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1959是否饿死人?————第二贴:68112的原贴

(2007-05-04 12:54:06) 下一个
1959是否饿死人?————第二贴:68112的原贴

第二贴: 来源: 68112


作者完全是在用大跃进时代的精神,反大跃进。

来源: 68112 于 07-04-20 13:39:32

回答: [转贴]“大跃进”中是如何饿着肚皮唱赞歌的 由 aTouchofZen 于 2007-04-20 12:10:17

作者完全是在用大跃进时代的精神,反大跃进。

你看,文章一开始就说假话:【1959年初人们已笼罩在一片阴霾气氛中,惊恐觅食求生是许多人唯一的念头。……】

1958年是公认的丰收年,即使不丰收,次年初,哪朝哪代不是吃前一年收成的粮食?58年初吃57年收成、57年初吃56年收成……“1959年初人们已笼罩在一片阴霾气氛中”,这气氛是哪儿来的?……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顾了,就为了反对GCD?

既然“本文作者当时是新华社四川分社的一名记者,他觉得那些“瓜菜代”的日子犹能苦熬,而最痛苦的莫过于在强烈意识形态的压力下,不能不说话,又不能说真话”。那么就说1959年的真事,起码要说58年的收成比57年或历年平均“少了”多
少多少,作铺垫。然后说59年初人们“惊恐觅食求生”成了唯一念头云云,才说得通吧?当时说假话,怪GCD,现在还在说假话,怪谁呢?


再来看一段原文:【那些年,我分工采访财经,对全省的灾情是清楚的。四川是个粮食调出大省,195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调出32.24亿斤,三年“大跃进”放卫星、创高产,大话说过了头,又连续三年减产,比1949年还少30亿斤,但粮食外调任务
有增无减,1960年外调粮增到68.4亿斤,比过去增长一倍以上。我们把这说成是发扬“四川风格”,把农民的口粮叫余粮,仿佛取之不竭。从1959年起,三年内全省农村人均留粮包括种子、饲料和口粮,从原来的512斤猛降到260斤。由于强迫命令征了过头粮,国家粮库告罄,春荒没有返销粮,农民只好饿以待毙。三年灾难期间,四川的一千多万人就是这样活活饿死的。】

四川当时总人口,6千多万,是全国人口的10%左右。四川的城镇人口比例比东部大部分省市低,所以征购粮食水平不高,而且有粮食调出,对“天府之国”来说,并不困难,灾荒的基本原因一个字都不谈:遭到了灾减产了,却大谈粮食调出,混淆
视听、颠倒是非。粮食调出最高年份是59年,不是60年,60年粮食征购就比59年少了59年,当然仍旧偏高,碰到灾年,最好一斤不交,反而得到外援。

什么“从1959年起,三年内全省农村人均留粮包括种子、饲料和口粮,从原来的512斤猛降到260斤”?纯属编出来的。灾荒最严重的地区、最艰难时期,“人均留粮包括种子、饲料和口
粮”,都超过360斤!看这谣造的,还“不能讲实话,难受呢”?笑话!

粮食征购是按“产量”来的吗?这是一个最容易“忽悠”读者的地方,尤其是谈到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问题时,胡说八道的文字,太多了。如果真是一个当时的“新华社记者”,不会不知道:粮食征购指标(任务),是根据土地面积、人口、所在地
区的自然条件……决定的,这是综合考虑的结果,决不是报了多,就多征购那么简单。

另外,“余粮”的概念一直有,自从53~54年确立粮食征购系统以来,公粮(相当于地赋、或地税,也按土地面积计算,每亩大约几斤稻谷、或麦子,无偿提供,2003年,国家正式取消了在中国实行2600多年的地税。)、种子粮(顾名思义)、口粮(顾名思义)、余粮(卖一斤得一斤的钱,除了钱,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实物或非实物“奖励”,例如化肥指标……。)

好一个说假话,张口就来的“记者”。顺便想起一件“趣事”,当时四川的宣传部长是不是“张戎的父亲”?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