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定居蒙特利尔

(2006-09-19 19:17:45) 下一个
1。落地蒙特利尔
我们landing的城市应该是多伦多,当时移民公司介绍说那里中国人多,工作好找.对于蒙特利尔没有什么印象,除了知道76年在这里举办了一次奥运会以外,只听说这里冬天长,茫茫白雪半年不化. 之所以落地蒙特利尔,是因为我在北京跨国公司的老板帮我在这里的分公司介绍了一份工作. 我想冷点就冷点吧,有份工作先过渡一下总是好的,于是从北京直奔蒙特利尔而来.
Landing那天正是一月中旬,天气零下30度,一下飞机就满眼的白雪. 好在我们一家人都是喜欢雪的,对于雪,我们没有半点抱怨. 倒是坐在接我们的汽车上,看到到处都是矮矮的,旧旧的二,三层楼的房子,心中有点失望. 这就是加拿大呀? 比起北京的高楼大厦差远了,最多也就是个农村小县城. 但既来之则安之吧,既然我们选择了要过另外一种生活,就先试试吧.
我们在蒙特利尔没有朋友(至少那时还不知道我们的朋友在这个城市),来之前通过internet联系了一家"移民之家",我们的第一个月就是在那里度过的,也交了我们的第一批朋友.
2。移民之家
"移民之家"的老板是个30出头的小伙子,人长得憨憨厚厚(办事却是精明强干),第一眼给我们的印象就很好. 他比我们早来了两年,先学的法语,后上了房地产经纪人的培训班,毕业后考了一个license,能在魁北克省内通过帮人们买房卖房,挣中介费. 3,4年前蒙特利尔房地产的市场刚刚从低迷的房市回升,价格还不算高,加上做房地产经纪人这一行业的人还不多,干这一行确实回报率较高.
他很有经济头脑,除了买了自己住的一套洋房,还买了一套楼上楼下共有7间睡房的一套投资房作"移民之家"用. 那时中国移民很多,刚来时人生地不熟的,想找个临时落脚地的不乏其人. 我们住在"移民之家"的那一个月,7间房几乎都住满了人.
房间并不大,小的只有9,10平米,大的也就13,14平米.我们是住在二楼较大的一间里面.室内有一个大床垫,一个小床垫,可以住一家3口.一张旧6屉桌可以临时放些东西,我们带来的箱子都堆放在墙角.桌子上有一个小电视,打开能模模糊糊地收到1,2个法语台及英语台. 楼上三卧室,楼下三卧室,半地下室里还有一个大房间可以睡人. 楼上,楼下各有一个洗浴室和厨房. 做饭和洗浴都得轮着来,好在大家都很谦让,倒也没多少矛盾.
一楼的厨房较大, 在厨房的一角放了一台计算机,用电话线上网,可以查查中文网站,找找租房,卖二手货及求职信息. 厨房中间还有一张桌子和4,5把椅子.于是这里便成为了大家交流信息的地方. 墙上有一张蒙特利尔的大地图,四条地铁线--绿,橙,蓝,黄清晰可见,四条地铁线围起来的中心地段便是市中心.移民的头几件事-申请社会保险卡,医疗卡,申请上有补助的法语班等都在那里. 从这里我们开始了对蒙特利尔-这个陌生城市的初步认识.
我们房间左边的一家是我们最早的朋友,因为他们的男孩小牛和我的7岁女儿个头年龄都相差不多,很能玩到一起, 见面第一天就成了朋友. 后来我们两家一直有来往,如今他们都找到了工作,还买了两座投资房,成了房东,生活过悠哉乐哉.
我们房间右边的一间住个山东大汉,单身一人,爽快乐观,当时还在申请学校上master.他比我们先搬走的, 后来在地铁上碰到一回,说是在多伦多找到了一份工作,准备再搬家. 后来我们找到房子也搬了,便失去了联系.
楼下一家先是老公先来探路的,老婆和孩子一个月后才来. 他们是学农业的,来这里也打算办农场. 年底我们聚了一次,他们果然在一家农场里种上了蘑菇.而且销路甚好.虽说是暂时租了一块地,冲他们的技术和勤奋,我想他们肯定会拥有自己的农场的. 第二年我们也失去了联系,但每次看到超市里的蘑菇我都会想起他们,并在心理默默祝福他们的事业成功.
楼下的另一间也只有一个人,是位女士,她的老公不想出国.她呢想体验一下国外的生活. 这一体验就过了近4年,如今她和1,2个志同道合的姐妹办了一家传媒公司,搞得红红火火.
最后一间房住的是一对恩爱小夫妻,妻子刚刚怀了孩子,做丈夫的照顾得无微不至. 如今小孩已快3岁了,虎头虎脑的,可爱极了. 他们也有了工作,准备买房了.
地下室的一家不爱聊天,人还没混熟,他们就搬走了.
现在这所房子早已易主了,房产市场红火,价格不断上扬,中国移民的的数量又在减少. 精明的房东早已停掉了"移民之家",卖掉了价格翻了一倍的房子,享受着升值的乐趣呢.
也许是人们对"第一个"的怀旧情结吧,我们当初租的房子就离"移民之家"不远.后来买的房子也在相邻的区. 现在每次从那所房子前经过,想着那时的"大家庭"生活和那一帮初识的朋友们,心里还有一股暖意.
3。第一天上班
Landing的第一天是个周日,打听好了上班的地址路线,第二天周一就要报到上班.
第一天可不能迟到,尽管时差还没有倒过来,我还是6点半准时起床,归置停当,吃完早点(从国内带的方便面),拿好地图,就上路了. 由于第一天作了准备,路上很顺利. 公司地点就在南岸地铁站附近,很好找.
8点整我到了公司门口,竟然一个人没有! 快8点半了,还是没有人! 看看地址,没有错呀. 拿起门口的电话,只有留言. 差一刻9点了, 才见员工陆续来到. 我主动打招呼介绍自己是新来的,他们倒是很热情,其中一人把我带到了只有一个人的人事部. 负责人事的是个棕头发的女人,是伊朗移民,看起来很干练,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她向我大概地介绍了公司的情况,并带我绕办公区走了一圈,介绍给大家. 这个分部不大,主要业务是为电讯公司编程和做技术支持.只有不到30人,多数人是本地人,他们交流用法语,和我讲话他们用着蹩脚的英语,这使一直担心英语不够流利的我顿时信心大增. 哼,和他们比,我的英语算好的.
最后来到总经理办公室,总经理Frank曾经在北京工作过一段,我们并不陌生. 倒是总经理的秘书让我吃了一惊(不是惊艳). 我以为秘书嘛,肯定都是年轻貌美的. 但在出现我眼前的她已是快50的人了,穿着很一般,长相也平平,说话倒是得体,办事也算利落.但和我概念中的秘书真是相去甚远. 怪不得人们说加拿大是个老年社会. 相比之下,我这个30多的还算个年轻的. 想到这里,心情特好. 在国内那种人到中年的感觉即刻烟消云散.
工作不忙, 10点多大家还到楼下喝咖啡,中午吃完饭,大家还闲聊半个多小时.刚到5点,就有人关机回家了. 怪不得加拿大办事效率低哪.
5点半,已经没剩几个人在办公室了,我也关机回家. 想想这里生活也蛮不错的嘛.
4。手机
手机这东西,真是对它又爱又恨.有了它,方便联系那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又像个监视器,不论你走到哪里,别人都能找到你.国内的时候,我最恨老公的手机.那时老公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副总,他的手机总是不停地响,老有电话找他.就是到周末好不容易一家人能出去玩了,他也常常是对着手机不停地说.我真想把那手机关掉,但又怕耽误了他的工作.
来加拿大前.我们国内的手机都停掉了,我心里偷偷欢喜了一阵,心想这回老公可是属于我的了.
刚开始几天还不错,反正除了"移民之家"里住的几个人,我们也没有别的朋友.有话我们面对面地都说了,也用不着打电话. 后来开始找房子,电话就开始显得重要起来.
周末我们一家三口挨街串. 如果有房子出租,房主就会在窗户上或阳台上贴个牌子,上面用英语或法语写着"for rent""A Louer"的字样.底下标有房主的电话.要是有手机,看到了就可以联系了,当时问价格和提供什么设备等等.而我们只好把电话号码及门牌号抄下来,回去再打.等抄了几个之后,连我们也分不清这房子到底在哪里了.老公主张要买个手机,我可不能同意.好不容易才把手机甩掉,不能轻易让它回来.好在这里隔一两条街就有个电话亭,放个25分的硬币就可不限时地打本地电话(只要你不挂). 于是到位的公用电话设施淡化了没有手机的不便.
但接下来的一件事却让我催着老公买了个手机.
刚开始我上下班一般很准时,早8点半出发,下午6点10分左右到家. 但有一次,公司加班,我打电话回家("移民之家")的时候,电话占线,打了N次,次次占线.你想,7家人加上个计算机用一条电话线,能不占线嘛. 那天因为下班晚,错过了平时做的那趟车.怕家人着急,就自以为是地上了另一趟开往同一方向的车,没想到,公车半路拐了弯.我赶快下车,又给家里打了电话,结果还是占线.最后打听半天总找到了回家的路.等到了家已是晚上9点半了. 老公正像热锅上的蚂蚁,着急得不得了,以为我人生地不熟,出了什么事,打算上警察局报案呐. 其实他也往我公司打了电话,但那时我已下班了.
这件事使我们突然觉得手机对于我们来说是如此重要. 至少让我们在这个陌生的国土上随时可以联系,不至于彼此太牵挂.
第二天在我的催促下,老公到ChinaTown去买了个手机.当时还不知道其他卖手机的地方,更不知道你如果加入某个电讯公司(Rogers,Fido等)的一,两年服务计划,手机可以白送.老公买了一个新型的Motorola的手机,花了260多元(税后)加币, 送了半年每周100分钟的通话时间.我们当时觉得很合算,合人民币不过1300多. 在国内时差不多一年半载的换个新型手机,都在3,4千块钱以上. 后来想想,当时真是奢侈呀,260多就这么花掉了.那钱是税后的工资(只有你工资单上的一半),买东西时还要再交15%的消费税(也就是说,价钱牌上写的是$226,但你要交$260).算算就心疼. 后来才知道消费也有窍门,那是后话.
手机果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有任何事情都能彼此及时联系.不仅如此,有时"移民之家"的朋友有急用电话的时候,老公也是慷慨提供.平时出门见到中国人聊起来,老公也把自己的手机电话留给他们,使得搬出了"移民之家"后,半年内这些只有一面之交的朋友仍然能找到我们.
为什么说半年内,因为我们的这个手机只用了半年. 老公当时买的时候只注意到了每周100分钟通话是免费的,没在意每超过1分钟的通话时间就是50分.第一个月还好,只超了几块钱,等后几个月账单一来,每月都要多付20到30元不等,原因是知道这个电话号码的人渐多,一聊起来又是"他乡遇故知"没完没了.老公豪爽惯了,从没有让人家把电话先挂了,再用家里的电话打回去的习惯.最后一个月竟用了$160元! 为了节省开支,半年送的免费花费用完,我就停掉了它. 但这回我却没有恨它. 这个手机劳苦功高,不仅给我们和朋友们带来了联系的便利,还为老公找到了能聊天的朋友,使他在异国他乡没有感到特别的失落. 当然也有200多元的代价(电话费).
因为有了自己家里的带留言机的电话,一个月26块多的固定费用,本地电话随便打.停掉了手机,也没有感到多少不便.
如今因为工作的需要,我们又有了自己的手机,还是每人一个. 这回我们是利用Rogers公司圣诞节的促销计划,带数字照相机的手机是送的,和Rogers签了3年合同,保证用它提供的服务,每月每机$50左右的服务费,来电是免费的,打电话每周一至五白天100分钟,晚上8点以后及周末1000分钟. 足够我们用了,再不用担心超时.
那放在柜子里的来加拿大的第一台手机,如同我们的一个小小里程碑,它不仅记录着我们初来加拿大的第一个"中国式"的消费,也改变了我对手机的态度.
5。定居圣劳伦斯河畔
冬天出租的房子不多,搬家的人也少.据说七月一日才是加拿大的"搬家日".租房的合同(lease)是一年一签,多是7月1日到第二年6月底,方便人们搬家. 这里的人们搬家是家常便饭,原因很多,换工作了(很少有人认定一家公司,干上十几年或是一辈子的),孩子换学校了(上了小学,中学或是大学),婚姻变化(结婚或离婚,也很普遍),或买房卖房了等等.反正每年7月1日到处能看到搬家的人和车,路边上也有许多遗留不要的家具,电器等,有的看上去还不算旧, 一些好心人还把家具,电器的附件也一应俱全地放在一起. 对于那些需要捡家具的人,这一天可是个大丰收,能捡到很多尚能使用的东西.
虽然赶上寒冬腊月,在我们的搜寻下,还是租到了一套不错的两居室. 蒙特利尔人蒋这种有两个卧室,一间厨房,一间客厅及一个浴室的apartment称为4半. 我们租到的是在一座位于圣劳伦斯河畔的Building里一套4半,月租600元,包暖气和热水,还提供一个大冰箱和上面可以做饭下面是烤箱的电炉灶. 房子刚刚粉刷过,木地板也刚刚抛过光,刷过漆,加上两扇落地大窗户,屋里显得敞亮,干净.客厅得有20多平米,卧室也很大,小的也有12平米,大的一间约有18平米,连卧室的衣柜都有4平米,我们的衣服,箱子全能放得下. 我觉得这间房子的璧柜特别多,都是镶嵌在墙里的,一进门有一个换衣服和鞋的衣柜,过道里有一个一米见方多层的橱柜,浴室门前有一个放毛巾等物品的壁橱,除此以外每个卧室里还各有一个大衣柜. 所以除了买床,桌子椅子等,基本不用买什么家具. 厨房的橱柜是我们国内近几年来才流行整体橱柜,大大小小十几个门,所有厨具,炊具加上调料什么的都能放得下. 每一面墙上都有两个电源插座,很方便放电器. 来加拿大前我们在北京住的是一座90年代的楼房,厅里只有两面墙上各有一个插座,厨房干脆没有插座.为了安装空调,抽油烟机,热水器这些必要的电器,我们家墙上多拉了不少电线.壁柜嘛,一个没有,装修时才现做了两个. 相比之下,这里的住宅设计可算是以人为本了.而当我知道这座楼是七几年的建筑时,不禁惊叹于住宅设计师在40年前的远见卓识.
除了房子,我对在这里用水用电也相当满意.蒙特利尔是个岛城,四周被圣劳伦斯河所包围,冬天多雪,夏天雨水也充足.所以淡水资源相当丰富.在这个岛上的居民绝大部分用水都是免费的,只有少数边缘地区要交水税,但也相当便宜.电呢,资源也很丰富,还有一部分电出口美国,这里一度电只有4分钱,算算比国内便宜多了.我们房里常常是灯火通明,不但24小时有热水用,每天还可洗个热水澡. 这对于过惯了"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苦日子"的我们来说,简直象是到了天堂.
蒙特利尔大概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人基本上讲法语,法裔后代较多.而西区说英语的人较多,是我们这些对法语一窍不通的人的首选之地.我们所住的位置是蒙特利尔的南端,但属于中西区. 位于圣劳伦斯河畔. 刚搬进来时虽然还是冬季,但周围的景色也相当美.站在阳台上,能看到河畔的供人们行走的羊肠小道,偶尔有穿着冬衣的人们悠闲的经过.河边的树木虽然还没发绿芽,但也错落有致.结了冰的河水闪闪发光,尤其到了晚上,和对岸的朦朦胧胧的建筑及川流不息的车辆相映成趣.
过了个把月,天渐渐暖和了,虽说是乍暖还寒,但已能感觉到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了.地上的草也由黄渐渐变成了嫩绿,树木也长出了新芽,河水开始欢快地流动了起来.偶尔还能见到运货的大船从河中驶过. 河畔散步和休息的人慢慢多起来. 灰白色鸽子和雪白的海鸥不知从哪天起开始在天空上飞翔盘旋. 我最喜欢晚饭后或是周末,坐在河畔的供游人歇息的椅子上,什么都不想,看着女儿和小朋友追逐玩闹,看着老公惬意地抽着烟,听着海鸥在头顶欢叫盘旋,看鸽子们从容不迫地在人们面前啄食,尽情沐浴着阳光和晚霞. 享受着这份在国内用钱都买不到的悠闲. 我对于这个初来时觉得像个"农村小县城"的蒙特利尔竟产生了一份爱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shavignon 回复 悄悄话 不要因为水电便宜而浪费啊,节约能源不是因为价格问题,能源用完了就完蛋了。
没有批评之意,只是表明自己的观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