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对天朝盛事----大唐的思考:友谊与恩

(2007-01-17 16:27:30) 下一个



真挚深情的友谊



 
大量唐诗都是表达相互惜别之情的,仅诗题中带“送”字的,就占《全唐诗》 42863 首作品中 4681 首。下边就是最杰出的一个例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最后一句是语出《诗经》“萧萧马鸣”(车攻);“班马”乃离群之马。青山白水夕阳下,征马长鸣独自行,这是李白写得极美的一篇短诗,甚至很多外文的中国诗集也要选上它。在唱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大约也喝了不少的酒,但他却没有像往常酒后那样狂呼高喊,而是满脸滚着泪珠,吟着一首如同草原牧人那样的悠长曲调——好让他的诗歌一直飘着,飘得很高、很远,一直跟得上友人在地平线上渐渐消失的身影。

李白的诗是单纯写情谊。但其他唐人在送别时还有很多的话要讲,或者把准备好了的赠别辞一股脑写到诗里。那些都是心里装着大事的人讨论的话题,比如“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鲍溶·壮士行),“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等等。如果论英雄气势,最感人的送别诗,还有王维的这首:
 
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今思霍冠军。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送张判官赴河西)

在饯别宴会上,诗人站起身举杯高唱,以华夏民族古代英雄(霍去病和张飞)的事迹鼓励即将独自上路、奔赴边关的友人,同时也将自己的满腔报国赤诚宣泄一尽。
王维的诗与李白的诗,正好反映了唐人友谊的两个重要侧面:一面是君子之间的心领神会,另一面是英雄之间的志同道合。


知恩图报 忠诚仁义


在读唐诗的时候,人们就能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从一本不大流行的选本中,或某人的全集里(现在从互联网上有时也不难做到),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平时已不大容易看到的东西,一些普通人在普通事里表现出来的并不普通的精神。比如说知恩图报,对于惯于按照官场和漫无规矩的市场潜规则生活的现代人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如同痴人说梦一个概念,但却着实被那时的人们“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了。

比如说一位远不是那么大名鼎鼎的唐朝人,叫戎昱的,留下来的一首远不是那么众人皆知的诗歌: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上湖南崔中丞)

诗中的“卧龙”,本来指的是尚未出山之时的诸葛亮。这里的意思,是说尽管我不过是个落拓书生,受尽世人白眼,却承蒙您如同刘备对诸葛亮那样的礼遇和厚待。然后接下来的两句,是作为他的回应:“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满腔忠义真是掷地有声。

从戎昱留下的作品里,人们还能读到“过因谗后重,恩合死前酬”(再赴桂州先寄李大夫);“君恩空自感,乡思梦先知”(桂州岁暮);“无涯忧国泪,无日不沾襟”(辰州建中四年多怀)等等诗句。这些作品一般唐诗选本不选(大概编者认为是宣扬的旧思想),却能反映出当时人的精神世界:他们都是普通人,但好像要比现在的普通人更有些血性:他们帮助别人,不计报酬;得到恩惠,便永志不忘。
 
即使你随便翻一翻《全唐诗》,时不时都会看到他们如此这般的相互赠言。这时的你不妨放下书本,想一想在现实世界中,是否曾听到有人向你讲过如此热忱的言语?如果有,那么你又是否把那些话铭在了刻心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