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九十三集,第九十四集)

(2009-01-21 19:53:31) 下一个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九十三集)  2000/10/1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93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九十三集)  2000/10/1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93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五面,经文第三行看起:

  【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以上是讲十善业道落实在菩萨六波罗蜜之中,这是最後的一段「般若波罗蜜」。戒、定、慧三学,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必须遵守的三个原则。定是心之体,慧是心的观照,戒是心的行为,所以称之为三学,也称之为三宝。慧是佛宝,定是法宝,戒是僧宝,这是我们讲佛法僧三宝,三宝具足叫行菩萨道,叫学佛。三者缺一条都决定不能成就,古人讲这三条譬如鼎之三足,少一个都会倒下去,就不能够站立。所以我们要学佛,这三条不能不重视。无量无边的法门,诸位细细去想想,你要把它归纳,最後归纳这三条,所以三学是菩萨行门的总纲领。

  《十善业道经》是戒学,是戒学当中的大根大本。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与十善相应,这个人就学佛了;如果还是与十恶相应,那就跟佛法背道而驰,愈走愈远。千万不要以为小小戒可舍。这个思想在近代非常盛行,甚至於我们在受戒的时候,我受戒的时候,戒坛里面的法师、传戒师也都说小小戒可舍,认为大戒我们要持,不可以犯,小小戒就无所谓。今天佛教之衰,衰到这个样子,什麽原因?「小小戒可舍」,坏在这里。殊不知积小恶就成大恶,把小小善疏忽了。小小善而不肯为,小小恶又自己不能够禁止,所以虽然一生学佛,最後还免不了堕恶道,这个原因在什麽地方,我们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

  真正修行人他们的观念跟我们恰恰相反,极小的善他肯做,极小的恶他很谨慎,他都不犯,所以他能成就,这叫做真实智慧。世间人是小聪明坏大事。菩萨行门六个纲领,前面五条都是着重在事上,这一条在理上,这一条要怎麽做法?佛在经论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离妄想分别执着就是慧。《般若经》上讲的「三轮体空」,我们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离一切相修一切法,这叫般若波罗蜜。所以般若跟前面五度不能离开,离开前面五度,般若就落空,那般若只有理没有事,落空了,必须有理有事才圆满,不至於偏在一边。

  世尊当年在世,我们都曾经听说过,他老人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讲般若就用了二十二年。我们从历史来看,就知道佛教化众生的确以般若为中心,如果没有般若,前面的五条是善,布施到禅定都是善。你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精进,你修前面四条,你的果报在欲界天;如果你修禅定,你的果报在色界天跟无色界天,享天福,出不了三界;如果有般若波罗蜜在里面,就超越三界,不但超越三界,而且超越十法界,这才得到究竟圆满的成就。

  般若虽然讲了二十二年,讲得这麽多,诸位如果去读《大般若经》,在佛经里面部头最大的,《华严》才只有八十卷,《大般若经》有六百卷,里面重复的句子,千遍万遍都不止。所以有人说中国人不喜欢重复,中国人自古喜欢简要详明,言语文字都讲求简单扼要,也明白也详细,这是古时候文章言语的标准。能够达到标准是好文章、好言语,才不罗嗦。可是印度人跟中国人的习性不一样,印度人喜欢不断的重复,一遍一遍的重复,我们仔细去想想有它的好处。话讲一遍、两遍,人就回头觉悟了,少!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他才回头,才真的觉悟。对现代中国人来说,佛法这个方法有效果。我们中国古老的方法虽然好,效果比不上佛法,佛法重视不断的重复。你就是已经回头了、已经觉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还是这样的重复,什麽原因?你觉悟了,别人没有觉悟,佛法是利益众生为第一,其次才是自利,大小乘的差别,实在讲就在这一点。

  大乘法是利益众生第一,所以把慈悲摆在前面;小乘法是以自利为第一,所以把寂静摆在前面。中国接受的是大乘法,在慈悲里修寂静,这是自他两利;寂静是禅定,慈悲落实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如果离开前面四门,慈悲就是一句空话。慈悲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意思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了。布施的心决定不能断,布施是利益众生,利益苦难的众生。

  哪些人有苦有难?三界六道各个人都有苦、都有难,只是所受的苦难不一样而已。有些人无论在精神物质身心都受苦难,很可怜;有些人物质享受很丰足,精神上有苦难;有些人精神享受丰足,物质生活上有苦难。纵然三界里面,福报最大的,佛经上常常举例说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这是三界里面福报最大的。他有没有苦难?他有。他有什麽苦难?出不了轮回,这是他的苦难。出不了轮回;换句话说,就必定要接受轮回,他天福享尽了,一定要堕落。

  无量劫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善恶夹杂,没有纯善的,也没有纯恶的,只是善多还是恶多。一切众生受报不同,每一个人都是自己造自己受。如果我们明白了,搞清楚了,我们智慧就开了,绝对不会怨天尤人。别人诱惑你造罪,你为什麽接受?还是怪自己,不能怪别人。他诱惑我,为什麽不诱惑他?必有前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所以佛教给我们要有定、要有慧,有定、有慧,你的行为就与戒相应。

  讲到戒学是广义的,决定不是狭义的,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听到戒,就会想到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都想到这些,范围太窄小了,这是佛教初学的,教菩萨不是这个教法。你们如果去看《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前面三段,吉祥云比丘是讲佛宝,海云比丘代表法宝,妙住比丘代表僧宝,里面所讲的跟一般大乘所讲的,稍稍有一点差别。吉祥云比丘教我们,教善财就是教我们,念佛法门,念佛法门着重在念佛三昧,着重在定学;海云比丘这是讲的法,法着重在智慧;妙住比丘着重在戒行,所以他们三个代表的是戒定慧三学,佛法僧三宝。

  定跟慧可以互为体用,定是体,定起作用就是慧;慧是体,慧起作用就是定,定慧是一不是二。看看妙住比丘所讲的戒学,就太广大了。他代表大乘,他讲了十八种戒,就是戒学的十八大类,头一条就是大悲心。我们在戒条里头,没有看到大悲心。第一条是大悲,「不舍大悲心戒」,所以菩萨念念要悲悯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什麽是苦?六道十法界是苦,如何帮助他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得乐是什麽?证得一真法界,那个叫乐,离苦得乐的标准订在这个地方。不是说你今天没得吃,我们送一点东西救济你,让你能吃饱,你就离苦得乐,这是小事,鸡毛蒜皮。

  真正的苦乐标准是怎麽样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这叫大乘佛法。大小乘的总目标也有不同,小乘的终极目标是脱离六道轮回、离苦得乐;大乘的终极目标是脱离十法界,这个不一样。所以小乘证得阿罗汉果,他就认为那是圆满了。阿罗汉脱离六道轮回,菩萨不行,菩萨要脱离十法界,阿罗汉在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十法界。所以阿罗汉能做到定就行了,我们在《楞严经》上看,九次第定就超越六道,六道最高的是第八定,我们讲四禅八定,这个出不了三界,到第九次第定就超越了。可是定不能超越十法界,一定要开慧,智慧开了之後,就能够超越十法界。他的果报就讲得很清楚,『能断一切分别妄见』,妄见就是妄想,分别就是我们讲的分别执着;慧开了之後,就能够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

  要怎样帮助我们开慧?我们在现前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事物尽可能的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着,不要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就是妄想,不把它放在心上,妄想就没有了,心里确确实实不去分别、不去执着,这个样子容易开悟。佛家常讲根性利、根性钝;根性利的就是不把这些放在心上,妄想分别执着很淡薄,这是根性利;分别执着很重,根性很钝,不容易开悟。所以祖师大德教我们「看破放下」,我们从这个地方培养我们大乘圆顿的根性。我们从这部经上看,佛教导我们十善是行门的基础,也就是戒行的基础,十善是属於戒,落实在布施,落实在持戒,落实在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个慧是般若。如何落实,他得什麽样的利益。布施一条说得详细,後面都是举要言之,让我们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到这个地方,将落实在六波罗蜜这一段,简单介绍过去了。看经典里面,排列的方法,这是大乘,不是小乘。下面第二段讲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所以从这里看,世尊是先教菩萨,然後再教人天大众,末後再劝小乘。你看他排列的形式,让我们在这里有深深的体会,看到佛是怎样帮助众生,在一生当中快速圆成佛道。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九十四集)  2000/10/1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94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九十四集)  2000/10/1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94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五面,经文第四行:

  【慈庄严故,於诸众生,不起恼害。】

  下面慈、悲、喜、舍,这是说四无量心,将十善业道落实在慈悲喜舍之中。『於诸众生,不起恼害』,这一条在现前的社会非常重要。近代这个世纪,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追求财富,把圣贤的教育疏忽了;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可以说对接受圣贤教诲的意愿都丧失了,所以才招致现前社会动乱、人心没有依归、世界不太平的严重後果。如果我们还不能够省悟过来,还不知道回头,古老预言里面所讲的世界末日,可能真的要应验,这是很悲哀、很可怕的事情。

  我们不仅仅是要挽救世界的劫运,最低限度要知道救自己、要救你的家庭。如果你要想到怎样挽救自己、怎样挽救你的家运,若不回归到古圣先贤的教诲,那是不可能的。在现在这个世间,实在讲,只有少数人觉悟、少数人回头,少数人的觉醒敌不过大众的共业。有没有效果?效果不能说没有。不但是宗教里面承认人是有来世的,我们现在看到西方有不少的刊物、书籍,也在探讨灵界的讯息。西方人这几年来对这个非常感兴趣,也希望能够突破科学的限制,探究一些超科学的存在。我们听到了,这是一个喜讯,人如果都明了还有来世,今生修善,纵然有不幸的共业,我们受了灾难,可是他有来世,来世必定比这一生生活环境要美、要善。由此可知,行善是决定有价值的。

  行善首先要有个善心,佛在这部经上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这是个善心。什麽是善心?慈悲喜舍是善心。人能够以十善业修慈悲喜舍,必定生天,必得天福。过去我们曾经听到有人说,天上天福还是不能令人满意,也就是天上虽然好,还不是尽善尽美。地球现在这个状况发展下去不能住,有很多人想找个安全地方躲避灾难,我老实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没有安全的地方,真正安全幸福美满而没有缺陷的地方,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我听过不少人说,现在连鬼神都向往极乐世界。这一次我们有几个同学到中国去受戒回来,也听到这个传说。我听他们回来告诉我,鬼神附身,说了一个多小时,他们现在也在听经、也在念佛,还求受皈依。

  这个事情能不能相信?能相信。因为我们在此地亲眼见到的,我们老林长的冤亲债主,附在居士林一个同修杜美璇的身上,也要求皈依,也要求听经,所以这是可以相信的。鬼神离开身体之後,问他有没有感觉,他完全不知道,他只感觉得很累、头很昏。说了一个多钟点的话,他一句都不晓得,跟杜美璇的情形一样。这是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不是假的。这在佛法里面三转叫「作证转」,他来给我们做证明,决定不是虚妄的,决定有来生,决定有後世,我们为什麽不做好人?

  种善因得善果,身体生死无所谓,不值得挂在心上。聪明人、有智慧的人要懂得拓开心量,包容一切。拓开心量,实际上每一个众生心量都是包虚空法界,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那麽大的心量为什麽会变成这麽小?这个因素就是无始劫以来迷失了自己,在佛法的术语说,迷失了自性。自性就是自己,自己的本性,这样生起妄想分别执着,执着愈来愈严重,所以把心量变得这麽小,跟别人相处格格不入,这样才造成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这麽形成的,本来没有六道。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本来是一真法界,六道不是真的;不但六道不是真的,四圣法界也不是真的。今天搞成这个样子,怪谁?全怪自己,因为这个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够影响你,确确实实是自作自受。佛菩萨慈悲,他是过来人,他看到我们迷惑颠倒、造作恶业,在这里受苦报,用无尽的怜悯心唤醒我们,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唤醒我们。我们听了之後要觉悟、要回头,回头是岸。

  为什麽天天在学习,我们依旧是不觉悟,依旧不能回头,原因在哪里?妄想分别执着太严重了。什麽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所结成的就是自私自利,你把自私自利一分解,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自私自利是妄想分别执着的总集合,变成这个东西。这个东西要不解冻、要不能化解,佛菩萨再慈悲也没有办法把你唤醒;你天天听佛讲经说法,听四十九年,你也不会回头,你也不会觉悟,道理在此地。

  可是佛说,一切众生一定有回头觉悟的一天,但那一天是哪一天?就难说了,也许在无量劫又无量劫之後。六道里面地狱、饿鬼、畜生,佛都讲了,那个时劫之长,都是天文数字。受尽这些苦头,也许你会觉悟、会回头。觉悟的相,佛菩萨、祖师大德都为我们示现,身心世界万缘放下,这是真正觉悟;你还有丝毫放不下,你没有觉悟。彻底放下,放下之後必定如诸佛菩萨一样,以大慈悲心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永无休止的教化众生。

  佛家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一句话大家都熟知,可是有一些人对这句话理解得不够透彻,还产生疑惑:「既然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菩萨为什麽舍弃我?为什麽不度我?」有人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现在还没有得度,你为什麽成佛?」这是错解了。你今天能听到佛的名号,见到佛的形像,佛就没有舍弃你。你自己不能得度,原因在哪里?你不听话,你没有能依教奉行。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佛都是教我们修十善业道,十善业是共同课程、基本的课程,你做到了没有?杀生、偷盗、淫欲,你有没有放下?这些东西是业障,这些东西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你不肯放下,那有什麽法子?佛不是没有教你,教给你了。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是制造人与人的冲突,人与人的不和,所有一切人为的灾害是从这里来的。你能够把它放下,天灾人祸就没有了。贪、瞋、痴,大家都晓得是「三毒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是从这三个生出来的,这三个叫「根本烦恼」。佛真的教我们了,佛没有舍弃我们,是我们自己舍弃自己,不是佛舍弃我们。

  放下十恶业就是十善业,并不是放下十恶业另外有个十善业,没有;放下十恶就是十善,就是善心。这个善心落实在生活里面,落实在工作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佛法,佛法不离生活。世尊在这个经文里讲得好,这个经文不长,为什麽?便利於初学,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佛陀的教诲一定要牢牢记住,要依教奉行,要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慈悲就是无条件的爱心,我们爱自己,用爱自己同样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儒家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是慈心。

  十善落实到慈心,「於诸众生,不起恼害」,绝对不会有伤害众生的念头;不仅是不伤害众生,绝对不会起一个念头让众生因我而生烦恼,真正能做到经典里面所说的,「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弥勒菩萨所表现的,特别是在中国布袋和尚所表现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那是慈。慈的实质内容就是十善业,没有十善业,那个慈是假装的,不是真的。由此可知,佛法里所讲的许许多多的纲目,每一条纲目的实质内容都是十善业道,离十善业道就没有佛法可言。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认真努力断十恶、修十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