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Investment World

出于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和个人研究,为各位广大通过投资使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的华人提供一些资本市场投资建议。
正文

谈谈股票投资和分析(1)

(2006-08-13 00:10:53) 下一个
1。投资和投机

  这恐怕是中国股市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每个人心中都对投资还是投机有自己的看法。而更多时候,它们似乎是作为一对矛盾出现,也就是说,似乎投资市场不能投机,投机市场无法投资,是不是这样呢?
  从定义上,投资是一种长期的稳健的赢利模式,它所依赖的核心是价值发现,需要的是投资者良好的基本面分析能力。投机则多为短期行为,所参照的更多是金融行为学和技术分析的一些因素,比如投资心理,预期,技术指标等。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广为流传的所谓小道消息,内部消息,做庄等并不属于投机范畴,而是违规违法行为,属于需要监管和杜绝的黑色地带。成熟资本国家的证券法规都有这么一条:上市公司的任何实质性消息在公开媒体上披露前不得私自透露,否则将涉嫌金融犯罪被司法调查。相信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金融资本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这些先进的法规会逐步得到采用。
  回到中国股市的论题上来,很多人说,中国股市是投机市,所以必须投机。对此,我同意上半句话的判断,但是对下半句话持保留意见。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逻辑判断,中国股市的性质是谁决定的,显而易见,是国家政府和各大投资机构。那么为什么他们会把中国股市做成一个投机市,答案也很简单,因为这种模式下,他们的利益可以最大化。如果,我们姑且把这个股市看作一个零和游戏,那么如果他们的利益最大化,那么必然推论就是剩下的投资者的利益就是最小化,因此说,参与投机,用投机思路参与中国股市,对于中小股民来说,其收益是最差的。所以,我的看法是,对于小股民来说,纯投机是绝对要不得的,正因为我们中国是个投机市。
  那么,不高纯投机我们搞什么?当然是投资,至少是要有投资的理念。所谓投资,就要求我们对将来买入的股票至少有个大概的了解,其中的渠道有以下一些。最基本的是f10,特别是对公司的主营业务和主要财务指标(毛利率,净利润率,财务杠杆等,具体怎么分析以后具体说)有所了解。然后就是公司的年报办年报,具体看什么?我认为最主要的是管理层对于业绩表现的解释部分,比如为什么成本会提高,为什么利润会大跌等等,当然管理层的解释未必是最真实的,但是作为一个有头脑的投资者,通过几年该公司的年报中管理层的解释,可以明显看出公司的业绩表现是否一贯,有持续性,以及管理层现在的解释是否合理。再次,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参考机构对该股票的分析报告,看分析报告不是叫你按着机构给的价格买,而是看机构给出的意见是否有合理的成分。最后,如果有条件的话,要学习一点基本的西方宏观经济学,懂得什么叫经济周期,在每个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中,哪种行业最有可能受益,如何解读各种经济指标,这对行业选股往往很有帮助。
  接着,我们再次回到了对于投机的判断上。是否投机就一点价值都没有了呢?答案还是否定的。在选择买入卖出的时机上,一些投机因素还是要考虑的,比如技术走势,量能等等。
  总结一下,也就是说,对于小股民来说,买卖哪支股票必须基于自己的价值分析和判断,但是在决定具体的买卖点可以用一些投机的方法。具体的持股时间,以中期为佳,也就是2-8周。
4。政策市之误

  很多刚进股市的中国新股民都知道这么一句话:“中国股市是个政策市”。这句话对不对呢?我的认为:大谬似真而已。
  中国股市并不是一个政策市,虽然似乎每次涨跌的都是拿某个政策为托词,但是实质并不是这样。真正的政策市,反而是美国这样的成熟股市,因为人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更灵活更有效,而且是自由市场经济,政策的出台能够很快的反映到股市中来,比如美联储如果今天宣布停止加息,明天美国股市必然大涨。但是在中国就未必,中国的政策传导机制是滞后的,低效的。非但股市如此,其他经济实体,楼市等都是这样,往往一般的政策根本起不到作用,最后只能逼着国家强行的截断资金流,来个硬着陆,人为的导致市场的风险。
  回到中国股市,对此的典型表现就是当股市出现过热的时候,政府出台一些温和的限制政策,但是股市会置若罔闻,根本调控不下来,而一旦政府出狠招,股市出现大跌,而且是制止不住地跌势。无论暴涨暴跌,都是政策制定者不希望看到的,但是实际上,中国就是一个喜欢暴涨暴跌的股市,这和管理者的目标正好相反,怎么能说这么一个股市是政策市呢?
  其实,所谓市场上流传的政策,更多的时候是机构用来鼓动或者吓止中小股民的道具。而当所有中小股民都深信政策是不可知,有黑幕,有背景的时候,自然也就会跟着这些消息来操作,从而坠入机构的圈套。
  实际上,所谓的政策,大多数都是没有实际价值的,唯一有价值的是对资金流控制的政策,比如利率,准备金率,场外新资金入市限制办法等。更直观的,大家可以参考中国的M2货币投放数据,其与股市大盘走势的正相关系数极高。

 
5。有效市场和无效市场

所谓有效市场,也就是资产价格是其价值及时准确的反映。而无效市场则反之。当然,完全符合理论定义的有效市场是几乎不存在的,所以一般我们市场归类为:强有效市场,半强有效市场和无效市场。当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熟股市的主板市场,都被证明基本属于强有效市场。我认为成为强有效市场的因素主要有这样几个:1,机构的比重大并且最好有做市商制度。2,可以做空,3,有较好的监管制度。(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做市商制度,这是一种不同与我国的市场交易制度,我国的股市交易,是由买卖双方报价,系统撮合成交的。而做市商制度,最简单形象的类比就是银行柜台的外汇交易制度,银行掌握着各种货币,然后报出一个买入价和卖出价,银行赚取的是其中的价差,做市商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一般是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他们掌握较多的股票储备,市场投资者可以按照做市商的买卖价成交。假如买入踊跃,做市商会同时相应的提高买入卖出价格,反之亦然。但是由于做市商有大量的股票动态储备,所以像国内市场这样一笔大买盘就可以封涨停的情况非常少见。纳斯达克就是采用这种交易制度。)
  回到中国市场来看,这些条件中国还不怎么具备,所以我认为,在2245点之前的中国股市,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个无效市场。而2245之后的下跌,即是价值回归,也是市场有效性建设的一种内在需求。因为无效市场积累的金融风险,终有一天要释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如同1930年代那样的金融危机,所以建设市场有效性还是非常必需的。随着近年来机构的规模和比重增加,中国市场的有效性再不断增加,但是仍旧属于一个弱有效性市场。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市场上任何的股市,都是从无效向有效进化的,几乎没有反向的,中国也不能例外,特别是当中国加入全球化的行列(这一点是无法避免的,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很高了),金融市场管制的放松,以及可以预期未来做空制度的出台,都会进一步加强市场的有效性,同样,价值投资分析的作用也会随着市场有效性的增强而增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