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郑秋枫独唱歌曲研究

(2015-02-10 08:09:00) 下一个

郑秋枫独唱歌曲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郑秋枫独唱歌曲研究 姓名:马一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音乐学(声乐表演)指导教师:马秋华娄文利 20090525 硕士学位论文 郑秋枫独唱歌曲研究 摘 要 郑秋枫是中国当代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以独唱歌曲见长。

     半个世纪以来,他创作的《颂歌献给毛主席》、《我爱梅园梅》、《我爱你, 中国》以及声乐套曲《祖国四季》等歌曲,深得广大听众喜爱。

    郑秋枫 的独唱歌曲旋律优美、结构清晰、个性突出、词曲结合完美、声乐技巧 性强,抒情的性格、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民族韵味,构成了郑秋枫 独唱歌曲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郑秋枫 独唱歌曲 音乐特征 审美特征I Abstract Zheng Qiufe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hinese contemporary composers wellversed in solo songs. For half of century he has composed quotAn Ode to ChairmanMaoquot quotI Love Plum in Meiyuanquot quotI Love You Chinaquot and song circle quotThe FourSeasons of Motherlandquot etc and greatly favored by most audience. Zheng Qiufengssolo songs have beautiful melody clear structure prominent personality perfectcombination of music and lyrics and strong skills. Unique lyricism strong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ogether with ethnic flavor constitute the aestheticcharacteristics of Zheng Qiufengs solo songs.Key words : Zheng Qiufeng Solo songs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II 引言 引 言 在20世纪中国音乐中,声乐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不同时期都涌现出一些擅长于旋律写作的歌曲作曲家,在人民军队中更不乏这种优秀的歌曲作曲家,本文所研究的郑秋枫就是其中的一位。

    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女话务兵之歌》到70年代末的《我爱梅园梅》、《我爱你,中国》、声乐套曲《祖国四季》,再到90年代的《珠江大合唱》,郑秋枫以一首首美妙的歌曲征服了听众,显示出了其卓越的作曲技巧。

    尤其是1979年他为电影《海外赤子》谱写的插曲《我爱你,中国》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歌坛为“美声”所写的音乐会独唱歌曲的创作,甚至成为当时检验中国女高音歌唱家的一块试金石。

    本人作为一位声乐研究生,曾经唱过郑秋枫先生的多首歌曲,对这些作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故选择郑秋枫的独唱歌曲作为硕士论文选题。

     就本人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既有关于郑秋枫音乐创作的研究尚较薄弱,大多是一些评论文章:如雅文《革命战士,抒情歌手——郑秋枫和他的创作》(载《人民音乐》,1980年第9期)、正音《为人民谱写春天的旋律——读〈郑秋枫歌曲选〉》(载《中国音乐》,1983年第2期)、舒泽池《抒军人之情,振军旅之威——听郑秋枫作品音乐会》(载《人民音乐》,1986年第12期)、林童《从歌曲〈我爱你,中国〉看我国美声歌曲的发展》(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刘鹏《〈我爱你,中国〉歌曲的作者及其钢琴伴奏》(载《新东方》2000年第8期)、(载《广东艺术》,2003年第6期)、温玉华《郑秋枫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载《艺术探索》,2008年第3期)、郑南《郑秋枫素描》(载《音乐生活》,2009年第3期)等。

    这些文章从不同侧面论及郑秋枫的艺术创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概述郑秋枫艺术创作的历程与成就;第二,简要探讨郑秋枫歌曲的题材内容和情感表达方式;第三,初步分析郑秋枫歌曲的旋律特征、结构特征等。

    上述文章对郑秋枫歌曲的艺术特色、作曲技法和历史地位等问题尚未做出更多更全面的总结和评价。

    另外,在一些关于中国当代音乐的论文(如晨枫《记忆的岁月在歌声中永恒 ——新中国歌曲创作历程回望》,1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载《歌曲》2007年第2期)和专著(如梁茂春《当代中国音乐:1949-1989》,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中对郑秋枫的歌曲创作也有所提及,但多是从史学的角度加以探讨,并没有过多涉及技术问题。

    由此本文认为,对郑秋枫歌曲创作的分析和探讨尚需继续,尤其是对其艺术特色、审美特征及他在当代中国歌坛的影响、在我军音乐创作中的地位还需要做深入的探讨。

    2008年11月,笔者曾赴广州专程拜访了郑秋枫先生,就其歌曲创作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采访,并从他本人手中得到了许多关于他歌曲创作的资料(包括乐谱、音响等),使我对郑秋枫的艺术经历及他的歌曲创作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和清晰的了解。

     本文分三章:第一章 《郑秋枫及其独唱歌曲创作》简要勾勒郑秋枫的创作生涯,并对其独唱歌曲创作进行综述;第二章《 郑秋枫独唱歌曲的创作特征》主要就其独唱歌曲的旋律特征、词曲结合特征、曲式结构特征、钢琴伴奏及织体特征等进行分析和探讨;第三章 《 郑秋枫独唱歌曲的审美特征》主要探讨郑秋枫独唱歌曲的抒情性格、时代气息、民族韵味,并初步探讨其美学品格。

    2 第一章 郑秋枫及其独唱歌曲创作 第一章 郑秋枫及其独唱歌曲创作 1931年,郑秋枫生于辽宁省丹东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由于家境贫寒,郑秋枫从小就深知生活的艰辛和求学的不易,发奋求学成为他唯一的念头。

    上中学时,郑秋枫学会了识谱、唱歌,吹笛子、拉小提琴、演奏小军鼓,是校业余乐队的一名乐手。

    1947年,丹东解放,16岁的郑秋枫进入丹东文工团,任乐队演奏员。

    由于工作需要,他学会了多种乐器的演奏。

    1949年5月,郑秋枫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随四野南下。

    1949年5月武汉解放后,郑秋枫在武汉市军管会文工团任乐队分队长。

    不久,郑秋枫进入四野部队艺术学校〔注1〕学习小提琴和作曲,为后来从事专业音乐工作并走上作曲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52年毕业后,他进入中南军区歌舞团(今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前身)工作,先后任首席小提琴、乐队指挥、乐队队长。

    1958年任该团指挥,参与了舞剧《五朵红云》的音乐创作,开始其作曲生涯。

    1962年,郑秋枫被选派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1965年毕业后回到中南军区战士歌舞团,继续从事音乐创作和乐队指挥工作,1991年离休前历任该团副团长、团长、艺术指导。

    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郑秋枫的独唱歌曲,因此以下简要梳理其独唱歌曲创作的基本情况。

     一、早期独唱歌曲创作(1976年前) 郑秋枫的音乐创作生涯是从1958年开始的。

    1958年,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创作演出舞剧《五朵红云》(查列、张永枚、周醒、彭尔立、于学成等编导),并将其作为1959年“第二届全军文艺会演”的参演剧目〔注2〕。

    郑秋枫作为一名乐队3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指挥,与彦克、汪声裕同志共同完成了该剧的音乐创作。

    其中第四场的《篝火与鼻笛》成为郑秋枫最早的、最成功的一首器乐曲。

    1962年,郑秋枫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师从著名作曲家吴祖强、杜鸣心教授。

    此时吴、杜二位教授是刚刚从莫斯科音乐学院学成回国的青年作曲家,而中央音乐学院也正处在“文革”前最辉煌的时期。

    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的三年中,郑秋枫系统学习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四大件”,为他成为一名专业作曲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5年毕业后回到广州战士歌舞团,成为一名专业作曲家和乐队指挥。

    但令人遗憾的是,当郑秋枫踌躇满志、决心大干一场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在1962年至1966年“文革”前的这一时期,郑秋枫的创作才华在器乐创作上也有所体现。

    小提琴独奏《嬉戏》(1965)、弦乐合奏《鹭岛之春》(1966)等都是这一时期较重要的作品。

     在“文革”前期的1966年至1971年,郑秋枫像许多部队作曲家一样难以进行正常的艺术工作。

    直到1971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工作后,部队的文艺工作才逐渐得以正常化。

    中国歌坛出现了以“战地新歌”为主要表象的新气象。

    这一时期,郑秋枫创作了《颂歌献给毛主席》(瞿琮词)、《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郭兆甄词)、《春天来了》(于惠罗词)等歌曲以及小提琴独奏《瑶山吟》(1975)等器乐曲。

    其中,《颂歌献给毛主席》和《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具有一定影响。

    这些歌曲使郑秋枫在歌曲创作方面的才华得以展现,从此,他将声乐作为音乐创作的主要领域。

     《颂歌献给毛主席》作为郑秋枫最早的一首成功的独唱歌曲,开篇就展现出不凡的抒情性格。

    这首歌曲的旋律气息悠长,起伏跌宕,流畅自然,其情感的波动像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见谱例1)。

    谱例1 《颂歌献给毛主席》4 第一章 郑秋枫及其独唱歌曲创作 正如一位论者所描述的: 这段音乐“显得多么辽阔、宽广而又富于变化起伏,这是大海的雄伟形象,它使人感到心胸开阔,无比豪迈。

    ” “音乐情绪同歌词内容的结合,旋律起伏同语言音韵的结合都很紧密、漂亮,节奏的减缩变化同前面乐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翩翩起舞的感觉。

    这真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生动感人。

    ”〔注3〕 还值得注意的是,《颂歌献给毛主席》作为一首作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歌曲,像这一时期的许多抒情歌曲(如《我为伟大祖国站岗》、《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回延安》等)一样,除了其抒情性格外,还有一种豪迈的激情,体现出抒情性与战斗性的结合。

    如这首歌在开始的抒情段落后,又出现了一个节奏较为明快、且略具进行曲风格的中间段落,豪迈的气质颇有战斗性。

     《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是一首为花腔女高音创作的独唱曲。

    这首歌曲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小节)是一个带有引子性质的音乐结构段落,具有散板的特点。

    其旋律婉转、柔美,具有南方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调特点。

    其中三连音、装饰音和滑音的运用,长时值、长呼吸音符和密集节奏音符的结合,力度和强弱的变化,都使这段旋律在高亢、嘹亮、大气中又不失细腻、优美、亲切(见谱例2)。

    谱例2 《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 接下去的是一个快板部分。

    这一部分可看作单二部曲式结构(AB)。

    其A部由一个“四句式” 结构和两个补充性乐句构成。

    其结构方整,节奏明快,与上述引子性质的结构段落形成音乐性格上的对比,并保持“半终止”。

    其B部节奏5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拉开,采用长呼吸乐句。

    由于使用了跨小节连线,音乐更为流畅、圆润,其歌唱性得以加强。

    这个快板部分(歌曲的中间部分)最后终止上主音上,获得“完全终止”。

    如果说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一个引子性质的结构段落,那么歌曲的第三部分则是一个具有尾声性质的结构段落。

    在第三部分,音乐又慢了下来,音乐再体现出抒情性,但音区有所提高。

    “毛主席指引革命路”一句高亢、嘹亮,具有这一时期抒情歌曲中的那种“纵情歌唱”的特点。

    接着的“红色山乡万年春”一句回到“原速”,表现出革命人民保卫“红色山乡”的战斗意志。

    再接下去,是两个“啊”字上的小花腔。

    最后一句“红色山乡万年春”是全曲的高潮。

    其中“乡”字上的拖腔、“万”字上的最高音、“春”字上长呼吸,都使这一乐句的技巧性得以大大加强,并显露出花腔女高音独唱歌曲特有的炫技色彩(见谱例3)。

    谱例3 《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 这首歌曲采用大调风格,但又不失民族风格。

    不难发现,作曲家将这种大调式与苗族音乐中特有的“大三和弦”分解式的音调框架(do-mi-sol)紧密结合在一起,故使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合二为一。

    这首歌曲的结构也颇有特点:开头采用具有引子(Intr.)功能的结构段落,尾部采用具有尾声(Coda)功能的结构段落,并保持着首尾风格的统一,而中间部分则是一个相对较快的结构段落。

    整体上呈现出“引子-主歌-尾声”结构特征,但又有其特点。

    这种结构形式可以说是郑秋枫歌曲中用得较多的结构形式。

    如《我爱你,中国》就是这种结构。

    此外,“纵情歌唱”的慢板与“斗志昂扬”的快板之间的交替,也是这一时期中国抒情歌曲中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

    其潜在的审美原则就是“抒情性与战斗性相结合”,6 第一章 郑秋枫及其独唱歌曲创作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部队作曲家歌曲创作的审美特征。

     从上述1976年之前的声乐作品创作中不难发现,郑秋枫独唱歌曲主要的审美特征在其艺术创作的早期已经初步形成,即:抒情性风格、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韵味。

     二、盛期独唱歌曲创作(1976-1981) 1976年“文革”结束后,中国大地迎来了新的春天,郑秋枫的艺术创作也进入了丰收期。

    1976-1981年,他共创作了200余首歌曲,其中包括《我爱梅园梅》、声乐套曲《祖国四季》、电影《海外赤子》插曲《我爱你中国》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是郑秋枫独唱歌曲创作的盛期。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1976年创作的独唱歌曲《我爱梅园梅》(1976),歌曲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梅园位于南京,即今天南京市梅园新村,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周恩来同志曾率中共代表团在此办公和居住。

    当时,中共中央为揭露国民党的内战企图,尽可能推迟内战爆发,派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南京谈判,经过与国民党反动派针锋相对的斗争,双方签订了争取和平的《停战协定》,推迟了内战爆发的时间,为中原部队的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一时期,周恩来一行还团结了一批民主人士,对推动国统区党的工作和爱国民主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郑秋枫和诗人瞿琮共同创作了这首独唱歌曲——《我爱梅园梅》,以表达对这位伟人的深切怀念。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江南民歌风味,并兼有戏曲唱腔特点的抒情歌曲。

    全曲包括三个乐段,第一乐段中,作曲家用深情、亲切的旋律,唱出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我唱梅园的梅。

    ” 旋律的起伏跌宕就像江南园林的小桥流水,使人产生绵绵的思念之情。

    第二乐段在前一段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是一个由两段歌词组成的分节歌,对梅花进行了由衷的赞美 ——“梅园的梅,腊月里开花,三九天吐蕊;梅园的梅,不怕风雪打,任凭寒风吹。

    ”在“啊”字的小拖腔后,歌曲转入高潮:“周总理当年住梅园,梅园向阳开,品质多高贵。

    ”第三乐段为再现段,更深情地表达了对“梅园梅”的热爱,最后两句“我爱梅园的梅”以相同的旋律进行在不同音区及力度上,既表达出人们对“梅园梅”的无限赞美,又表达出了人7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们对“梅园梅”的无限留恋。

    其中“梅”字上的拖腔,具有浓重的戏曲唱腔的风格。

     这首歌曲正如歌词所唱的那样,“不唱黄山的松,不唱西湖的水”,而是歌唱了素净、恬静的梅花,旨在用梅花不畏严寒、傲雪怒放的性格比喻周恩来同志的高贵品格和斗争精神,立意隽永、创意高远,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哀思。

    这首歌曲是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邓韵演唱的,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文革”结束后悼念毛主席、周总理等革命领袖的抒情歌曲中出类拔萃。

    不难发现,这首歌曲与此前的《颂歌献给毛主席》、《毛主席关心咱山里人》、《春天来了》相比,显现出郑秋枫音乐创作立意和音乐语言的运用上的进一步成熟。

    正如人们所说的,《我爱梅园梅》“平易之中有奇突,柔美之中含激情”。

     〔注4〕 1976年“文革”结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郑秋枫创作的独唱歌曲还有《新时代给了我青春的歌喉》(此歌原名为《华主席给了我青春的歌喉》,韩伟词)、《十月里响起一声春雷》(章明词)、《女话务兵之歌》(瞿琮词)、《石头岛上唱新歌》(郭兆甄、瞿琮词)等。

    前两首是与1976年粉碎“四人帮”有关,充分表达出了人们从“文革”梦魇走出之后内心的喜悦;后两首歌曲作为军旅题材歌曲,歌颂了女通信兵和前哨守岛官兵的奉献精神。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文艺界也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1979年10月的第四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文代会”)为中国文艺工作者松了“绑”,进而获得了解放思想的动力。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了歌曲创作评奖(首届全国音乐作品评奖,1979年)及“优秀群众歌曲评奖”(1980年)等歌曲创作评奖活动。

    这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歌曲创作。

    伴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航船的启动,郑秋枫工作生活的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更是春潮涌动,在文艺创作上更具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

    郑秋枫像这一时期许多中国作曲家一样,不断探索新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在声乐创作领域辛勤地耕耘。

     1978年至1981年短短的三年,郑秋枫和瞿琮等词作家、诗人合作,创作了200多首不同题材内容和风格的歌曲,这三年是他艺术生涯中作品最多、成功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

    其中,独唱歌曲主要有《饮烟》(高峻词,男声独唱)、《祖国海疆多么美》(苏方学词,男声独唱)及《歌唱老英雄李培江》、 《祖国的“布谷鸟”》(女声独唱)、《美丽的孔雀河》、《我从祖国的原野上走过》、《护士之歌》、《快乐的姑娘》(均瞿琮词)等。

    此外,这一时期的郑秋枫还创作了一些电影配乐和电影插曲,如电影《海望》(珠江电影制片厂,1981)的插曲《海8 第一章 郑秋枫及其独唱歌曲创作峡怨》(女中音独唱)、《祭海》(男中音独唱,均由瞿琮作词),电影《海外赤子》(珠江电影制片厂,1980)的插曲《高飞的海燕》、《我爱你,中国》、《生活是这样美好》、《思乡曲》、《飞向无限向往的明天》(均女高音独唱,瞿琮词)等歌曲。

    更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郑秋枫还和诗人瞿琮合作,创作出了由《春——祖国的春天》、《夏——海鸥,飞来了》、《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冬——啊,我的祖国》4首歌曲和一个“歌间曲”(位于“秋”与“冬”之间)组成的声乐套曲《祖国四季》。

    上述这些独唱歌曲赞美了欣欣向荣的祖国,表现出了新时期中国人民崭新的精神面貌,散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在上述1978-1981年间创作的独唱歌曲中,最为成功的是电影《海外赤子》中的插曲《我爱你,中国》和声乐套曲《祖国四季》中的第三首《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

     《我爱你,中国》是一首艺术性技术性俱佳的优秀艺术歌曲,随着电影的上映此曲迅速风靡大江南北,又以其卓越的艺术性久唱不衰。

    歌词以高度概括的手法,非常诗意地描写了海外游子心目中的祖国:她幅员辽阔、生机盎然,她有青松气质、红梅品格,家乡的甜蔗、淙淙的小河是哺育“我”成长的乳汁……深切表达了千千万万海外赤子对祖国母亲的向往、忠诚和热爱。

     全曲由引子-主歌-尾声三个部分组成:开篇是节奏自由的引子,具有较典型的花腔女高音段落的风格特征。

    其中三连音的运用,使旋律在大气中不失柔美、委婉的女性特征,其宽广的气息和起伏跌宕的旋律,营造出百灵鸟凌空翱翔、俯瞰大地的艺术境界(见谱例4)。

    谱例4 《我爱你,中国》9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这段旋律是以分解和弦为旋律骨干音的(有主和弦,也有属七和弦),但其中也不失中国传统音调的旋法,散发出青春的气息,与影片中主人公黄思华华侨女青年的气质极为吻合。

     主歌部分节奏较为平稳,旋律委婉深沉,是ABA’的再现单三部曲式,每段均8小节。

    值得称道的是,主歌中连续九次“我爱你”在保持弱起句法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段,使音乐层层推进,情感不断累积,直至形成高潮,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尤其是中段(“我爱你青松气质”开始)用四次上行八度和六度大跳,迅速提高音区,推动音乐进入第一次高潮(见谱例5)。

    谱例5 《我爱你,中国》 尾声以大开大合的分解和弦旋律把人物对祖国深情的眷恋和澎湃的爱国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全曲在饱满的高潮中收束。

     这是一首结构较大的歌曲,但音乐材料也较为集中,尤其是歌曲开始从弱拍到强拍及四度音程构成的“主导动机”贯穿全曲,使全曲具有一种内在的结构力。

    这种器乐化的写法在歌曲创作中是十分可贵的。

    “主导动机”抑扬格(弱起强收)的节奏给人一种此起彼伏、延绵不断、“心潮逐浪高”的感觉,有利于表现发自内心的不竭的激情。

    总体而言,这首歌曲展现出了青春的活力,散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10 第一章 郑秋枫及其独唱歌曲创作 郑秋枫在回忆创作《我爱你,中国》时曾说:“当时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去海南岛的归侨农场体验生活。

    我需要感受归侨的生活,因为他们和普通的农民不一样,他们有他们的特色,如果把归侨音乐弄得听起来像河北梆子就不行了……一部成功作品首要的条件就是形象准确,像建筑需要画蓝图一样,我也要画我作品的蓝图,那就是把握归侨的形象。

    创作《我爱你,中国》,我把握住了四个定位: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