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剑文化
(2007-01-11 02:20:22)
下一个
中国古代的剑文化(ZT)来源: 前后左右 于 07-01-10 17:36:15 (一) 持剑之族--远古的尚武习俗与萌芽武侠的存在 ,是中国特有的历史与文化现象 .它的出现 ,有着复杂的社会 , 文化与心理的因素 .我们先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考察其形成的原因和初始面貌 .1 .我们的远祖曾是个十分强悍好勇的民族 . 考古学家们发现 , 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山顶洞人以及较晚的黄河流域人常在尸身周围撒上红色颜料----- 一种朱砂或赤铁矿粉 . 在新石器时代的仰懿文化出土陶器的花纹中 , 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白陶的血红线条 ,夹于两条平行线中 .红色是献血和生命活力的象征原始中国人对红色的偏爱 , 是我们远祖强悍的种族性的体现.东北沈阳的新乐文化遗址曾发现新石器时期的鹏鸟图腾 ,西南各族 " 至今还不同程度地保留其原始氏羌的虎图腾遗迹 ; 而活跃于中原各地的原始部落曾有 " 歃血 "习俗 .这些现象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我们民族勇武强壮的根性 .除了种族的根性 ,我们远祖强悍的民族特性还由当时艰难生存环境所致. 可以设想, 分散活动于中原及周边地区的华夏诸族 , 在极其原始的生活条件中, 需要怎样强壮的体魄和顽强的生存意志.据记载 , "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 " , 我们的远祖经常遭受猛禽狡兽的袭击 . 所谓 " 鹫鸟摄老弱" 猛兽食犭民 .我们的这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事 .适者生存 , 有着强壮体魄的人生存了下来 ,他们不得不抒之武力 , " 以伐木杀禽兽 " 远古尚武的风气和习武的生活内容使得当时的人们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 ,那时 ,凡因怯阵战败而死的人 , 死后要 " 投诸漓中以罚之 " , 因为 "无勇 " 是最被人所鄙视的品格 , 连死后都得不到宽恕.相反 , 在战场上英勇战死的壮士 , 其遗孤和双亲每逢春秋两季都要享受特殊的礼遇 ,收到特殊的慰问品 .平时 ,败军之将和在战斗时畏疑不前的懦夫连演武都不准参加 ,这对一个男子来说则是最大的耻辱 .在祭祀的仪式上 ,人们常常挥动着彩绘 ,随着鼓点持兵器手舞足蹈 , 通过舞蹈再现战斗的场面,十分壮观 . 古时对男子的一些美称------ 如 " 贤良 " " 俊士 " ---都是跟 " 形貌壮大 " 的有勇力的武士有关, 可见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具有强悍民族性格的初民 , 在漫长的史前时代长期为浓重的习武风气所熏陶, 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尚武传统. 这股基于我们民族根性的尚武传统虽受到继起的夏商周三代的礼乐王宫文化冲击,但在先秦社会中始终有着巨大的影响 .它的存在 ,为侠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 二 ) 先秦好剑之风的兴起 与侠的萌芽有关的 , 除了全民尚武 , 习武的社会环境外 , 还有当时一种独特的社会心态, 那便是弥漫于全社会经久不衰的好剑之风 .远古时期 ,武器的设计和制造尚处于初始阶段 ,正如 <<虺南子 >> 所诉 : " 古之兵 ,弓剑而已矣, 槽矛无击 , 摄戟无 . " 为利于在山地丛林中奔跃和近战 ,那时主要使用的是短兵器 .在有限的几种短兵器中 ,剑轻便易使 ,直刺旁击都能运用自如 ,且构造简单 ,容易制造 ,所以为人们所普遍喜用 .夏商周三代以后 ,剑的实战作用逐渐被其他武器所代替 ,但它作为源自远古时期的尚武精神象征物, 越来越被贵族和平民所共同爱好 .春秋时期腾国的国君就豪不掩饰地说 : " 吾他日未尝学问 ,好驰马试剑 . " 另一个小国旯国的国君 " 孽而好剑 , 苟持剑 ,必试诸人 , 好剑到了疯狂的地步 .后来的赵惠王也酷爱剑 ,在他的身边聚集起三千多名 " 剑士 " . 这些人都 " 蓬头突鬓 ,垂冠曼胡之缨, 短后之衣 ,摄目而语难 " , 是些贫民 ,但他们和赵惠王同样好剑 , " 日夜相击于前 " .在好剑之风的侵染下 , 社会上形成不少与剑有关的习俗 . 那时 , 佩剑是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也是男子显示仪表和风度的服饰 . <<说菀 ,反质 >> 描绘身处富贵乡的经侯 " 左带羽玉具剑 .右带环佩 ,左光照右 , . 真是不可一世 . 沦落在社会底层的诗人屈原不止一次地在诗中描绘了一位" 带长铗之陆离兮 ,冠切云之崔龟 " 的行吟泽畔 , 上下求索的爱国诗人形象 ,这是当时社会的现实写照.社会上的好剑之风 , 不但使一些善于铸剑的能工巧匠 ( 例如吴国的干将和越国的欧冶子 )以及某些著名的相剑者 ( 例如越国的薛烛 )应运而生 , 而且还造就了一批武艺高强的民间剑术师--即 <<论衡 . 别通 >> 篇中特别提到的 " 剑伎一家 " .越女大概要算是历史上有较完整记载的最早一位民间剑客了 .据<<吴越春秋 >>记载 ,这位剑伎家是越国山阴南林的一位少女 . 她是 " 生深林之中 ,长于无人之野 " , 却酷爱击剑 .她的剑术是自己在生活实践中梧出来的 , 独具一格.越国的相国曾聘她为军中武师 .进京途中和老剑客袁公比试 ,她出手敏捷变化多端 ,搏击中袁公飞身上树遁走 .越女不但剑术高强 ,而且还有一套完整的理论 .她向越王勾践侃侃而谈剑道 , 指出 : " 凡手战之道 ,内实精神 ,外示安仪 .见之似好妇 ,夺之似惧虎 .步形候气, 与神俱往 . '' 她这套形神相应 ,动静互制 , 长于变化 , 出奇制胜的剑术理论为后世剑术家所师法.除了越女 ,当时还有些剑伎家也相当有名 . 如剑术 " 迫则能应 , 感则能动 " " 如影如响 ". 的老 剑客鲁石公 ,能 " 驰弄七剑 " , 迭而跃之 " 的宋艺人兰子 , 在赵者 ,以传剑论显 " 的司马氏, 都是活跃在民间社会名噪一时的剑客 .我国历史上这一批最早地民间武士家是许许多多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民间剑客的杰出代表 ,他们的出现 ,意味着具有专门武艺的民间武士群体的产生 .这一新的社会现象对于侠的萌芽和诞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 三 ) 剑崇拜心理的蔓延先秦社会到处弥漫着好剑之风形成了一股浓烈的文化气氛 .在这一气氛中 ,武艺和勇力的推崇也是一种价值取向 .这样一种文化范围对于象武侠这样专门的武士阶级的产生是极其适宜的气候条件 .但是如此强烈的好剑之风形成决非偶然 ,一定有其更为深刻的心理依据 ,那便是先秦社会普遍对于剑的崇拜心理.在先秦习武崇剑的普遍社会风气中 ,渗透这一种日甚一日对剑的神秘感 .剑作为一种尚武的古老传统象征物和当时一切先进武器的标志, 在战争中似乎体现着一种超人的不可低档的威力 .剑的威力究竟从何而来 ? 它的威力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吗 ? 这是否意味着存在一种带有某种超越意味的神秘因素 ? 这一直是那个时代爱剑 , 用剑 , 并随身带着剑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人们苦苦思索的问题.<<越绝书 >> 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 晋 ,郑 两国兴师围楚 ,三年不解 . 楚王亲自登城 ,挥舞干将和欧冶子所制的太阿剑指挥作战 ,士气大振 .晋郑联军被打得 " 三军破败 ,士卒迷惑 , 流血千里 " . 楚王在高兴之余向大臣风湖子发问 : " 夫剑 ,铁耳 ,固能有精神若此否 ? " 风湖子作了肯定的回答,认为确实存在着所谓 " 铁兵之神 " . 这一传闻说明 , 当时人们的确认为剑中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超越性因素 , " 剑之威 " 由此而生 .按照古代汉人的思维方式 ,往往不对神秘因素作本体论的思考 ,而把它与人事密切联系起来 ,因而对剑 的崇拜心理也由对神秘因素的类似宗教式的体验 ,转化为物人合一的心灵感应. 据说越国相剑师薛烛 替越王允常相剑时 ,感应到鱼肠剑 " 逆理不顺 " , 劝越王不要佩戴. 后来此剑由越入吴 ,果然被吴公子用来刺杀吴王僚 . 古人还有所谓 " 观变而服剑 " 的说法 , 都是把剑与人事密切相连的物人合一 的主观心灵感应现象 .( 四 ) 国士和游士春秋战国时代人才辈出的 " 士 " 阶层经过 文武分途以后 ,各自向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春秋时期 , 武者的勇力和技艺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当时在武者中间 ,十分重视和提倡 " 拳勇 " " 技击 ". 每当春秋二季 ,各地的武人经过长期的刻苦练习后 ,常常云集在一起进行格斗竞技 ,切磋武艺 . ( 于今日之暴力芭蕾舞大为不同啊 ) << 管子 . 七法 >> 记述了当时比武的盛况 : " 春秋角试 , 以练精锐为右 . 收天下之豪杰 ,有天下之钧雄 . 这种盛况已有点后世打擂比武的意思了 . 武术的专门化 便在武者群体中涌现一批武艺超群 ,勇力过人的英雄好汉 . 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时期 , 他们被专门选拔出来 , 充作精兵 ,社会地位也有所改变 ,这便是所谓的 " 国士 " 按字面的意思就是指国内战斗之士 , 实际上它最初是用来专门称呼被各级统治者从武人中 精选出来的勇士 .( 五 ) 专门刺客的出现春秋末期 .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那便是专门刺客的涌现 . 这是一批生活在民间 ,不图富贵 崇尚节义 ,身怀勇力或武艺的武士 . 他们与某些权贵倾心相交 ,为报知遇之恩而出生入死 ,虽丧生而 不恤 . 晋国的豫让 , 吴国的专诸 ,要离 ,都是春秋末期最为著名的刺客 .晋国的豫让曾受到权臣智囊子的尊重和重用 ,豫让视为知己 .后晋国的内乱 .权臣相争 , 智囊子被赵 囊子毋泶联合魏 ,韩两家所攻杀 .赵囊子与智囊子仇恨最深 ,所以将智囊子的头颅漆为饮器.豫让发誓 为智囊子报仇 .他变更姓名 ,进入宫中为太监 . 一次在洗刷厕所时身藏匕首要刺杀赵囊子 , 被赵囊子 发现 . 赵囊子赞其为义士而释放 . 豫让矢志不渝,他漆身若癞 ,吞碳为哑 , 灭须去眉 ,行乞于市 , 连他的妻子也辨认不出来 . 当赵囊子外出时 , 他埋伏于赵囊子途径的桥下 ,企图再次行刺 ,又被赵囊子擒获 . 豫让伏剑自杀 .他的死震惊了社会 , " 赵国之士闻之 ,皆为涕泣.聂政的事例也很能说明问题 .韩国大臣严遂 ( 字仲子 )受宰相侠累 ( 名愧 )迫害流亡他国 .在齐国听说勇士聂政隐名埋姓为屠户 .严遂几次登门拜访未遂 .后打听到聂政十分孝顺其母 ,便准备了礼物为其母祝寿 . 聂政虽拒绝接受 , 但人格自尊得到极大满足 . 因此 ,聂政待母亲故世之后 ,便仗剑独自一人 来到韩国都市 . 当时 ,韩国正举行 " 东孟之会 " , 国王与侠累都在大堂之上 ,周围卫兵众多 .聂政 长驱直入 , 上台阶刺侠累 . 侠累抱韩王欲躲避 . 聂政挥剑急刺 ,将韩王与侠累一并刺死 ,周围守卫 拥上 . 聂政大呼 , 左冲右突连杀数十人 . 为了不连累家人 , 聂政割去脸皮 ,挖去双眼 ,毁容画谱破腹自杀 .聂政毁容自杀后被韩国统治者暴尸于世 ,要弄清刺客的姓名和身份 . 聂政姐聂荣闻之后前去闹市抱尸哀嚎 连呼 : " 此乃吾弟聂政也 ! " 然后自杀于聂政身旁. ——————加跟贴: -前后左右- (40 bytes) (9 reads) 1/10/07 回答: 中国古代的剑文化(ZT) 由 前后左右 于 2007-01-10 17:36:15 • 据考古,中国不是最早使用铁、钢的地区,但汉代批量生产的渗碳钢剑,足以傲视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