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十善业道经(第四十一集)佛说十善业道经(第四十一集)
2000-7-27 【字体∶小 大】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七面,倒数第二行∶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
??昨天讲到这个地方,我们接著看第二句,这都是讲果德。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
??古人常说∶「人无信则不立」,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上对信用非常重视。五常,常是恒常,决定不能够失掉的,所以称为常道,也就是做人基本的道理,「仁、义、礼、智、信」。在佛法里面对这个「信」也非常非常重视,净土宗里面三个条件「信、愿、行」。「信愿行」三个条件,不仅仅是净土宗,无论修学哪个宗派,无论哪一个法门,都不能够缺少。尤其是信,大经大论,佛在其中说明「信为道元功德母」,这个话的意思,信是入道的根源,能生功德,所以称「功德母」,母是能生的意思。
??现在在外国,常去外国的人应该都发现,外国现在都是用信用卡,你要是没有信用的话,你在那个社会就很难生存。社会的发展,将来可能都不用现金,完全用信用卡,所以对於如何维护自己的信用,外国人非常重视。他们重视信是为了利,佛家讲信是为了道。如果常常妄语,就是你这个话不可靠。我们与人接触,别人是不是用妄语对待我们关系不大,我们受一次骗、受两次骗就会学到教训,不会再上第三次当。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有没有打妄语?我们有没有欺骗别人?可是在现前的社会,妄语成了一种习惯。为什麽?只有用妄语才能保护自己,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不能不打妄语。可是你有没有想到,你的权益究竟有多少?非常有限,你的损失可太大太大了。你纵然打妄语可以得到整个地球,你还免不掉生死轮回,你因为妄语,决定不能超越三界,决定不能往生净土,你这个要是一比较,你的损失多大?所以不了解事实真相,往往随顺自己烦恼习气。
??现在人不懂得说话,也不能怪他,没有人教他,《无量寿经》佛讲得太好了,让我们真正一个明白人,要体谅现前社会一切众生,他们是佛经里面讲的「可怜悯者」,为什麽?「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明理的人,虽然不责备他、不怪他,但是他不能不受果报,他自己造的这个业因一定有果报,因缘果报是谁都不能代替的,这个是大小乘经论里面讲得太多太多了。所以我们的言语不能不谨慎,纵然你是善心善意,你一定要明了,听话的人能不能体会到你的善心善意?许许多多地方,你善心善意人家听了之後产生误会,说你是恶心恶意。所以开经偈里头一句话∶「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我们修学所以不能成就,说实在话是误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这个现象太多太多了。佛的意思我们误会了,我们曲解了,日常生活当中人与人往来,别人的意思我们往往也把它错解了,等到自己知道错了,已经来不及了。所以言语不能不谨慎,不能不学习。
??佛指导我们一个原则,这个原则非常重要,就是「诚实」,诚实就是不妄语。说话要有分寸,一定要顾到现实周边的状况,让人听了不至於产生误会。所以诚实的言语,这是为世间人所信,为世间人所尊重。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因为别人相信你,相信你诚实,相信你不妄语,往往引用你的言语、你的说法来作证。就像我们常常引用经典作证,引用古大德所说的为证,他们不妄语。这是第三种,诸天所称赞的。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
??众生因为迷惑,随顺烦恼,随顺习气,造作种种不善,所以得的果报不善,常常生活在苦难之中。这个苦难不分贫富贵贱,有很多人地位很高,财富很多,但是生活非常痛苦。地位高了之後,变成朋友都没有了,朋友不敢跟他接近,找个朋友聊聊天都找不到。得的财富太多了,时时刻刻提防别人陷害他,所以出门都要请很多保镖,行动不自由。真正知心的朋友没有了,所遇见的人他都提防,「他来见我,他是什麽目的?他有什麽企图?」所以真正变成孤零零的一个人。所以富贵人有富贵人的苦难,贫贱有贫贱的苦难。
??说到苦难大家都一样,唯有菩萨能帮助他。菩萨於世间一无所求,与人无争,於世无求,这种人能够以爱语安慰他。爱语是爱护他的言语,不一定是好听的,对他有真实的利益,打他骂他都是爱护他,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这是真正的有爱心。现在在今天的社会,大概只有父母对子女还有爱心,还有爱语,老师对学生都未必有了,朋友之间就更难。所以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悲惨的世界,伦理道德全部沦丧了,这是一个大乱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总算是有幸,过去世还修的有一点善根福德,在这一生当中还能闻佛法,还懂得要发心去修行,这个非常希有而难得,一定要保住自己这一念善心,要保护自己一念善心,一定要认清楚。
??这个世间到底有没有灾难?大家自己看,你能够通达社会的现象,就是古人所讲「审而明之」,你就明白了,吉凶祸福了如指掌。人与人之间果然充实「仁、义、礼、智、信」,你到处都能看得见,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是有福,佛家讲的福地、福城。「仁」是仁慈,「义」是道义,「礼」是礼节,「智」是智慧,「信」是信用,这个社会有福。如果是反过来,没有仁慈、没有道义,无礼、无智、无信,这个社会必定有凶灾。
??你冷静仔细去观察,先从历史上看,看过去的,看历史上所说的治世,就是天下大治,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你看看那个社会是什麽现象,再看看过去动乱的时代,这个时候社会人事又是什麽一个现象。我们看过去,过去是一面镜子,再看看现前社会现象就知道了。我常讲社会的治乱、吉凶祸福,它的根是家庭,这个社会基本的组织是家庭,家庭这个组织要是破坏了,社会永远不会得到安定。家庭的核心是夫妇,从前夫妇是道义的结合,有「恩」、有「义」、有「情」、有「爱」,现在这四个字没有了。现在我们看一般夫妻结合是什麽?「利」、「欲」,你说多可怕!女的看到这个男的有钱、有势力,这是利;男的看到这个女的还长得不错,这是欲,没有爱,这个社会还得了吗?
??今天有很多人讲夫妻结合是爱,我听到摇头,你哪里懂得「爱」?什麽叫爱?没有。这个「没有」是没有人教他,所以他不懂。今天社会的结合,从基本家庭的组织到整个国家世界,都是一个利、一个欲,你说还得了?几个人看清楚这里头的业因果报?又有几个人肯回头?佛家常讲「回头是岸」,我们一个人回头,一个人得度;两个人回头,两个人得度。大家不知道回头,我们自己要晓得回头,不辜负佛菩萨的教诲。修行,古人很多人讲「从不妄语始」。从哪里开始?从不妄语开始。
??第五个好处∶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
??『胜意乐』,就是佛家讲的法喜充满,儒家所说的「不亦说乎」,那个「说」是胜意乐,不是从外面刺激,是内心里面生的喜悦,像泉水一样,它不是从外来的,这叫法喜,这是乐道,所以「三业清净」就乐了。三业清净,《无量寿经》上世尊跟我们开示,「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个三业展开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你统统都做到了,你就得胜意乐。经论里面常讲∶「常生欢喜心」,这个果报你真的得到。诸佛菩萨得到,祖师大德们也得到,真正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依教奉行的人都得到,我们只要肯干也能得到。这是真的,这种喜悦能消除一切烦恼、业习、天灾人祸,都能够消除,这是三业清净之德,可见得言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一句。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四十二集)佛说十善业道经(第四十二集)
2000-7-28 【字体∶小 大】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晚上我们接受伊斯兰教「皈依协会」的邀请,我们也去了不少的同修,昨天他们问了一些问题,我给他解答,你们听了怎麽样?满不满意?
??大乘经里面,佛跟我们说了一个最高的原则,就是「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法华经》上讲的「佛知佛见」,宗门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诸位仔细想想,如果伊斯兰教跟佛教是二,你就不能入门;世出世间是二,你也不能入门;我与人是二,也不能入门。不二就是一,叫一真法界。所以有了「二」这个妄想分别执著,就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什麽时候你能够回归到「不二」,回归到「一」,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是入佛位,佛跟众生的差别在此地。所以修学掌握到原则,进步很快,违背原则就不得其门而入。所以佛讲的是性相不二、因果不二、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皆是不二,一定要晓得这个原理原则。
??好,今天我们继续再讨论「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八种,前面的五种我们说过了,现在从第六看起,在经文第八页第二行第二个字∶
??【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
??一个不妄语的人,他的言论不会有过失。为什麽没有过失?他有智慧。常常妄语是烦恼作主、习气作主,所以错误总是不能够避免的。人诚实,心地真诚清净,不欺诳众生,没有妄语,这个人常开智慧;常开智慧,言论当然就没有过失。『心常欢喜』,佛法里面常说的「常生欢喜心」。这个喜悦,对於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古人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如果人要是遇到悲伤、痛苦,身心健康就受很大的伤害。多愁的人决定多病,杂念多的人决定不健康;健康的人一定是常生欢喜心,常常愁眉苦脸,这个人决定不健康。所以离妄语得这麽多的好处。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
??一个人诚实、可靠,他所说的话大家都相信,都不怀疑。这个地方说得好,不但人不怀疑,诸天听到都欢喜。天神高高低低层次很多,在佛法里面讲,佛在经上常讲天有二十八层,高级的天人五通的能力很强,叫五种神通。六通里头,他没有漏尽通,除了漏尽通之外,其他的都有∶天眼、天耳、他心通(你心里想什麽他知道,叫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神足通是变化),唯独没有漏尽,漏是烦恼,他烦恼没有断尽,也就是说他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乾净。但是比他以下的人来说,他的功夫殊胜,比上他就不能比了,比下那他殊胜,这是我们跟他不能相比的。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太重了,所以根本就不通。妄语是烦恼,严重的烦恼,所以古来祖师大德劝人修行,头一个要断妄语。其他的烦恼容易断,妄语不断就肯定你的妄想习气一条都断不了。这个东西不断犹罢,天天还在增长,你的烦恼习气在增长,它不会止在那个地方,真的是不进则退。所以天人都尊敬,天人也会奉行。末後这一句∶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
??这就是讲无碍的辩才。无碍辩才是不是学来的?不是的,无碍辩才是属於果报,这个果报是从智慧来的。我们一定要明了,烦恼轻,智慧就增长。换句话说,烦恼重,智慧就少;烦恼轻,智慧就增长。我们要想开智慧,就不能不断烦恼。『智慧殊胜』,辩才无碍。『无能制伏』,这个「无能」是哪些人?烦恼习气没有断的人,他没有能力跟你辩论。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要度外道,佛经里面讲的那个时候的社会,著名的外道有九十六种。外道,不是毁谤人,不是贬低人。「外道」这两个字的定义,佛在经典里面跟我们说得很清楚,「心外求法」叫外道。所以我们自己要细心去检点、去反省,我们是不是心外求法?如果是心外求法,那也是外道,这个外道在佛门有个术语叫「门内外」,佛门里面的外道,虽然学佛、皈依受戒了,还是心外求法。换句话说,对於佛的经典没有深入,不了解经教的义理,念念还会受外面境界的影响,这都叫外道,所以外道的意思很广很广。
??与外道相对的是「内学」,所以佛法从哪里学起?从内,内是心性。换句话说,内是能现能变,外面是所现所变,能现能变是真的,所现所变是假的,你在假的那一面去求,那你哪一年才能见道?这个「见道」就是你见到心性,宗门讲的明心见性,见性这才入门,佛家通常讲「入大乘之门」,才入门,距离登堂入室,那还相当遥远。这个入门在《华严经》里面就是初住菩萨,《华严》是圆教,圆教初住菩萨才入门。换句话说,圆教十信位的菩萨还没有入门,但是他接近了,他向著这个大门的方向,没有错,但是还没有走到大门口。这一步踏进去,这叫初住菩萨。还没有进门,还在门外,这是十信位的菩萨。佛家讲位次,入门才算拿到学位,所以十信菩萨没有位次,初住以上就有位了。
??由此可知,佛法是从内求的,内求诸己,不求诸人。佛法的殊胜,实在讲内证的方法好,直接稳当,它不迂回,直接教我们从内证。但是我们往往不懂得佛的意思,不明了佛教导我们方法的所以然,於是有意无意当中,我们的思想言行跟佛所教的恰恰相反,这是我们不能证果,不能入门的真正原因。如果我们懂得佛的意思,知道他的善巧方便,如理如法的修学,在一生当中契入境界,不是个难事。
??话说回来,现在佛教我们不妄语,我们能做到吗?难,做不到,有意无意违反了。什麽原因做不到?「我」没有忘记,我要说老实话,对「我」不利。你看看总有个「我」在那边,这个关不能突破。《般若经》上一再跟你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为什麽还要坚固执著「我」?诸佛菩萨为什麽敢讲真话?他「无我」。换句话说,没有利害,他讲真话。我们凡夫起心动念头一个就有利害,所以明知故犯。明知故犯是愚痴、是无明,你的损失太大了,你所得到的利益太小了。你损失大在哪里?明心见性损失掉了,你看看这个损失多大!所以我们如果真正知道利害得失,你肯定会随顺佛陀教诲。
??伊斯兰教里面,伊斯兰教总结,这他们自己说的,总结伊斯兰教只有两句话,「顺从真主,和睦待人」,跟佛家讲的没有两样。在佛法里面我们常说「随顺性德」,他们说「随顺真主」。没错,性德就是真主,真不假,只有自性是真的。他那个「主」是主宰,主宰是什麽?就是《华严》上讲的能现能变,「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是心性变现的。佛家称「心性」,他们称「真主」,名称不一样,意思是一个。
??诸位想想虚空法界里面,有多少不同的族类,有多少不同的宗教,有多少不同的文化,有多少不同生活的方式,全是心现识变的。佛在大经上不知道讲多少次,离开性识,无有一法可得。所以法相唯识宗里面讲唯识,「唯」是独一,就跟他们宗教一样,他们说「唯一的真神」,法相宗说「唯一的性识」。所以你把它会通一下,不是一桩事情吗?
??不同的部分,我昨天跟他们解释了,是因为我们生活习惯不相同,我们居住的地理环境不相同。新加坡人住在热带,西伯利亚人住在寒带,生活方式不一样,这个地方衣服穿得单薄,那个地方穿皮衣服,这是地理环境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历史文化不相同,差异在这里。我们到北方我们穿这个衣服也不行,也得要穿厚衣服,他们到此地来,厚衣服也要脱掉穿单衣服,这就是入境随俗。不同是这些地方,这是小事、小节,不是根本。根本是相同的,目的是相同的,目的都是要教我们生活得舒适、生活得幸福,目的完全相同。就晓得为什麽教法不相同,手段不相同,那是有原因的。
??所以佛家求的没有别的,佛家所求的是智慧,彻底明了通达宇宙人生真相,《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真正通达的人、明了的人,在佛教里面称之为佛陀,称之为菩萨,在其他宗教里面称为神,称为圣人,称为神的使者,名称不相同,实质没有两样。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所以佛法跟其他宗教很容易沟通;如果重形式疏忽实质,那很难沟通,我们总要明了这个道理。智慧开了就圆融,所以《楞严经》二十五位菩萨说他修行证果叫「圆通」,二十五个人个个都圆通,所以个个都第一,没有第二的。通很重要,圆通就更妙了。这是八条说出来了。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这是如来果地上得的相好,如来的真实语,是从不妄语这个业因得来的。如果从相上讲,即得如来广长舌相,那是从相上说。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