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里小吃一条街(原文载《中国美食地理》2006年第9期)
成都锦里东路武侯祠正门右侧,有一条民俗休闲街叫“锦里”。
所谓“锦里”,有人说含“锦上添花,里有乾坤”之意,其实大谬不然。《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濯它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新世纪初始,武侯祠博物馆馆长张丽君女士力主修建锦里仿古一条街,历时三年,“成都版清明上河图”的锦里正式开市。
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锦里全长350米,宽约4米,街道遍砌青石,建筑风格以明、清为主,青堂瓦舍鳞次栉比,传统茶馆、客栈、酒楼、戏台与现代酒吧、咖啡座,地方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与声光电游戏竟然如此和谐地交汇,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好的策划和创意。
锦里“好吃街”其实是成都市民间小吃的缩影。成都人“尚滋味”、“好辛香”,小吃讲究调味,常见味型有麻辣、红油、椒麻、家常、咸鲜、蒜泥、芥末、糖醋、咸甜、香甜、怪味等味型。一种味型又可细分,譬如辣味,就可细分香辣、鲜辣、麻辣、酸辣、糊辣、鱼香辣、红油辣……名小吃还格外讲究烹调方法,根据小吃特点,分别选择蒸、煮、煎、炸、烤、烙、烧、炒、烩、烘、腌、渍等多种烹制方法,治德号小笼蒸牛肉,所用蒸笼直径仅7厘米,现蒸现卖,成熟快速保鲜,蒸前已调味,蒸熟后按顾客需要进行二次调味。
掉罢书袋,该说锦里“好吃街”了。
“好吃街”其实是成都市民对小吃集中区的昵称,有如将亲爱者叫做“阿狗”“阿猫”什么的。到了“好吃街”而不吃,非得有“坐怀不乱”的高深定力不可——担担面展现出小巧泼辣的丰韵,谭豆花炫耀着娇嫩欲滴的脸庞;朴实无华的白面锅盔和窝子油糕等候成年人光顾,鲜美的鸡汁锅贴和花俏的花式蒸饺则诱惑贪嘴孩童。清风送来鲜花饼特有的玫瑰、玉兰、菊花或桂花的馨香;随之飘拂开去的,还有金玉轩醪糟的甜蜜、酥皮葱饺的酥香和芥末春卷的辛辣的诱人香味呢。
你再看看,沸水里翻滚着浑圆雪白的赖汤圆、小巧玲珑的钟水饺、晶莹剔透的龙抄手或色泽清爽的青波面;腾腾热气的大小蒸笼里有花式蒸饺、麦邱烧麦、破酥包子、怀远冻糕。你再瞅瞅,珍珠圆子恰似肌肤皎洁珠环玉绕的瓷器娃娃大阿福,玉带酥更与旧时官人腰带上的佩饰别无二致,艾蒿叶儿粑浑身透着“忆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诗意,三义园牛肉焦饼也散发出刘关张结义的豪情。
最为另类的恐怕要数“三大炮”,不仅调动人的视觉、嗅觉,还以刺激人们的听觉为能事,用独特声响效果吸引顾客——大铁锅装着糯米糍粑,倾斜度约18°的镔铁板上分两行排列12个两两相叠小铜盏。一精壮汉子从铁锅里扯出三团糯米糍粑,一个紧接一个地用力摔到镔铁板上,发出“砰砰砰”三声巨响;糍粑团撞击镔铁板时顺带引起小铜盏的相互碰撞,更增强了“炮声”的威慑力。但见三颗“炮弹”跌跌撞撞滚进镔铁板下的簸箕里,浑身粘满炒熟的黄豆面后被拣进一个小盘子里,浇上红糖汁撒上熟芝麻,就做成香喷喷甜蜜蜜软绵绵热乎乎的“炮弹”。食客不分男女老少,乐呵呵笑盈盈地被“糖衣炮弹”击倒。嗟乎!
云贵风味的小吃.
这个店的烤肉做得很好。
我们最爱吃的烤猪肉串。孜然独特的浓郁香气,辟去除猪肉腥味,呈现出油炸品的浓香。
竹简饭。
端在桌上即可闻到浓浓的竹香,待烤熟后即拨开竹筒,长条的白饭外围裹着一层透明的竹膜,桂竹的清香混合着饭香扑鼻而来,香味可口。
卡卡豆腐。
豆腐泡里夹了些爽脆的东西,还有白沙糖,沾上调料简直美味极。
锦宫烟熏骨。
大块8元/根,小块5元/根。味道真的是令人吮指难以释怀。油而不腻,烟熏的气息全然渗入每一根纤维,肥瘦搭配,清香漫溢。
隆中对。。。。。。
最后,用平多与棉花糖结束这篇《成都小吃》。
说远了吧?一开始不是约着一起去吃喝玩乐的吗?怎么现在又变成贩卖人口了?
那就一言为定,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