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日铁军:国民党五大主力之“御林军”整编第74师

(2006-08-22 20:37:53) 下一个
国民党整编74师1937年8月在武汉成立,初建时为74军,1946年改编为整编为74师。它是国民党“王牌”中最耀眼的新星,有着一系列的辉煌:“御林军”、“抗日铁军”、“虎贲师”,并荣获国民党最高奖励“飞虎旗”。   国民党整编第74师,是国民党“王牌军”中最耀眼的一颗战场“明星”。   它有一系列的美称:“御林军”、“抗日铁军”、“虎贲”师,并荣获国民党中最高奖励──“飞虎旗”。   它经历过一系列的恶仗、硬仗、险仗: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等许多重大战役,战功卓著。   它产生一系列的名将:第一战区第36集团军司令俞济时、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少将副军长张灵甫等都出自74军。 武汉创军,临危赴难。1937年8月,在武汉的国民革命军第58师师长俞济时,接到了国民政府的委任状,被任命为新组建的国民革命军第74军军长。   人们说,74军创军武汉,其实并不十分确切。   74军创建在危难之时,当时淞沪抗战的序幕已经拉开。74军尚未来得及举行建军典礼,下辖的51师在陕西尚未归建,便开赴淞沪抗日战场。   新组建的74军下辖58师和51师。   58师是俞济时1935年在湖北宜昌亲自整编创立。不久,全国陆军开始统一整编,第58师被列为调整师,进行了重点整编和重新装备。经过整编,第58师共下辖2个旅、4个团,并配属炮兵、工兵、辎重兵各1个营,全师总人数达10923人。在武器装备方面,第58师也配备得十分齐全。全师共有重机枪54挺,轻机枪274挺,掷弹筒243个,山炮、野炮、榴弹炮16门,迫击炮、平射炮30门。在全国202个步兵师中,像58师这种装备精良、兵员充足的调整师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王耀武为师长的51师当时驻守在陕西南郑、洋县、西乡一带。在国民党的历史上,51师也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   新成立的74军,还有幸云集了一批军界精英,日后许多人成为蒋介石的得力爱将。   在国民党军界中,俞济时是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他出生于浙江奉化,与蒋介石是正宗同乡,又是黄埔一期毕业生。正是凭着这两条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加上他为人机警、精明干练,因而深受蒋介石的青睐和宠信。从1925年东征时期起,蒋介石就一直把他带在身边担任贴身侍卫。在短短几年中,俞济时就从侍卫大队的排长跃升为警卫第1师师长,并一度担任南京警备司令。其晋升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   抗战爆发后,俞济时又指挥第74军,参加了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会战等历次战役,转战大江南北,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   74军第二任军长王耀武则没有显赫的出身,没有过硬的后台,没有深厚的资历,虽然是黄埔军校毕业,但只是个第三期学员。   可是,王耀武偏偏当上了王牌主力第74军的第二任军长,并从此长期受到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以至于在国民党军队中,流传着“三李不如一王”的说法(三李是指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他们都是山东籍国民党将领,黄埔一期学员)。   确实,王耀武升任第74军军长,完全凭的是自己的才干和能力。   王耀武1904年出生于山东泰安上王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只上过几年私塾,19岁就先后到天津一家烟草公司和上海马玉山糖果公司当工人和店员,堪称是地道的“工农子弟”。艰苦清贫的生活,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和顽强的意志。1924年11月,王耀武南下广州,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三期。   1926年1月,王耀武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1师3团4连任少尉排长。由于他作战勇猛,带兵有方,引起了师长何应钦、团长钱大钧的注意,不久,他就晋升为上尉连长。   第二次东征胜利后,第1师进驻潮洲、汕头地区休整。当时何应钦为整饬军纪,成立了第1军直属的宪兵营,以自己的内弟为营长。为了辅佐他的内弟,何应钦又特意将王耀武调到宪兵营第1连任连长。王耀武果然不负厚望,辅助何应钦的内弟将宪兵营带得井井有条,因此深受何应钦的赏识。   1930年3月,王耀武晋升为第1军独立第2团中校团副。不久,他率部开赴河南参加了蒋、冯、阎中原大战。由于他在战场上屡建战功,同年9月,军长刘峙即提拔他担任独立第32旅第1团上校团长。   1932年6月,蒋介石向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王耀武所在的第32旅在宜黄陷入了红军的重围。旅长杨天民十分恐慌,准备弃城突围,王耀武劝阻杨天民说:“红军善于攻点打援,我若突围,必遭全歼,如若死守,或可幸存。”结果王耀武与杨天民率全旅坚守宜黄24天,始终未被红军攻破,创造了出乎蒋介石意料之外的“奇迹”。战后,蒋介石亲自召见了王耀武,对其慰勉有加,当即宣布提升王耀武为补充第1旅少将旅长。王耀武对蒋介石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   由于王耀武在内战中“战功”卓著,1936年8月,他又晋升为第51师师长。   抗战爆发后,王耀武才总算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他率领第51师在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中打得十分出色,让日军吃足了苦头。当时上海的《申报》、《大公报》都报道了第51师的战绩,还刊登了王耀武的照片。   1939年6月,蒋介石在重庆亲自召见了王耀武,对他任第51师师长期间的战绩大加赞许。这样,王耀武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子第,终于登上了第74军军长的宝座。   此后,王耀武指挥74军又先后参加了上高会战、第二、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都取得了出色的战绩。1943年8月,王耀武升任第5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4年2月,蒋介石将王耀武提拔为第24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73军、第74军和第100军。1945年1月,国民党在昆明成立陆军总司令部,下辖4个方面军,王耀武又跃升为第四方面军司令官,与老资格的卢汉、张发奎、汤恩伯并驾齐驱,红极一时。   在国民党军队中,像王耀武这样多次受到蒋介石亲自召见,每战非升即奖的将领,是极为罕见的。王耀武以自己超群的才干和辉煌的战绩,证明了自己是国民党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获得了蒋介石最大程度的信任和宠爱。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任命王耀武为第二绥靖区司令官,驻守济南,总揽山东地区的党政军大权。   在内战战场上,王耀武连连败北,再也显示不出他的军事才能了。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围攻济南。王耀武负隅顽抗8昼夜后,终于全军覆没,他本人也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解放后,王耀武作为内战战犯,于1959年12月4日获得了特赦。此后,他当选为第4届全国政协委员。1968年7月3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4岁。   74军组建时的51师153旅305团团长张灵甫,是一名后起之秀,国民党军中的一名骁将。   张灵甫原名张钟灵,字灵甫,1903年生,陕西长安县人,黄埔第四期毕业。   张灵甫颇具鲜明的个性与特色。作战勇猛顽强,凶狠剽悍,肯动脑筋、肯卖命,善打硬仗、恶仗,这是张灵甫的主要特点。在北伐战争期间,张灵甫在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1团任排长,当时他所在的部队在江西德安与孙传芳的精锐主力卢香亭部相遇,面对敌强己弱的情况,张灵甫向营长提出了黑夜偷袭的建议,被营长采纳。他亲自率全排作为全营的先锋,一马当先,夜袭敌营,结果大获全胜。在混战中,他的右腿中弹负伤,他却一声不吭地坚持战斗。在中原大战中,他率部参加进攻河南唐生智的战斗,右臂中弹负伤,战后被提升为营长。1934年,张灵甫参加对鄂豫皖区的“围剿”,率部追击长征的红四方面军,与红军多次展开肉搏战、白刃战,给红军造成了一些损失,因而受到第1师师长胡宗南的赏识,不久即晋升为独立旅第1团团长。   抗战爆发后,张灵甫被任命为74军51师153旅305团团长,率部参加淞沪会战,与日军在罗店、施相公庙一带血战月余,多次重创日军。   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中,张灵甫团奉命坚守上方镇东北屯一线,与日军激战2昼夜。他本人左臂负重伤,仍坚持战斗,不肯退阵。   1938年9月,张灵甫在江西德安参加万家岭战役,他亲率一支精锐的敢死队,从张古山背面的悬崖绝壁登上顶峰,奇袭日军,一举夺得了这个制高点并坚守5昼夜,打退日军数十次反扑,为万家岭大捷立下了大功。战后,张灵甫晋升为74军51师153旅旅长。1938年冬,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第六处处长、进步作家田汉在长沙以德安战役万家岭大捷为题材编写活报剧演出时,剧中就有张灵甫这一角色。张灵甫因此声名远扬,名噪一时。   1939年3月,在反攻南昌的高安战役中,张灵甫右膝中弹骨折,他却毫不在意,继续指挥作战,挥洒自如。此后,在1939年9月的第一次长沙会战、1941年3月的上高会战和1941年9月的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张灵甫或运筹帷幄、出谋划策;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屡创佳绩,屡立战功。由于他骁勇善战,因而受到俞济时、王耀武的青睐,在短短3年中连升数级,先后任第51师步兵指挥官、第58师副师长、第58师师长等职。   1946年6月,张灵甫登上了74军军长兼南京警备司令的宝座,成了蒋介石的“御林军”总管。内战爆发后,他率领整编第74师(即第74军)疯狂进攻新四军和苏北、苏中解放区,先后占领了淮南、淮北、苏中、苏北等地,一直攻到山东,猖獗一时,气焰嚣张,骄横跋扈,不可一世。最终在1947年5月因孤军冒进,被华东野战军围歼于孟良崮,落得个全军覆没,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74军副军长余程万在国民党军队中堪称一名才子。他出生于广东台山一个富商家庭,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早年毕业于番禺师范学校。1924年他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成为军校中为数极少的有大专文凭的学生。由于他学识渊博,老练成熟,因此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继海军局代理局长兼中山舰舰长李之龙之后第二个晋升为将官的黄埔学生。当时他年仅25岁,可谓风华正茂,前程似锦。   抗战爆发后,余程万调到57师任职。在凇沪会战、武汉会战、高安 会战、上高会战、长沙会战中,他一次次地显示出自己的才华,得到了原57师师长施中诚、74军军长俞济时和继任军长王耀武的赏识。特别是上高会战中,他指挥57师坚守下陂桥阵地,冒着炽烈的炮火与日军第34师团浴血奋战,为上高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为57师赢得了“虎贲”的荣誉称号。他顽强坚韧的意志和出色的指挥才能,更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在短短几年中,他连升数级,先后担任57师副师长、师长、74军副军长兼57师师长等职,军衔也由少将晋升为中将。   在解放战争中,余程万十分“幸运。”   在孟良崮战役前夕,任74师副师长的余程万被调任粤东师管区司令。不久,74师在孟良崮全军覆没,余程万则“幸免于难”。   1949年,余程万被调往云南,担任第26军军长兼滇东剿匪指挥官。卢汉在云南起义时,余程万、李弥等皆被扣押。后来,在第8军、第26军和军事压力下,卢汉被迫释放了李弥和余程万。   1950年1月,余程万随顾祝同、汤尧、李弥飞往台湾。   74军的这些“党国精英”,为日后74军成为“王牌军”奠定了基础。   1937年,刚刚组建的74军就奉命开赴凇沪战场。   在俞济时率58师在汉口上船出发的同时,74军的另一个师——第51师,也在师长王耀武指挥下,在陕西宝鸡登上军用列车,沿着陇海铁路、津浦铁路向上海风驰电掣奔去。   58师和51师在上海会师,因此,74军的诞生可以说是在淞沪战场。   在淞沪大战中,74军奋勇血战,使日军第58师受到重创,日军联队长竹田和炮兵联队长英森丧命。上海的《申报》、《大公报》做了生动报道。   淞沪之战,是74军建军以后的第一战。74军这支刚刚组建的年轻部队,与占绝对优势的日军血战85个昼夜,始终未让日军占到任何便宜。这一仗成为74军建军的奠基礼,也打出了自己的威名,奠定了它成为王牌军的基础。   B、沙场“虎贲”,抗日铁军。“起来,弟兄们,是时候了,我们向日本强盗反攻。他,强占我们国土,残杀妇女儿童。我们保卫过京沪,大战过开封。南浔线,显精忠,张古山,血染红。我们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   这首由《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田汉作词,著名作曲家、《渔光曲》的作者任光作曲的74军军歌,在抗战时十分流行,它生动地唱出了74军抗日的雄风。   74军1939年又收编了施中诚为师长的57师。在抗日战场上,独挡一面,独树一帜,打得日寇闻风丧胆,是国民党建制军中战功最多的抗日“王牌军”。国民党的战史上,这样记载着74军的抗战功绩:   1938年10月的万家岭之战,74军把日军106师团打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日军称主战场──张古山为“血岭”。那首《74军军歌》,就是万家岭之战后,由作家田汉、作曲家任光献上的一份厚礼。   1939年4月,在赣北重镇高安,74军以2000余人的伤亡代价,全歼了日军第106师团147联队。战后,俞济时、余程万、王耀武等将领都受到了国民政府军委会的嘉奖。不久,俞济时升任第10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86军军长,王耀武接替俞济时任74军军长。   1941年3月的上高会战,74军与友军苦战25天,先守后攻,共歼灭日军15000余人,俘虏日军100余人,击落日军飞机1架,缴获山炮、迫击炮10门,步枪千余枝。74军在这场恶战中也伤亡了7000余人。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接到上高会战捷报后,拍案叫绝,称此战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第19集团军司令、本次战役指挥官罗卓英则称赞74军为“抗日铁军”。战后,将介石犒赏三军。74军被授予国民党军中最高奖品──飞虎旗。57师被命名为 “虎贲”师。王耀武、施中诚、余程万、张灵甫等将领都受到了奖励。王耀武被授予了军队最高勋章,张灵甫在这年冬天则被提升为第58师师长。   1943年12月在常德保卫战中,74军57师以8300余人的兵力,孤军奋战、坚守孤城,同火力、兵力占绝对优势的5万日军苦战16个昼夜,全师仅存321人。他们顶住了日军的空炸、炮轰、毒攻、火攻,击毙日军1万余人,创造了抗战史上的一大奇迹,被国外誉为“第二个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日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占领了常德,却没能呆上几天。在日军占领常德的第3天即12月6日,余程万率领57师残余的80余人,引导鲁道源的第58军攻入常德城内,收复了常德。日军仓皇撤退,第58军、第72军、第44军跟踪追击,穷追猛打,一直追到了百里之外的澧水河畔,双方才转为隔江对峙。常德仅仅只沦陷了8天就被光复,这又是一个难以令人置信的奇迹!   1945年4月,74军与日军进行了最后一战──湘西龙谭之战。据战后统计,74军此次共有3个师2.8万余人参战,共歼灭日军1.25万人,自身伤亡5200余人,战果可谓辉煌。战斗中,中士班长李名胜在身中两弹的情况下仍击毙了数名日军、缴枪4支并生俘了两名日军少尉,英勇可嘉。战后,美国将军麦克鲁同他握手照相后亲自将一枚金光灿灿的美国自由勋章授予他。麦克鲁还坚持要给坚守阵地的74军所有官兵发奖章、勋章。国民党军委会授予74军57师武功状两轴、荣誉旗一面,以表彰其龙潭之战的胜利。   抗日战争,把74军磨练成名副其实的“王牌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