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萨克·斯特恩: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
Isaac Stern: Un du plus grand Violinists au 20ème siècle
Isaac Stern: Uno del Violinists più grande nel ventesimo secolo
Isaac Stern: One of the Greatest Violinists in 20th Century
编者: 今日雨果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399年
艾萨克·斯特恩: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
艾萨克·斯特恩[1]
1979年与加拿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演出时的留影
(此照片由Lois Siegel [2]摄影,反映出斯特恩先生特有的神采。谢谢)
斯特恩先生1979年时说:“我这次去中国旅行,原本不是为了举行演奏会,只是为了去看看那里的人民,看看中国。。。”
担任指挥的是中央乐团的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先生
(选自记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3],以下均同)
斯特恩先生说:“我有个小秘密。。。”,1979年
斯特恩先生演奏圣桑的乐曲,1979年
斯特恩先生演奏克莱斯勒的乐曲“美丽的罗丝玛琳”,1979年
年旬79岁的斯特恩先生於2000年重访中国,
再次演奏克莱斯勒的乐曲“美丽的罗丝玛琳”,
担任指挥的是他的儿子大卫·斯特恩先生
斯特恩先生在中国的演讲:“音乐究竟是关于什么?。。。”
...
…
...
后记
Post-scriptum
Poscritto
Postscript
小雨无意地在文学城“音乐快递”坛上转载了“Classic CD杂志评出的二十世纪100位最伟大演奏家”一文[4]。
网友“闲云孤鹤”问:“没一个中国的?”
小雨傻了(这只鹤的眼睛是很尖滴),答:“我也纳闷着那:是中西文化交流太少?还是评比标准问题?”
网友“cat01” 说:
“是啊,
欧洲的演奏家是人才济济地,
北美洲,亚洲土生土长的演奏家是屈指可数地,
南美洲,大洋洲,非洲的演奏家是寥寥无几地。
(南极洲不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还是其它原因?”
小雨笑了(这只猫是很逗滴),答:
“谢谢您的总结,使我想起了关于斯特恩先生的一些事[5]。。。
我第一次了解艾萨克·斯特恩先生,那是在出国前N年,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已是深夜,尚未能眠,聆听他演奏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号的一张CD,尤其是第二乐章的华彩乐段,浮想联翩。。。从此,这张CD伴随着小雨浪迹天涯,每次搬家,绝不放弃。。。
这里转载一段视频,是斯特恩先生在1980年演奏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号的第二乐章,由著名指挥家阿巴多先生指挥。您得闭上眼睛倾听,想象贝多芬先生是在如何艰难困苦的景况下,又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下作这曲的。。。
后来,曾经观看过斯特恩先生(1920-2001)1979年及2000年两次访华传播音乐真谛的奥斯卡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8],为他的激情(法语passion,意大利语passione,英语passion)和热诚(法语enthousiasme,意大利语entusiasmo,英语enthusiasm)而感动。。。
这里转载一段视频,是记录片中提到的斯特恩先生演奏的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K.216,作品第3号的第一乐章。
还看过一个记录片,忘记片名了(今天查到了,是《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的生活艺术》[6] )该片记录了艾萨克·斯特恩先生的身世。片中有一段情景令人潸然泪下,由于犹太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苦难,他心中一直有个结,所以一直到晚年才首次访问德国,并参观了那儿的The Holocaust(猶太人大屠殺纪念馆)[7]。。。”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您又怎么想呢?由您自己去思索,去寻找出来的答案才格外珍贵。。。
参考文献
Référence
Riferimento
Reference
[1]
艾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en.wikipedia.org/wiki/Isaac_Stern
[2]
摄影师Lois Siegel的作品
http://www.siegelproductions.ca/
“一位小提琴家的成长历程”
http://www.siegelproductions.ca/calvinsieb/montreal.htm
[3]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From Mao to Mozart:Isaac Stern in China)
http://lib.verycd.com/2005/10/03/0000067592.html
[4]
Classic CD杂志评出的二十世纪100位最伟大的演奏家
http://club.yule.sohu.com/read_elite.php?b=classical_music&a=2015276
[5]
Violin Virtuoso Isaac Stern
艾萨克·斯特恩的故事
http://www.for68.com/new/2006/7/wu00147132760020-0.htm
[6]
IsaacStern: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的生活艺术
http://mv.cns.vicdir.com/movie-391-0-isaac-stern-life-virtuoso.htm
[7]
猶太人大屠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zh.wikipedia.org/wiki/猶太人大屠殺
[8]
“我们能学会西方古典音乐吗─奥斯卡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赏”
来源: (ZT)by杨维中于 05-06-13 19:51:28
音乐家,并不是一种职业,也不是一件工作,更不可以是偶而为之,那是你的生命,是你深信不疑的奉献,因此你要先相信这种热诚奉献,随后人们也才会跟着相信你的热诚。
- 艾萨克·斯特恩
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影片”的欣赏对象将是:希望叩开西方古典音乐之门的人,正在音乐学院学习深造的青年学生,自以为很懂得音乐的音响发烧友,希望自己下一代在音乐方面有所造诣的家长们,以及所有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们
以《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这样的标题来命名,使得该影片似乎具有了某种政治上的含义。本片由《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音乐的交会每20年后重回中国》、《来自上海的绅士》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为本片主题,第二部分则可视为是主题的续集。由于前两个部分的拍摄时间前后相隔了整整二十年,因此尤其显得弥足珍贵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01年9月22日,素有“小提琴教父”之称的艾萨克·斯特恩(lssac Stern),因心脏衰竭在美国纽约康乃尔医学中心去世,享年81岁。这位曾经拯救卡内基音乐厅免遭拆除厄运的音乐大师,一生对于培养提拔乐坛年青新秀不遗余力,他也是我国青年大提琴家马友友、王健及着名小提琴家帕尔曼与祖克曼等人的启蒙恩师。东西方冷战时期,他率先尝试破冰之旅推动中美两国之间的艺术交流,从而享有“美国音乐大使”之称。)
《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记录了刚刚结束十年动乱的中国音乐界真实状况。1979年6月,斯特恩受中国外交部及美国驻华大使邀请出访中国大陆,此举使他有幸成为文化大革命后第一位进入中国的西方音乐家。在为期三个星期以琴会友的访问中,由他所举行的音乐会及专场讲座和在各地的参观行程被摄制成完整的纪录片。其间,影片真实再现了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师生渴望获得西方古典音乐艺术真谛的情景。尤其是在斯特恩的指导下,中国的小小音乐家们如王健(大提琴)、徐惟聆(小提琴)钱舟(小提琴)、黄英荷(小提琴)、潘淳(钢琴)等,他们在未成名之前稚气十足的神态以及对音乐执着追求的求知欲望,非常感人至深
影片中还记录有彭修文指挥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演奏,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与斯特恩首次合作排练《莫扎特协奏曲》以及在上海受到宋庆令欢迎接见等珍贵镜头。其间还插有一段斯特恩和李德伦谈话的花絮,内容是对莫扎特音乐的探讨,从两人不同的见解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在历经多年的政治意识形态桎梏禁锢后,所遗留下来的明显痕迹─
李德伦:“我个人认为,莫扎特生活的年代正是欧洲从封建时代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时期,资本主义已经形成萌芽状态。莫扎特至所以被视为伟大的音乐家,是在于他是从封建主义解脱出来的,然后进入了资本主义这个新的社会进程。我认为莫扎特因为封建社会而富有──”)
斯特恩:“是这样的吗?我似乎并不太认同。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见解,但我并不以为莫扎特的天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或经济发展会有什么某种特别的必然关系──。”)
本片中,斯特恩对中国人诠释西方音乐存在的认识肤浅及小提琴演奏时习惯性错误作出了纠正。在中央乐团、中乐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他的即兴示范往往令中国的音乐才子们茅塞顿开而受益非浅。同时,他对音乐学院学生忽视音乐的内在情感而单纯追求演奏技巧的作法提出了批评。斯特恩发现,中国学生在演奏贝多芬和莫扎持的作品时,大多往往并不了解音乐在表达些什么而只是将旋律音符简单地演奏出来了而已。大部分学生只是渴想学习难度大的乐曲并一味追求快速及大音量,每个人都热衷于演奏复杂快速的旋律以显示自己的才华。)
斯特恩还认为,中国培养音乐人才的学校里民族音乐和器乐演奏的培养很出色,西洋乐器中8每11岁的年幼学生基础也都很不错,但是17每21岁这一年令段的学生却出现断层问题(主要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并强调“音乐的本质将更胜于技巧的表现,所以仅仅注重技巧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善于表达作曲家内心的感情色彩,以至于每一个音符都要注入生命的活力,就好像你是在用小提琴向别人娓娓倾述一样……”)
斯特恩对于正确学习小提琴演奏的阐述,语言形象生动和富于诱导性,如“对我来说,小提琴就是身体的一部分,就像是另一只胳膊一样!运弓的动作要连贯而且要用到全身,就像人们在随手扔东西和打乒兵球时的动作一样。”“要知道音乐是什么?乐器在这里并不是最主要的,换句话说它只是一个手段,我们不是用音乐演奏小提琴,而是用小提琴来演奏音乐。”“音乐的旋律是用小提琴唱出来的!”“音乐不仅仅只是黑与白而是各种色彩的,有些甚至是连画家都调不出来的颜色!”“你演奏时,就想像着是在用音乐跳舞吧!”“你一定要注意聆听,然后思考如何将它们表现出来,先要用脑袋去想,尔后再从小提琴里唱出来……”这些充满哲理性的精辟论述,对于东方人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
《音乐的交会──20年后重回中国》一集中,记录了斯特恩二十年后再次来到中国访问的情景。此行之目的是斯特恩自以为有责任使命为下一个世纪发掘音乐人才,他同时也很想看一看过去曾经指导过的学生们现在所获得的事业成就)
本集影片中,几位当年受到过斯特恩先生淳淳教诲的青年人都已经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确立了应有的地位,他们是:王健每着名大提琴演奏家;潘淳每北京音乐学院教授;徐惟聆每香港爱乐乐团小提琴演奏家;黄英荷每小提琴演奏家。几位音乐新秀此次会聚一堂追忆对斯特恩的个人印象和感受,以及对他们在音乐事业奋斗所产生的动力和深远影响
令人感概万千的是,李德伦这次是坐在轮椅上与斯特恩先生再次重逢,二十年前他们相互之间都对对方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老朋友一见如故,李德伦不顾年事已高欣然与斯特恩再度共同合作演奏了《莫扎特协奏曲》。斯特恩再次重返中央音乐学院故地并对新一代年轻学生作辅导示范讲课,他所即兴发表的激情洋溢讲活再次激起了中国学子们的热血沸腾每“如果我有吹毛求疵的地方,那也是为了你们分享我的信仰和我对音乐及年青人永远的期望!”;“我期望在音乐和年青人的世界中是更美好的,如果你们也有这样的想法,那将是我莫大的快乐!”;“室内乐的演奏,乐手要像大仲马笔下的《三个火枪手》一样,要有一种刀出鞘的感觉……”“你们有女朋友吗?那么现在当你演奏这段音乐时,就像是要告诉你女朋友一件特别的事一样,也就是说我想从你们的演奏中聆听到感情的抒发,要能够听到激情……我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融入,我要听到你们与音乐发生关系,每一个音符都是你的生命……
本集在摄制上由于大量采用了交替回顾的对比手法,如当年斯特恩首次与中央乐团排练《莫扎特协奏曲》及现场指导解说台词,王健、潘淳、徐惟聆当年的个人演奏等,因而具有很强烈的视觉艺术感染力。其间,李德伦还就二十年前与斯特恩探讨过莫扎特音乐一事作了深刻的反思,影片通过再现历史镜头的倒述手法显示了一个中国艺术家崇尚艺术真理和尊重客观事实的博大胸怀。他对斯特恩先生坦陈:“我那个时候讲什么话,都得要考虑到政治立场啊!是不是?但我所说的话和我个人内心的信仰是不相同的。当然,我的观点也不全都是错误的,但我显然只站在了一个角度看问题,现在回过头再来看,应该说莫扎特是真正的音乐天才!”)
《来自上海的绅士》,本集根据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谭抒真先生的叙述而制成,影片展示了他从十岁以前在德国租界学习音乐,后独自来到上海加入外国交响乐团,再经历抗日战争、国共战争、文化大革命,乃至于到现在高龄九十余岁,小提琴对他生命中每一阶段的影响。这是一段以中国人的视角观点,来看西方音乐在近代中国发展史的真实写照。)
纵观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我们不仅从中感悟到了东西方音乐家们的灿烂交会,也见证了中国从封闭迈向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点,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西方人的独特眼光观察到中国人民的文化底蕴与无穷生命力。对于西方人和逐渐远离旧时代的中国人来说,该影片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与心灵的震撼将是刻骨铭心和永恒的,人们将世世代代以此反思文化的昔路与前瞻,因此这部影片将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加显现出弥足珍贵。)
(选自“万维网")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music&MsgID=104353
初稿: 2007年9月30 日
二稿 : 2007年10月6日
三稿 : 最新稿:始终登载于小雨的博客上,请点击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709&postID=43863
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若无注明,所有照片及视频均为作者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