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福祸皆因诤言生 李锐担任毛泽东秘书前后

(2007-07-11 22:26:10) 下一个
福祸皆因诤言生 李锐担任毛泽东秘书前后
2005-06-08 10:31:25   文摘周报
来源:【中华网BBS】

  福祸皆因诤言生

1952年,经过三年休养生息的新中国将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央要调大批专业知识干部“归口”,时任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的李锐见机会来了,以自己在大学学习机械为由,要求到工业战线工作。1952年9月,黄克诚由湖南省委书记调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李锐被黄老邀请同车上京。10月10日,李锐任燃料工业部水电工程局局长,从此他成为我国水电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1958年1月18日,一架专机把李锐和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接到南宁,讨论三峡工程建设问题。

毛泽东要在长江上大展宏图由来已久。1953年视察长江时他就对上三峡工程表示赞许。1956年成立长江流域规划办,实际上三峡工程已在开始实施中。毛泽东做的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高峡出平湖”就是一件。当时林一山就催中央赶快上马,而李锐却有不同意见。他写文章秉笔直书,认为三峡工程急于上马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和随意性,不要说七八年修不好,十年内也办不成。这次二人决定在毛泽东面前辩论。林一山学识丰富,口才出众,先讲了两个多小时,谈古论今,尽述建三峡工程好处多多,远景美好。李锐简洁扼要,针锋相对,列举国力、技术、国防、移民等诸多问题,发言没有超过半小时,毛泽东等领导同志认为他思想别有见地,使人大受启发。最后还是毛泽东拍板说:讲了不算数,你俩各写一篇文章,三天交卷。林、李奉命行文,林一山写了两万字,李锐写了八千字,文中有一段话特别发人深思:“三峡水电站所有重大技术问题,可以说无一不超过当前世界水平很远。当然这一点吓不倒我们,但问题是需要时间……”这场辩论以李锐的意外获胜结束。



李锐接受采访

毛泽东看中李锐这支笔,指着李锐说:“我们要有这样的秀才。”南宁会议散会前,毛泽东要李锐当他的秘书。李锐忙说恐怕不成,水电业务忙得很。毛泽东说是兼职的嘛。事情就这样定了。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庐山会议召开。当时对“大跃进”、“浮夸风”反对的人也不少,只是不便直说,李锐却是大胆直说的一个,开始毛泽东还能听一些反面意见,最初也想纠“偏”。但彭德怀上“万言书”后,毛泽东认为自己的领导路线受到了挑战,转而开始批彭、黄、张、周。李锐也在小组会上受批判,批判他在专列上说过的“五八年大跃进出了轨,翻了车”。接下去李锐就只好检讨,因为“太不深刻”而没有通过。后来彭德怀等四人被定为反党集团,李锐被定为“彭德怀反党集团的追随者”,被开除党籍,不断批斗。

■流放坐牢志不移

1960年3月26日上午,上级宣布将李锐下放到黑龙江虎林县西岗八五0农场。在农场李锐受冻挨饿,得了浮肿病,全靠田家英的关心,通过向李富春求援,他才从生产队调到总场场部。1961年11月20日,经过一年半多的流放,李锐终于回到北京,却一直未安排工作。直到1963年3月,水电部领导找他谈话,告诉他仍回磨子潭水库,介绍信上写明“帮助工会做点文化教育工作”。1967年8月26日,北京来了三个人,找李锐调查胡乔木、田家英、吴冷西的情况,来人携有中央办公厅和公安部的介绍信,从他们口中证实,田家英已死。李锐不相信“胡、田、吴”是什么“漏网集团”,他自认为当时的专案组组长是周总理,便口吐诤言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胡、田、吴”不会有政治阴谋,最危险的是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并要求把他的意见向周总理转报。哪知这一下李锐闯了大祸,不久就被关入秦城监狱。到1972年11月,李锐被关在狱中已整整五年。葛洲坝水库因为施工出了问题,被迫停工。周总理亲自开会着手解决问题,会上周总理想起李锐,问他在哪里?有人回答,李锐还关着。总理说可以让他做些事嘛,提些意见,也是劳动,但总理的意见并没有落实。直到1975年,随着邓小平的“复出”,李锐才和被关押的其他三百多名老干部一起走出秦城的高墙,获得自由。很多人获得“释放”后重新走上工作岗位,而李锐的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因为毛泽东没有发话。组织最后决定要他重回安徽磨子潭水库接受“改造”。直到四年后“两个凡是”被推翻,李锐才被平反昭雪,不久就出任电力工业部副部长、国家能源委副主任。

李锐重回水电部工作三年,口碑很好。1982年3月,陈云推荐李锐调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任新建的青年干部局局长。党的十二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新老交替规模最大的一次,李锐参加了人事小组工作,工作十分紧张和繁重。李锐疾恶如仇的立场一如当年,但他深知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讲究新的用人之道。根据邓小平、陈云对领导干部提出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李锐针对中央和省级领导班子的现状,着重介绍各级领导层的实际情况和差距,“年轻化”的进度不够抵消干部年龄的自然增长,而在文化程度方面过去提拔的干部都偏低,所以这次提拔的重点是中青年知识分子。至于“革命化”则强调“文革”中表现要好,对“四人帮”爪牙、“造反派”头头、打砸抢分子坚决不用。尽管李锐的这一思想在实践中遇到很多阻力,但他那独到的见解,还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十二大上,李锐当选为中央委员。

十二大刚结束,李锐参加省市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是宋任穷,他位居其后,主要做人事调整工作。让一大批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老干部”退出领导班子并非易事,李锐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中央意图,讲清楚只有干部队伍“四化”才能实现国家“四化”,这是新时期的历史重任,并非某些人所说的是“心血来潮”,给老干部“难看”。为了保证调整干部工作顺利进行,领导小组采取了两个“三分之一”的强硬措施,规定省委常委中五十岁以下的要占三分之一,大学文化程度的要占三分之一。这个标准要推及地委、县委。企业和大专院校这类高文化层次的单位,比例要比三分之一更高一些。

使李锐名声大振的,还是他在坚持领导班子“革命化”原则中参与的两件事:一件是在《人民日报》领导班子调整时,他和中央几位领导一起,否定了几个思想“左”倾的人物进入《人民日报》领导班子;另一件是阻止在“文革”中写过“揪军内一小撮”和批判彭德怀等同志文章的人进入上海市委。

1983年6月1日,胡耀邦第一次使用“第三梯队”这个新说法。胡耀邦要求有一千名省部级干部的后备人选,即他所说的“第三梯队”。此时,李锐已被任命为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这项工作由李锐主管。李锐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共组织考察了一千零六十八名“第三梯队”。不久这些人就走上了中央和省部级领导岗位,在十四大代表中,有百分之五十是当年“第三梯队”的成员。

1984年9月,李锐完成了建立“第三梯队”的千秋大业,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

(据《名人传记》2005年第6期周荣初/文)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