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追思飞夺泸定桥战役 22位红军勇士雄风永存

(2007-03-16 12:25:56) 下一个
人民网>>时政>>综合报道


追思飞夺泸定桥战役 22位红军勇士雄风永存

本报记者 梁蓬飞

2006年09月13日08:06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多好的战士啊!打下了泸定桥,却连姓名也没有留下。”今天下午,记者来到泸定,当年见证过22勇士夺取泸定桥的李国秀老人,抚摸着碗口粗的铁链喃喃自语。

  伴着老人的追思,记者眼前重现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1935年5月29日,由王开湘(后被更正为“黄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四团,经过两昼夜120多公里急行军,飞夺泸定桥。

  22名红军勇士手持驳壳枪,背插马刀,腰缠手榴弹,冒着雨点般的子弹,在铁链上匍匐战斗,仅用两个多小时就攻占了东桥头。

  由此,红军长征突破了最后一道水上天堑,从根本上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走向最终胜利。

  怀着无比的敬意,记者走进“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拜谒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22勇士。

  在大厅中央,22根方形纪念石柱整齐地矗立着。记者发现,只有最前排的5根柱子写着名字,仅最中间一根刻着头像。

  “一个英雄的城市,却不知英雄是谁,这是最大的遗憾。”现年67岁的原泸定县人大主任王永模介绍说,由于战事吃紧,当年飞夺泸定桥时牺牲了4位勇士,其他18位勇士也大多没留下姓名。

  1966年2月,王永模调入泸定县委宣传部工作。从那时起,他开始关注22勇士,展开了长达40年的追寻历程:

  在北京,他从杨成武口中得知了廖大珠、王海云、刘金山3位勇士的姓名;

  在江西和天津,他找到了第4位勇士刘梓华的名字、日记、档案和照片。纪念馆里刘梓华勇士的雕像就是根据他找到的照片雕刻的,而刘梓华纪念柱也由此成为22根纪念柱中最完整的一根。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永模也通过本报更正了一些书籍或报道上出现的错误:

  22勇士之一“李金山”应为“刘金山”;

  刘梓华并不是解放战争时牺牲在天津城下,而是1951年因患恶性淋巴瘤病逝,时任天津廊坊军分区副参谋长;

  “23勇士”、“24勇士”之说并不正确,因为刘梓华档案显示,他曾在1936年因遗失“十八英雄奖章”受过党内警告处分,

  如此算来,加上飞夺泸定桥时牺牲的4位,正好是22位勇士。

  在王永模家中,记者见他正在写《红军长征过泸定》一书,其中《追寻红军飞夺泸定桥22勇士四十载》一章里有这样的字句:查资料、读史书、看报纸,远赴北京、上海、江西、贵州、山东等10多个省市调查访问,行程2万余里……“这也是我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为了让22勇士早日在纪念柱上团圆。”王永模说。

  9月的泸定县城,灿烂的太阳犹如一枚巨大的勋章,照耀着这里的一草一木。22勇士不仅随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急行军纪录,创造了飞夺泸定桥的奇迹,也创造了这座英雄的城市。

  (本报泸定9月12日电)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周贺)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