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沙拉夫承认中国武器一流...枭龙...歼-10战机...歼十战机双座型
(2006-08-22 20:29:28)
下一个
穆沙拉夫承认中国武器一流
文章提交者:中国人中华魂 加贴在 空军论坛 铁血论坛 http://bbs.
中新网4月14日电 枭龙战机,写着一连串中国“第一”:第一架国际合作战机、第一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战机、第一架安装国产先进航电技术的战机……今日出版的《四川日报》揭露了其产生的历程。
设计师故事
我把嘴唇咬破了
起飞前,中航第一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枭龙总设计师杨伟,习惯性地抬头仰望蓝天几分钟,然后拿起笔,在放飞批准书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这是2003年8月25日。
这一天,枭龙首次试飞,飞行时间17分钟。试飞员走出机舱时,杨伟第一个走过去拥抱他。“飞机安全落地,长期积聚的压力突然释放,我觉得我是把嘴唇咬破了,但哭没哭也不知道了。”
枭龙04近期首飞
从图纸,然后再部件、总装、地面实验,一架飞机的整个过程,杨伟和他的同事们都是咬着牙过来的。“第一次首飞,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考验,风险最大,任何一种设计的疏忽,或者考虑不周到,都可能导致飞行员生命的损失,以及整个项目的一个大挫折。”杨伟很动情地说。
成飞设计研究所确定“枭龙”04架4月底首飞
1985年,从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杨伟被分配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那一年,他22岁。
命运从一开始便给了杨伟起跳的空间,他被安排到了一个全新的课题组。而横亘在该课题组面前的,是当时在国内尚属空白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难关。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是先进歼击机的典型标志,是重点型号飞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直接影响飞机的飞行安全和全机研制工作的成败,技术难度相当大,风险也很高,世界上先进国家采用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飞机都遭遇过严重挫折。
3个月后,杨伟被提升为课题组组长。一个才来研究所5个月的年轻人,被提拔为独当一面的专业组长,有人怀疑,有人嫉妒。但挑战,却激起了他无限的创造欲。
在没有任何对外合作与国内类似系统研制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飞控系统的核心———飞行应用软件,被杨伟和他的同事们一举攻克,国家某重点型号首飞,在一片期待的目光中成功载入历史。
紧接着,被列为航空武器装备关键项目的某重点型号飞机飞行训练模拟系统和二级综合自动检测设备的研制,又把杨伟推到了前台,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国内最先进的飞控试验设施”的高度评价。设备的研制成功,使中国军用飞机仿真技术以及综合自动检测技术实现全新突破。
流言没了,质疑走了,在飞行控制领域近乎天才一般的“表演”中,杨伟逐渐走向成熟。
1998年,杨伟受命担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副总设计师,并兼任飞控系统总设计师。如今的他,肩挑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某重点型号双座型飞机总设计师和枭龙飞机总设计师3副担子。
近期,挂着国产先进航电设备、进气道的枭龙战机“完整版”,将首次试飞,并以市场的名义“批量生产”。
距离枭龙战机第一次首飞,近千个日子流转,但每一个日子的背后,都大写着4个字:民族尊严。杨伟将这样的自豪感写在一本厚厚的工作日志的每一页,密匝而有序。
14年前的一个秘密任务
祖国的大西南,历来是藏龙卧虎之地,与武侯祠相邻的锦江旁,如今就深藏着一条“卧龙”,这就是中国新崛起的歼击机基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简称611所)。
1970年,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一分为二,300多号人风驰电掣举家迁往成都。611所,从此成了飞机设计研究抹不去的代号。
611所刚建立,便遭遇文革之非常时期。611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沉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思搞科研”,回忆起那段“闭门造车”的寂寞时光,原所长成志明意犹未尽。
直到1984年,国内第一架全天候歼击机———歼7C战机诞生,611所才轰然间进入公众视野。战机正式装备中国空军,成为现役机种主力之一。但由于技术上仿制原苏联,缺陷在使用中慢慢显现,到1992年,飞机出口受阻。此时,611所接到了三大任务:研制一架先进战机,建立一个先进战机研制基地,造就一支掌握最先进航空技术的队伍。
解放军歼-10战机
也就在611开始从沉寂中“苏醒”的当头,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闻知歼7威名,风尘仆仆来到611所调研考察。临别,将军挥毫题赠“创新”二字加勉。是时,611刚满14岁。
将军此行,大大提升了611人的自信力。1985年,611所在与同行“老大哥”的竞争中,一举夺得国家某重点型号工程的立项,中国第三代战机的研制擂响战鼓。
1992年初,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任务降临611所。中航进出口总公司、611所和成飞公司负责人被秘密召往北京,接受着“秘密指示”。此行,所长为611人带回一个新任务:研发中国新一代轻型战斗机。定位上,航空部的指令有3点:性能好,价格低,作战效能世界先进。不久,巴基斯坦表示有兴趣参加联合研制。
与巴方“马拉松式”的谈判拖延了7年之久,最终于1999年初签署联合研制新型战斗机的协议。611所作为“主设计”,再次被历史推到前台而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三十功名,八千里路。2003年8月25日,枭龙01架实现首次飞行。“当时很多人都哭了,那是一种压力释放后的情不自禁”,结构室主任黄建云至今仍很动情,搞一架飞机真不容易,从做方案到批量生产,一般都要15年,很少有人一生经历研制3架飞机的全过程。
从1992年的谈判始发,到2003年首飞,再到2006年开始“批量生产”,枭龙翔天的意义,不仅是飞越14年。一架战机的横空出世,写着一个民族的快意。
第一架国际合作的战机
枭龙战机“试水”成功,随即引起强烈关注。全世界的目光聚焦成都,国际上的各种猜测不断。国外有报道说:“这显示了中国空中军事力量的巨大变革”。
时隔两年多后的2006年,枭龙战机将再度试飞。所不同的是,此次试飞后,这一从开始便打上国际标签的新型战机,将投入批量生产。今年底明年初前,第一批8架飞机将交付巴基斯坦。“研制还未结束就下了订单,军事上少有”,枭龙第一副总工程师顾伟感叹丛生。
以市场机制研制飞机,这在国内还是头一遭。之前的项目,研制经费国家买单,各科研单位根本不愁。“这是一次革命!”枭龙总设计师杨伟说,“革命”只花了4年时间。
2001年2月,枭龙战机经过艰难谈判,终于迎来研制计划的正式确认,用户方明确要求研制进程“提速”,对首飞时间的要求近乎苛刻:两年半。
拿到谈判合同,杨伟感觉脚步很轻盈,轻盈的是马拉松谈判终于结束,但心却骤然绷紧———虽然611所有技术、人才储备优势,但两年半时间研制一架战机,简直是神话!回到所里,整整一夜,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冥思苦想,直到一套完整的计划出炉。
因为,这份合同签得太难太苦,国际承诺白纸黑字。
有争议的歼十战机双座型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一直悬而未决的枭龙研制计划一经确定便猛然“提速”,两年半啊,没有一点缓冲余地,并且与重点型号的设计定型、重点型号双座机的发图撞在了一起,节点高度并行交叉。
当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条件反射地跳了出来:“不可能!”高级工程师江淳也随声附和,凭经验判断,她断言,半年要走完两三年的路,除非不吃不睡。
枭龙急需打入国际市场,双座急需装备部队,两个型号对节点的要求都毫无余地。尤其是枭龙,若不能按时交付就等于白干,前功尽弃不说,还将影响到国际信誉。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经理刘高倬在枭龙研制动员会上号召“为国家的荣誉而战”,时任611所所长李文正和枭龙总设计师杨伟向全所发出了誓保两型号发图节点总动员。实际上,此时所有关于枭龙战机的后限已被“掐死”。
动员会下来,48岁的顾伟神情凝重,走出大门,他一屁股坐在街边的石凳上。整整一个下午,飞机在他的脑子里飞来飞去,巨大的轰鸣声在头顶盘旋。这个1982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一转眼就和611所生死与共24年,与飞机结了一世情缘。
此后,顾伟就把自己交给了一项使命,交给了一架战机。每天,他总是深更半夜回到家里,孩子以为父亲老出差,早已习以为常,家不像家,家成了仅仅是累昏了便能倒头就睡的一张炕。老婆戏言中溢满疼爱:“你就搬到办公室去住吧,这里都快成你的旅店了。”上千名设计人员,就这样“不知秦汉,无论魏晋”地生活、工作在实验室,长达500多个日日夜夜。
从技术冻结状态到枭龙01架飞机首飞,23个月;从01架首飞到03架首飞,9个月———直到今天,顾伟还常常翻开自己的工作日志,甜美回忆着一连串的“枭龙速度”、“枭龙模式”。他说,这是一个团队血汗和生命的结晶。
“奇迹还在不断的创造中,从03到04架,枭龙战机将首次与国际对接,直至发展成一个家族,一个系列,从而冲击更为广泛的国际市场。”顾伟自信地说。
几万个零部件全由“中国造”
“我终于知道了大熊猫有多可爱!”2006年2月23日,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参观后高兴地说。当然还有更让他兴奋的,就是瞧见了“破壳而出”的枭龙战机。
与穆沙拉夫的好心情一脉相承,中国先进战机走向世界的历史页面,从此翻开。由过去引进技术,到今天整体出口技术,这个“第一次”跨越了好几代人。
航电系统,曾经是与巴方谈判的核心分歧点所在。
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在成飞所参观
1999年与巴方签定合同后,枭龙战机便紧张地进入实质性研制步骤。但飞机有了,飞机上最为关键的航电设备却引发了分歧。巴方曾提出使用西方先进的航电系统,中方极力推荐国产航电设备。双方就此僵持不下,直到2001年才达成“折中”意见:飞机研制分步走,先用简单航电让飞机上天。于是就有了01架、02架、03架、04架的“分步战略”。
在巴方代表长达1年多的中国之行考察中,中国的武器、航电技术的突飞猛进,打消了巴方之前的怀疑。2004年,巴方代表在航电系统签约仪式上承认“中国的技术是一流的”。即将首飞的04架,就安装了这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航电系统。
而就在5年多以前,枭龙项目全面启动时,航电系统却是总设计师杨伟的一块“心病”。当时,中国的航电研制水平还相对比较落后,而西方国家对中国严密封锁,所以只有两条路摆在杨伟们面前:要么自主发展,要么停滞不前。
对于杨伟来说,去掉自己的“心病”,就是去掉中国战机走向世界的“心病”。
“中国的飞机设计研究单位能行!我们就是要让国产飞机的每个零件都成为‘中国造’。”成志明说,当时的611所,大家都铆足了劲。2004年2月,专门为枭龙设置的国内最先进的航电系统综合试验室,在611所悄然挂牌。2年后,能与国际最先进水平相媲美的航电系统研制成功,曾经的“心病”现在成了杨伟的骄傲。
更让杨伟骄傲的是,战机上的几万个零部件全贴着“中国造”,并且飞向了国际市场。今年将向国外用户交付一批枭龙飞机,实现飞机的整机技术出口,未来还将进行飞机生产线的出口。
那么,枭龙的市场潜质到底有多大?成飞公司的帅朝林认为,国际上军机市场不完全是钱的事情,还受到包括政治等因素影响。与国际同档次飞机相比,枭龙的性价比很高,市场优势就在这里。据记者了解,枭龙战机的第一用户为国外用户,第二用户为国内用户,其批量生产已引起一些国家的高度关注。
很多人预言,枭龙的国际市场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