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清军背上的兵和勇

(2007-07-04 22:15:28) 下一个
清军背上的兵和勇

作者∶顾业民

在有关清朝的文章、书籍或影视剧上看到「兵」和「勇」二字,特别是电影、电视剧上整装待发的清军队伍里,背上通常都会贴著这两个字。这使人容易联想到「勇」就是特种兵,「兵」就是一般军人,事实上并非如此。

「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在清军入关之前就有了八旗兵,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这些都是兵,是正规军,直接隶属於皇帝。八旗兵为世兵制,在十六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

「馀丁」和不满十六岁的「幼丁」,可以挑补为养育兵,即预备兵。

八旗军为满兵,绿营兵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又建立的由汉人组成的汉兵,是清入关後改编和新招的汉人部队。

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为绿营兵。它和八旗兵的不同之处,除部族关系外,「八旗驻防兵由於世籍,绿旗各营兵由於招募」(见《清朝文献通考》)。

就是说,旗人(包括满州、蒙古、汉军八旗)人人有挑补兵丁的义务,而汉人(不包括汉军)对於绿营是自由应募。

八旗军同绿营兵虽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卫国,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按定制,八旗兵大部分卫戍京师,为国家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数倍。通常影视剧上见到的浩浩荡荡的大军,都是绿营兵。

「勇」是兵的一种。雍正、乾隆朝後遇有战事,若八旗和绿营兵不足用,则就地取材临时招募军队,战事完後立即解散,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即使对战事有功的也不留用。

直到清末太平天国时,曾国藩以团练起家,才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从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为清末主要军事力量。

勇营的特点是拿国家饷粮的私募武装,士兵和军官只忠於自己的长官,不直接效忠皇帝,即所谓「兵为将有」,这些士兵就是「勇」了。

2007-06-21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