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1.俺为何怀疑芝加哥太阳时报?2.俺为何没在本栏发贴提醒诸位网友?

(2007-04-22 03:34:52) 下一个
致版主:1.俺为何怀疑芝加哥太阳时报?2.俺为何没在本栏发贴提醒诸位网
来源: 明前雨前茶 于 07-04-20 00:16:18

致版主:1.俺为何怀疑芝加哥太阳时报?2.俺为何没在本栏发贴提醒诸位网友?

一。俺为何怀疑芝加哥太阳时报?

1。2007。4。16。对芝加哥太阳时报 网站 的消息,有多方面发表质疑,如:凶手的指纹查不清——而近年中国留学生的入境指纹,都是清楚的。。。等等。。。

2。俺的怀疑不是这些,另有理由:

  1.维州和联邦警方,华盛顿D.C.,纽约,美国外交部,上海领馆签证处,移民局。。。甚至FBI.,CIA.。。。都一头雾水,没弄清楚,远在芝加哥 的 太阳时报 能爆什么料?

2.芝加哥的 太阳时报sun-times河边两处办公楼,tribune(讲坛,论坛)两处办公(总部在密西根大道夹河北岸),印刷,大卡车运输队(在芝城坐标 北800,西800交岔口),俺都去过,都有华人员工,多少知道他们怎样运作。

3.以上都是次要!  sun-times和tribune是冤家,死对头!约(记不准确)在三年前,sun-times伪造刊登印刷量(销量),拉广告,骗钱,被tribune揭露,属于犯法行为,吃官司。

4.这种——印刷量(销量)——都要造假的地方报纸,诚信度,新闻可信度有多高?

二。俺为何没在本栏发贴提醒诸位网友?

  1.前两天,本坛有关枪击案的贴子,几乎都被删掉,“人在北美”坛未见有关枪击案的贴子,只有“兵坛”未删,为什么?怕什么?!

2.弗州枪击案——重大问题!涉及重要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为何在历史论坛删贴,不许讨论?!

3.几曾回首是个好论坛——如何办好:网站——和——论坛?






————————————

[ 回滚动新闻首页 ] [ 所有跟贴 ] [ 加跟贴 ] [ 推荐朋友 ] [ 打印 ] [ 删除 ] [加到个人书签]


假新闻凶手是中国人出笼记:至今没有收到她回复 Local Access打往中国电话卡1.3¢/分种

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 于 2007-04-19 17:43:51
敬请注意: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假新闻凶手是中国人出笼记:至今没有收到她回复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叶铁桥/4月17日,从北京时间上午9时许,一直到晚上10时左右,整整13个小时,中国许多民众都在为一条不实报道备感震惊。

该报道说,发生于美国东岸时间4月16日上午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是中国留学生制造的。

报道让许多中国民众不由得内心一阵紧缩:如此血腥的屠杀事件,竟然是中国留学生干的!整整一天,人们都在谈论:中美关系会不会因此恶化?出国签证是否会变得更困难?

北京时间晚10时许,真凶确认后,大家才发现原来是虚惊一场,但也由此引发了群情激愤,究竟是谁在炮制假新闻,媒体报道怎会在这样大的事件上失真?

假新闻引发群情激愤

“收到短信后,我心里咯噔一下,没想到竟然是中国留学生制造了这起血案。”北京的阮先生说,17日上午,他收到了在某门户网站定制的新闻短信,这条短信说特大枪击案凶嫌身份初步认定,行凶男子是一名持学生签证来美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现年24岁。短信末尾,标明了信息来源是“中新网”。

“不论谁制造血腥屠杀都是不应该的,但一想到行凶者竟然是自己的同胞,心里尤其惴惴不安。”阮先生说,在整个事件中,他为行凶者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极度漠视异常心寒,虽然一早听到消息说美国发生校园枪击案,行凶者是亚裔,但身份尚未得到确认,“当时就很担心是中国留学生干的,没想到竟然是真的。”

结果,他一整天碰到熟人就谈论这一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直到晚上10时左右,他收到门户网站给他发来的另一条新闻短信,称美国警方17日上午证实,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事件的枪手为该校一名23岁的韩裔学生。

“我感到很愤怒。”阮先生说,媒体这样做极不负责。为此,他还打电话给一些门户网站表示了抗议。

而事实上,与阮先生一样,因为感觉被愚弄而充满愤怒的人不计其数,他们纷纷通过电话和网络表达抗议。

有人指出,凶手能双手开枪,熟练射击和换弹夹,从容地近距离连续枪杀数十人,怎么可能是个在大陆读了10多年书、恐怕连枪都没见过的大陆留学生干的?“别说杀人,中国送出去的留学生,许多恐怕连鸡都没杀过。”

也有人指责媒体:“在你们追求第一手消息的同时,请不要忘了,新闻最重要的是真实!”

而身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们,更是准备以华人联合会等团体的名义,对这些媒体发起书面抗议。

惊人的巧合导致假新闻?

“我们在早上9时左右收到了来自竞争对手的短信,说制造枪击事件的凶手是中国留学生,新闻来源是中新网,我们也就很快把这条新闻做上了。”某门户网站的一名编辑说,之后,其他很多新闻网站也纷纷做了这条新闻。

虽然这条新闻现在已被各大新闻网站删除,但记者仍找到了这条新闻的原稿:

中新网纽约4月16日电 (邓悦刘小青)今天发生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特大枪案凶嫌身份初步认定:该行凶男子是一名持学生签证来美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现年24岁。但警方称他不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学生。

消息源《芝加哥太阳报》透露,他于去年8月7日乘坐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航班飞机从上海出发,在加州旧金山登陆美国,持学生签证入境。

目前,调查人员并不认为他与任何恐怖主义集团有关联,但其作案动机还不清楚。

中新网此后的一篇报道则没有那么肯定,但仍然说:“据消息人士称,当局正在调查凶手是不是一名去年用学生签证入境的中国男子。这名24岁的中国男子去年8月7日乘坐美国航空公司的客机抵达旧金山,他的签证是在上海签发的。”

19日下午,记者通过电话向中新社核实,相关人士表示:“我们确实弄错了,但很快就更正了,那条消息也很快被删掉了。”

一个门户网站的编辑则证实,事件发生当天,中新网确实跟进很快,一晚上就更新了多条新闻,自己网站的很多消息都来源于中新网。这位编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传播假新闻现象,主要是源于“惊人的巧合”,让人以为得到了非常确定的佐证。

记者了解到,他所说的巧合是因为枪击案发生后,有人找到了一个英文名为“WayneChiang”的亚裔学生的许多信息,该学生的博客显示,他是一位枪支爱好者,上面有很多他持枪的照片。同时,他和传闻中的凶手遭遇了同样的问题:感情受挫,刚和女朋友分手等。于是,WayneChiang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短短几小时内,他的博客点击率接近4万。

这位编辑认为,从“亚裔”、“枪支爱好者”、“感情受挫”等关键词来看,所有主要特点似乎都是契合枪手特征的,恰好这时候美国有媒体发出专栏作家的报道,并且被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等媒体转载,所以国内的媒体也因此信以为真了。“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么大一个事件,谁也不敢漏掉,所以都在抢,没想到最后竟弄巧成拙,犯了大错。”

确实,“枪手是中国留学生”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把WayneChiang当成了真凶,他的持枪组照也迅速传播开来。

但在美国东岸时间16日晚10时29分(北京时间17日上午10时29分),WayneChiang在自己博客上贴出了声明,说自己不是枪手,却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收到了无数个死亡威胁和诽谤指控,手机也因为接电话太多而没了钱。

此后,他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不错,我是亚裔,我在学校宿舍里住,我是VT(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学生,我最近和女友分了手,我还喜欢枪械,但我不是凶手。”

美国广播公司也通过不同的政府消息来源证实,WayneChiang并没有被列入怀疑名单,警方也根本没有去调查他。

始作俑者是一名美国专栏女作家

记者注意到,在中新网的报道中,提及了《芝加哥太阳报》(C hicago Sun -tim es,应译为《芝加哥太阳时报》----记者注)这份在中国并无多大知名度的美国地方报纸。

而事实证明,“枪手是中国留学生”报道的始作俑者,正是该报的专栏女作家Michael Sneed。这篇报道是这名专栏女作家在美国东岸时间16日晚在《芝加哥太阳时报》的网站上发表的。尽管随后该网站就删除了这篇报道,但记者还是辗转得到了原文,比较准确的译文是:

官方正在调查这个枪手是不是去年持学生签证来到美国的一名中国男子,枪手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内射杀了32人,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枪击案。消息人士称,这个24岁的男子在去年8月7日坐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飞机来到旧金山。消息人士表示,调查发现他与恐怖组织没有联系。

但是,美国WBBM转载时就走样了:24岁变成了25岁,标题变成“Sneed声称:枪手是持学生签证的中国男子”。导语中写道:《芝加哥太阳时报》专栏作家Sneed报道说,那个持枪男子是一个25岁的中国人,去年持学生签证来到美国。

海内外一些华文网站的相关消息,几乎都是根据这两篇文章翻译的,因此同一消息源的报道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一是有的报道说官方正在调查这个枪手是不是去年持学生签证来到美国的一名中国男子,就是说只是可能,还没确认;而有的报道则说已被确认。二是年龄的差异,一说24岁,一说25岁。

由于众多网站的传播,这些信息立刻在海内外华人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以至很多人都信以为真。

“很遗憾,已证实凶手是中国人。”北京时间4月17日下午4时31分,一位在美国的中国访问学者给本报记者发来短信。他是在新闻网看到“校园枪击33人死亡凶嫌疑来自上海”这一消息的,该报道也是援引《芝加哥太阳时报》的报道,称“凶嫌是来自中国的24岁男子”。

当天下午,不仅网络媒体卷入其中,而且一些平面媒体也传播了假消息。台湾《联合晚报》4月17日头版便以“中国凶手自尽”为标题进行了报道。

“在网站我们要通宵值夜班,基本上没有其他消息来源,来自国外的消息都靠翻译外电。”那位门户网站的编辑表示,因为网站的新闻都是要有来源的,有时候他们甚至主动打电话给通讯社,告诉他们新闻线索,让他们先发稿,然后再从网站引用。“有时候我们还把稿子编译出来交由他们首发。”

该编辑表示,更重要的是,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等媒体也进行了转载,各种信息汇集后得出的结论,似乎可以确定无疑是中国留学生干的,“看来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慎重”。

资深人士认为该专栏作家缺乏报道经验

Michael Sneed 的报道激起了强烈反响,留美中国学生以及美国媒体纷纷谴责《芝加哥太阳时报》的不实报道,华人社会要求报社对抹黑报道进行道歉。

据新民网报道,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中国留学生会干事何晓明(音)表示,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中国留学生将发邮件给《芝加哥太阳时报》,抗议不实报道给整个美国的华人社区形象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而《大西洋月刊》的网站则刊载了驻上海的专栏作家的报道,该报道以“一个美国女人吓坏中国”为题,批评了Michael Sneed的不实报道。他在文中写道,仅仅一个美国记者的不实报道,通过福克斯新闻网及其他的一些更小的新闻机构发布,就在中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令人震惊的是,没有任何消息来源可以证实她的报道。

他认为,中国媒体确信这是真的,是因为他们在想,一个美国记者怎么敢独自迅速地向公众发出可能引起国际纠纷的报道?

James表示,Michael Sneed 的报道中每一个有关中国留学生是枪手的细节都是错误的,而且在新闻操作的基本程序上也错误百出。他说他很遗憾地看到Sneed并没有因此而道歉,“如果她再敢发言的话,一定会引来骂声一片。”

James随后在接受本报记者的电子邮件采访时表示,他以前并不认识 Michael Sneed,事实上,Sneed 是一家不知名的美国国内报纸的专栏作家,很少写国内和国际报道,相反,她主要写芝加哥当地的一些拉拉杂杂的琐事,这也许正是她犯错的原因,因为她对国际报道没有任何经验,她不懂得没有任何证据就说枪手来自中国所引发的后果,“没有任何借口,我只能说她太没脑筋了。”

James表示,他不认为Sneed 是有意针对中国,“我不相信她对中国人民、中国留学生有敌意,但她的报道确实没脑筋并且错误百出”。他表示,美国的一些大媒体比如CNN就比较尊重事实,从事发当天到新闻发布会之前,一直坚持“亚裔”的说法。

误报的媒体应该道歉

本报记者 陈强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一位名叫江伟恩(WayneChiang)的学生站出来澄清说:“我不是枪手。” 有报道称,江是中国留学生,有人说他来自台湾。但江在博客上个人简介中称自己的国家是“美国”,他在接受CNN电视采访时说自己是个“Chinese” (华裔或中国人),而且说的是一口流利地道的美音。记者昨天分别打电话给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中国留学生学者联谊会和台湾同学会,但这两个学生社团的负责人都明确答复,不知道江伟恩这个人。种种迹象表明,江伟恩不可能是去年从上海获得签证的中国学生,而更可能是在美国长大的华裔。

显然,江伟恩的背景和在事发当天《芝加哥太阳时报》的报道中提到的从上海获得学生签证的嫌疑人并不一致。那么,该报所指的涉嫌作案的中国人是谁呢?记者昨天发电子邮件给作者麦克尔・施奈德(MichaelSneed)女士,询问她误报的原因,并问她应该对误报承担怎样的责任,但至今没有收到她的回复。

针对《芝加哥太阳时报》的报道,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些中国留学生。和许多中国留学生的感觉一样,密苏里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李由对此十分气愤,她说,作者根本没有履行新闻的专业准则,在没有得到警方核实的情况下就抢发独家新闻,对自己的报道和话语影响力很不负责任,而且事后又没有合理的解释或者道歉。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一位据称了解内情的中国留学生告诉记者,《芝加哥太阳时报》的报道不是作者编造的,不会是有意污辱中国人,相信她有自己的新闻来源。

密苏里新闻学院研究新闻法的副教授戴维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芝加哥太阳时报》显然应该为它的误报作出更正并道歉。但从法律上看,似乎找不到合适的条款,因为这篇报道并不是对某个人,而是误报了国籍,而国籍问题并不适用诽谤条款。本报美国哥伦比亚4月19日电

http://photocdn.sohu.com/20070420/Img249563629.jpg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凶手、韩国籍学生赵承熙摆出持枪的姿势。赵承熙16日在作案间隙曾向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寄过一个包裹,里面包括录像带和照片。新华社发

赵承熙自拍录像曝光

凶手“遗言”震惊美国

本报驻美国记者 翁翔

4月18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公布了枪击案嫌疑人赵承熙寄来的一个包裹的内容,其中包括赵承熙手写的23页宣言、43张照片和28份录像资料。凶手持枪或榔头摆出各种暴力姿势,加上充满威胁的言语,让尚未平静下来的美国人再次遭到巨大的心理冲击。

包裹内容记录了凶手内心世界

NBC是在赵承熙制造了这起震惊世界的美国最大枪击案两天后才收到这个包裹的。邮戳显示,包裹的寄出时间是4月16日上午9时01分,距离第一起枪击案约1小时45分。

在NBC公开的视频中,23岁的赵承熙用冷酷而有点模糊不清的语调说:“你们有无数机会和方法来避免今天发生的一切,但是你们决定让我流出鲜血,你们把我逼到了墙角,只给我留下一个选择。这是你们的决定。现在,你们已沾满鲜血的双手将永远无法洗净。”

据NBC透露,赵承熙的包裹里装有1800字的视频宣言,43张照片,其中11张是手拿武器的。根据画面,赵承熙说话没有条理,充满了怨气。他在视频中说:“我不必这样做。我原本可以离开,可以逃避,但是我没有这样做,这不是为我,而是为我的孩子们、兄弟姐妹们,是为他们做的。”

他还大谈其对富人的憎恨,抨击他们的“享乐主义”。他在视频中说:“你们已拥有你们想要的一切,你们的奔驰车还不够,你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小子。你们金项链也不够,你们这些势利眼。你们有信托基金还不够。你们有伏特加和白兰地还不够吗。你们所有人都沉醉于酒色还不足够。所有这些都无法满足你们所需要的享乐。你们拥有着一切。”

NBC播出的视频画面显示,赵承熙是低着头按照写好的草稿来宣读他的“最后宣言”的:“你们认为你们在扼杀的是一个可怜男孩的一生。但是,由于你们,我死得就像基督耶稣那样,以激励未来的弱者和那些无防备能力的人。”

在赵承熙寄给NBC的照片中,共有11张手持武器的照片。在一些照片上,他皱着眉、表情凶狠,而有些又面带笑容。还有一些照片显示他手持手枪,有时是一支,指着镜头或自己的太阳穴,有时是一手一支。其中最充满杀气的一张画面是赵承熙双手高举铁榔头要杀人的凶狠模样。有媒体指出,凶手的这一姿势与 2004年获得法国戛纳电影大奖的韩国影片《老男孩》中的一幕十分相似。

视频使美国社会再遭心理冲击

赵承熙的视频和照片揭开了其杀人动机的谜底,但当视频和照片被美国各大电视台和媒体播放、公开后,美国社会再次遭受到巨大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4月18日傍晚,当凶手冷冰冰的照片出现在校园电视屏幕上时,学生们都沉默了,他们惊恐地紧盯着画面。许多学生都摇起头来,还有一些人开始哭泣。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一年级学生温宁说:“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他的照片,感到不寒而栗。”

基础教育专业22岁女生辛克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说:“看到这些照片,只感觉到更加真实了。”辛克当时与50多名同学聚集在离校园不远的一家饭店,没想到从电视上看见了这个杀死32人的凶手的视频。

在两起枪击案发生两天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校园已逐渐平静下来,很多学生都选择了离开学校回家。但那些没有回家的学生,则坐在学生中心的咖啡屋里看电视。

在布莱克堡镇中心的一家餐馆内,餐馆老板把电视转到NBC频道,一名女顾客表示强烈反对,因为她不想让自己9岁的女儿看到那一幕。

《华盛顿邮报》报道说,对NBC公开的视频和照片,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一些学生持有不同看法。不少人认为,NBC公开这些视频和照片有些太快了,可以等等再公开。因为他最近距离地看到诺里斯大楼里的人所看到的一切。

NBC方面则表示,播出这些“遗言”对电视台而言是个艰难的决定。这一决定受到了电视台内部人员的反对。曾在联邦调查局从事分析罪犯心理工作的克林特・范赞特现任NBC分析员,他表示反对播出这些“遗言”。范赞特说:“这正是凶手想要的。”

心理学家对凶手展开心理分析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的惨案也让人们更加关注赵承熙的个人性格和在校的行为表现。

和他接触过的人说,赵承熙是个孤僻、沉默寡言、行为诡谲的人。早在2005年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就因为尾随和骚扰两名女同学而受到校方有关部门的警告。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主任史蒂夫・欣肖认为,赵承熙的宣言说明,他不会静悄悄地离开,而要在自我毁灭的同时自我推销,在耀眼的光芒中离开。欣肖甚至认为,赵承熙可能患有狂躁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

《泰晤士报》援引心理学家塔尼娅・拜伦的话说:“如果他没有得到安抚,脆弱程度一再加剧,就可能有灾难性的事情发生。”她说,一些感到极度自卑的人可能会从能致人死命的武器上获得满足感,因为生杀予夺的“权力”让他们“克服”了自卑。

心理学家多萝西・罗韦说,这些“与社会脱节”的孤独者可能选择极端的表达方式。她认为,预防校园枪击案不能单纯靠加强枪支管制,美国社会需要“扪心自问,为什么情感需求在这个社会得不到满足”。本报华盛顿4月18日电

专家态度 假新闻伤害媒体公信力

本报记者 叶铁桥

在这起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中,部分新闻媒体的错误报道,使公众经受了一次心灵的考验。真相大白后,人们纷纷把矛头指向这些媒体,直言为媒体的表现感到愤怒和悲哀,并开始反思媒体在此次报道中所暴露出的问题。

某门户网站一名编辑表示,对他们而言,转载了假新闻不知道算不算事故,但如果该新闻没得到确认之前,他们的竞争对手转载了,而他们漏掉了,那就算是事故,“这充分说明了网络媒体竞争的残酷性,我们现在最大的压力是,如何保证新闻首发,这样,有些消息就很难得到证实。”

有过20多年新闻从业经历的美国《大西洋月刊》专栏作家表示,“这个事件充分说明,新闻的精确性是何等重要,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特别是面对来自网上的信息资料。”

他说,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新闻从业者,应该牢记那个古老的新闻从业原则:你想报道独家新闻,但首先必须要确保这个新闻是真实的。“新闻记者总是处于时效的压力下,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应当发表不能确信其真实性的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今天表示,这个事件表明,我国媒体还缺乏防范假新闻的职业规范,对于这么重大的事件,按照新闻职业要求,国内的媒体应该在消息予以证实后再发布。“很遗憾,一些媒体工作人员不愿意去证实这个新闻的真实性。”

喻国明说,按照职业的新闻操作手法,对于影响如此巨大的事件,首先要有权威的消息来源,比如警方正式公布的案情等。如果没有的话,也应当找到至少两个切实可信的消息来源作为客观事实的依据,并且必须说明消息来源是未经证实的。

他说,在《芝加哥太阳时报》的网站上,那个专栏女作家使用的都是匿名的消息来源,并且是单方面来源,这个报道从新闻职业规范来看,本来就是不值得信任的新闻。因此,几乎所有的美国主流媒体都没有跟进报道,但国内许多媒体不但转载报道,而且还在报道中舍弃了许多不确定的词语,让整个事件变得似乎确定无疑。“这样做完全不符合真实性、客观性要求,也不符合业务规范的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也表示,那名女专栏作家的报道,使用了好几处匿名新闻来源,而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消息来源的透明化无疑是重要保障之一。隐匿权的使用,主要是因为某些消息来源倘若被公开,有关人员会面临各种社会压力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在任何时候都做到消息来源的完全透明是不可能的。

“但一篇报道如果充满了‘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据业内权威人士介绍’和‘一位了解情况的公司高层说’这类的匿名消息源,受众就有可能怀疑该篇报道所陈述的事实。”

陈力丹表示,匿名消息源在使用上给媒体带来了“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它能够帮助媒体揭露事实真相,满足公众知情需要,同时提升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比如《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就体现了匿名消息源的正面效应。但另一方面,匿名消息源有可能造成新闻失实,不仅使单个媒体的公信力受损,而且有可能使整个新闻行业的信誉蒙羞,比如《纽约时报》的“布莱尔造假事件”使用匿名消息源,就是其造假的主要手段之一。

喻国明也表示,假新闻会对媒体的品牌和信誉造成巨大损害,消息的准确性比早一点发布永远要高一个层次,我国媒体应当建立起更加规范的操作方式。

James则认为,在美国,市场监督和新闻从业者的自律可以发挥作用。美国媒体有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习惯,市场监督则表现在受众或广告商是否愿意支持一个媒体或栏目上。

前不久,美国就有一个非常知名的广播主持人因为发表种族歧视言论而受到了众多记者的尖锐批评,他的栏目广告也全部被撤了,最终,他那个栏目不得不被取消。

本报北京4月19日电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