他观想,他观想大概有四、五个月了,现在他说,他头顶上有个东西很热,热热的,天天观,观成功了,「一切法从心想生」。我在香港遇到一个信徒,他修的,也很认真的观想,现在他肚脐里头有个,这很麻烦!他问我:「法师,什麽方法能把它拿掉?」他很痛苦。「有没有方法拿掉?」「有!换一个方法,观佛。你能够集中心力去观佛,那个不要去理会,你再过半年,佛现前了,那个就没有了。」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头老念着这个,它就有了;你把它忘掉,它就没有了,它是虚妄的它不是真实的。所以你要晓得这个道理。

  人身体很健康,天天怀疑:「我这里痛,有病!」过几天真的有病了,为什麽?想出来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你为什麽不常常想健康,你想生病?你为什麽不天天想快乐,你想烦恼?念头是主宰!世出世间念头都是主宰。出世间到上乘法,是没有念头。有念才有善恶,没有念,哪来的善恶?有念,有邪正、有真妄。没有念,也就没有邪正,也就没有真妄,那才到纯真不妄,法身大士入这个境界。十法界里面有邪正、有真妄、有善恶,一真法界里头没有,所以这样才能真正断烦恼。所以慧要是没有根,你就断不了烦恼,慧要有根。有根还要再往上提升,要有力。底下一段讲到「五力」:

  【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五根说得详细一点,五力就比较简单了,一句话笼统带过。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