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超度蒋孝先(蒋介石的族侄孙)——“西安事变”余波在奉化

(2006-09-06 12:31:59) 下一个



超度蒋孝先(蒋介石的族侄孙)——“西安事变”余波在奉化




奉化新闻网 > 06专题 > 蒋氏故里 > 蒋介石历史 正文 『字体: 大 中 小』 视力保护色:

--------------------------------------------------------------------------------



“西安事变”余波在奉化

--------------------------------------------------------------------------------

http://www.fhnews.com.cn 5月29日 14:21 稿件来源:奉化日报  


  
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兵谏,从“捉蒋”到“放蒋”虽然只有13天时间,但放蒋以后,要处理的善后问题很多,解决的过程更长。这些问题主要是:如何解决中央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军事对峙;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强烈要求释放张学良;中央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红军如何合作抗日等等。由于蒋介石在溪口养伤,张学良被幽禁在雪窦山上,因此,围绕西安事变善后问题的斗争,不仅在南京与西安之间一幕幕展现,而且不断地波及奉化溪口,引起阵阵涟漪。
两个撤军方案
1937年1月13日上午11时,张学良由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等“陪同”,从南京乘专机抵宁波栎社机场,再换汽车到达奉化溪口。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因越墙逃跑,跌伤腰部,已先于张学良10天(即1月3日)回溪口养伤,住进蒋母墓庐“慈庵”。张学良到达后,他即命人送去关于东北军、十七路军、红军驻防的两个方案,简称甲案和乙案,要张学良限期做好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工作,选择其中一个执行。
张学良接到蒋介石派人送来的两个方案后,感到时间紧迫,就于当夜奋笔疾书,致函东北军、十七路军的高级将领和重要幕僚。其信中写道:“关于二案,盼兄弟速即商讨,下最后果断。如有意见补充,盼虎城派人,更盼来一军长。如兄弟认此二案之一案无问题,那是更好,盼即刻表示受命。”
信中所云的两个撤军方案的内容笔者在此陈述一下。甲案:一,西北方面的“两华”(华县和华阳县)防线立即撤除;二,中央军一部分进驻西安,由潼关至咸阳一线,中央军长驻12个团;三,十七路军移驻泾渭以北三原、蒲城一带;四,东北军移驻汾阳以西一直到兰州以西地区;五,红军仍驻西北,防区另商。乙案:一,中央军进驻西安和陕西;二,十七路军调驻甘肃;三,东北军调驻安徽和淮河流域;四,红军仍回陕北。这两个方案的实质是合并西北,拆散东北军、十七路军、红军“三位一体”的联盟,以达到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目的。
书信到达西安,杨虎城与有关人士商量,一致认为,当前主要问题是要蒋介石释放张学良回西安。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均无法进行。因此,会上决定,派代表团去南京、溪口交涉。
欢迎“和平使者”
代表团由6人组成。十七路军的代表是李志刚(杨虎城驻南京代表),东北军的代表是米春霖(“西北剿总”办公厅主任)和鲍文樾(张学良的参谋长,后沦落为),随行的幕僚3人。
出发前,杨虎城交代:你们这次去的惟一任务,就是要求原委员长和南京方面早日让副司令回来,再就是质问蒋:顾祝同率几十万中央军向潼关以西分路推进,这是要干什么?
1937年1月16日,代表团到达南京,三位代表去见军政部长何应钦,说明西安方面的要求。何说:“你们来了,很好。委员长现在溪口,要你们明天到他那里去。”
1月18日,代表团进入武岭门,镇上放了鞭炮,且有打着“欢迎和平使者”横幅的人群列队欢迎。这说明蒋介石对代表团到来,是企图通过谈判伎俩,逼使东北军、十七路军“和平”地让出西北地盘,让他的中央军“和平”地进驻西安,结束中央与西安的军事对抗。
代表团住下后即由蒋介石所派的交际秘书带路去看望张学良。寒暄过后,李志刚、鲍文樾对张学良说:“我们受杨主任和东北军将领委托,来见委员长,主要目的,一是请求让副司令回西安,以安军心;二是请示如何避免内战问题。”张学良对杨虎城和东北军将领的关怀表示感谢,希望代表们见蒋后能圆满解决。
第二天下午2时,蒋介石在“慈庵”分别接见十七路军和东北军代表。“两军”代表向蒋介石力陈让张学良回西安的理由,并问蒋该如何解决西安紧张局势?蒋介石对代表们提出的两个问题避而不答,只强调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必须从两个撤军方案中择一执行,别无商谈余地。
21日上午,蒋介石再次召见“两军”代表。他对米春霖和鲍文樾说:“汉卿(张学良字——引者注)与我如同兄弟,只是他年轻,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这是读书太少之故。我留他在这里多读些书,你们回去吧!”然后召见李志刚,把给杨虎城的一封信嘱李带回面交。信的内容主要是拉拢、稳住杨虎城,分化他与东北军的关系。
代表团经蒋介石两次召见,陈说无效,感到放张无望,便于第二次召见结束后的当天上午10时驱车至宁波栎社机场乘飞机返西安。
蒋介石提出的两个撤军方案,经顾祝同与东北军、十七路军代表谈判,于一月底达成协议,基本实行乙案。2月8日,顾祝同率军进西安,即劝杨虎城出国,令东北军移防苏皖,十七路军被改编,西安事变善后工作的军事问题就此结束。
惊闻“二·二事件”
1937年2月2日,由于处理西安事变善后问题意见分歧,东北军发生内讧。以应德田(张学良秘书)、孙铭九(张学良警卫二营营长)为代表的少壮派军人反对王以哲(字鼎方,六十七军军长)何柱国(骑兵军军长)等高级将领对若干善后问题的处理,发展到拔枪相见。王以哲、徐方(参谋处长)、宋学礼(六十七军副官长)、蒋斌(交通处长)被杀,何柱国躲进新城大楼,得杨虎城保护,未被捕杀。此谓“二·二事件”。
事情发生后,东北军105师师长刘多荃立即率部向西安进军,要严惩应、孙等人,内讧有扩大之势。中共方面为了避免事态严重化,赶快将应德田、孙铭九接出西安,平息冲突。
“二·二事件”消息传到溪口,张学良十分震惊,深感痛惜。2月16日,何柱国到溪口,交谈之后,张学良即于17日早晨一连写了三封信:一封致于学忠和东北军将士;一封致旅居平津的东北人士;一封致万福麟。于学忠字孝侯,是当时在西安主持东北军全局的51军军长兼甘肃省政府主席,万福麟是东北军老将。三封信的内容都是强调由部团结,保存武装,一致抗日。致于学忠的原信如下:
孝侯兄大鉴:
柱国兄来谈,悉兄苦心孤诣,支此危局。弟不肖,使兄及我同人等为此事受累,尤是鼎方诸兄之遭殃,真叫弟不知从何说起,泪不知从何流。眼下状况要兄同诸同人大力维护此东北三千万父老所寄托此一点武装,吾等必须将吾们的血及此一点武装,供献于东北父老之前。更要者大家和衷共济,仍本从来维护大局拥护领袖之宗旨,以期在抗日战场上显我身手。盼兄将此函转示各军师旅团长……望各同志一心一德,保此东北军光荣,以期贡献于国家及东北父老之前,此良所期祝者也。有良一口气在,为国家利益,为东北之利益,如有可尽力之处,决不自弃。
弟张学良手启
二月十七日于溪口雪窦山
“国舅”溪口碰壁
众所周知,蒋介石有一位号称“财神爷”的妻舅,叫宋子文。“西安事变”中,为了蒋宋两家不可分割的利益,宋子文不畏险阻,陪胞妹宋美龄同入西安,代表蒋介石与张、杨两将军和红军代表谈判,自12月23日开始,至24日结束,达成8条协议。内容有停止内战、改组南方政府、释放爱国“七君子”等政治犯、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接济红军饷银等等。宋子文还保证蒋介石不追究张学良的兵谏责任。但蒋介石一回南京就变了脸,判张十年徒刑,后又“特赦”、“看管”。
东北军、十七路军代表团到溪口要求放张失败,并不甘心。过了不久,又派代表阎宝航(曾任我党中共统战部部长的阎明复之父)到上海挽宋子文同到溪口说情讲理。宋子文明知无效,但作为保人难以推辞,只好答应。为壮声势,又约了国民党元老李石曾同行。
三人乘宋子文的自备飞机在栎社机场降落,换车直抵溪口,住进了武岭学校大礼堂楼上。蒋介石闻报,心里猜测,定为张学良说情而来。他已经与宋子文交过一次火,深知再谈仍然火上加油,难以收场,就干脆来个借故不见。他想了一条妙计,命宁波警察局长俞济民到溪口,嘱其用最优厚的礼遇款待,拖延时间,磨其锐气。俞济民备了四根最精致的钓鱼竿,陪他们在剡溪胜景“碧潭观鱼”垂钓。第三天中午,从“慈庵”打来电话:“委员长身体不适,需要静养,有事回南京再议。”宋子文吃了一顿闭门羹,气愤之余,当天下午即驱车驾机返沪。
怒折钓鱼竿
蒋介石和张学良曾在1929年互换兰谱,义结金兰。现在蒋介石仍贵为国家元首,而张学良却成了阶下之囚。在这种情况下,盟兄弟的关系自然难以为继。怎么办呢?蒋介石想了一条妙计:退还金兰谱,悄悄结束结盟关系。这个差使落到了当时正在小洋房替他撰写《西安半月记》的幕僚长陈布雷身上。
行前,蒋介石交给陈布雷四箱物品,内有文房四宝、书籍、猎枪、钓鱼竿等。送这些东西意在叫张学良在雪窦山作长住打算。此外,当然还有一件最紧要的东西,那就是七八年前张学良写给蒋介石的金兰谱。
张学良收到蒋介石的这些东西,按纳不住心头怒火,就不管陈布雷在场,拿起钓鱼竿,一折两半,掷之于地,使陈布雷感到十分尴尬。
超度蒋孝先
蒋孝先是蒋介石的族侄孙。1924年,蒋任黄埔军校校长,蒋孝先到广州从军,考入黄埔一期。毕业后受蒋介石重用,1936年西安事变时任蒋介石侍从室少将第三组组长,负责蒋介石的警卫工作,地位相当于副侍卫长。
1936年12月4日,蒋孝先随蒋介石到西安,驻节临潼。12月11日晚,杨虎城在西安新城大楼设宴招待蒋介石随从文武官员,蒋孝先也在被邀之列,饭后观看“秦腔”,中途退场邀集好友搓麻将,直至12日凌晨才驱车返临潼。车行中途,被东北军拦住盘问。蒋孝先不知已发生兵谏,仍按惯常耀武扬威地自报官御姓名。他曾任北平宪兵团长,与驻守北平的东北军结怨颇深。东北军官兵一听“蒋孝先”三字,恨上心来,乘此机会,立即把他位下车来,在路边枪杀了。事后,蒋介石追赠其为陆军中将,由其妻袁静之扶灵回乡,埋骨于溪口镇西的飞凤山脚。
一天,张学良游山归来,远远见一妇人在雪窦寺门口指手骂娘,待到走近,骂的话全听清楚了。原来这个妇女就是蒋孝先之妻袁静之。袁静之当时在雪窦寺做佛事,超度她的丈夫,听说张学良被软禁在附近的中旅社,就专门等在寺门口找张泄恨。
张学良回到住处,心中非常不快。但转念一想,妇人无辜,情有可原。于是,命人告诉袁静之,这堂佛事所需之款,由我张某负担,聊尽失察之责。袁静之见张学良慷慨解囊,替夫超度,也就解了怨气,从此不再提报仇雪恨之语。
雪窦寺住着一个监视张学良的宪兵连,连长陆文康是蒋孝先的老部下,经袁静之一闹,知道了寺里住着老上级的太太,就多次到袁处走动。此事被特务发现,怕袁陆联手加害于张学良,在军统局建议下,南京宪兵司令部把陆文康调开,另派宪兵八团第七连连长童鹤莲继任。一场风波始告结束。




作者:王舜祁 责任编辑:陈礼明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