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华尔街神话终结者: 高盛 GS

(2008-09-26 12:06:24) 下一个


  布兰克费恩带领着高盛小心翼翼地前行,最终仍然成为这家已有139年历史的独立投资银行的“终结者”


  成为银行控股公司 

  9月21日,高盛(GoldmanSachs,纽约证交所代码:GS)宣布将成为美国第四大银行控股公司并接受美联储的监管。 

  同时宣布成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还有摩根士丹利,华尔街前五大独立投行至此无一幸免于此次金融危机。

  高盛被美国《财富》杂志称为“华尔街最著名也最诡秘”的公司。 

  高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费恩(LloydC.Blankfein)在新闻稿中称:“当高盛还是私人合伙制公司的时候,我们因为考虑到需要永久性资本来实现规模扩张而做出了上市的决定。虽然我们接受美联储监管的决定由于市场情绪而加快了步伐,但做出这个决定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认为美联储的监管可以为成员银行提供充分、审慎的监督以及获得永久流动性和资金的渠道。” 

  纵观华尔街的历史,资本一直是一个让投资银行头痛的问题。在灵活性和资本实力的摇摆之间,独立投资银行再一次被迫选择了资本。上一次这样的选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投资银行出于资金压力,纷纷抛弃合伙制选择公开上市。 

  高盛宣布这一决定之前,华尔街前5大投行已经有3家失去了名号,只剩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摩根士丹利前一段时间积极在全世界的商业银行中寻找买家,希望像美林(MerrillLynch)一样,给自己找到巨额储蓄构建的靠山。独立投资银行模式还能不能继续下去?世界都在看高盛。

  高盛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费恩在去年年底因为带领公司成功躲避了次贷危机被公司重奖,领到了1亿美元的超额巨大红包。但现在,曾经被认为在这场危机中“独善其身”的高盛,因第三季度利润下滑70%,身上落满了怀疑的目光。 

  在今年发布第二季度财报时,高盛利润仅仅下滑11%,当时市场还说,高盛这艘华尔街投资银行的领头巨舰再一次展示了自己“抗击大风大浪”的能力。

  但9月16日高盛发布第三季度财报,利润下降70%,这是自其1999年上市以来季度收入跌幅最大的一次。

  记者19日联系高盛中国公司相关负责人,该人员说,公司最近和证监会、央行等不断交流、沟通,也在看事态如何变化,但是公司这个时候肯定不会出来讲话。

  在这极度动荡不安的几天里,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破产,美林首席执行官约翰·赛恩在3天时间里把公司飞速地卖给了美国银行 (BankofAmerica),高盛仍然坚称,自己可以作为一家独立的投资银行幸存下来,不需要与一家商业银行合并,以获得更为坚实的资金后盾。

  高盛首席财务官大卫·维尼亚(DavidViniar)说,他们对雷曼和美林的员工“非常同情”。但他表示,从商业角度来讲,高盛将从其最有力竞争者们的消亡中获利。维尼亚说,“竞争减少了,这对我们更有利。我们有了定价权,这甚至带给我们更好的竞争优势。” 

  从天堂到地狱 

  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布兰克费恩喜欢讲的一句话是“自1998年以来从未感觉如此良好”。那一年,俄罗斯债务拖欠危机使得高盛和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了困境,布兰克费恩当时带领高盛集团英国子公司成功地渡过了危机,从而使人们对其风险管理能力另眼相看。 

  目前高盛拥有多少不良资产外界不得而知,不过华尔街普遍猜测,他们的不良资产比雷曼和美林少得多。

  迄今为止事态推进的每一步都超过了人们的想象,次贷危机爆发后,高盛因为成功预见了危机,去年全年都采取了和大多数华尔街投行反向的操作,从而使得它去年的盈利又再创新记录。但高盛终究没有躲过这场海啸。

  有个笑话说,一般的公司里分为“有钱人”和“没钱的人”,而高盛里面则分为“有钱人”和“有游艇的有钱人”,以此来形容高盛的待遇之高。

  美国现任财政部长、高盛前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亨利·保尔森(HenryPaulson)在2005年年底领到了3800万美元的年终奖,创下了华尔街记录。

  2006年5月,保尔森执掌美国财政部,将高盛这架赚钱能力惊人的机器留给了布兰克费恩。

  与保尔森的强硬、冷峻无情和一言九鼎相比,布兰克费恩给人感觉多了一份亲切。这位前“黄金推销员”个头不高,有些谢顶,他自谦并且和蔼可亲。但若你因此轻视他,显然就大错特错了。 

  布兰克费恩再接再厉,在2006年年底和2007年年底都交上了非常漂亮的作业,盈利分别飙升70%和32. 7%,达到创纪录的95亿美元及116亿美元。他本人也将华尔街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的年终奖记录两次刷新,2006年年底,布兰克费恩领到了5340万美元;为了奖励他带领高盛团队在应对次贷危机中的出色表现,去年年底布兰克费恩的年终红包更是达到了1亿美元。

  将高盛一手带上巅峰的保尔森,如今在财政部用前所未有的巨大权力处理着远比1987年上任的格林斯潘更为棘手的经济危机问题,布兰克费恩则带领着高盛小心翼翼地前行,最终仍然成为这家在雷曼兄弟成立之后11年开张,迄今已有1 39年历史的独立投资银行的“终结者”。华尔街神话至此结束。

  尽可能保守的运作方式

  2007年1月,美国《商业周刊》在一篇《布兰克费恩:邮政工人的儿子执掌高盛》报道中,以高盛董事兼前高级合伙人史蒂芬·弗里德曼 (StephenFriedman)的话结尾:“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们经历过足够多的市场混乱,因此知道将会出现另一次混乱”,“但劳埃德清楚,树长不到天上去,不会有一帆风顺、无休止的扩张。” 

  文章中说,“一些观察人士认为,对高盛而言,更大的威胁在于可能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此时次贷危机刚刚有星火之势。

  2006年年底,次贷危机爆发之前,高盛紧急召开了一个以“抵押风险”为主题的会议。会议之后,从成立之时就以保守著称的高盛决定减持抵押贷款相关债券,并且购买高价的保险,作为抵抗进一步损失的保护性举措,此举让这家百年投行避免了次贷危机的灾难。 

  之后当雷曼和美林以激进风格继续增持抵押贷款债券的时候,高盛则在2007年做着与其他投行相反的事情。利用衍生工具在抵押贷款市场上保持净空头部位,因而从抵押贷款市场的熊市中获利。 

  到2007年末,高盛通过沽空次级贷款获利高达40亿美元,不仅成功躲避次贷危机,还创下了远远超过花旗、美林等竞争对手的出色业绩。

  你可以说这个决定是出于高盛高人一筹的风险管理能力,但是和资本市场上其他决策行为一样,也未必不能说这其实是一种押注。高盛在本质上和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等其他公司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押注的成功率比其他公司更高一些而已。 

  即便在当时,劳埃德·布兰克费恩也说:“迄今为止,在其他投行遭遇到较大困难时,我们可能还表现不错。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一家机构能够一直拥有出众表现。因此,我们在经营方面必须保守一些,争取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他还说,在证券业这样一个动荡的行业,“任何人都有走背运的时候”。 

  上个季度,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杠杆比例分别为24倍和25倍,这一比例高于商业银行,但低于雷曼兄弟今年早些时候32倍的最高值和贝尔斯登的33倍。

  美国银行首席执行长肯尼思(KennethLewis)9月15日接受CNBC电视频道采访时预计,剩下的两大投行目前的状况坚持不了一两年。 

  事实证明,他过于乐观了。 

  在2006年4月的那期《市场》杂志中,彭博社还评价道:“当麻烦来到时,CEO们就会去找高盛(whent roublecalls,CEOscallGoldmanSachs)。” 

  那恰好是保尔森最后执掌高盛的日子,此后他成为美国财政部长,以另外一种方式去迎接这一场华尔街的大风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