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时期农村整社记实4.共产风的产物——“万乐食堂”和“万年食堂”侧记
(2007-07-14 23:20:43)
下一个
困难时期农村整社记实
作者:惠文
4。共产风的产物——“万乐食堂”和“万年食堂”侧记
在简阳县城西北,沱江的对岸,有一片平坦而肥沃的土地,方圆四、五里,几个大的院落散布其间。解放前,这里是经济作物区,专种甘蔗、花生,辅以棉花、包谷等作物。解放后,特别是大跃进后,这里专划为植棉区。当然,也兼种麦子、包谷、胡豆、豌豆等粮食作物;以前为了养猪,现在为了解决人的肚子问题,红苕也种得不少。
这个地方由于距省府和县城都近,省、县往来的干部从未间断过。所以,解放以来,各项工作都有上面下来的干部指导,一直走在前头。
李井泉蹲点,也是选定这个地方。人民公社成立以后,这里是解放公社解放管区的民主大队。全大队有383户、1537人,耕地面积1864亩,共辖八个生产队。
在整风整社以前,共有5个集体食堂;整风整社以后,改为一个小队一个食堂。其中,“万乐食堂”和“万年食堂”是这些食堂中的佼佼者,不仅其规模大,设施好,而且声誉高,远近驰名。
在此,把这两个食堂的情况从侧面作个介绍。
这两个食堂都是1959年四、五月份利用社员原有的老屋改建的。
据知情人员讲,建立万年食堂单是油漆房子的柱子、粉刷墙壁、做门窗等,就花去了一千多元。万乐食堂花的工程和用去的钱相差无几,也是一千多元。单是两个食堂门口外面的墙壁上请美工人员来画的几张壁画,就各用去了三、四百元。
万乐食堂的餐厅可容七、八百人坐在饭桌边吃饭;万年食堂的餐厅也可容下五、六百人坐在饭桌边吃饭。
两个食堂除了有用红绿油漆漆好的大餐厅以外,还有很多闲置的房间,它们都被挂上耀眼名目的牌子:“俱乐部”、“图书室”、“保管室”、“男来宾室”、“女来宾室”、“缝纫室”,以及“理发室”、“医疗室”、“托儿所”等等。
房屋四周的墙壁上,绘上各种各样的花卉,设有各种各样的栏台,诸如“批评与自我批评台”、“诗歌台”、“社员五好评比台”、“团员评比台”、“毛主席著作学习台”,以及“创作台”、“来宾诗话、留言台”等等。
客厅正中放置一张铺着花毯的长桌,上面摆着花瓶、温水瓶、书刊。客厅前的天池里,修建了一个五角形的花坛,种着美人蕉、凤仙花、兰草等花卉。
餐厅的前面有一个敞坝,周围有墙或厢房围着,正中是大门。大门上壁房顶列竖一排五彩旗竿十余根,中间最高一根是国旗竿,两翼分列的是彩旗竿。如果满插旗帜,从远处望去,煞象一个展览馆或大机关,绝不会想到它是一个集体食堂。
建这两个食堂所花的钱,都是由社员出的,每家每户4~5元;房子则是采取强迫与“说服”相结合的办法,把原有的几十家社员逼走后得来的。
餐厅内的一百多张方桌、四百多根双人条凳,全是从各户社员家中强行搜来的。为了不让方桌和条凳的主人认出来,就用油漆刷上统一的颜色,掩下了它们的原来面目。
食堂建成后,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有汉族的、少数民族的,有地方机关的、省级机关的,有学校的、工厂的、农村的,热闹了好长一段时间。食堂的招待员、炊事员,都穿统一制作的白色工作服,围镶嵌荷叶边的围腰。
遇有参观者,他们便显示其最高的“本领”:主食做大米白饭、花卷、包子、馒头,菜肴则是各式各样的,让参观者尽吃,吃好吃饱。
另一方面,广大社员这时连羹儿(当地群众称之为“膏二”)都喝不饱。他们对这种作法深恶痛绝,然而却只能怒目而视,敢怒而不敢言。
整风整社开始后,社员(除“四类分子”外)都把搜刮来属于自家的方桌、条凳拿了回去,食堂就只有一个空荡荡的壳壳了。食堂办不下去了,不得不把闲置的房屋的大部分退赔给一些因大跃进、瞎指挥生产打老墙做肥料、拆木料烧火炕而无屋可住的社员。
整风整社中,鉴于这两个食堂都是三个小队合在一起办的,队与队之间意见不一,社员都不愿意在食堂吃,而是把吃食打回家去一家人坐在一起吃。
经过召开社员大会征求意见,大多数群众都要求分开,以小队为单位来办,这样路也少走一些。可是地方干部却说:食堂是人民公社的心脏,由大拆小是右倾。
我们中央工作组说:不走群众路线,只要有那个本事就继续办下去吧。
当我们工作组转移到黄连公社不到一个月,食堂实在办不下去了,地方领导机关才不得不批准按照中央十二条精神,以小队为单位来办食堂。这一问题也说明了,一切好事,如果违背了群众的意愿,脱离了实际,无论如何是办不好的。
1961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