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齐鲁大地的脊梁—— 齐城千里(组图) (图)

(2007-05-30 22:36:28) 下一个


齐鲁大地的脊梁—— 齐城千里
日期:2007-04-16  来源:山东画报

策划 李霞  图 陈勇  李大伟  文 张华松   

  编者按:

  《长城保护条例》已于2006年9月20号国务院第150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于12月1日起实行。

  齐长城作为中国长城的一部分也在这个条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它横亘于齐鲁大地,西起济水,东至大海,穿越泰沂等名山长岭,蜿蜒千里。齐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考古及旅游价值。为了使读者能对齐长城有更系统、全面、深入的了解,本刊特辟专栏,从本期始,对齐长城予以陆续介绍,以飨读者。
  

  古代中国,是一个家有院墙、城有围墙、国有长墙的国度。万里长城——中国的长墙,宛若一条巨龙伏卧于北国的崇山峻岭、戈壁荒漠之上。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炎黄子孙为之魂牵梦绕的骄傲。然而,你可曾知道,当第一道万里长城——秦朝万里长城横空出世前的数百年,已经有一条长城巍然屹立在齐鲁大地上。它就是齐长城,中国长城的鼻祖。  

  齐长城西起济水(今黄河)之畔,沿泰沂山地南北分水岭蜿蜒东去,然后向东北斜跨胶南高地,终止于黄海之滨,沿途行经济南、泰安、莱芜、淄博、临沂、潍坊、日照、青岛等八个地市以及它们所辖属的十八个市县区,全长一千余华里。  

  作为齐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齐长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春秋后期的姜齐灵公至战国中期的田齐宣王在位的长达数百年时间(约公元前555至公元前300年)里,分期逐段完成的。大致说来,西段长城的建筑时间早于东段长城,谷地低地夯土长城的建筑时间早于高山长岭上的石砌长城。

  齐国僻处“大东”海岱之间,春秋为五霸之首,战国为七雄之一,这样一个人众物阜的泱泱大国为什么在先秦诸侯国中率先修筑长城呢?

  展开古代齐国形势图,我们看到齐国的腹地是以首都临淄为中心的淄潍平原,淄潍平原的西面和北面是滚滚流淌的济水和黄河,东面是烟波浩淼的渤海、黄海,而南面则有逶迤起伏的泰沂山系横亘东西。所以,齐国在地缘政治上是相对独立的,战略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大海、河道、山脉构成它的天然屏障,外敌很难越过这些天然屏障进入齐国腹地,因此齐国素有“四塞之国”之称。

  可是,我们也应看到齐国战略地理上不利的一面。具体说来,淄潍平原平衍狭窄,缺少战略纵深,回旋余地不大,一旦外敌突破环绕平原的山水屏障,就可以毫无遮拦地长驱直入淄潍平原,兵临齐都城下。因此,齐国政府非常重视四境上的天然屏障,利用它们来构筑自己坚固的国防线——海防线、河防线、山地防御线。

  那么,在以上几道防御线中,哪一道最为重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应当首先考察一下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的对外政治军事外交形势,看看它所面对的敌对国家主要有哪几个。

  众所周知,春秋前期,齐桓公首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那时候的齐国自然是无敌于天下的大国。齐桓公去世后不久,晋国就跻身霸主的地位,断断续续称霸中原长达百年,实在是齐国的头号敌人。而这期间,与齐国搭界的鲁国和莒国,为了对付齐国,也都相继投靠了晋国。春秋后期,晋国霸业衰落,东南方的吴国和越国相继北上,鲁国和莒国也就改换门庭,前者一度做了吴国的盟友,后者也摇身一变成了越国的附庸。

  到了战国,齐国的主要敌人首先是自南方北上的楚国,它几乎一度占领了今天整个山东省的南半部,也就是泰沂山系以南的广大地区;其次,就是由从原来晋国分化出来的“三晋”,即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到了战国后期,西方的秦国打过来,也成为齐国的心腹大患。

  以上国家是齐国的主要敌国,分别位于齐国的南方、西南方和东南方。齐国为防备他们来犯,自然要特别重视南面的山地防御,以及西南方的河防和东南方的海防。

  因此,仅从自然地理和地缘政治的角度看,齐国为有效保护国家安全,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在南部泰沂山区修筑一道西起济水、东到大海的长城,实在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倘若我们能由此作进一步的深入考察,便不难发现齐国修建长城,还另有历史文化上的原因。

  

  我们知道,齐国原本是以工商立国的,齐太公“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齐桓公“通轻重之权,缴山海之业”,至于后来的齐国历代政府也都以“通货积财”为治国要务,因此,齐国“家殷人足”,成为诸侯中最富庶的国家,也便令各国垂涎。因为这个缘故,历史上的诸侯们对齐国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侵略战争,而这些战争又大多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

  例如,齐灵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55年),以晋国为首的诸侯盟军深入齐国腹地,将临淄郊外扫荡一空之后,又“东侵及潍,南及沂”。当诸侯盟军攻打临淄城的时候,齐灵公登上马车准备逃往东方的邮棠(今山东平度东南)去避难,太子光和大夫郭荣当即劝谏道:“敌军行动迅速,攻势凌厉,目的只在于掠取财物。他们很快就会撤兵退去的,您何必这样害怕呢?”灵公不听,打马向前,太子光见状,拔剑砍断马鞅,马车走不动了,灵公这才打消了逃亡的念头。而后来战事的发展证明太子光和郭荣的推断是正确的,诸侯联军不久就撤离了齐国。

  另一个典型的事例发生在齐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这一年,燕将乐毅统率以燕军为主力的诸侯联军经济西(济水以西)一战,大败齐军之后,东渡济水,一鼓作气攻陷了临淄,将齐国名叫“美唐”的府库一扫而光,“珠玉货宝,车甲珍器,皆收入燕”,然后又“定获乎琅邪”,将逃难至琅邪(今山东胶南夏河城)的齐国富商大户和公卿大夫也给洗劫一空。

  齐国因富甲天下而容易招致外国的侵略,然而比这更为糟糕的是齐国军队不能有效保护国家的安全。

  《管子》说:“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意谓,利诱是无法驱使富裕的人民去冲锋陷阵的。荀子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齐国度过的,对齐国军队不堪一击的现状有更深刻的认识,他说:“齐国的军人重视格斗术,他们靠格斗术,斩获敌人的一个首级,就能得到八两黄金的赏赐,然而却得不到田地的赏赐。这样,倘若敌人脆弱,那么还可以暂时同敌人较量一番;倘若敌人强劲,那么就会顷刻之间崩溃瓦解,若鸟兽散。倾侧反复无日,这是足以葬送国家社稷的军队。没有比这种军队更衰弱的了!这与临时雇用市井游民去打仗差不了多少!”齐国富庶的工商子弟和市井游民是不肯为了金钱赏赐而去替国家卖命的。因此,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齐人是“勇于持刺”的,又是“怯于众斗”的。就个体的齐国士兵而言,人人精于搏击格斗之术,但是就整体的齐国军队而言,却是不堪一击的。而事实正是如此——齐国军师孙膑说“齐号为怯”,魏国将军庞涓说“我固知齐军怯”,秦将李信也有“齐人怯”的评价。总之,齐国军队纪律涣散,意志消沉,战斗力是比较弱的。这样的军队,我们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去保家卫国呢?所以,历史上的齐国基本是以保守的姿态出现在国际军事舞台上的,齐国历代统治者给予国防建设以极高的重视,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齐国军事上采取较为保守的姿态,给予国防建设以极高的重视,也与齐国固有的政治文化息息相关。因为只要我们考察一下齐国政治史,就不难发现齐桓公以后的姜齐君主如灵公、庄公、景公虽然性情、气度、品格、嗜好、能力各不相同,然而却都有复兴桓公霸业的强烈愿望。到了战国时代,田齐诸王的政治理想依然跳不出霸政的圈子。齐威王的最高政治理想,在他所铸造的“齐侯因敦”铭文中有集中的体现,那便是“迩嗣桓、文,朝问诸侯”,也就是继承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使诸侯们都来朝贡齐国;齐宣王最感兴趣的也是“齐桓、晋文之事”,他最大的欲望便是“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其中,开疆拓土当然是王霸之业题中应有之义,却不是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仍在于使秦、楚等大国朝贡齐国,也就是要做秦、楚等各国诸侯的共主。这种政治理念在齐国是比较普遍的,比如孙膑对齐威王就有这样一段对话:“夫兵者,战胜,则所以在(存)亡国而继绝世也;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兴亡继绝,正是霸政的核心内容。这种观念无疑大大限制了齐国君主拓疆开土的欲望。而事实上,齐国的对外领土要求的确是有限的,是根本没法与秦、楚、三晋、吴、越诸国相提并论的。

  

  齐国对外战争败多胜少,但发达的工商文化以及其他种种的背景和因素又使得齐国的兵家文化独领风骚,先秦时代的著名军事理论家和兵书战策也就大多出自齐国。以孙武和孙膑为代表的齐国兵家,其兵法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他们所强调的首先是防御,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通过“伐谋”、“伐交”等手段而制敌取胜。就以孙武《十三篇》为例,《形》篇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守也;可胜,攻也。守则有余,攻则不足。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虚实》篇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九变》篇说:“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他所强调的军事战略的最高原则一言以蔽之,即:防御至上,不打无把握之仗。如果说春秋时齐国于一些河谷低地修筑一段段互不连接的夯土长城,还属于临时性的局部性的战术工程,那么迨及战国,齐国在整个泰沂山地分水岭上修建石砌长城,作为永久性的全局性的战略工程,就肯定是在齐国防御至上军事理论原则的指导下兴建的。  

  谈到齐长城兴建的原因和背景,当然还要考虑到物质技术保障这一层面的文化。

  在先秦诸侯国中,论人众物阜,齐国堪称首屈一指,于是筑长城便有足够的人力物力的保障。尤为重要的是,齐国还是先秦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度,一部《考工记》和《管子》便是集中的体现。这就为齐长城的兴建提供了必要的科学技术的支持。由传世的文献资料和出土的考古资料看,齐国拥有修建长城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术,并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比如齐长城涉水跨山,行经千余里,没有足够的地理地形知识和勘查测绘技术是很难完成的。而齐国在这一方面恰恰是特别发达的,《管子》“度地”、“地员”、“地图”诸篇,《孙子》“地形”、“行军”、“九变”、“九地”诸篇就是明证。此外,如兴建夯土长城(巨防),需要筑防(堤坝)的知识和技术,兴建石砌长城,需要冶铁技术和采石技术。这一切,齐国在列国中也是最发达的。

  总之,齐长城是齐国特殊的地缘政治的产物,是齐国对外军事斗争的产物,更是广义上的齐国文化的产物。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