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uis Berkhof, A History of Christian Doctrines, 81ff;伯克富,《基督教教义史》,页63-72。林慈信修。) ?? 一. 争论的背景 The Background ??三位一体争论的兴起Rise of the Trinitarian Controversy ??三位一体的争论到了亚利乌与阿他那修间之争达到高潮。它是有其根源的。我们在前面看到,早期教父并无清晰的三位一体观念;他们有的认为道 (Logos) 是非位格的理性,在创造的时候才有位格;另些教父则认为道是有位格的,与父神同永,享有神的本质,但却认为道从属于父。在他们的讨论中,圣灵并不重要;他们提到圣灵,主要是关于祂运行救赎在信徒的生命中。有人认为圣灵不仅从属于父,也从属于子。特土良是首先清楚说神是三个位格的,并坚持三位格在本体上的合一。但连他也不能将三位一体教义说清楚。 ??此时神格唯一论 (Monarchianism) 兴起,强调神的合一性与基督真正的神性,实际上否认了真正的三位一体教义。在西方教会特土良与希坡利达(Hippolytus) 驳斥神格唯一论;在东方奥利金给了神格唯一论致命的打击。他们都维护<使徒信经>所表达的三位一体教义。但奥利金对三位一体的解释并不妥当。他坚称圣父与圣子都是神圣的位格 (divine hypostases),都以位格存在 (personal subsistences) 。但他未能合乎《圣经》地讲出神格中三位格与一本质之间的关系。奥氏虽然是藉 "永远生出" 这观念 (eternal generation) 来解释父子关系的第一人,但是他的定义包含了第二位在本质上从属第一位的意思。而圣父传达 (communicated) 给圣子的神性是次等的 ,可以称为神 (Theos) ,但是不能称为唯一的神 (Ho Theos) 。奥氏有时甚至称圣子为第二位神 (Theos Deuteros) 。这是奥利金三位一体教义中最基本的缺点,为后来的亚利乌铺了路。另外一个比较次要缺点,是他说子之生出并非父神的必要作为 (necessary act),而是出自父神主权的旨意 (sovereign will)。不过他小心地避开了父子在时间上有先后 (temporal succession) 的观念。奥氏的圣灵论就离《圣经》的教训更远了。他不仅将圣灵从属于圣子,而且将圣灵当为子所创造的。在奥氏的言论中,似乎有一处说到圣灵只是受造之物。 ?? 二. 争论的性质The Nature of the Controversy ??1. 亚利乌与亚利乌派 Arius and Arianism ??三位一体的大争论,通常被称为亚利乌派之争论,因为是亚利乌反三位一体所引起的。亚氏为亚历山大里亚的长老(牧师),是一位辩论高手,但他的生命缺乏深度。他主要的观念是神格唯一派的一神论原则,就是只有一位神,祂不是被生的,是没有源始的存有者,也没有存在之始。亚氏将临在神里面 (immanent in God),仅为神的一种力量 (a divine energy) 的道,与最终成肉身的子或道加以区分。后者是有起头的:祂是父神所生,用亚利乌的说法,就等于说基督是被造的。祂在创造世界以前从无有被造,因此不是永远的,也没有神的本质。祂是一切受造物中最伟大,最初的,祂被造的目的,是要藉者祂创造世界。因此祂是可变的,但因为祂被预见的功德被神所拣选,也因着祂未来的荣耀被称为神的儿子。也由于祂被神认为儿子,所以配能受人的崇敬。亚利乌从《圣经》中找到章节,似乎说圣子次于圣父,来支持他的见解,即如箴八22 (在七十士译本中) ,太二十八18,可十32,路十八19,约五19,十四28,林前十五28。 ??2. 对亚利乌派的反抗The Opposition to Arianism ??(一)阿他那修 (Athanasius) 的优点 ??The Strengths of Athanasius ??亚利乌首先受到他自己的主教亚历山得 (Alexander) 的反对,亚力山得为圣子真的,应有的神性据理力争,同时主张由父生出永远为子 (eternal sonship by generation) 的教义。然而亚利乌真正最大的敌对者,是他教区中的会吏长 (archdeacon) 阿他那修。阿氏在教会历史中为一坚强,不屈不挠的真理斗士。西波尔说到阿他修伟大的能力出于三方面:(a) 他伟大,坚定不移,和真诚的性格;(b)他稳固的根基,就是坚持神合一 (unity of God) 的观念,保守他不与当日流行的从属观念同流合污;与 (c) 他用正确的劝导导人承认基督位格的性质重要性。他觉得以基督为受造者,就是否认相信祂而得救,与神联合。 ??(二)阿他那修论圣父与圣子之关系Athanasius on the Relation of the Son to the Father ?? 阿氏特别强调神的合一性,并坚持在三位一体教义的解说上,不可影响此合一性。虽然圣父与圣子是属于同一的,属神的本质,但在本质上的神性 (essential Being) 是没有分割或分离 (division or separation) 的,并且"次等的神" (Theos Deuteros)是非常错误的说法。虽然阿氏非常强调神的合一性,但也承认在神格中有三个不同的位格(拉丁文:hypostases)。他拒绝亚利乌派所说,圣子是在时间之前被造的,而坚持圣子有独立的,永远的,位格上的存在。同时他考虑到神格中的三位格绝不能说成是分立的,因为这样将导致多神主义。根据阿氏,神的合一性与在祂本性 (Being) 中的区分,最好用 "本质上的一体" (oneness of essence)来说明。这就清楚地说出圣父与圣子是同质的,但也暗示二者可以在其它方面有所不同,例如在圣父与圣子的生存 (personal subsistence) 方面。阿氏如奥利金一样,教导圣子是圣父生的 (begotten by generation) ,但与奥利金不同;阿氏描述此 "生出" 乃是神内在的,因而是必需的,永远的作为 (internal, necessary, eternal act of God),而不是依赖圣父主权旨意的作为。 ??推动阿他那修,决定他神学见解的,非仅由于逻辑上一致的要求。影响他对真理的解说,主要乃是宗教的因素。他的神学教义是自然而然地从他的拯救论信念产生的。他的根本立场是,得救必需与神联合;除了本身是神的那一位之外,没有受造之物能叫我们与神联合。因此西波尔说:"基督必需真的,毫无保留的是神,这样神才真的来到人间,人才获得与神交通,罪得赦免,认识真理和永生。" (教义史,卷一,211页) ?? 三. 尼西亚会议The Council of Nicea ??在主后325年召开的尼西亚会议,是为解决此争端。讨论的问题是非常清楚的,可用一句话表明。亚利乌派拒绝非时间性的,永远的生这观念,而阿他那修则坚称此点。亚利乌派说圣子是从无中被创造出来的,而阿他那修主张祂是从圣父的本质 (essence) 中生出的。亚利乌派认为圣子与圣父不是同质的,而阿他那修坚称祂是与父同质 (homoousios) 。 ??除了争论的双方,还有较大的中间派,即该撒利亚的优西比乌 (Eusebius of Caesarea) 所领导的,乃会议中的大多数。优西比乌是有名的教会历史家,此派又称为奥利金派,因为它的思想是来自奥利金的原则。 ??尼西亚会议及其决定Council of Nicea and Its Decision ??奥利金派倾向于亚利乌派,反对圣子与圣父同质。该派事先由优西比乌起草了一项声明,在此声明中除了"同质"之外,其它都与亚历山得与阿他那修相同。此派建议用 "似质" (homoiousios) 一词代替 "同质"(homoousios) ,即圣子与圣父有相似的本质。经过相当的辩论后,皇帝最终用了他的权威支持阿他那修派,而让该派获胜。会议就所争论之点,采纳了下列的声明: "我们相信一位神,就是全能的父,有形与无形之物的创造者。又信一位主,耶稣基督,是生出而非被造,与圣父同质 (homoousios) " 等等。这是非常清晰的声明。"同质" 一词,除了圣子的本质与圣父完全相同以外,不能谬解作其它的意义。这样就把圣子放在与圣父同等的地位上,非被造者,承认祂本身就是神 (autotheos)。 ?? 四. 尼西亚会议的后果The Aftermath ??1. 不圆满的会议决定Unsatisfactory Nature of the Decision ??会议的决定并没有止息争端,它只是争端的开始。会议决定是由于皇帝的高压手段,未能达成圆满,而且平息的期间也不会太长。使基督教信仰的决定,在于皇帝的善变与宫廷中的谋算。阿他那修本人虽然得胜,但对于此种解决教会争论的方法也深表不满。他宁可借着辩论的威力来说服对方。结果清楚明,皇帝立场或情绪的改变,甚至贿赂,都可影响整个争论。占优势的一派可能立刻受到败。这就是在以后的历史中屡次发生的。 ??2. 半亚利乌派在东方教会中暂时的兴盛Temporary Ascendancy of Semi-Arianism in the Eastern Church ??阿他拿修是尼西亚会议后三位一体争论中的核心人物。他是当代最伟大的领袖,是杰出的学者,有坚强的性格,一位勇敢维持信念,随时准备为真理受难的人。教会逐渐趋向亚利乌派,不过多数是半亚利乌派;而皇帝通常支持大多数。当时有句通俗流行的话:"一个阿他那修抵抗全世界。" (Unus Athanasius contra orbem.) 这位神的忠实仆人,五次被放逐,其职位由一些不称职的阿谀者所取代,他们为教会带来奇耻大辱。 ??(一)对尼西亚会议决定的反抗Opposition to the Decision of Nicea ??反对<尼西亚信经>者可分几派。甘宁汉说:"比较大胆,诚实的亚利乌派说圣子与父不同本质 (heteroousios) 。有人说祂不像(anomois) 父神;又有一派 (一般被称为半亚利乌派者) 说祂有与父相似的本质 (homoiousios) 。不过他们都异口同声的拒绝<尼西亚信经>的说法,因为他们反对圣子真正的,正当的神性。他们看见<尼西亚信经>精确地,毫无保留地承认了圣子真正的神性。有时他们比较喜欢对<尼西亚信经>提出其它的异议。" (历史神学,卷一,290页) 半亚利乌主义在东方教会盛行,而西方教会采不同的见解,忠于尼西亚会议的决定。主要原因是,东方教会受到奥利金从属主义 (subordinationism) 的垄断 (圣子在圣父之下);而西方教会多受特土良的影响,发展出的神学与阿他那修趋于一致。然而除此之外,西方教会 (罗马) 与东方教会 (康斯坦丁堡) 之间的抗衡,也需被考虑。当阿他那修被东方教会放逐时,受到了西方教会的热烈欢迎。罗马会议(主后341年) 与撒底迦会议 (Sardica, 主后343年) 都无条件地赞助他的教义。 ??(二)安吉拉之马赛路 Marcellus of Ancyra ??由于马赛路在西方教会晋升为尼西亚神学的健将,因此阿他拿修的教义逐渐没落。马氏又回到神格中 (immanent) 永远的,非位格的道,与成为肉身的道之间的古老区分。此非位格的道,在创造之工上显为神的能力。而道在成肉身时才成为位格。马氏否认 "生出" (generation) 可用在先存的道上,因此把 "神的儿子" 仅限于成肉身的道上;并且主张在祂肉身生活的末了,道回到祂在成肉身以前与父的关系。马氏的学说可被奥利金派或优西比乌派用来批判他们的劲敌是"撒伯流主义者" ,如此加深了东西教会之间的裂痕 。 ??(三)协调的努力Reconciling Efforts ??不少人努力挽救教会的分裂。几次的安提阿会议接纳了尼西亚的定义,不过有两项重要的例外。他们坚称"似质" ,并子之生出是由于父之旨意的作为。当然这不能满足西方教会。以后又有其它的大会及大公会议,在这些会议中,优西比乌派要求西方教会认可阿他那修的放逐,并另起草一些折衷的信经,均遭失败。后来康士坦丢斯 (Constantius) 登基,用狡猾的手段及势力强迫西方教会主教们在亚勒尔 (Arles) 与米兰 (Milan) 的会议上 (主后355年),与优西比乌派站同一阵线。 ??3.潮流的转变Turning of the Tide ??反抗的受阻Disruption of the Opposition ??不正当思想的得胜,是很危险的。这事实上是反尼西亚派的疾候。他们之间分歧很大,不过在反对尼西亚这事上是合一的。但是他们一旦没有外面的压力,就显露出内部的不合。亚乌派与半亚利乌派的信仰并不相同,而且后者没有统一的组织。在357年的舍米安会议 (Sirmium)上,他们想将各派联合起来,将本质 (ousia),同质 (homoousios) 与似质 (homoiousios)等名词全部丢弃,认为这些名词非是人的知识所能及的。但是事情已经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至此真正的亚利乌派原形毕露,就逼使保守的半亚利乌派进入尼西亚阵营。 ??加帕多加三教父 The Three Cappadocians ??此时有新一代的尼西亚派兴起,由奥利金学派的弟子所组成,但对真理更完全的解释,则有负于阿他那修与<尼西亚信经>。其中主要的人物就是加帕多加的三位教父,巴西流 (Basil the Great),尼撒贵格利 (Gregory of Nyssa),以及拿先斯贵格利 (Gregory of Nazianze)。他们看出,使用 hypostasis 这个字来同时表达 "本质" (ousia) 与 "位格" (prosopon) 两个观念,是导致误解的根源之一。因此他们限制 hypostasis 这个字只指圣父与圣子位格上的本质 (personal subsistence) 。他们不走阿他那修的路线,即不以在神里面有一个本质 (ousia) 为出发点;这三位教父思想的出发点在神格中的三个位格 (hypostases) 上,并企图将此三位格置于神本质 (ousia) 的观念中。二贵格利将神格中的三位格与神本质 (the divine Being) 的关系,比作三个人与他们共有的人性之间的关系。正因为他们强调神格中的三位格,所以他们使尼西亚有关三位一体的教义,不让优西比乌派眼看为是撒伯流主义。这样一来,道 (Logos) 的位格就得到充份的保障。同时,他们三人极力主张三位格在神性中合一性,并多方予以说明。 ??4. 关于圣灵的争辩The Dispute About the Holy Spirit ??关于圣灵的早期见解Early Opinions About the Holy Spirit ??虽然关于这题目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但到目前为止,圣灵还未受广泛的注视。亚利乌认为圣灵是由圣子所造的头一个受造者,此观点与奥利金的非常符合。阿他那修则坚称圣灵与父是同质的,可是<尼西亚信经>则仅笼统地说:"我信圣灵。" 至于加帕多加教父则跟随阿他那修,强烈主张圣灵与圣父的同质。西方教会有圣希拉流 (Hilary of Poitiers) ,主张圣灵既能渗透神深奥的事,不可能没有神的本质。康士坦丁堡的主教马西顿纽斯 (Macedonius) 则发表了一完全不同的见解,他声明圣灵是被造的,从属于圣子;但他的见解被认为是异端,而其从者被人称作 "反圣灵派" (Pneumatomachians) 。主后381年,康士坦丁堡大会宣布承认<尼西亚信经>,并在拿先斯贵格利指导下,接受了有关圣灵的下列信条:"我们也信主圣灵,生命的赐予者,从父而出,与圣父,圣子同配得荣耀,并藉先知晓谕。" ?? 五. 三位一体教义的完成Comple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Trinity ??圣灵由圣子而出Procession of the Holy Spirit from the Son ??康世坦丁堡会议的声明有两点令人不满意: (1) "同质" 一词未能使用,所以圣灵与圣父的属同质没有直接说出;与 (2) 圣灵与其它二位格之关系未能定义。声明中有说圣灵由圣父而出(proceeds from the Father) ,但没有确定,也没有否认圣灵也是由圣子而出。大会在这一点上得不到有完全的一致。若说圣灵只从圣父而出,似乎否认圣子与圣父在本质上的相同 (Essential Oneness) ;若说圣灵也是从子而出,则似乎置圣灵于依从子的地位,有损圣灵的神性。阿他那修,巴西流与尼撒贵格利坚称,圣灵由圣父而出,但并不反对圣灵也由圣子而出的教义。伊比法纽 (Epiphanius) 与马赛路 (Marcellus of Ancyra) 则正面声称此教义。 ??西方教会的神学家一般都主张圣灵是由父和子而出;主后589年的托理多会议 (Synod of Toledo) 又加上了"和子" (fileoque) 这个字 (译注:意即圣灵乃出于圣父 "和" 出于圣"子")。东方教会则由大马色约翰提出最终的圣灵教义。根据他所说,只有一个属神的本质 (one divine essence) ,但有三位格 (hypostases) 。这三位格应被认为是神本性中的实体 (realities in the divine Being),但有不像三个人彼此间的关系。除了他们存在的方式 (modeof existence) 以外,不论从那方面说三位格都是合一的。圣父的特性是 "非生的" (non-generation) ,圣子的特性是 "生出的" (generation) ,圣灵的特性则是 "发出的" (procession) 。三位格间的关系,被描述为互通的关系 (interpenetration, or circumincession),没有混杂不清 (without comingling)。大马色约翰虽然极反对从属主义,但他仍然说到圣父为神性之源 (source of the Godhead),并说圣灵是借着道 (through the Logos) 由父而出。这依旧是希腊从属主义的遗物。东方教会从未采取托理多会议所附加的 "和子" (fileoque) 。这乃是东西教会分离的主因。 ??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 Augustine on the Trinity ??西方教会有关三位一体的观念,在奥古斯丁的巨著 "论三位一体" (De Trinitate) 中,达于最终的阶段。奥氏也强调本质上的合一,与位格上的三位。他说,三位中的每一位拥有神的全部本质,并与本质是同一的 (identical with the essence),且与位格中的其它二位同一。圣父,圣子,圣灵不像我们世间的三个人,每一个只拥有人类人性的一部份。此外,三者不缺一而独立,也不可能缺一而独立 (译注:即父不能没有子,子不能没有父,圣灵不能没有子和父。) 祂们中间有相依存的关系 (mutual dependence) 。每一位都有属神的本质,但具有不同的观点,如使之生出 (generating),被生出 (generated),或由感化而存有 (existing through inspiration) 。这三位格之间,有一种互通 (mutual penetration),互住 (mutual indwelling) 的关系。以"位格" 一词来指明三位之间彼此的关系,不能令奥氏满意,但他仍然继续使用,正如他所说: "我用这词句,并不是为了表明三者间之关系,乃是为了不保持沉默。" 从这种三位一体的观念来看,圣灵自然是由父也由子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