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的妈妈是杜氏,杜太后病重时,召儿子和丞相赵普来听取遗命。杜氏问匡胤: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吗?宋太祖悲泣不能答。杜氏再次问他,宋太祖说: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积德所致!杜氏说:别瞎扯淡!原因是后周世宗柴荣让小孩子主宰天下!如果周氏有年长德高的皇帝,天下难道会成为你的吗?所以,你去世后应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
赵匡胤含泪答应,写下字据,封藏于金匮之中,这就是他弟弟赵光义当皇帝之后,丞相赵普拿出来的《金匮之盟》。
爪四哥在勾史的时候说俗话说,有250个史学家,就会有250种对历史不同的解读,四哥是对的。(四哥从来都是对的 -- 只要四嫂不在场)。
对就对在最前面的三个字 -- 俗话说!史学家对中国历史99%是没有异议的,但俗话说,俗话里面95%靠的是的是两个史学家:施耐庵跟罗贯中。
举个栗子,烛影斧声那晚发生了什么事,史学家们很清楚:
一,赵匡胤、赵光义哥俩在屋里。
二,第二天早晨赵匡胤死了。
三,晋王赵光义主持朝政,随后继位。
(赵家哥俩)
基本上没什么争议,别说250个史学家,250的史学家也没争议。
那你会嚷嚷了:哎哎那赵光义有没有杀他哥?回答是:莫须有,或许有或许没有,没有证据,所以不计入历史。那你又要嚷嚷了:哎哎你这历史遮遮掩掩的,干嘛不光明正大地写清楚?
回答:不感兴趣。就像当时赵匡胤病了,所以招晋王入宫。那么,赵匡胤得的是肺气肿还是肝硬化,你要是感兴趣,史书还得帮你写清楚吗?
你当然还可以嚷嚷:杀没杀人可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你这史学家怎么这么不够揍哎。尤其是杀他哥哥,怎么可以不搞清楚呢?!
杀人对你、我是大事(对迪克好像都不是什么大事,老提可以作证),就像肺气肿、肝硬化是大事一样。但在历史里就不一定是大事。有事实的,比如李世民一箭射死了他哥,就按事实写。没证据,比如赵光义,就按没证据写。把逻辑推理的权力留给读者。
史学家最关心的是,这个皇帝做了些什么;有没有外御强敌、内平叛乱,有没有发展民生、构建强国。李世民杀兄囚父,但他手里集齐了上面这四张王牌,在史书里,他就是千古一帝。
俺没读过宋史,不知道赵光义干的怎么样。但他有没有杀他哥,那是文学家们关心的事情。就像李世民霸占了几个弟妹,也是文学家们更关心的事。
再回来说:金匮之盟
赵匡胤的母亲临死前,把皇帝赵匡胤叫到床前,说blah blah,最后宰相赵普做证人,签字,封在金盒子里。
再说一遍,俺没读过宋史,不知道这个在不在史书里。在演义里的概率估计很高。
再再说一遍,读者有逻辑推理的权力。
赵匡胤, 927年 - 976年
儿子赵德芳:959年981年
赵匡胤死的时候,儿子才17岁。立长君的话应该传位给当时37岁的弟弟赵光义(939年 - 997年),逻辑上没毛病。
但是,赵匡胤、赵光义的母亲,昭宪太后:902年~961年。昭宪太后60岁死的,她能预测15年后赵匡胤的死吗?如果赵匡胤也60岁死,儿子就已经27岁,不是孩子了。
所以,这个金匮之盟大概率是假的,是赵光义跟赵普捏造的。跟武则天说自己如王政君故事一样。
最后一个栗子,赵光义答应了他妈妈将来传位给赵德芳,但后来背信弃义。。。(这是笑坛名人说的)
这个嘛,就真的是戏剧了。赵光义继位的时候,他妈妈已经死了十五年了,在坟前说的话也算答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