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五段「入五止」。請看最後一段,它有五個小段,最後一段: 【五者。理事玄通非相止。】 這是第五止的名稱。下面賢首國師為我們解釋,什麼是理,什麼是事,什麼叫玄通,什麼叫非相。 【謂幻相之事。無性之理。互隱互顯。故曰玄通。】 相是現相,是屬於事。凡是講到事,事有造作,事有生滅,我們通常把相連起來,叫事相;理體,這是一般人稱說。佛法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相是幻化而不是真實的,就稱為『幻相』。只要是相都是幻相,這個我們一定要記住。即使是諸佛菩薩的報土,像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我們稱它為一真法界,是一真,它裡面也有現相,這個相是一真,還是跟我們一樣是幻相?確實相都是幻的,沒有例外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沒有說諸佛報土(就是實報莊嚴土)例外,經上從來沒有這麼一句話。那我們就曉得,一真法界的現相也是幻相。這樁事情,我們這麼多年來在大乘裡面薰修,總算是搞清楚、搞明白了。沒有幻相之事的,這個境界有沒有?有。那是什麼境界?淨宗裡面所講的四土,常寂光土就是的,常寂光土裡面沒有幻相之事。為什麼?他沒有起心動念。幻相是起心動念變現出來的,就是世尊在大乘教上常講,這一切現相,包括實報莊嚴土,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現在可以這麼個說法,實報莊嚴土是唯心所現,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識所變,這就很清楚了。 為什麼會有十法界?為什麼會有六道?為什麼會有輪迴、會有三途?唯識所變。識是什麼?識是妄想分別執著,你有這個東西就產生變化。唯心所現,現的這個相,假如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就不起變化,這個境界是諸佛的報土。因為什麼?諸佛如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斷得乾乾淨淨,連習氣都沒有了,這是真正的淨土。有了分別,還沒有執著,也算是淨土,不是真正的淨土,相似的淨土,他沒有執著,只有分別,阿羅漢所住的。阿羅漢住的國土,要是跟我們凡夫相對的來講,它是淨土,我們凡夫不能跟他相比,凡夫住六道。六道裡頭染污,五濁惡世。濁就是染污,現在大家講環保,對於染污的概念很深,物質環境的染污,精神的染污,非常嚴重。染污從哪裡來的?染污從業障來的,業習,業障習氣,尤其是惡業,它不是善業。造成的現象,在人間講就是災難。所以要知道災難從哪裡來的,災難不是沒有原因來的,災難是我們居住在地球上這些人,這是眾生,人是第一個,最重要的,居住的這些人不善的心行所造成的,是這麼來的。如果地球上的人覺悟了,不再有惡念,不再有惡的習氣行為,像前面第四段所講的,賢首大師教我們的,「無思無慮任運成事」,我們這個地球上的生活環境就不輸給天堂,欲界天、色界天,我們不輸給它,這個道理要知道。 今天災難現前,嚴重的浮現,許多人著急了,著急解決不了問題。連科學家也曉得,科學技術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地震發生了,科學技術還沒有辦法叫地震不發生,它做不到。地球上陸地板塊的變化、板塊的移動,那就會造成很大災難,這是科學技術也無可奈何。有人問佛法,佛法裡面有沒有化解這個大災難的方法?有,佛法裡真有。但是佛法一向如佛所說的叫難信之法,世間最難令人相信的是佛法,所以佛法是很少數的人相信。這些少數人也不是無因,無論他是有高度文化水平,或者是沒有文化水平的,他能相信,他能理解,佛說的,這是過去生中宿世善根福德的現前,這講隱現,遇到緣它就顯現。如果不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現前,難信,很難相信。但是,我們套宗教裡面的一句話,信者得救,你真信了,你真的得救,你這一生不會遇到災難。 不會遇到災難,明明看到大地震當中,那個學佛的人、修行很好的人他也遭難,你怎麼說他不遇?真的不遇,他在災難那個時候,人並沒有死,頭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往生了,他沒有受災難。我們看到受災難是他的肉體,他的靈性到極樂世界去了,到他方諸佛國土去了。不是學佛的人,是好人,他們家裡祖宗世世代代積功累德,他也在這個大難當中遇到了。這不是老天爺沒報應嗎?老天爺有報應,老天爺請他上天享天福去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造作惡業的,行不善的人,他在這個災難當中,有的人到地獄,有的人到餓鬼,有的人到畜生。所以說是個人造業,個人要承擔果報的責任,任何人不能夠代替。所以修行人必須要重視這個問題,要仰信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教誨,你能夠依教奉行,肯定不吃虧。災難,共業所感,共業當中有不共業,那就是各人去處不相同,這是不共業。共業、不共業都是自己修的,與別人毫不相關。 所以修行這樁事情是真難。行是行為,什麼行為?錯誤的行為,與自性相違背的行為。修行是把錯誤的行為修正,理順,一切能夠順自性,不要違背自性。一切都能順自性就是佛菩薩,違背自性就是凡夫。性德,能不能很簡單的跟我們說說?祖師大德,我們今天所學的這篇文章是杜順和尚提綱,賢首國師講解,這兩位是華嚴宗的祖師,杜順是第一代,賢首是第三代,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前面所學的四德,你看多簡單,修行,這四個就是標準,性德。我們有沒有隨順?第一個隨緣妙用,第二個威儀有則,第三個質直柔和,第四個代眾生苦,這是性德,我們有沒有? 隨緣妙用,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的兩條,「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眾生是隨緣,隨喜功德是妙用。第一條,跟我們這四德,第一條是普賢行。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圓成是圓滿成就,所以要恆順眾生。恆順又產生妙用,妙用是什麼?恆順裡頭不迷,那就妙用了。也就是說恆順裡面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這才叫妙用,這是如來的妙用,諸佛菩薩的,菩薩是法身菩薩,他們的妙用。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權教菩薩的大用。《華嚴》是圓教。藏教、通教、別教,佛菩薩的大用,他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妙用。妙用有等級,隨緣是一樣的,一樣的隨緣,那個妙用要看你修行的功夫而有差別。 早年,我們跟同學們在一起學習經教,我們將經典裡面常說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說了四句。那時候在台北,我們圖書館講經,有一位老居士,趙默林老居士,年歲很大,年輕時候親近過印祖,他聽我講不變隨緣的四句,我把它擴充兩句,不變隨緣是佛,隨緣不變是菩薩,不變不隨緣是二乘,聲聞、緣覺,隨緣隨變是凡夫,是六道凡夫。趙老居士說:法師,我從前一生都沒有聽到人這樣說過。你們諸位同學想一想,是不是這樣?凡夫隨緣隨變,菩薩,我們要學菩薩,隨緣不變,這就好。不變的是什麼?我們從最簡單的地方來看起,恆順眾生,威儀有則,這不變。我們把威儀有則再落實,《弟子規》,我跟一切人往來,《弟子規》上條條我都做到,我絕對不會違背,那就是不變。在大乘教裡你就明白了,不變的是什麼?十善不變,五戒不變,威儀不變,那就是第二個威儀有則,這不能變。第三個更重要了,質直不變,柔和不變,這是講到最高的層次,講到總的綱領。從最高諸佛如來境界,一直講到最低,小朋友所學習的《弟子規》,要用真心,質直就是真心,柔和是真正的慈悲,菩薩心腸。這是我們天天要反省檢點,改過自新。 有時候,我們確實對人是真誠心,可是習氣改不了。習氣什麼?還是貢高傲慢自大這種習氣。這個習氣,我們千萬不可以說這個習氣我沒有,那你就永遠出不了輪迴。為什麼?佛告訴我們,六道眾生與生俱來的習氣,四大煩惱。我見,我見第一個就是把身體當作我,這個見解比什麼都堅固,牢不可破,執著,嚴重執著,執著這身是我,見惑裡頭一條。第二個我愛,我愛是貪,我見是愚痴,你看我愛。我慢,貢高我慢,我慢是瞋恚的一分。這個是什麼?與生俱來的煩惱,生生世世四大煩惱常相隨。所以時時刻刻有高度警覺,不知不覺的它就現行,這種習氣就現行。這個習氣嚴重,所以它也礙事。我們諺語裡有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平常說話講成習慣了,習氣,喜歡論人是非,別人聽到了,說你在那裡羞辱他,你在那裡批評他,往往在那裡結恨,懷恨在心,招得來生不如意的果報。自己受果報,不知道這個因從哪裡來的,這個事就太多了。 幾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遭受到禍福境界的時候,自己很清楚知道自己的業因?知道業因,福現前,很歡喜,不像一般人狂歡,他有節制;見到惡緣現前,他沒有憤怒,他能夠心平氣和的接受。為什麼?他知道因,福,過去造的善因,禍,過去造的不善因,現在果報現前了,很正常。所以他是心平氣和來接受,這是智慧,這不是煩惱。凡夫不行,凡夫你看,真的,我見、我愛、我慢、我痴,真的是愚痴,不是假的。聰明,聰明是從痴裡面出來的,聰明不是智慧,智慧是性德,是從清淨心流出來的。聰明是什麼?聰明還是從心意識裡頭,照《華嚴經》的教義來講,它還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流出來的。所以聰明解決問題有後遺症,智慧沒有。世間人,古聖先賢留下來的典章制度,每個朝代都要修改,那是什麼原因?知識,世間聰明智慧,它能解釋當時,制定典章制度解釋現前社會問題,一百年以後的社會不適用了,要重新改了,所以這個辦法、法律要常常修訂。 可是智慧的決定是永恆的,超越時空。中國古聖先賢講的五倫,超越時空,不能改,一改問題就來了。父子的親愛,夫婦有別,就是夫婦兩個人組成這個家庭,兩個人有不同的任務,你一亂,家就完了。所以他分工,丈夫對外,負責家庭經濟生活,太太主內,相夫教子,照顧先生照顧得很周到,他無後顧之憂,一心在外面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兒女教成人,太太的責任,這個關係太大了,關係家的興衰,關係國的興亡。所以中國的婦女,在中國社會上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現在人不知道,他不去研究中國的學術,不去研究中國歷史。中國的婦女稱太太,這個「太太」的名詞就是至高無上的稱呼。「太太」從哪裡來的?文王的母親,文王的祖母,武王的母親,這三個婦女,聖人;周文王的母親太任,他自己的妃子太姒,他的祖母太姜,太公的夫人。你看他們家的小孩,太姜所生的王季,文王、武王、周公,你們看孔子的書,孔子心目當中的大聖大賢就這幾個人,文武周公,教出來的,母親教出來的。孔子的母親、孟子的母親,她們盡到做母親的責任,盡到做妻子的責任,為自己的家庭培養聖賢人,為國家培養聖賢,為世界培養聖賢,所以太太是聖賢的母親。 她們都懂得,小孩從什麼時候開始教育?從懷孕,胎教。所以懷孕的時候,這十個月,思想端正,言行端正,為什麼?影響胎兒,這叫父子有親,懷孕的時候妳就愛妳的小孩,嬰兒,還沒出生。妳愛他,妳就要好好教他。出生之後最重要的三年,從降生到三歲,一千天,紮根教育。誰教?母親,母親是每個人生到這個世間來第一任的老師,真正叫啟蒙老師。這個老師太重要了,她把你帶正,一生端正,她把你帶歪了,那就叫歪的一生。夫婦有別,這個使命多大,外國人不懂。小孩到五、六歲,這是天賦好的,天資稍微差一點的,六、七歲上學,把教小孩的使命交給老師,老師繼續把小學生帶好,他已有很好的根基,老師接著教。所以前三年完全是德行的基礎。進學,除了德行要保持、要提升,還要學習聖賢人的教誨,聖賢的經典。所以小學老師不好做,小學老師的思想言行要做得很像聖人,他才能把學生教好,也就是《弟子規》百分之百落實,才有資格做小學老師,你才能夠為每個家庭培養好子弟,為國家培養好公民,為人類培養善知識,這使命多大。老師這個行業,在古代確實是很辛苦的行業,是不能賺錢的行業,所以老師的生活都清貧,我們世間人講窮秀才,這都是從事於小學教師工作的,他是最受社會大眾尊敬的。古時候的宴會,宴會的上席誰坐?這些老師們坐上席,尊師重道。這個尊師重道是皇上提倡的,上行下效。皇帝接見任何人,在朝見禮節上,皇帝坐在最上方,北方,坐北朝南,南方是下方,北方是上方。唯獨接見老師,他就不能坐在上方,他從上方下來,站在東方,老師站在西方,不是南北的方向見,是東西方向,東方是主人,東道主,西方是賓客。所以對待老師是貴賓的禮來接待,不能把他當作臣子看待。這是什麼?尊師重道。皇上對老師都這麼尊重,所以普通百姓人家對做老師這個行業沒有不尊敬的。所以他這個老師是物質生活清貧,可是精神生活豐富,受人尊敬。 不像現在,現在社會變了,所以災難多了,因為人的思想言行跟性德相違背了。你看我們講的四德,這太重要了。隨緣裡頭沒有妙用,錯用了。錯用是什麼?在隨緣裡他完全煩惱當家做主,就是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這個當家,這就不妙,這個作用果報在三途,錯在這個地方。威儀有則沒有了,頂多是裝裝樣子,不是真正做到,質直柔和完全沒有了。古人用心,直心是道場,現在人用心是彎彎曲曲的。柔和是慈悲,大慈大悲,現在沒有了。現在,不但不懂得愛人,他為什麼不懂得愛人?這個你要知道,情有可原,他不知道自愛。 我是在二00四年,二00四年在澳洲過年的時候我寫了一篇短文,完全講愛,把愛送到全世界。可是我講愛,頭一個就是講自愛,人不自愛,他怎麼會愛人?什麼人懂得自愛?給諸位說,佛菩薩懂得自愛,聖賢人懂得自愛。懂得自愛的人不作惡,為什麼?你要是有貪,你將來墮餓鬼,你是自愛嗎?自愛,我願意死了之後到鬼道去嗎?不自愛。瞋恚,脾氣很大,嫉妒心很重,這人不自愛,為什麼?他死了以後墮地獄,哪有自愛的人會墮地獄?哪有這種道理!愚痴的人不自愛,死了以後變畜生。造作一切不善罪業的人不自愛。所以我們講愛的時候,頭一個提醒大家自愛。真正自愛的人,他學佛。我來生,來生到極樂世界成佛去了,真自愛。嚮往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很多,不自愛的人去不了,天天念佛也去不了,這個道理不可以不知道。所以自愛,他真的會愛人,不自愛的人不會愛人。多疑的人不自愛,懷疑這個、懷疑那個,顧慮多的人不自愛,自愛的人斷疑生信。常常能保持自己清淨平等覺的,清淨心、平等心、覺心,這個人自愛。自愛的人一定守法,他持的是性戒,不是別人給他規定的,也就是跟自性相應,自性是清淨圓明體,這個自愛。所以我們講那個人會愛人,你看他自不自愛?他不自愛,愛人是假的。自愛愛人,那你毫無懷疑的,他是真的。 我們能夠想到這個地方,你才知道聖賢教誨不能不學。沒人給你講,我們自己前途是一片黑暗,不是光明的,這一片黑暗是處處都是火坑,隨時可以掉下去。聖賢的教誨那就是一盞明燈,把你前途照得清清楚楚。前面是十條道路,十法界,你走哪一條路?這個要清楚。學佛,學了這麼多年,連這個基本的常識都不清楚,那白學了。十條路擺在我面前,我走哪一條?四聖法界都是清涼的,沒有人誘惑你,沒有人討好你。六道的路都有許許多多的誘惑,投你所好的,你的習氣,你不小心就墮落下去。尤其是三惡道,那個誘惑的力量太大,所以你必須要認識它,然後你才能夠迴避它,你不認識,就跟它去了,不知不覺。學佛,雖然學了佛,不管用,就是禁不起誘惑,在這種情形之下,一天念一萬聲佛號、念十萬聲佛號,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你已經墮落下去了。這個理事我們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 世尊教導我們,時時刻刻提醒。所以中國自古以來,不是佛弟子,一般讀書人,幾乎沒有不念《金剛經》的,為什麼?《金剛經》簡單明瞭,念《心經》的人就更多,用這個提醒自己。《金剛經》最重要的幾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後半部「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提升了,不但沒有相,念頭都沒有。這就是告訴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真正能記住,真正常常用這些經句來提醒自己,你用它來做為觀照的標準,你就能脫離苦海,你就能照見五蘊皆空,不再造業了。這個事難,我自己是個過來人,每天大乘經教薰習,境界現前的時候還會迷惑顛倒,還有守不住的時候。一天不讀經,一天不學習,肯定墮落,你說多可怕。我們現在雖然是學佛了,了解確實不夠透徹,為什麼?境界現前把握不住,心馬上就恢復到名利上去了,佛陀這些教誨忘得一乾二淨,依舊是輪迴心造輪迴業。 理事有隱顯,大師在這裡說得很清楚,『互隱互顯』,「隱」不是沒有,「顯」也不是真有,這要知道。顯是幻有、幻相。隱的時候雖然不現,能大師說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雖然隱,不現的時候,它不是沒有,現的時候也不是真有,這叫『玄通』,玄妙通常,沒有障礙、沒有阻礙。玄通確實不好懂,大師下面又跟我們解釋: 【又理由修顯故。事徹於理。行從理起。理徹於事。互存互奪。故曰玄通。】 『理』是心性。心性,我們老祖宗告訴我們「人性本善」。中國人言語文字喜歡簡單,雖然簡單,他要求的條件簡單、扼要,又還得要明瞭,就是簡要詳明,言語講求簡要詳明,簡單扼要,還要詳盡,還要明瞭、明白,文字亦復如是。跟印度人相反。印度人這個習俗,他事情喜歡一再的重複,不厭其煩,從這個地方顯示出印度那個地區的古人真正有慈悲的愛心。為什麼?簡要詳明,對於上根人、上上根人,好,接引這些人的,中下根人就困難了,絕不是一遍、二遍就聽懂的,三遍、五遍就能契入的,不可能。所以古大德提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怎麼辦?我們採取的辦法,就是念的遍數多。教訓,這個經文確實是簡要詳明,不多,可是你一遍一遍去重複。重複是你自己的事情,老師不管這個。佛菩薩是老師,佛門裡面的老師是不厭其煩,無數次的跟你重複,幫助你覺悟,幫助你契入境界。這就是中國跟印度人教學差別在此地。 我們曉得,『理由修顯』,你要不修,顯示不出來,這個修就是修正。我們有貪心,貪財、貪名、貪色、貪吃、貪睡,財色名食睡,你看看,這些東西在現前的時候,貪心就起來了。貪心,自性裡頭沒有,阿賴耶識裡頭有,這一切不善,把阿賴耶識裡頭種子勾起來了。阿賴耶識裡頭也有善的,我們聞到佛法了,佛陀這些義理我們就浮現,把它引出來了,阿賴耶裡面的佛種子。可是,阿賴耶裡面的善種子有,惡種子多。你看天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論》裡面,這教初學的,給我們講,他把善惡種子分類,善的種子十一類,善法十一個,惡的種子、不善的呢?二十六個,比善法多一半還超過,二十六個。你就曉得,六道裡面的凡夫,惡的業習種子多,所以惡的業習種子它的力量就大,大過修善。善,如果沒有聖賢教誨,你沒有辦法抗拒這些惡習氣,就是你的惡習氣斷不掉。那就是什麼?努力薰修,加強這十一個善習氣的力量,現在講能量,加強它的能量,讓這個惡習氣不起現行。見到一切不善,你能做到不動心,這叫功夫,在佛法裡面這叫三昧、叫定力。定生慧,不生煩惱,這個慧解決問題,所以它沒有後遺症,道理在此地,它不是從煩惱生的。 所以善惡都是修,修就顯,佛菩薩是教出來的。今天我們這個社會大家談起恐怖分子,恐怖分子也是教出來的,看你怎麼教法。我們中國老祖宗懂得這個道理,知道教學比什麼都重要,世代相傳,現在的話說,都抓教育,不抓別的。只要把教育教好了,這個世間沒有一樣不好,樣樣都好;教育要是有偏差,樣樣都出麻煩,根源在這個地方。所以中國自古以來,教女比教子更要用心,把教女列在第一位。為什麼?有賢女,這個人家就有賢妻;有聖女,這個家裡後代會出聖人。我們在這個家譜裡面去看,哪一家的家譜,在家規、家訓裡面你去看看,多少條是專門為了教女而定下來的,它有道理。這是講什麼?講修顯。 下面這幾句話跟我們解釋玄通。『事徹於理』,理性在什麼地方?理性就在事裡頭。我們今天的事不善,我們就知道理性被歪曲了,理事在裡頭,你錯會了、錯解了、錯用了,你不是正知正見、正解正行,理被扭曲了。理跟事從來沒有分過家的,所以你的心正,沒有一樣不正,心邪,沒有一樣不邪。這就是說理事、性相是一不是二,圓通。『行從理起』,行是行為、言語、動作,為什麼會有?理體裡面本自具足,遇緣它就起現行,遇緣就顯,不遇緣就隱。所以隱不是沒有,顯不是真有,這個有道理,『互存互奪』。這叫玄通。互存互奪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共存共亡,起心動念的時候共存,不起心、不動念就共亡,就都沒有。這是我們在前面第二段「起二用」裡面學到的,這叫玄通。賢首大師確實很慈悲,後面還有補充: 【玄通者。謂大智獨存體周法界。大悲救物萬行紛然。悲智雙融性相俱泯。故曰理事玄通非相止也。】 念到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這第五止,是止什麼?止妄想,放下妄想。我們在大經上常常念到一句話,「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末後給我們講玄通講到極處,謂『大智獨存』,不起心、不動念,世尊告訴我們,那是什麼境界?大光明藏,淨土宗裡面稱常寂光淨土,這就是大智獨存,它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中國聖人稱之為本善,是自己,不是別人。我們自己的本善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完全相同,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成佛」,一點都不假。現在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佛也很慈悲,把這個原因一語道破,「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為什麼不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放下就是。 你看放下,你所得到的是什麼?『體周法界』。這個體是什麼?體是智慧,就是佛法裡有個術語叫佛性,「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大乘教上說的,就這一句。我們把有情兩個字去掉,「一切眾生」,這是有情、無情都把它包括在裡頭,「皆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法性,實在講跟佛性是一個意思。我們說佛性裡頭包不包含智慧德相?包含,法性裡頭也是包含智慧德相。不過說佛性,偏重在智慧,說法性,偏重在德相,分不開的。這些名詞術語的含義我們不能不清楚。我們不清楚,你就沒有辦法教人,別人疑惑,你沒有辦法把它化解。「體周法界」就是三種周遍,第一個是周遍法界,第二出生無盡,第三包含空有。這是我們的心量,本來是這樣的,沒有一法不包容的,這是你本有的心量,就是你本來是佛。現在你變成人了,人的心量很小,只有自己,沒有別人;於自己有利的,這就要抓緊,到利益沒有了,就把它丟掉。這是什麼?這是六道凡夫。什麼凡夫?愚迷是凡夫。如果稍稍明白一點的人,他不會這樣做法,他曉得什麼?愛人會得到別人的敬愛,利人是得到一切眾生的幫助,這個利益太大了。 真正有修養、有德行、有學問的人,不敢輕慢任何一個人。在歷史上,郭子儀,我一下想不起來了,當年那時候他已經封王,王位了,朝廷上有個小官,階位不高,大概相當於現在科長這樣的身分,名字我一下想不起來了,這個歷史上有記載,來看他,而郭子儀穿上朝服,以隆重的禮節來接待他。所以家裡的人就奇怪,多少大官大將到家裡來作客,你都很隨便,為什麼這個人來的時候你要這麼隆重?他就告訴大家,這個人階位很小,你可不能得罪,萬一將來他得志的時候,這個人會報恩也會報仇,你要是對他失禮,以後麻煩大了。果然以後他做了宰相,在那麼高地位上,得罪他的個個都被他收拾。郭子儀有先見之明。 所以你不可以輕慢一個人,你不知道以後這個人怎麼樣。他要如果是君子,不會報復、不會記恨;如果他是個小人,你得罪他,他記恨在心,念念不忘,這個麻煩。不但這一世要報復你,來世還報復你,這生生世世報來報去沒完沒了,雙方痛苦,不能不留意。所以說,我們也不知道,沒有這種神通,不曉得人家將來怎麼樣,一切恭敬,這不就很好了嗎?不都解決了嗎?你看佛門裡面的懺儀,「一心頂禮,一切恭敬」,好!普賢菩薩告訴我們「禮敬諸佛」,把所有一切眾生都看作他是未來佛,沒有一個不恭敬的,連蚊蟲螞蟻都恭敬,何況人!這是對的,這是性德。人之善不善,是他的習性,從小沒人教,他學壞了,正常,不可以怪他。 尤其是在現代,聖賢教育至少失傳四代到五代了,你怎麼能怪人?你要是怪人的話,是你自己錯誤,你自己犯了錯,你自己沒有智慧、沒有見識,你錯怪了他。他今天變成這樣,他父母沒教他,他老師沒教他。他的父母,父母上一代,他的父母、老師沒教他。再上一代亦復如是,至少可以推到第五代。所以我們看到今天的社會一點都不奇怪。五代就是將近一個世紀,累積的不善,今天有這麼大的災難。所以對於造作惡業的眾生不可以責備,要生憐憫心,他可憐。他今天仗著自己權勢,見到人就吆喝、自大,要憐憫他,不可以責備他。他的本性本善,他變成這個樣子,他可憐,沒有受到教育,心平氣和來接待,恭恭敬敬對待。吃虧,甚至於上當,不要緊,沒事。 真正懂得因果道理的人你就會曉得,這個世間人沒有一個人是真正佔了別人便宜,也沒有一個人真正吃了虧。因果通三世,他佔了我的便宜,我要是沒有捨,我還記得的話,他來世一定要還,還的時候要加利息。他是怎麼樣對待我的,來世也是同樣這個方式對待他,一報還一報,欠命的還命,欠債的還錢,一飲一啄絲毫不爽,你心就平了。這一世被人坑了,就放來生債,來生的時候他會還來,遇到就會自動還來,所以心平氣和。這就是前面給我們講的「無思無慮任運成事」,如果沒有因果道理的話,這一句怎麼能講得通?所以真正了解,處今天這個社會,心地坦然,沒有憂慮,沒有懷疑,他騙我也好,我們總是把關係處好。來生來世這個路子愈走愈寬,愈走愈平坦,我們走的是成佛之道。斤斤計較那是輪迴道,不可以,常常還想著這些事情的時候,就脫離不了六道輪迴。我們要想佛,要想西方極樂世界,要真的記住「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在經典上佛祖講得這麼清楚。事是幻妄,不是真的,連自己人身都不是真的,理不是假的。所以我們要明理,要把事淡化掉,在事相上真正做到沒有得失的念頭,你心地平安,你自在了。你有得失,你就有憂慮,你就有牽掛,你就有煩惱,而自性裡面這統統都沒有,這叫自作自受,錯了。 所以要曉得,你的大智永恆不滅,而且體周法界。你的大慈大悲,不但能度自己,能度一切眾生。大智不起心,大悲是不動念,我們前面講過,起心,依報現前,動念,正報現前。不起心,依報有不是沒有,隱,不現;不動念,正報有,不是沒有,也不現前。依報正報都不現前,但是是圓滿的,體周法界。『萬行紛然』,這「紛然」兩個字用得好,那是什麼?你要救一切眾生,遍法界虛空界裡面現身說法,叫萬行紛然。你真的回歸到原點,妄盡還源了,還源到不起心、不動念的狀態,那是究竟圓滿佛,在《華嚴經》裡面講,無始無明習氣斷盡了。記住,等覺菩薩還有一品,叫生相無明,習氣,到如來果地才叫究竟圓滿,也就是第五十二層,圓滿了,這依《華嚴經》上所說的。 可是不起心、不動念,什麼時候就得到?《華嚴經》上講,初住菩薩就得到,不起心、不動念了,也就是此地所說的體周法界、萬行紛然,初住菩薩就做到。可是,妄想的習氣要斷乾淨需要一段時間,這一段時間叫無功用道,真的叫用不得力,完全是隨順自然。不可以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墮落,就往六道走了,就反方向了。這就不起心、不動念,一切什麼?隨它去吧!隨它去就好,根本就置之不理,這叫隨緣,一切隨緣,隨它去,自然這習氣慢慢就消除。不妨害菩薩普度眾生,遍法界虛空界裡面的眾生有感、有求、有願,菩薩就現身。能現佛身,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所以應以,那個應是感應,不是說應該要用什麼身,不是這個意思,是感應,總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楞嚴經》上所講的。 眾生的意願,也有隱、也有顯。這個感應,我們在前面也講過很多次。佛在經上講,有四大類。「顯感顯應」,顯是明顯,我們遇到災難了,我們念佛菩薩,求佛菩薩來幫助我們,很明顯,佛菩薩真來了,也很明顯,佛菩薩應身來了,顯感顯應。第二種是「顯感冥應」。佛菩薩來了沒?來了,來了沒現身,我們看不見他,他真來了,他真在暗中幫助我們。現在說是有特異功能的人他見到了,我們自己沒有覺察,真的幫忙了。這是兩種。另外兩種是,眾生感不顯明,所謂冥感,他有這個需求,他還沒動念頭,可是佛菩薩知道,你極其微細的念頭自己不知道,佛菩薩知道,他也來了,他也來現身幫助你了,「冥感顯應」。另外一種是「冥感冥應」。所以感應有四種。我們說我們沒有求佛菩薩,佛菩薩怎麼來了?實際上有,有這個需要的時候,他就來了,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所以現在在此地用一句叫「萬行紛然」,現身不是現一個身,同時不同處現無量無邊身,或者同時同處也能現無量無邊身,神通廣大,沒有障礙。如果你對於這個世界奧祕要是知道多的時候,你就覺得更不可思議。這只有《華嚴經》上講得透徹,世界奧祕,微塵裡頭有世界。那個世界有沒有我?有,有我,也有你,也有他,而且每一粒微塵裡頭都有,萬行紛然,這不是假的。微塵世界裡頭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又有世界,重重無盡。世尊在《華嚴經》上跟我們講的,微塵世界眾生,大千世界的眾生,妄盡還源,總而言之,都不出這六個綱領。這六個綱領,展開來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所以這幾個原則一定要抓住。 五止,放下,止是放下。這第五條教我們,放下妄想,前面一條教我們放下念慮,第三條教我們放下分別,第二條教我們放下緣,特別講的是人事環境;第三條講的是物質環境,物質環境裡頭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分別,人事環境亦復如是。再微細的放下念慮,最後教我們放下妄想。起的作用,不可思議,成就自己,又幫助無數無數的眾生。你看救物,『大悲救物』,他不是講救人。如果講救人,十法界裡頭人道,其餘九道沒有。如果說物,那十法界全部都包括了。我們現在講動物,人是屬於動物的,人不能包括全體的動物,但是動物可以包括人類。講物的時候,除動物之外,還有植物,還有礦物,乃至於大自然的一切現象,這一個「物」字全包了。所以你救人、救物。 我們今天講,今天地球上發生異常現象,我們怎麼樣去救它?你就曉得了,大慈大悲。佛家講大慈大悲,一般社會大眾講愛心,愛心能救人,愛心能救世,愛心能救山河大地,愛心能救地球,一點都不假。愛心的對面是私心,私心是造業,造成的災難,我們今天能把私心換成愛心,問題就解決了。所以今天世間的災難,科學束手無策,沒有辦法,佛法裡有沒有?有,肯定有。問題怎麼樣?問題是大家不相信,講出來也不相信,能信的人很少。能信的人是真修行的人。真修行的,他真得受用,在自己修學過程當中,有不思議的驗證,使他深信不疑。但是你不是真修行的時候,你沒有這個驗證,所以你對它起疑心。 我們講個很簡單的例子,境隨心轉。我們身體是我們的境界,我們的心善,面貌就善,我們的心清淨,身體就健康。健康長壽,聰明正直,百病不生,做得到,不是做不到,你就用佛法的「清淨、平等、慈悲」,你就做到了,這六個字就叫你得到一生(特別是晚年)真正的幸福。清淨心不會感染任何疾病,即使是嚴重的瘟疫也不會感染。慈悲心能夠化解一切的怨毒。平等心就是真心,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質直,在平等的基礎上顯示出你的清淨慈悲。這是大乘教修行的祕訣,就是六個字,你怎麼樣把它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那你就是真的是佛心、是菩薩心,平等是佛心,清淨慈悲是菩薩心,你走的是佛菩薩的道路。 你天天要檢點,所以這早晚課誦是很重要的。早課提醒,怕忘掉了,提醒我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性德,我要讓我自性的光輝要透出來。自性的光輝,我們學了這麼多年,把它濃縮起來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自性裡面的光輝,不要忘記。晚課是反省、是檢討、是懺悔,我今天有沒有做錯?我待人接物有沒有虛偽?虛偽,真誠就沒有了。有沒有染污?我還起貪瞋痴慢,染污了,我還有自私自利念頭,染污了,不清淨了。處事待人接物我還有不平等、還有高下,平等沒有了;還有迷惑,正覺沒有了;還有自私自利,慈悲沒有了。所以總得要檢點反省。反省,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這叫覺悟;悟後起修,明天我再不犯這個過失了,那叫修行,把我這些過失統統修正過來。如果真的天天這麼幹,諸位想想看,凡夫成佛要多少時間?頂多不過三年五載。天天幹,鍥而不捨,真成佛了。成佛之後,再看看這個世間有沒有緣分,沒有緣分就走了。 這是我們在這麼多年來,看到中國佛教,佛教傳到中國來兩千年了,漢明帝永平十年正式,這是皇上派的使節,把摩騰、竺法蘭兩位大師禮請到中國來,這是正式引來的。那一年是公元六十七年,到我們現在公元二千六十七年,那就是圓滿的數字,真正是兩千年,現在還差一點,我們現在才二00八年,大概還有五十九年就滿兩千年了。這兩千年來,在中國祖師大德,這裡有出家、有在家的,真成就了。從淨土宗看,我們看《淨土聖賢錄》、看《往生傳》,你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許許多多,大概總有一半以上,念佛也不過就是三年,他就往生了,瑞相稀有,幾乎都是預知時至,無疾而終,他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所以曾經有人問過我,我在台灣早年講經,有法師問過我,問我是不是這些往生的人他們剛剛好就只有三年壽命?念了三年,一個個都走了?問我這麼個問題。我想不可能這麼巧,偶爾幾個人也許是有,不可能那麼多人都是三年壽命就到了,這個講不通。講不通,人家三年走了,什麼回事情?也就是他三年功夫成熟,就是《大勢至圓通章》裡面所講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現前是感應,像慧遠大師,他老人家一生當中三次見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那是現前見佛,他是在定中見佛,就是在止靜的時候,念佛止靜的時候見到的。臨命終的時候,佛來接引,他告訴大家,他三次見到。從來沒有跟人說過,最後往生的時候告訴大家:西方極樂世界現前,這樁事情過去我已經見過三次,這一次走了,阿彌陀佛來接,我跟他走了。功夫成熟了,真放下了。這個清淨,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學習的分數夠了,佛來接引,壽命還有,不要了。為什麼不要?在這個世間沒有緣。有教化眾生、接引眾生這個緣,那就是功夫成了也不能走,你得多帶幾個人去,他跟你有緣,有緣的人還有,你就不能去。如果沒有有緣的人,那就趕緊走。這就能講得通,這樣才讓我們沒有疑惑。所以說生死自在,來去自由。 功夫圓滿究竟成熟了,那就是『悲智雙融性相俱泯』,慈悲、智慧、性相融成一體,這些名詞都不見了,連痕跡都沒有了,這叫『理事玄通非相止』。所以我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放下妄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就這個境界。所以這個是止,放下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我們現在這個放下,要用《弟子規》做標準,《弟子規》裡面所說的我們要做到,不要違背,所以叫我們不准做的,我們絕不犯,絕不犯戒,這就對了。應該止的,止;不應該止的,我們幹。這就是有作、有止,能夠幫助一切眾生,這是我們要做的,屬於菩薩戒。菩薩戒是作持,比丘戒是止持,止多作少,菩薩戒是作多止少,因為菩薩要救護一切眾生。所以止作二門,作也是止,講到最後,「悲智雙融性相俱泯」,作也是止,就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達到這個境界,這是究竟圓滿。今天時間到了,第五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