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稻田养鱼的历史和稻田养鱼的好处

(2007-05-25 01:15:12) 下一个

中国稻田养鱼的历史和稻田养鱼的好处


一。

稻田养鱼

[日期:2004-03-23] 来源:  作者:宣威市渔业管理站 站长吕文坚 

  稻田养鱼是将池塘养鱼技术引用到稻田,利用稻田水体开展稻鱼兼作,发挥稻鱼互利作用,夺取稻鱼双丰收的一项生产技术。

  我国的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最早出现于汉朝,已有2000年了,从有稻田养鱼文献记载的三国时期算起,至今也有1700多年。

  世界上各大州都有从事稻田养鱼的,尤其东南亚各国十分盛行,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


  在旧中国,稻田养鱼大多是自发性的个体经营,零星分散,规模小、产量低,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东南各省,如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福建、浙江等省。

  新中国建立后,稻田养鱼才得以迅速发展。五十年代就发展到1000多万亩,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稻田养鱼发展迅速。

  地区分布上,除上述有稻田养鱼传统的地区外,扩展到山东、河南、陕西乃至黑龙江等地,由于科技人员深入开展了稻田养鱼试验示范,技术水平和单产不断提高,亩产不再是几斤、十几斤,而是几十斤、上百斤,甚至出现了大面积千斤稻、百斤鱼样板,

  如1990年原曲靖市科委、市水产站在越州、大坡等五乡镇,十一个村公所开展“千斤稻、百斤鱼”养鱼示范,稻谷平均亩产1180斤,鲜鱼98.38斤,稻鱼亩纯收入353.55元。

  1999年会泽县金钟镇建成的永久性稻鱼工程1.3万亩,由村委会统一承包养鱼,承包费就收取近10万元。

  目前贵州省的默东南州把稻田养鱼作为“小水窖、小肥料厂、小粮仓、小银行”的“四小”工程建设,群众普遍反映较好;

  铜仁地区搞了“三个一千”,即稻谷收千斤、鱼收千元、畜禽果菜等收千元,为稻田养鱼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稻田养鱼作为农业部重大科技推广项目之一,已经成为全国各地挖掘稻田生产能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村致富奔小康步伐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稻田养鱼的理论依据

  稻田养鱼是人工的稻鱼共生生态结构,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把两个生产场所重迭在一起,充分利用这个生态环境,发挥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作用,获得稻鱼双丰收。

  稻田养鱼后,有利于稻田灌溉,防洪抗旱,有利于调节稻田的地温,增加溶解氧,促进微生物增长,加速有机物分解,使土壤养分转化率提高,增加水稻分蘖数,提高稻谷产量。


  稻田养鱼后,稻谷增产的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1、除虫。水稻的害虫,如螟虫、稻螟虫、食根金花虫等,在生活过程中要经过水体再到稻苗的茎叶上去危害。鱼在它们经过水体时将其吞食消灭。其它如稻飞、浮尘子等在稻叶上为害的昆一虫,当它们被惊堕入水体时,也成为鱼类的美餐,减轻了稻禾的虫害。

2、除草。鱼吃掉田中的草芽、草籽及一些水生植物(如眼子菜、浮萍等),有助于稻田除草。养草、鲤、鲫鱼的稻田,平均每亩可减少2-3个除草工,特别是冬闲田养鱼,除草效果更为明显。

3、保肥。鱼将田中的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作为饵料吃下,使浮游生物不致随水流失,若干水生昆虫也不能羽化飞走,达到为稻田保肥的目的。

4、增肥。鱼类粪便及其它排泄物直接起到肥田的作用。据1977年西南师范学院与四川省青神县水电局测定稻田养殖鱼类肥分指标表明:鲢、鲤、草、鲫四种鱼类粪便中氮磷含量优于猪、牛粪,与人、羊粪基本一致,仅次于鸡、兔粪。

5、松土。鱼类在稻田中来回游动觅食,翻动泥土,使田土疏松,促进肥料分解,也促进稻谷的分蘖和根系发育。

二、稻田养鱼的好处

1、提高水面利用率。一田多用,稻鱼双丰收。稻田养鱼亩产十几公斤到几十公斤不等,收入几十至几百元。稻谷产量亦可在原有基础上增产5-10%,可谓一举两得,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2、节约成本。稻田中丰富的天然饵料降低养鱼成本;养鱼时间一般为3-4个月,时间短、见效快。
 
3、节省劳力。稻田养鱼后鱼类可吃掉大量杂草,一般不用薅锄,节省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4、稻田养鱼增加鱼产品,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改善食物结构。尤其是那些缺少池塘、水库和湖泊的山区和半山区,更是解“决吃鱼”难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5、容易推广。稻田养鱼技术易学,操作简便,便于推广,户户可养。

三、养鱼稻田的条件

(一)养鱼稻田的条件主要有:

1、水源和土质好、无污染,养鱼后不缺水;
2、雨季不遭洪涝灾害;
3、稻田养分充足(主要指有机肥);
4、选择耐肥、不易倒伏的水稻品种。

(二)稻田适宜养殖的鱼类

稻田最适宜养殖耐浅水、高温,杂食性或草食性的鲤鱼、鲫鱼及草鱼,鲢、鳙、罗非鱼、泥鳅、黄鳝等次之。

四、养鱼稻田的准备

稻田养鱼,最重要的是防逃。其次是为鱼类在田中生活得舒适、安全创造必要的条件。常用的设施条件如下:

(一)加高加宽田埂

不养鱼的稻田,一般田埂较低,可结合种稻整田加以修整。田埂要加高至40厘米,加宽至30厘米,并捶打结实,做到不塌不漏,以防大雨时溃堤逃鱼。

(二)开挖鱼沟鱼池

目的有三:一是在施化肥、农药、除草和落水晒田时,鱼可暂时聚集在鱼沟、鱼池中;二是在夏季水温较高时,可作为鱼的避署场所;三是捕鱼时,可驱鱼到沟池里,操作方便。

根据历史经验和宣威的自然条件,鱼沟鱼池的面积应占田块总面积的10-15%。鱼沟深宽各40厘米,根据田块的大小和形状呈“丰”、“田”、“十”、“井”字形开挖,并联通注排水口,但应距田埂50厘米。鱼池每个2-4立方米,深1米,与鱼沟相连,数量因地制宜设置。鱼沟鱼池所占的秧株,密插于沟池四周,以免影响水稻产量。

(三)开好注排水口及设置拦鱼设备

排水口最好开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这样,不论注水排水,都可使整个稻田的水流畅通。在注排水口处,要做好拦鱼设备,以免水流动时逃鱼。拦鱼设备,最简单是用篾笆呈弧形从埂内拦住注排水口,并加固,以防冲溃。

五、养鱼稻田的管理

管理工作是稻田养鱼成败的关键,有收无收在于养,收多收少在于管。为了争取较好的效益,必须抓好下列八项工作:

1、鱼种下田时用5%的食盐水消毒,杀灭体表和鳃上的病原体。

2、保持一定的水深。养鱼稻田最好保持在7-16厘米水深,以照顾田和鱼的需要。当稻作需排水晒田时,排水不可太快,否则田鱼来不及避于鱼沟鱼池中,被干死在稻田里。
 
3、加强巡查、注意防逃。下大雨时,要防止洪水漫埂,冲垮拦鱼设备,造成逃鱼。平时要注意维修及清理进出水口的拦鱼设备。晒田前要疏通鱼沟鱼池。田埂漏水要及时堵塞。

4、做好署期降温工作。稻田中的水温在盛署期常达35℃以上,超过鲤鱼的致死温度(当年鲤鱼的致死温度是38-39℃,二龄鲤鱼是36-37℃),如不采取措施,轻则影响鱼类生长,重则引起大量死鱼。因此,发现水温过高(达到35℃以上)时,应马上换水降温,或适当加大水深。

5、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稻田养鱼“三分养,七分管”,关键在管理,必须加强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措施,减少偷盗损失,确保田鱼丰收。

6、投饵与施肥

(1)投饵。稻田天然饵料养鱼,产量较低,一般亩产在10-15公斤。要提高稻田养鱼产量,就要靠人工投饵。饵料的种类有米糠、麦麸、浮萍、酒糟、小麦、大麦、包谷和配合饲料等。投喂时要“四定”(定质、定量、定时、定点)。投饵时间一般为上午8-9点,下午3-4点。投喂数量应视鱼类摄食情况和天气水温状况决定,吃多少投多少,宜少量多次投饵。

(2)施肥。在稻田中施化肥,既是促进水稻增产的重大措施,同时也是培养鱼类饵料生物(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所需的养分。所以稻田肥料多少,直接影响鱼类饵料的丰歉,二者利害一致,没有矛盾。化肥用量:每次每亩尿素不超过10公斤,碳酸氢铵不超过5公斤,硫酸铵不超过12公斤。施肥时间在傍晚为宜。

施肥的方法主要有:

(1)化肥做基肥,有机肥做追肥。
(2)浅水施肥,先排浅田水,使鱼类集中于池沟中再施肥,使所施的化肥迅速沉于底层,并被田泥和稻苗吸收后,再加水至正常深度。
(3)量少次多,分片施撒。
(4)施根外追肥,采用化肥混含泥土做成颗粒状肥料,分施在每窝秧根部,这样可起到肥效高,用量少,并对鱼安全无害的作用。

7、施用农药

为确保稻谷丰收,施用农药,防治水稻病害是稻作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农药施用不当,往往给田鱼带来威胁。如能正确选用药剂药量,注意施用方法,既可防治病虫害,又不影响养鱼。粉剂农药宜在早晨有露水时使用,水剂农药宜在稻叶无水情况下使用,并尽量喷洒在稻叶上。
具体施药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干水施药方法。即施药前,将田水放掉,让鱼集中在沟池中,然后施用农药,待药物毒性消失后,再将田水灌到应有的深度。
(2)深水施药法。即施药前先将田水加深至17厘米以上,再施用农药。
(3)对半田施药法。即将田块划为两半,将鱼赶到其中的一半内,先在无鱼的一半田内施药,待到毒性消失后,再将鱼赶到施过药的一半内,再施另一半。
(4)流水施药法。即施药时,同时打开注排水口,让田水流动待毒性消失后,再关闭注排水口。

8、晒田
晒田是稻谷增产的措施之一。晒田前先疏通沟池,打开排水口排水,待水和鱼都集中到沟池中,田面无水后,再晒田。但必须注意:沟池内的鱼浮头时,应立即给田块灌水,恢复水深。

六、捕捞收获

在捕捞前先疏通鱼沟鱼池,使水流畅通。于夜深人静时,慢慢排水,到天亮时排干,使鱼易于集中到池中,便于捕捞。如果田面不平,可以再给田块灌水,排水1-2次,以求再有一部分鱼能自行集中到沟池中,直至全部捕获。

————————————

二。

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 天人古今 / 古今通论 / 农业、农村、农民 / 稻田养鱼 
稻田养鱼
2006-12-13    游修龄    《农业考古》2006年4期    
 
稻田养鱼 ——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之一

游修龄 浙江大学 《农业考古》2006年4期

  2005年6月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给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的稻田养鱼举行世界农业遗产的挂牌仪式,从此龙现村成为全球首批四个重要的农业遗产保护点之一,排名世界第二,亚洲第一。

  青田县及其贴邻的永嘉县,报纸上说稻田养鱼已经有1200年的历史,贵州的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都同样有悠久的稻田养鱼历史。侗、苗族的稻田养鱼和青田、永嘉的稻田养鱼还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说来话长。

  江浙一带在历史上属春秋时期的吴越国,吴越两国的语言风俗相同。后来楚灭吴,接着秦灭楚及越,秦又被汉所灭。在这些战乱过程中,秦及西汉曾数次强迫越人大规模北迁至黄淮海一带,同汉人合居,以防止越人的反抗,他们慢慢地和汉族融合了。

  留下的越人,分散往东部迁徙,或向西南内地迁徙,或进入山区,脱离了与汉族的来往。   

  往东逃到沿海岛屿的越人,被称为外越;

  外越的一部分更继续渡海去了日本,同时把水稻种植也带了过去,从此日本有了水稻。

  古越人同日本的原住民虾夷人通婚,世代繁衍,成为日本民族。原来的虾夷人遭到不断排挤,迁往今北海道和流球群岛,成为日本的少数民族。

  外越人渡海到日本后,个别的古越语还保留在日语里,典型的如日语的“依缓”,即古越语的“稻”词。同样,日语的船、盐、猪肉等词的发音,也都是古越语的残存。

  留下来的部分越人,陆续向内地迁移,抵达今西南广西、贵州一带,定居下来,被称为百越的后裔。

  在吴越原地未迁移的越人,因不愿受汉族统治,纷纷逃到江、浙、皖一带的深山里,被称为山越。山越经过与汉族的不断斗争(从略),最后与汉族完全融合,到了唐宋的文献里已不再见有山越的记载了。

  越族与汉族完全融合后,古越语消失了,变成流行至今的昊方言,通行于苏南、上海、浙江、江西东北、皖南和闽西北,约有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7000万左右。

  著名的古越女子所唱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是古汉语对古越语的翻译,《越人歌》的原音已无法听到。但是现今的壮语含有古越语的成分,所以今天的壮族知识分子能破解《越人歌》的大部分内容。

  古越族是个沿海以种植水稻及渔猎为生的民族,所以司马迁形容“江南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所谓“火耕水耨”是形容稻作技术较粗放,

  “饭稻羹鱼”是对古越人生活方式极好的概括。渔猎需要熟练的驾驶能力,古越人最善于驾驶独木舟,古籍上说越人“是以剪鬟文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以避水神也。”

  所谓水神,是一种鱼类~鲛的图腾信仰。古越人捕鱼为生,对鱼有一种天然的崇敬意识。认为是上天的恩赐,所以在水稻收获后,举行尝新谷和吃鱼之前,必需举行祭祀的仪式。

  回顾了吴越的“饭稻羹鱼”历史,就可以理解,当山越被迫逃进山区后,他们原先“饭稻羹鱼”生活中的河海鱼食,完全断了来源,原有的生活方式不能继续了。

  “稻田养鱼”可说是山越对“饭稻羹鱼”的应变和创新。

  在山区种植水稻,可以利用山间的泉水和自然降雨获得保证,但鱼食只限于山溪水涧里的少量鱼类,实在无法满足需要。

  因而想到将它们放养于稻田里繁殖,经过反复的试养和驯化,终于从鲤鱼中选择出一种适宜于稻田饲养的“田鱼”来,最后成为今天著名的“瓯江彩鲤”。

  浙江永嘉山区的老农说,“三国孙权坐天下时,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稻田养鱼了。”

  这个口述历史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山越是到三国孙权时才与汉族发生密切的交往。孙权建立吴国之初,国力弱小,要抵挡曹操大军的南下,兵力远远不够,于是设法从山越中征兵,山越又勇敢善战,从而促进了山越和汉族进一步的融合。

  报载青田养鱼已有1200年历史,可能时间偏迟,应该有不少于两千年的历史。

  山越中另一部分向西南内迁的,把稻田养鱼也带到新居住地,保留着更原始的稻田养鱼文化内含。

  贵州的侗族,稻田养鱼就非常普遍而隆重,侗族人民的稻田养鱼还保留同祭祀的密切关系,每逢水稻收获,必须用新谷和田鱼祭祀祖先。侗族鼓楼里陈列的龙,龙身是鱼身,龙头是鱼头,不象汉族龙头的大眼睛、长状两支大角、下巴有龙须的形象,还保留着古越族信仰鲛(龙)的形象。

    当然,稻田养鱼的起源不能局限于山区,平原的稻田也养鱼,在长期有浅水沼泽地种植水稻,那里本来就有野生的鱼儿,容易引起人们在稻田养鱼的尝试。

  此外,发大水的时候,河湖池塘里的鱼儿会游到稻田里,水退后留在稻田里,也会启发人们在稻田里养鱼。

  1978年四川勉县东汉墓出土了一件红陶水田模型,中间有田埂将田面分为两块,上面放置有18件泥制的水生动植物如荷、菱、萍、鳖、鱼等,内有草鱼、鲫鱼四条,被认为是稻田养鱼的证据。

  平原稻田养鱼的山区稻田养鱼,都有两千年的历史,一直沿袭至今,并且内容不断发展充实,显示出稻田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瓯江彩鲤,内质细嫩,无泥腥气,味道鲜美,鱼鳞也柔嫩可食,兼有观赏饲养的价值。

  青田是个侨乡,大量的中青年都侨居欧洲各国,青田农民利用田鱼的这种特色,加工成鱼干或直接把活鱼空运到欧洲,供应欧洲华侨开的中餐馆,深受欧洲人的欢迎。龙现村的田鱼出了名,又带动了旅游观光业,经济也富裕了。

 稻田养鱼的生态好处多多,田鱼觅食时,搅动田水,搅糊泥土,为水稻根系生长提供氧气,促进水稻生长。

  田鱼吃了稻田里的猪毛草、鸭舌草等杂草以及叶蝉等害虫,免去了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田鱼的排泄物等于给稻田施加有机肥料,最终人们获得了鱼肉和稻米,动植物蛋白质齐全,还创收了经济。

  田鱼的种鱼类不一,以鲤鱼为主,还有草鱼、鲫鱼、鲶鱼、鲩鱼、罗非鱼等,因地而异。
  
  稻田养鱼需要在水田里开挖供鱼儿活动休息的“鱼溜”或“鱼沟”,在田埂上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安装拦鱼栅等。靠近田边、田角的鱼溜上面可以搭矮架,下面种瓜、豆和葡萄等,利用它们爬蔓遮阳,充分利用太阳能。

  富有生命力的稻田养鱼现在正向标准化、多样性发展,并不局限于养鱼,也可以养鸭、养蟹、养虾,又可以和养萍、养菇结合,形成多元复合的生命能量循环。

  据统计,全国稻田养鱼的面积1990年时约1100万亩,现在已超过3000万亩(养鸭等在外),形势大好。

  稻田养鱼是传统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之一。

  对照现代化农业,使我们想起恩格斯的话:“在这个时代中,任何进步的同时也是相对的退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西方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不过百余年的时间,却已经出现一系列难以克服的致命伤,如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动植物品种单一化和种质资源流失等等。

  增施化肥和农药不仅污染土壤环境和作物,最后富集到人体内,影响人们的健康。

  基因工程把外源基因引入玉米、大豆、棉花、水稻等作物体内,使其具有抗病虫害和杂草的能力,似乎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农药污染问题,但是无法预见它们在长期大规模推广以后,将会产生哪些负面作用?

  DDT残留的为害是普遍使用数十年后才发现,停止生产和使用几十年后的今天,问题依然存在。

  绵延几千年的传统农业为什么没有这类问题?在农业现代化不断采用新技术武装农业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发扬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类似稻田养鱼的模式,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和研究任务。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