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红色牧师”董健吾帮助毛岸英兄弟去苏联

(2007-03-05 08:27:03) 下一个
“红色牧师”董健吾帮助毛岸英兄弟去苏联

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纵览
毛岸英与毛岸青去苏联前后
作者:孟昭庚(江苏)
2007年02月09日08:04   

【1】 毛岸英与毛岸青去苏联前后 【1】



  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3个儿子。

  毛泽东于1927年8月7日,秘密参加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后,即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从武汉动身,前往部署并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然后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在那里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毛泽东坚持井冈山斗争的同时,杨开慧则带着3个孩子留在长沙板仓坚持秘密斗争。

  1930年10月中旬,杨开慧不幸被捕,同时被捕入狱的,有毛岸英、保姆陈玉英。杨开慧在狱中坚贞不屈,于同年11月14日,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时年29岁。

  国民党反动派湖南当局杀害杨开慧后,在“斩草除根”和“放小鱼、钓大鱼”两条毒计之间采用了后者,允许亲友保释毛岸英、陈玉英。毛岸英出狱后,被送到板仓的舅舅杨开智家,跟舅父母、外祖母还有弟弟毛岸青、毛岸龙一道生活。

  二

  自毛岸英来到舅舅家后,杨开智家门前屋后就有一些不速之客不时地探头探脑。

  1931年1月初,正是大家忙着过年的时候,那些不速之客似乎也不像以前那样盯得紧了。一天傍晚,一个陌生人突然来到杨家。陌生人见屋里没有别的人,便低声问毛岸英舅妈:“你是李崇德吧,这里有给杨开智先生的一封信。”说着,便从怀中取出一个包得很严实的纸包递给李崇德。李崇德问他是谁,从哪里来的。对方只说了一句:“你不用打听了,这信已经转了好几道手了。”说完,便匆匆走了。

  李崇德紧张地走到里屋,叫来丈夫杨开智,在油灯下急忙拆开纸包,取出信来一看,原来是毛泽民的亲笔信。当时在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的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得知嫂子杨开慧遇难后,感到三个孩子留在白色恐怖下的长沙,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随时可能陷入魔掌,不是被杀害,就是被用以要挟毛泽东。于是,经请示党组织同意,他亲自写信,要板仓的亲属将毛岸英三兄弟按信上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接头方法尽快送到上海,并嘱咐,如果过了约定的时间,就千万不要去了。

  读罢毛泽民这封几经周折才转来的信,杨开智夫妇与杨老夫人向振熙,犹如在黑暗的深渊中见到了一线光明,为孩子终于跟党组织和他们的叔叔取得联系而感到万分高兴,但转念又想,心情又十分沉重。按当时杨家的处境和能力,要怎样才能万无一失地完成这个艰巨而重大的任务呢?当晚,一家人商议了一个通宵,最后决定,由李崇德担当护送的任务。

  李崇德为筹措路费,并打听去上海的路线及沿途有关情况,事先去了一趟长沙。在长沙,李崇德拜访了几位杨怀中(杨开慧之父)先生的生前好友及同情革命的进步人士,得到了他们的积极赞助。回到板仓,李崇德便同向振熙一起为孩子们准备了简单的行李和物品。为了安全,他们将毛岸英改名为杨永福,毛岸青改为杨永寿,毛岸龙改为杨永泰。让孩子改口叫李崇德妈妈,教孩子以后不能轻易暴露自己是毛泽东的孩子。动身的头一天傍晚,李崇德把岸英、岸青、岸龙三兄弟带到了杨开慧的墓前,叫孩子们向他们的母亲行礼告别。她还详细告诉他们,他们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是怎样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要他们记住这血海深仇,长大了为妈妈报仇。

  1931年春节前的一个清晨,李崇德领着岸英三兄弟,在微曦中离开了板仓的家。在约定的路口,找到了前来接应的板仓农民协会纠察队员缪佩秋。缪佩秋用手推车推着毛岸英三兄弟,李崇德跟在车后,一个上午走了20公里,来到粤汉线上的白水车站。在那里,李崇德一行告别了缪佩秋,搭上了去汉口的火车。到了汉口,李崇德通过杨开慧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作过掩护的一家商号的关系,搭上了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他们坐的是最底层的统舱,李崇德租来了卧具,在一个角落里打开了铺盖,就算是床位了。时值隆冬,又遇上下雪,西北风卷着雪花在江面上飞舞,孩子们冻得挤成一团,但是谁也没有叫一声冷。为了不引起反动军警和特务的注意,岸英、岸青几乎整天睡在被窝里,连说话也不敢大声。最小的岸龙则一直钻在“妈妈”的怀里,不哭不闹。

  船至湖口,上来几个到江西贩卖年货的小商贩,他们在李崇德旁边的木条椅子上坐定后便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老蒋这一回吃大亏了,进攻红军的中央军总指挥被朱毛活捉了,听说要剥皮抽筋呢!”“这朱毛是甚样人,本事这么大?”其中一个小贩一听大惊失色,抬头望望四周,赶紧摆手道,“莫谈这些,莫谈这些,平安回家过年,莫要招惹麻烦。”

  李崇德、毛岸英听了心里暗暗高兴。这些人哪里知道,正是睡在他们脚跟前的这3个孩子的父亲毛泽东,在江西苏区指挥英勇的红军,把进犯革命根据地的国民党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取得了震惊全国的第一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这一年的春节,岸英三兄弟和他们的舅妈是在漂泊的轮船上度过的。春节过后,轮船才抵达陌生的大上海码头。

  上岸后,李崇德领着3个孩子,根据在长沙时探听的路线,照着毛泽民信上所讲的接头地点,找到辣斐德路(现为复兴中路)天生祥酒行。李崇德悬着一颗忐忑的心,按照规定的接头暗号,在大门左边的一个窗口上轻轻地敲了三下。一会儿,窗口打开了,李崇德迅速地把装有毛泽民那封信的信封从窗口递了进去。不一会儿,里面出来了一个学生模样的女青年,打量一下李崇德和岸英三兄弟,就把他们一行四人领到里面去,安排在一个房间里休息。

  晚上,毛泽民和他的爱人钱希均来了。当孩子们哭喊着扑向叔叔、婶婶的时候,毛泽民等人的眼泪忍不住地流出来。当晚,毛泽民亲自安排李崇德和3个孩子住进了附近的泰安旅馆(现为延安路33号)。

  毛泽民回去后,即向当时在上海负责党中央机关工作的周恩来汇报了情况。周恩来指示,将3个孩子送到我党在戈登路主办的大同幼稚园抚养。几天后,毛泽民和钱希均来旅馆接3个孩子。当3个孩子听说要把他们送去住幼稚园的时候,围着李崇德哭着喊着:“妈妈,我不去呀!我要跟你回去呀!”李崇德的心,犹如刀绞一般地疼痛。孩子们被送进大同幼稚园后,李崇德也就回湖南了。此时时间约在1931年2月底3月初。当时毛岸英9岁,毛岸青8岁,毛岸龙不足5岁。

【2】毛岸英与毛岸青去苏联前后

孟昭庚(江苏)
2007年02月09日08:06

  三

  大同幼稚园的创办人是当时上海秘密党中央机关特科工作人员董健吾。他1921年毕业于美国圣公会开办的上海圣约翰大学,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公开身份是上海圣彼得教堂主持牧师。

  1929年底,主持中共中央特科情报工作的陈赓,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与中国互济会负责人之一的王弼(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派赴苏联学习航空工程)一同去圣彼得教堂,交给董健吾一个任务,让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身份,办一个幼稚园,专门收养失散流落在上海的革命烈士的遗孤和党的领导人留在上海的子女。

  经过两三个月的筹备,幼稚园于1930年3月正式开始收养工作。先后被送进大同幼稚园的孩子,有彭湃之子、恽代英之女、蔡和森之子、杨殷之子及李立三的两个女儿。董健吾直接负责管理大同幼稚园。

  1931年夏天,负责经管大同幼稚园的秘密党组织遭到了敌人的破坏,董健吾身份暴露,只好住进还没有暴露共产党员身份的社会知名人士杨度家里。幼稚园的工作人员或被逮捕,或隐蔽起来,孩子们因无人管理而流落到街头。毛岸英背着小弟,搀着大弟,三兄弟从此过着流浪儿的生活。毛岸英后来回忆那段凄惨生活时说:我除了没偷人东西,没给有钱人当干儿子,别的都跟《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一样。睡马路呀,给人拖地板呀,从垃圾箱里找破烂呀,全干了。上海有个外白渡桥,黄包车拉上去很费力,我跟弟弟岸青就在后面帮着推,推上去人家给几个小钱……

  一天,毛岸龙突然生病,发烧腹泻。毛岸英带着毛岸青出去乞讨,回来一看,毛岸龙不见了,以后也一直不知道他在哪里。

  有人撰文说,毛岸龙是在大同幼稚园因病夭折。对这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毛岸英当时已是一个虚年10岁的少年了,他应该是记得清清楚楚的。1950年春夏之交,毛岸英重返故园韶山,跟他舅妈李崇德谈起往事,说大同幼稚园遭敌破坏后,他们三兄弟在流离颠沛中,小弟岸龙失去下落(见李崇德文:《从板仓到上海》)。同年冬,在朝鲜战场上,彭德怀跟毛岸英交谈时,毛岸英也说过这件事。

  董健吾在杨度家住了几个月,后因杨度逝世,又搬到当时党的一个联络点霞飞路松柏斋古玩店楼上居住。他听说毛岸英、毛岸青流落街头后,便让妻子郑兰芳四处搜寻,最终将毛岸英、毛岸青找到带回收养在家里。当时与董健吾、郑兰芳夫妇一起生活的还有郑兰芳的母亲。董健吾的这位岳母不太愿意照料毛岸英、毛岸青,常有怨言和微词。半年后,董健吾又将岸英、岸青两兄弟转移到凤阳路修德里12号楼其前妻黄慧英(一说名黄慧光)处,只说这是他朋友的两个孩子,一个叫杨永福,一个叫杨永寿,暂住一阵子以后另有安排。不久,董健吾就告诉黄慧英,说毛岸英、毛岸青是毛泽东的儿子。黄慧英知道两个孩子的身份后,尽管守口如瓶,但总免不了胆战心惊,常为岸英、岸青和自己一家人的安全提心吊胆。而岸英、岸青正处在孩童贪玩的时期,又有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黄慧英怕他们出去和外人接触,引起怀疑和走漏风声,因此不仅没有让毛岸英、毛岸青出去上学,而且在以后三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变换了几个住处。

  毛岸英、毛岸青初到黄慧英家,生活费由党组织按月提供,另外,董健吾每月给黄慧英20元生活费,有时还给些补贴。这一时期,黄慧英家的生活基本稳定。1933年初,上海党中央机关迁移到江西瑞金,留下的党组织遭到敌人破坏,毛岸英、毛岸青生活费的供给被中断。此时,董健吾早已辞去牧师职务,已无固定的经济来源,而且又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对黄慧英家的生活补贴也渐渐无能为力了,甚至去看望毛岸英、毛岸青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当时,黄慧英仅是一家庭妇女,身边已有4个孩子,加上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一共7口人,仅靠她长子董载元的一点微薄工资维持生活,生活的困难程度就可想而知了。黄慧英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只好领着子女给人家洗衣服、扎纸花,挣点钱弥补生活。在生活窘迫的情况下,黄慧英也给毛岸英、毛岸青分派挣钱任务。她通过邻居担保,给发行报刊的老板缴纳一定押金,每天取回各种报纸,让岸英、岸青当报童在街上叫卖。

  一天晚上对账时,毛岸青发现所卖的报纸竟收了不少假币,非但未赚钱,还贴了老本,毛岸青挨了黄慧英劈头盖脸一顿骂。已两顿饭没有吃的岸青,认定那假钱是几个外国水手买报时给的,一怒之下,拿起一枝粉笔冲到马路上,在电线杆上歪歪斜斜地写下了“打倒洋人”四个字,以发泄心中的恨意。不料,被“红头阿三”(印度巡捕)撞见,巡捕使劲地掴了他一记耳光。岸青当即头痛欲裂,在地上滚着惨叫,后被赶来的岸英背回去大病一场。因未能及时医治,便落下了神志不清的毛病。

  毛岸英、毛岸青在黄慧英家生活的4年,虽十分辛酸、艰难,但总算在白色恐怖下熬了过来。

  1936年初,董健吾以宋庆龄信使的身份到陕北送一封密信给中共中央。

  此间,在日本军国主义毫无止境的侵略欲望面前,可供蒋介石选择的余地越来越窄了,他于1935年底开始试探,要求苏联的援助,并设法打通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着手中共问题的解决”。当然,蒋介石的本心还是要反共、灭共的。他所说的中共问题“以政治方法来解决”,是企图通过谈判,要共产党向国民党投诚,接受改编,解除武装,这自然是办不到的。

  很快,国民党最高当局要求与中共谈判的信息经宋子文送到宋庆龄处。宋庆龄在上海自己的寓所亲自召见了董健吾,拿出一封重要信函,叮嘱董健吾一定要当面呈毛泽东或周恩来。为了顺利通过国民党军防区,在宋庆龄的安排下,董健吾拿到了宋子文亲自签发的财政部特派专员的委任状。

  1936年2月27日,在张学良的帮助下,董健吾抵达陕北瓦窑堡,受到林伯渠、张云逸等人热情接待。次日,董健吾由林伯渠陪同去见博古,说明来意,要见毛泽东、周恩来。博古说:“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已率红军过黄河东征,现驻扎在山西石楼,周恩来同志现在也不在瓦窑堡。宋庆龄先生和张学良将军的两封信可由我负责电报转达。”

  在瓦窑堡逗留期间,董健吾告诉林伯渠,毛泽东的两个儿子岸英、岸青由他收养,住在他上海家里的情况。林伯渠一听,惊喜万分,当即代表毛泽东深表感谢。董健吾请林伯渠转告毛泽东,是否可以将孩子送到陕北。林伯渠说,现在戎马倥偬,陕北条件不好,孩子还是暂留上海,搁一搁再说。

  3月4日,正在山西前线指挥红军作战的毛泽东、张闻天、彭德怀联名致电博古转董健吾(化名周继吾):

  博古同志转周继吾兄:(甲)弟等十分欢迎南京当局觉悟与明智表示,为联合全国力量抗日救国,弟等愿与南京当局开始具体实际之谈判。(乙)我兄复命南京时,望恳切提出弟等之下列意见:㈠停止一切内战,全国武装不分红白,一致抗日;㈡组织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㈢容许全国主力红军迅速集中河北,首先抵御日寇迈进;㈣释放政治犯,容许人民政治自由;㈤内政与经济上实行初步和必要的改革;㈥同意我兄即返南京,以便迅速磋商大计。

  第二天,董健吾带着中共中央毛泽东等人的联名电文离开瓦窑堡,踏上返回西安的路途。董健吾这次陕北之行,不仅为后来周恩来在肤施(延安)与张学良会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且使与党中央中断联系的上海秘密党组织得以跟党中央接上了关系。中共中央当即派冯雪峰由陕北赴上海,任中共中央上海办事处副主任,重新组织与中央失去联系的上海党组织。

  冯雪峰到上海住在鲁迅先生家里。几天后,在宋庆龄的寓所,冯雪峰见到了董健吾。冯雪峰告诉董健吾:我来上海之前,林伯渠告诉我,毛主席已知道孩子平安地在你家,他很感谢。毛主席、周副主席的意思,不必将孩子送来陕北。几年前,苏联曾答应接收一批中国革命烈士的遗孤以及党和红军领导人的子女,岸英、岸青符合这个条件,如果有机会就将他们由上海直接送到苏联。

  1936年4月,宋庆龄征得中共中央同意,请董健吾再赴西安,通过张学良将已在西安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著名医生马海德护送到陕北苏区。

  董健吾到西安。翌日,便去东门里金家巷张公馆拜会张学良。此次,是他们第三次见面,彼此已经有了深厚了解与感情。

  几个月前的那次陕北之行,董健吾回到西安受到少帅的热情款待。张学良社会关系密切,耳目众多,将董送往红军区域后,自然要对这位上海来的“周牧师”作些了解。很快便知,“周牧师”是中共的大特工,而且还了解到“周牧师”在古玩鉴赏学问上造诣颇深。

  丰盛的家宴结束后,张学良与董健吾一边品茗,一边话古董。张学良让赵一荻捧来历年收藏的古瓷,董健吾一眼就辨出几只花大价钱买来的瓷瓶瓷碗是赝品。在董健吾悉心指点下,张学良掌握了一些鉴赏古玩的基本要领。他这才知道,在自己所收藏的古董中竟有不少是冒牌货。

  张学良非常懊恼地对董健吾说,他曾珍藏一套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御窑烧制的青花瓷器,杯盘壶瓶各一件,空运西安时,被搬箱的勤务兵失手摔坏。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董健吾回上海后,通过松柏斋老板的介绍,从一位古玩商手里,买下了一套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烧制的24件镀釉彩瓷,这一次便带来西安,送给了张学良和赵一荻。张学良、赵一荻见到这套彩瓷后,爱不释手。张学良欲以重金酬谢董健吾,董健吾坚辞不受。张学良无奈,就问:“董先生,你有什么私人要求尽管说,只要我张汉卿能够办到的一定帮助解决!”

  董健吾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如何创造机会将毛泽东的两个儿子送到苏联去这件事,见张学良很激动又很有诚意,心想,这倒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便字斟句酌地说:“承蒙张将军、赵四小姐看得起,那我就不揣冒昧了。我身边有三个孩子,一个是我的儿子,另两个是我收养的朋友家的孩子……”董健吾边说边观察张学良,见他听得非常认真,便继续说道:“这三个孩子现在正是求学读书的年纪,可在上海却有诸多不便。如果张将军有机会出国,那就请帮忙将这三个孩子带到苏联去读书。”

  “行!”张学良一听,当即爽快应允,“这件事就包在我身上了!”

  四

  1936年6月,张学良到南京出席军事会议期间,秘密到沪,在沪西郊外哥伦比亚路(现今番禺路)一家幽静的法国酒店里,打电话约董健吾会面。少帅此次专程找董健吾,是了却在西安许下的诺言:送董健吾的儿子和另两个孩子赴苏读书。一见面,张学良就说,这次是我秘密来沪,所以不便在公寓见面。现在我的部下李杜将军要赴西欧,趁此机会让他将三个孩子带到国外,并说三个孩子出国费用他已交给李杜将军了,要董健吾马上与李杜联系,把孩子们尽快地送过去。张学良说完就匆匆离沪返宁。

  李杜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老部下,曾任吉林抗日义勇军司令(一说是中共秘密党员),曾和著名的抗战将领马占山一道率领队伍在东北、在中苏边境坚持抗日,失败后经苏联辗转回国,暂住上海,现在受国民政府派遣,即将动身去西欧考察实业。张学良托他将董健吾的儿子和另外两个孩子一并带到法国,然后再设法送到苏联。

  冯雪峰知道毛岸英、毛岸青出国事已谈妥,即通知当时在上海赤色工会工作的杨承芳准备出国,一切手续由他负责办理。临出发时,冯雪峰才告诉杨承芳,此行的任务是利用随李杜将军出国的机会,护送毛泽东的两个孩子取道法国去苏联。

  董健吾跟李杜取得联系后,便将毛岸英、毛岸青及董健吾之子董寿琪送到宝庆路(现为淮海西路宝庆路)9弄3号李杜将军在沪公馆。

  经过一番准备,毛岸英等三个孩子随李杜于1936年6月底,乘法国邮船斯芬克司号从上海启程,在海上航行了约一个月,途经香港、西贡、孟买、苏伊士、地中海,于7月底8月初抵达法国马赛港,改乘火车到达巴黎。到巴黎后,杨承芳去苏联驻法国领事馆办理签证。苏联官员说,他们早已接到通知,但要等几天才能拿到签证。在等待签证期间,3个孩子都在抓紧时间学习俄文。

  李杜在西欧几国转了几个月回到巴黎,见3个孩子还未拿到签证,一打听才知道,苏联政府此时对外国侨民入住控制得很严。李杜只好找《救国时报》(当时中共在巴黎出版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帮助,请他们设法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联系,说毛泽东的孩子早已到巴黎了,请苏联政府早发入境签证。不久,苏联驻法国领事馆发来通知:同意毛岸英、毛岸青入境苏联,进入共产国际所办的国际儿童院,并发予签证,但不准董寿琪入境。这是因为国际儿童院是共产国际专为各国共产党负责人或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的子女设立的一所保育学校,董寿琪的父亲董健吾因为不是中共领导成员,在苏联人看来,他没有资格进国际儿童院。

  毛岸英、毛岸青被送到苏联领事馆,在那里,他们见到专程前来巴黎接他们去苏联的中共驻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团副团长康生。康生对杨承芳说,毛泽东的两个孩子由他负责带去莫斯科,董健吾的孩子仍由杨带回上海。

  这时,西安事变爆发,李杜也无心再在国外逗留,杨承芳便带着董寿琪随李杜一道回国。

  1936年底(一说1937年初),康生将毛岸英、毛岸青送进莫斯科市郊的莫尼诺尔第二国际儿童院。是年毛岸英14岁,毛岸青13岁。

  近年来,常见一些报刊载文,标题有《张学良资助毛泽东儿子出国》、《张学良送毛泽东儿子出国》等等。笔者以为,这太牵强附会了,没有必要向张学良将军脸上贴这样的“金”。当年董健吾仅对张学良讲,他身边有3个孩子,一个是他的儿子,另两个是他收养的朋友的孩子,并没有告诉张学良那两个孩子是毛泽东的儿子。尽管当时张学良已秘密与中共接触,但他毕竟是跟蒋介石称兄道弟的国民党军政大员。他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均在蒋的控制、监视之下,万一联共的秘密泄露出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对此,他常常告诫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流露出“联共”的情绪。他送3个孩子出国,只是为了答谢董健吾的私人慷慨馈赠而实践自己的诺言。

(《党史纵览》授权人民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纵览

————————————

二。

毛泽东与毛岸英、毛岸青之间的“鸿雁传书”
作者:赵志超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本报讯 为了革命事业,父母四处奔波,毛岸英兄弟从小就过着“吃百家饭、走万里路”的生活。

  毛岸英是毛泽东的长子,为杨开慧所生,曾用名杨永福。1922年10月生于长沙,1950年10月牺牲于朝鲜前线。

  1922年10月,毛泽东和杨开慧住在湖南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当时,杨开慧怀有身孕,已经足月,却迟迟不见分娩。毛泽东正忙于领导长沙泥木工人举行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每天回家很晚。有一天,他见杨开慧愁眉苦脸,就建议她别成天坐在屋里,出去到岳麓山一带转转,或许可以生得快一些。

  第二天,杨开慧按照毛泽东的建议,出去走一走,果然,第三天即10月24日,孩子生了下来。毛泽东抱着这个又白又胖的头生子,高兴极了。正巧,那天是泥木工人大罢工胜利结束的日子,真是双喜临门。“就叫他岸英吧!”毛泽东给孩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

  岸英从小就随父母四处奔波,1924年到上海,1925年回韶山,1926年去广州。之后,又赴长沙,奔武汉,直到大革命失败,毛泽东开完“八七”紧急会议,才秘密把妻子杨开慧、保姆陈玉英(人称孙嫂)和岸英三兄弟送到岳父家——板仓杨宅。

  毛泽东曾十分感慨地说:“为了革命事业,这些孩子从小就吃百家饭,走万里路啊!”为了组织秋收起义,毛泽东又远离亲人了。此后,整整三年,毛岸英在妈妈的身边读书、成长。

  1930年10月24日凌晨,岸英在梦中被枪托撞门声和杂乱的吆喝声惊醒了。他睁开眼爬起来,看见妈妈正被提枪的大兵从隔壁一间小屋子里推了出来,押着朝外走去。岸英站到妈妈面前,口里嚷嚷着:“不去不去,我妈妈是好人,哪也不去!”为首的敌人一把将他拖开,凶狠地说:“好,把你这小共产党也一起带走!”孙嫂赶紧出来阻挡,也被敌人一起抓走。

  敌人把三人关进协操坪监狱。杨开慧在狱中受尽了敌人的种种酷刑,但她坚贞不屈。

  在狱中关押20天后,即11月14日上午,杨开慧被反动派杀害,年幼的岸英哭喊着妈妈,心里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杨开慧英勇就义后,经熟人出面说情、作保,毛岸英和孙嫂被释放,但板仓杨宅受到了特务的严密监视。鉴于毛泽东的三个孩子所处的危险境况,党组织决定将他们转移到上海。在周密的安排下,60多岁的杨老太太和20多岁的李崇德舅妈扮着走亲戚的样子,领着岸英三兄弟坐火车前往武汉,而后改乘轮船到达上海。

  当时,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和夫人钱希钧在上海搞地下工作,他们亲自把三个孩子安排到上海大同幼稚园,这是我地下党领导的中国互济会办的。1931年4月,因上海地下党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大同幼稚园被解散,岸英兄弟暂时寄养在董健吾家。

  后因白色恐怖严重,董健吾又去武汉工作,岸英兄弟生活无着落,开始流浪街头帮助推人力车来维持生活。

  1936年,上海地下党找到了岸英和岸青,两个流浪儿见到亲人,倾诉着一肚子委屈,伤心地哭了。党组织想尽办法,通过在白区的统战关系,由国民党高级将领张学良介绍,乘东北义勇军司令李杜将军去西欧考察的机会,带岸英、岸青和董健吾的儿子董寿琪一同出国。

  1937年初,岸英、岸青来到莫斯科,开始了新的生活,先后在莫斯科郊区的莫尼诺国际第二儿童医院和在伊万诺夫城的国际第一儿童医院等地学习。

  这时,毛泽东已率领红军到达陕北,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时常眺望西北方,惦念着自己的儿子。

  1938年,有人从苏联带来了岸英、岸青的照片。毛泽东喜出望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禁不住热泪盈眶,不久,有人要去苏联,毛泽东赶紧书写了一信,托人捎去。

  亲爱的岸英、岸青:

  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现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我的情形还好,以后有机会再写信给你们。

  祝你们健康、愉快与进步!

  毛泽东三月四日

  事隔一个月,毛泽东又托人捎信,并随带自己的照片。信的一开头就询问:

  “早一月给你们的信收到没有?收到了,写点回信给我……”一种盼儿心切,急不可待之情跃然纸上。

  从此之后,父子之间“鸿雁传书”,频频往来。

  1939年8月26日,毛泽东又有一信:

  岸英、岸青二儿:

  你们上次信收到了,十分欢喜!

  你们近来好否!有进步否?

  我还好,也看了一点书,但不多,心里觉得很不满足,不如你们是专门学习的时候。

  为你们及所有小同志,托林伯渠老同志买了一批书,寄给你们,不知收到否?来信告我,下次再写。

  祝你们发展、向上、愉快!

  毛泽东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六日

  为了让这些革命的后代学到更多的知识,毛泽东几次托人买书,在戎马倥偬、炮火纷飞的境况下送往苏联。1939年他寄了一批书,遗憾的是中途遗失了。这次他又亲自挑选了21种60本书,既有哲学、经济、历史书,又有古典文学和武侠小说,并注明:“这些书赠给岸英、岸青,并与各小同志共之,由林彪同志转交你们。”

  自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悍然向苏联发动闪电战以来,毛岸英十分关心战争的发展。每天,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听广播,然后回到房间里,在世界大地图上作红白标记。

  这一时期,毛岸英担任国际儿童院共青团支部书记和伊万诺夫市列宁区团区委委员,为配合战争这个中心任务而开展工作。在战争最艰苦的时刻,1942年5月,他用流利的俄文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青年,我在您领导下的苏联学习了五年。我爱苏联就像爱中国一样,我不能眼看德国法西斯的铁蹄蹂躏您的领土,我要替千千万万被杀害的苏联仇。我坚决要求上战场,请你一定批准我的请求!”落款写上“谢廖沙”和“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信发出后十天无音讯,他又写了第二、第三封信,都石沉大海。

  正当他万般焦急之时,苏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曼努意尔斯基将军来了。毛岸英因同他有过一面之交,就主动缠住他,最后将军同意他进学校学军事。于是,毛岸英先后来到苏雅士官学校快速班,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校学习,并于1943年1月加入联共(布)党(1946年回国后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军校毕业后,毛岸英获中尉军衔,被任命为坦克连的党代表,参加了苏军的大反攻。千里长驱,英勇击敌,穿越了波兰等好几个东欧国家,在毛岸英回国前夕,斯大林接见了他,送给他一支手枪,作为他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的一次最高奖赏。

摘自《毛泽东一家人-从韶山到中南海》
作者:赵志超
出版:中央文献出版社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毛泽东逝世30年 > 毛泽东逝世30年故事

毛泽东与毛岸英、毛岸青之间的“鸿雁传书”

时间:2006年09月02日10:52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

三。

董健吾呵护毛家两兄弟
作者:周英才
来源:光华时报

董健吾是一位出色的“红色特工”。他受党组织的委托,在报端困难的条件下,从生活到安全,关照监护毛泽东的两个儿子,直至将他们送往苏联学习,圆满完成了组织交付的任务。

董健吾是上海青浦县人,1890个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1914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专攻神学,毕业后受聘于上海圣彼得教堂基督教牧师,做过冯玉祥将军的英文秘书,担任过陇海铁路工人管理处处长。1928年经浦化人刘伯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工作的特殊需要,经组织批准,他同时还加入了国民党。他既是基督教信徒,又是上海滩“青帮”成员,利用这多重身份打掩护,一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29年2月,董健吾从冯玉祥部队返回上海,正式成为中共中央特科的地下联络员。为了有利工作,组织上批准他在霞飞路的嵩山路口,开了一家“松柏斋古玩店”,这里也成了地下党和特科组织最安全,最便捷的情报点。董健吾利用这个“哨口”,成功地侦破了出卖彭湃、杨殷、邢士贞等烈士的大叛徒白鑫。

第二年,董健吾受中央委派,以基督教会和“互济会”的名义,在上海戈登路(今江宁路)441号开办了一个幼稚园,取名为“大同幼稚园”,其任务是秘密收养失散流落在上海、湖南、江西、浙江等地的革命同志子女和英烈遗孤。董健吾担任幼稚园园长,他的夫人黄慧光,李立三夫人李一纯、李求实夫人陈凤仙等人为保育员。

  为了提高幼稚园的名气,同时也是给幼稚园涂上一层保护色,他还特请宋庆龄女士题写了园名牌匾。

1930年11月14日,毛泽东妻子杨开慧被湖南军阀何健杀害,遗下8岁的毛岸英,6岁的毛岸青和4岁的毛岸龙。3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由舅妈李崇德(杨开慧哥哥杨开智的妻子)从长沙板仓几经周折送到上海,交给他们的叔叔毛泽民。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毛泽民将3个侄儿托付给了董健吾,从此进入“大同幼稚园”,与蔡和森的女儿蔡转,恽代英的儿子恽希仲,李立三的女儿李力、彭湃的女儿小丕等小朋友生活在这个红色乐园里。1931年4月,不足5岁的毛岸龙,因患“禁口痢”在广慈医院抢救无效而夭。

1931年4月24日,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在汉口叛变,恰在此时,幼稚园的保姆桂荷又突然“失踪”。形势恶变,党组织断然决定解散幼稚园,疏散园内所有革命子弟。毛岸英、毛岸青由董健吾接到自己家里抚养。

此时的董健吾已有了第二位夫人,她叫郑兰芳,仍住在霞飞路古玩店房,毛岸英兄弟也住在这里。由于这里离法国巡捕房太近,安全受到威胁,董健吾便把家迁到了凤阳路修德里12号,不久又发现敌情,他不得不又迁到成都北路三多里3号;在这里没住多久,因董健吾与地下党联络时暴露了目标,引起了当局的注意,于是他又秘密迁到了牯岭路斯盛里10号。
毛岸英兄弟初进董家时,党组织还能按月补助一点生活费。后来,由于形势的恶化,组织上的接济也被迫中断了,董健吾的古玩店也早已关闭,牧师的职业也已辞掉,没有任何固定收入,自己子女,加上毛岸英兄弟,他要维持10口人的生活,董健吾不得不动员两个大女儿去给人家包月洗衣服,全家人给百货公司扎纸花来应付眼前的困境。

董健吾的英语很好,1936年初,宋庆龄交给他一个特殊任务,请他从西安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送去延安。返回西安时,他特地去拜访了老朋友张学良,并将赵四小姐不慎打破的一只珍贵古玩瓷器给配上了对。张学良深受感动,遂以重金相谢,董健吾却坚辞不收。席间,张学良反复问及董健吾有什么要求时,董说,将军如此真诚,恭敬不如从命。我身边有3个小学生,一个是我的儿子,两个是我的一位共产党朋友的后代,如今上海政局变化,我怕孩子们不安全,冒昧地想了个主意,如果方便的话,我想请将军帮忙,把他们送去苏联读书,将来有了出息,也是将军的一片恩德啊!

1936年6月,张学良来到上海,约董健吾到哥伦比亚路一家法国酒店晤面,他表示愿出10万法郎资助几位革命后代出国读书。董健吾向党组织作了汇报,组织表示同意,并派地下党负责人刘子华与董健吾一起去会见张学良。张学良说,我此次来沪,也是秘密行动。过些时候,有原部属李杜将军去法国和苏联,借此机会,请他把你们的孩子带去,他是个很负责任的人,请你们放心。说罢从衣袋里取出一张10万法郎的支票交给董健吾。

没过几天,董健吾按照组织的安排,把14岁的毛岸英、13岁的儿子董寿琪和12岁的毛岸青,带到宝庆路口一幢花园式的洋房里,把他们交给一位约莫40来岁的男人。孩子们在这里生活了将近一个月。

1936年7月上旬,一个天穹如洗的早晨,毛岸英等3位少年,在刘营长的带领下,登上一辆黑色汽车,从宝成路口向外滩方向驶去。李杜将军早已在车上,此时的他已脱去了戎装,穿上中式袍服,一副商人派头,化名王元华,毛岸英、毛岸青和董寿琪也改姓王,当作他的儿子和侄子。同行的还有东北军的赵师长,李杜将军的副官、秘书、翻译共9人。然后一行人登上法国“康脱罗梭号”邮轮,离开了上海,向着法国港口城市马赛进发。

李杜将军一行来到巴黎,便向苏联驻法国大使馆递交了申请入境的签证,不料苏联大使馆却一拖再拖,未给办证。李将军向他们提出咨询和要求,对方一会说是苏联正在搞肃清反革命运动,入境人员受到控制;一会又解释说是日本国向苏联提出了抗议,对中国入境者要严格审查。随后,苏联驻法国大使馆拖了很久才批下来,结果是,毛岸英、毛岸青准予入境,而董寿琪则拒之门外。
......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