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谷的回音

我的风格, 就是这东西南北无处不在的风, 有时会吹得你晕头转向, 有时会吹得你神清气爽, 但你永远不用怀疑风的真实, 与不羁。
正文

皮毛之日本, 日本之皮毛 -- (四)京都篇 2.2

(2006-12-07 13:06:55) 下一个
(这两篇2.1, 2.2原稿中我用了很多图片说明。 但是贴图上网暂时有些困难,所以先把文字放出来。 似乎我过于借重图的效果了,文字自己读着也觉得有些变样, 慢慢改吧。)

(三)

银阁寺在哲学家之道的尽头处。 入口是一道长约50米的石子路,两旁是几人高的篱,青竹和山茶花组成 -- 逢季节时,娇艳欲滴的红花点在碧绿的屏风上,大红, 大绿,却是美到了家 。有位园工时不时拿着个小铁桶,往地上撒点水,以免游人多时石子路的灰砂飞扬。 银阁寺正式名叫东山慈照寺, 是室町幕府八代大将军足利义政在1482年建造,他的祖父三代大将军足利义满建造了北山鹿苑寺(金阁寺),银阁就与其相呼应, 都是日本国宝级的文化遗产。 

足利义政建造这个庭院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晚年享乐所用。 1490年足利义政死后改为寺院。银阁名为银, 却没有银的影子。有一说当年贵族人家是流行贴银箔的,但是足利义政把它作为隐居处,更喜欢原木的色调 (当然他为了建造这座名园所花费的民众的银两,也和这个名字对得上号了)。

足利义政的山庄内建造的观音殿,就是现在所说的银阁, 实在就是一个小木头建筑。 该楼于1489年开始建造,同年不久即完成。建筑结构为双层、宝形结构,平面为长方形,正面宽8.2米,纵深7米, 也就是大观园中一个湖心亭的大小。 底层的“心空殿”为日本传统住宅风格,上层的“潮音阁”为方形3间(正面侧面均为三间)的禅宗式样(中国唐朝式样)的佛殿。楼顶的凤凰是观音殿的保护神。 这个现在看上去黑乎乎的楼阁,是东山文化的代表性建筑物。

观音殿所对的,是以锦镜池为中心的池泉回游式庭园 -- 巧妙地利用了四季的变化,努力完成与自然的统一谐调;在建筑处理上注意每一个细节都和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表现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精神观。

庭园中的代表物是两处白沙砾造型的禅园,一处叫“向月台”仿佛富士山的形状, 另一处叫“银沙滩”仿佛波涛汹涌的大海。 有好些人坐在禅园旁边大殿的廊檐下, 默默看着银沙滩和其中的向月台, 一坐就是好半天。 禅园边上的芍药开得正艳,与至今为止充斥着视觉的层峦叠嶂的绿色交相辉映。阳光映照下, 大海波光粼粼, 富士山白雪皑皑, 岸边无华的银阁, 静默,威严, 毫不为眼前的“喧哗”所动。

银阁寺内有着日本书院造(见注解1)和草庵茶室的发源,当时从这里流传出去的注重茶道和禅宗文化的思想,也是京都东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从中国传来的饮茶、品茶逐渐变成习惯,并在禅师倡导的品茶与斗茶下形成茶道,并成为日本人审美观的一种特有的综合艺术,并影响到书院造建筑,茶室遂大兴其道,其间又以草庵风茶室最为流行。草庵风茶室往往采用民居的泥墙草顶、落地格窗,并在周围设一个面积很小的高度写意的茶庭,将竹篱笆、“役石”(即步石)、石洗手盆(或涌泉、水井)、石灯笼(常以茶室主人的名字命名)等布置成淡雅、简朴的环境,还在通往茶室的路上种植树木,以茶道“和、静、清、寂”的精神为旨趣,意在陶冶情操,启迪性灵。“(--摘自日本传统建筑室内特征探析)

和式建筑经过从向中国模仿,到发展出适合自己生存环境的特色 -- 追求淡泊,幽静,不与自然对抗的特点,多少年来不变其根本 -- 对于今天的生态环境,世界建筑设计都极具影响力, 银阁庭院中处处体现着这朴实无华的禅意。 有着这样的学习能力,有着这样注重细节爱护自然的雅意,有着这样的坚持的民族, 在惊人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从没有放弃向外扩张的野心。 是家园的美丽然而窄小, 使得他们对别人的土地总垂涎三尺,还是“和、静、清、寂”终究限制了一些人的本性,必须到别的地方去撒撒野才行?

川端康成在《古都》中说, “八月十六日的大字,就是送火的篝火。传说从前有这样的风俗:夜里将火把抛上空中, 以送别到空中游荡的鬼魂回阴府, 后来由此而演变成在山上焚火。”银阁背后不远处的东山山脊, 正是每年816日举行“送火”祭典的地点之一 大文字山火。

在江户时代初期已经有了大文字送火的历史纪录。 也有一说,是弘法大师为了退散当时在世间流传的疫病,在山上点燃“大”字形形状的篝火。 816日,其实会有五山送火-- 在环绕京都市的五座山上点燃篝火。

大文字火的“大”字,横为80米,撇为160米,捺为120米。祭礼的当日夜晚,在五座山上同时点燃篝火(大文字形,妙法形,船形,左大文字形,鸟居形)。无论在京都市的任何地方,都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这几幅壮观的景色。“在约莫四十分钟的焚火时间里, 市内的霓虹灯, 广告灯都一齐熄灭。”(--古都) 我们无法看到这样的盛况, 只能想象, 在古朴典雅的银阁寺内, 虫鸣水流, 月影白沙, 一壶清茶,看这五上的篝火相继点燃,熊熊燃烧的火光划破夜空,是何等的景象。

(四)

离开银阁, 坐公共汽车前往清水寺。 汽车上有日语和英语的报站系统, 也有电子字幕显示, 如果事先记住目的地的英文拼音便不容易错过。  对于一个有着千年文化的古城, 在竭力维护古迹的同时, 也必须努力发展便于人们欣赏参观的公共设施, 保持其青春生命力。 文明和现代化,应该不是激烈排斥,而是相辅相成, 只是实施起来要多费点心思和热情。 京都这样一座老城, 公共交通的便利足以与世界任何一个先进的国际都市媲美, 汽车地铁的路线四通八达, 信息齐备,对于旅游者无疑很具有吸引力。

清水寺在音羽山上,建于798年,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 主要的建筑在1633年由德川家光重建。

汽车在山脚下停,从那儿走上清水寺的参道叫做清水阪,极窄的石板路,也就一辆轿车的宽度多一点。参道两边是鳞次栉比的点心店, 土特酱菜店, 清水烧瓷器店,茶叶店,  小玩意儿的店, 五花八门, 与之前一路而来的清静截然不同。 前几处最早都是皇室大贵族家院,从常理附近是不会有什么下里巴人的集市。清水寺则不然,它一直是供人们请香许愿之所。 欢欢喜喜质朴的人间乐趣, 也是普通人在神佛前祈祷的主题。 净地的清静圣洁, 和山门外的熙攘世俗, 都是意思。

我在两处店家流连着不肯走。一间是卖香袋的铺子, 就是以前中国很普遍的可以佩戴在身上的绣袋, 里面放着香; 端午节吃粽子时小孩子们通常也可以得到一个。 每个香袋都好似一个艺术品, 仔细陈列在架子上,做工,颜色,图案设计各个精致独特, 左看左爱,右看右爱,  真是难以迈动步子离开。

另一家
 则是个酱菜铺子, 老大的一个开间门面,老粗的几根木头柱子撑着高高的木头房顶,各式酱泡菜码成好几排, 有的放在那厚重的大圆酱缸里, 有的则已包装好在口袋中,每样前面都有一个小小的碟子,里面放着样品牙签。  小时候在乡下, 那里的人都会做泡菜,酸豆角 辣萝卜是最普遍的, 家中没菜时, 取点泡菜出来切成丁, 下锅一炒, 那个香! 想着都是要掉口水的。在这铺子里,我就象老鼠进了老东家的米缸, 别提多欢了。

这样特色的店铺在清水寺周围有很多,主要是有这么几条小街, 从民居到商店到街道,都保留了古都建筑的独特风味, 没有强加点所谓的现代元素和繁华标准。 

清水寺的出现, 要用豁然二字来形容。清水阪一路上行,色调基本都是原木色,或灰,或棕,路面两边的店面感觉几乎可以伸手触摸,那么挤。  然而就在你慢慢吞吞悠闲到心满意足时, 面前的道路突然就开阔起来, 还在有些疑惑间, 眼前撞入了让人狠狠吸一口气的大山门,眨眨眼,还是充斥整个眼帘,是那样的一种 红色!  红色,鲜红色的, 清水寺的山门!

想来, 从山脚下开始,一直就在向上走,虽然并不觉得;向上看,一层层,总有另一道风景在头前。  缓缓登上台阶,跨入山门,带着那红色, 还是继续向上的台阶, 走过寺中的三重塔, 走过祈福的大钟, 走过众人许愿的牌符, 走到了清水的主殿 里面供奉木制的千手观音,走到了主殿前的 建在音羽山悬崖峭壁上的高台“清水舞台”。 这是一个怎样的舞台!  它由139根高数十米的大圆木支撑,没有用一根钉子, 一个由六层巨木搭成的, 悬崖边上的舞台。 俯瞰着音羽山的草木起伏, 俯瞰着山下众生的忙忙碌碌。

忙忙碌碌间, 舞台是时光的主人, 人世的繁华衰败进步纷争, 在这139根没有漆色的巨木眼中,无不是台上的表演,流动的水泉。   

由于它的陡峭,产生一句谚语 “从清水的舞台上跳下去”, 用来形容下定决心决然做一件事。 这个让人义无反顾的舞台旁边, 有三眼山涧清泉, 清水就由此得名。 

泉水清洌,终年不断,被列为日本十大名水之首。 一个庄严静默, 一个轻灵跃动, 木,水, 在这音羽山上相得益彰。 人是它们的建造者和发现者,最终也是膜拜者。

高台下山中腰的地方,有个茶庄。  也是临着山涧的一排木亭, 榻榻米似的座位,提供清茶, 红豆点心, 以及一小木桶一小木桶的水磨豆腐。 一直向上的脚步和目光在这里有了短暂的休憩。 山风吹过, 远处欢天喜地的人们有秩序地排在清水山泉前,等着尝一口, 许多人是刚刚在寺中拜过观音菩萨,期盼着请来儿女, 或是刚在寺内地主神社的2块“恋石”求拜过姻缘。

人生的大事,寻找爱,然后让后代继承,接着去找, 一代代不知疲倦。  

这一点,似乎到处都没什么两样。





注解1:书院造建筑── 室町幕府中期发展出的住宅建筑样式。 基本形式是, 住宅有了入口(玄关)和内室(书院)的区分, 由地板的高差划分。各室之间由纸拉门和纸窗等划分。屋顶有天花, 室内的地板铺设榻榻米。 纸拉门上绘有装饰画, 屋子的一面设有“床的间”(用来挂装饰用的水墨画或书法作品)和“棚”(类似博古架,放置珍贵的瓷器等工艺品) 书院的面前建有庭院, 可坐在室内拉开推拉门欣赏, 也可以从这里进入庭院。 日本现代住宅中的“和室”基本就是保留这种样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风谷 回复 悄悄话 小鸟,谢谢。=)

我没有在日本住过, 就是2年前去玩儿了5,6天。 不过我的确对日本的文化很感兴趣, 也许是因为它美和丑的反差太大的缘故,也因为中国和日本间曾经的交流。
我也是动画迷, 从日本的动画中也可以看到许多东西。
Thunder_Bird 回复 悄悄话 喜欢最后几段:))

小风对日本文化挺了解的,以前在日本待过吗?
艾丽思笔记 回复 悄悄话 这部分的信息量比上篇还大了。

关于这个介绍的可能性,我回头在信里跟你说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