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就是“玩笑着”去说,当不得真。
“茶”既谓之“品”,就说明“茶”是有“味道”的。“品”,既要用“嘴”,更要用“心”。
还是那话。一直以来,我认为“品茶”是件很“儒雅”的事。所以,在喝茶时,也就不敢用这个“品”字。呼朋唤友时,底气十足地大喊一声:“喝茶去!”一点“儒雅的迹象也没有。
倒不是说我不喜那份“儒雅”,实在是因为现在“儒雅”的人多了去了,他们既然争相在枝头骄傲的绽放,那我就去作一片,与泥土更近的绿叶吧。
一个社会,多些“儒雅”的人当然是好事,且越多越好。起码是一种“进步”的象征。
不过,“儒雅”者应忌“附庸”之嫌。原本就不是“儒雅者”,却偏要作出“儒雅”相,让人见了反倒不自在。好象吃苹果,吃出条虫子来。更“倒胃”的是,居然是半条虫子。别人难受,自己也难受,与人与己都不好。
所谓的“儒雅”,其实是一种说不清的表象。既然说不清,就很难表述和把握。
现在的人们不是爱说什么“气质”吗?“儒雅”大概可以归入其类。
那实在是太“内在”的东西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又跑题了。我总是这样。看来,我实在是不“儒雅”的一分子。
我“品茶”,是不会去茶楼酒肆这类地方的。(这恐怕也是不懂“儒雅”的表现。)
我喜欢喝“雨前茶”(新茶好喝,这一点,地球人都知道。)
每年新茶下来时,便会去仔细的买来。所谓“仔细”,就是精挑细选,货比三家,找“性价比”最好的茶买。花的是自己的血汗钱,当然格外的仔细。
入夜时分,叫上一、二个好朋友(人不能多,一、二个足矣。人再多就成开会了),在家中细细的冲泡,浅浅的品尝,漫无边际的“神侃”,一切都显得那么从容,那么无拘无束。
天南海北,诗词歌赋,金石书画,天文地理,三教九流,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我们一路“信马由缰”的聊下来,至晚兴尤未尽,不知今夕是何年。茶喝到这会儿,也就“品”出味道来了。
所以,我认为“品茶”时的“茶友”特重要。和志趣相投,肝胆相照的朋友一起“品茶”,才能真正地品出个中的“滋味”,才能品出“为友”之道。
文如其人。“茶”也如其人。
要“品茶”,一定要因人而宜。否则,宁肯自己一个人慢慢地“品”。这一点,绝对将就不得。
其实,“品茶”就是“品人”。
又或,朋友来不了时,自己独自一人听着音乐,细细地“品”,茶的味道就在这份“孤独“中了。
想真正的“品茶“,一定要耐得这份寂寞,守得这份孤独。
“儒雅”也罢,“粗俗”也罢。其实这些都不是“茶”带给你的。不论你怎样“品茶”,不论你“品”着什么茶,你还是原来的你。
那些想借“品茶”去附庸“儒雅”的人,无异于“痴人说梦”。
好好的按自己的本性去生活吧,不要白白糟蹋了“品茶”的意境。
2005-6-21
评论
发布者 三月雨 (http://sanyueyuu.blog.sohu.com/)
2006-10-15 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