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饮食文化]凯司令的午后 zz

(2006-08-30 17:02:57) 下一个
  http://blog.sina.com.cn/u/483bfa27010002fa      早上不情愿地爬起来,冒雨、挤公交、赶地铁、叫差头,战天斗地跨越半拉上海,终于到达第一面试的所在,结果20分钟就了结。出来时有点发愣,就这样了啊?下一个面试是下午3点半,这5个小时如何打发?后来的经历证明,只有过不完的日子、没有杀不完的时间。现身说教版的如何打发“柠檬时间”开始了。      沿着江宁路一路走马观花,走到南京西路,用时1小时。我趟街只是一路走过去,看到好玩的小店偶尔停留一下,但从不进去。这样的好处是减少了SHOPPING的危险,同时还能在心里对那些沿街店铺的装修和商品品头论足一翻,并且捎带看看与自己擦肩而过的养眼男女。      11点半准时抵达南京路,口干舌燥兼腹中空空,想吃菜叶子的瘾又上来了。一眼看到凯司令,一百年前就听说它栗子蛋糕如何有名、它的西餐如何地道之类。来上海后居然数次路过而不入。今天终于去了,带着一种吃破产也要吃到正宗老上海西餐风味的决心。坐下来,脱口而出要蔬菜沙拉,然后点了一直具有抗拒心理的牛排。以璐易天南海北什么菜都吃得的宽广胸怀,不吃牛羊二肉一直是我的莫大耻辱。总觉得吃这两位人类的朋友的肉太不地道,单想象进嘴便会引发潮水般的呕吐感。早就下定决心挑战自己,尝试一下。点了一个很中听的名字--西冷牛排。不过为了防止试吃后的恶心得吃不下任何东西的后果,先喝了海鲜汤,好喝!浓郁的奶油味裹着咸香海鲜味游走在五脏六腑,温暖得象在天堂。喝了个精光还用面包沾光最后的汤汁。      主菜上来后,发现是菇类覆盖的牛肉一块,七成熟切得出来淡红的血,叉第一块进口时,感觉有点象《勇者大考验》里选手吃生蜗牛的悲壮。等吃到嘴里,只是感觉有点老,勉强咬嚼后咽下去,也并没有出现预计的呕吐症状。嗯,说明牛排可以吃得下去,,但也知道,这绝对不是我喜欢吃的。二十分钟,挑战尝试完毕。不过途中感觉下咽困难时往嘴里塞了沙拉。盘边的土豆块炸得脆香脆香的,倒是更受我欢迎。      手忙脚乱对付主菜时,来不及观察周围地形。等到喝上餐后咖啡,大口吞吃甜酸多汁的蔬菜沙拉,闲情逸志终于上来了。      凯司令这样的西菜馆,现在恐怕连上海的年轻人都不一定会知道了吧。它和德大、红房子作为老上海风光无限的洋派生活标志,到现在除了那一群固执的老克勒,还有我们这种景仰上海风情的外地人才会知道并光顾它吧。现在年轻人喜欢去更时尚的西餐馆,海上星之类的。午饭时间的凯司令,客人并不多,只有二三桌,大多是刻着沧桑的老人。也有年轻人来的,也多半是老人带来。中间进来两个老太婆,她们银白的头发,衣着朴素,但干净得体。她们一板一眼地看菜单,点单,吃菜的时候,动作缓慢但娴熟,指间依然透露出昔日的优雅。      看过《长恨歌》,觉得旧上海的男男女女,他们生活向往与家世往往并无直接关系。年轻的琦瑶们,即使居于破烂的石库门坊间、逼仄的亭子间中,也要备一两套出客的衣服,打扮得体体面面婷婷袅袅地从平常人家走出来。上海的小K,即使平常粗菜淡饭,也要省上几个月,然后带着女友去吃一餐西菜,去百乐门白相,在歌舞升平中忘我。      几十年后,变成老人的他们坐在凯司令里,依然从容、优雅、矜持,仿佛岁月从来就是这么悠然度过的,中间的那些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只是等闲。对于年轻人,他们也许显得落伍、甚至落寞,但他们时髦过风光过,而他们所在的那个时代,有太多太多的经典。我们身处的这个年代,匆忙、易变、浮躁,缺乏产生永恒经典的酵素。      我在的凯司令,不知道还有几分保留着当时的风貌。老式的吊扇还在,巴克洛式的玻璃吊灯也在,深沉色调的老式桌椅还在,雪白的餐布还在,沉淀淀的刀叉还在。凯司令依然固守着长久以来的尊贵感,哪怕这种傲然显得有些可笑。无论客人来自何方,坚持用上海话服务。高大帅气的点单服务生,服务时不卑不亢、刻意与客人保持距离,会对点错菜品的客人报以不屑的目光,但也不吝啬夸奖懂得点菜的客人。女服务生轻声细语,周到妥贴地穿梭在每个餐桌。身处其中,会产生某种倒错感。仿佛一直以来,上海人在吃这样雅致的西菜,而老外倒反而不知吃的何物。      但是鸟巢式的灯、枯枝圈的后现代装饰,仿制的名画,还有窗外高傲时尚的梅龙镇广场,暴露了它无可奈何的改变,带着一个时代再也不回来的些微遗憾。      《欲望都市》里,BIG离开纽约之前,给CARRIE放起了那首MOON RIVER,CARRIE说好过时,而BIG却说这是经典,因为它是年老的父母年轻过、爱过、生活过的证明。我想,经典的东西,不管在什么年代都是深入人心的,它百转千回、它沉浮积淀,随时随地都把我们从现实抽离出来,然后沉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