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博客

昙花一现又如何,至少曾如此灿烂!
正文

转三篇关于Freud的文章

(2006-10-01 02:52:40) 下一个
近日,贴了自己的一个梦,因此有热心人来分析,用的都是Freud的理论,却都没有把话说透,感觉是隔靴搔痒,虽然没打算去把Freud的原著看一遍,至少也想知道点皮毛。

昨日在博客首页闲逛,先是看到托尼福的《也谈弗洛伊德――释梦、乱伦与人性三元论》,从他的文中引出了金笔的《你想要就大胆地说出来 --- 简介弗洛伊特的心理分析法》,今晚,又无意中看到了小米粥的《无知才能无畏――谈论弗洛伊德者慎入》,然后把第三篇也转过来后,仔细一看,居然是因前两篇而引发的,呵呵,也算是无心插柳了。

知道得越多,就越发地觉得自己无知,真的不得不感叹这人呀,穷一辈子,还是有太多的东西没来得及去学,没来得及去知道。

除了自己的专业,那是不得已,爱学也得学,不爱学也得学。其他的一切都喜欢随心随意,刻意地去找去学,我不大愿意,象这么的,无意中看到,收了来,我倒是十分仔细地去看的。



你想要就大胆地说出来 --- 简介弗洛伊特的心理分析法

BY:金笔

在上一个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世界上出了两个科学伟人。一个是举世闻名的现代物理学的鼻祖爱因思坦,另一个则是并不那么有名,但却也是现代心理学鼻祖的弗洛伊特(Sigmund Freud)。

爱因思坦以"能量守恒"和"相对论"等理论对高能物理,航天航空,以及当代的以信息传媒为主体的高科技(IT)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说,他改变了我们每一天的生活。

弗洛伊特的重要著作《三篇关于性的论文》(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发表在一九零五年,距今正好一百年。而他的另一个重要著作《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也在其后发表。弗洛伊特对现代人类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公共关系学,广告产业等都是在其影响下的产品产业。别的不说,单就他的这些著作被稍后的纳粹德国列为必读作品,我们从中就可以看出他的理论对人类的重要性了。

下面,笔者试着对弗洛伊特的理论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在弗洛伊特以前,心理学家们一般认为人是一个理性的动物,而非理性状况的出现仅止于在病态的状况下。那些心理学家们认为,如果你对一个人说理,只要你准备得充分,论据十足,你就一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看法。而弗洛伊特则认为,人是一个非理性的动物。虽然理性在无时不刻的约束着我们,但我们还是不断的挣扎在理性和非理性的斗争的旋涡中。在人的潜意识里,人类的本能(instinct),欲望(desire)等非理性的意识是会暴露无遗的。

弗洛伊特认为人类的理性意识是在其在成长过程中,在不断的接受外界的各种教育和训练下,逐步建立起来的。而非理性的,潜意识却是代表着人的本能和欲望。虽然非理性的潜意识在常态下是不断的被压抑着的,但也很深刻地影响著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行为。在弗洛伊特的眼中,性欲(sex),侵占和占有欲(aggression),安全感(security),怀旧和守旧(self-preservation)是人的理性意识和非理性意识的四个挣扎的重点。所以,在这四个方面,人类的本能和欲望是最容易暴露出来的。

更进一步的说,在弗洛伊特的理论下,你心里到底想要什么,决不是听你嘴上说的。而是要看你的行动,听你的语言,在通过与你深入的交谈后,心理学家才会知道你心里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他们认为,在常态下,对一般人而言,一个人心底里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其实他或她自己并不一定很清楚的知道。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心理学家们常常使用"诱导入眠法" (Hypnosis) 和病人沟通。

经过弗洛伊特以后的这一百年来的实践,今天的心理学家们已将他的理论更进一步的发挥得淋漓尽致。现代心理学家们认为,与其用说理的方式去说服一个人,让他或她接受你的观点,不如用诱导和刺激(stimulation)的方式,使他或她将其欲望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将一个人从沉重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才能将其内心的痛苦释放和消除。

笔者认为,一个人对自己的本能和欲望压抑得越强越久,他或她内心中的挣扎也就会越激烈,这个人的痛苦也就越深重。而一旦释放出来时,其爆发的力量也就越强烈,对自己和对别人造成的杀伤力也就会越大。所以,千万不要过分的压抑自己的那种属于本能和欲望的东西。




也谈弗洛伊德――释梦、乱伦与人性三元论

BY:托尼福

刚读了“金笔”兄关于弗洛伊德的文章,忍不住也来聊几句。

中学的时候曾经在某杂志上零零星星读到有关弗洛伊德(Sigmun Freud,又译弗洛依德)释梦的文章,觉得非常生涩难懂,直到大学里接触了他的人性三元论,才豁然开朗,以前释梦的疑惑也就迎刃而解了。

弗洛伊德,同马克思、爱因斯坦并列为人类近代史上的心理、社会、自然科学的学术泰斗,巧合的是三人同是日耳曼国家中的犹太人。而在对西方人思维方式方面,弗氏的影响力是后二人无法比肩的。毫不夸张的讲,白人的脑子三分之一是被弗洛伊德占据的(另外的三分之二是文艺复兴和世界大战,尤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弗洛伊德之于西方人的思维有如孔孟之于中国文化,但这并不说明弗洛伊德学说自始即受西人的接受和欢迎,恰恰相反的是,他的学说在当时的西方亦被斥为大逆,此一现象一如马克思和爱因斯坦学说的最初遭遇,与东方先哲孔子生前郁郁不得志也有的一比。

这使我想起爱因斯坦的一则故事,有人对他说,有一百位科学家说你的相对论是错误的。爱因斯坦博士从容的回答到:为什么要一百个,只要能证明我错了,一个就够了。从另一个角度讲,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反对,本身就说明其影响力了。当我们激烈地反对一个人,不知不觉中已被他所左右了。由此想来,对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来说,毛泽东在我们心里投下的影子远远大于孔子,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看看如今人们对他的评论,爱的人、恨的人都是充满了少有的激情,这种激情恐怕是两千年前的秦始皇都无法享受到的。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是人类千年难解的难题,孔子和荀子就有着不同的解读。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据我所知并没有给过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是笼统的指出主张人性本恶的人至少比主张人性本善的人更加深刻。而弗洛伊德的人性三元论则把这个看似对立的问题统一了起来。

呱呱落地的婴儿,之所以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因为恐惧。当他分清了自我和外界的区别时,第一个能给他安全感的就是母亲。母爱的伟大正应着婴儿与生俱来的自私,这种人类最原始的私欲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id”。这种和父亲争夺母亲的冲动理所当然被视为乱伦,由此弗氏理论也被当时的社会归为邪说。

父亲的出现使得婴儿须索无度的原始私欲最初遭到了制约,这个威严的角色就是弗洛伊德所称的“superego”。但弗氏的这个理论用在女婴上就有些解释不通,也算是一个最大的缺陷吧。

当一个人知书达理之后,自然而然的就又产生了人性中的第三个特质,那就是ego了。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一个人平衡心理的表现正是以上三个特质斗争的结果,一如物理中分力和合力的理论。

用一个心理学中经常用到的形象比方:ego 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温文尔雅的绅士,恬淡自得的在楼上书房中读书,id 则是个要冲上楼去无理取闹的蛮横之徒,superego 则是把住楼梯口的忠实侍卫。

这套人性三元论被广泛运用于犯罪心理学上:受教育的人之所以能抵挡住犯罪诱惑,是由于所谓的理智分析后的决定,也就是ego的功劳。没有受过教育但是有着良好家教的人同样也能抵挡犯罪的诱惑,那就是superego (严父)的功劳。也就是说虽然他不懂why,但是他懂得 what。这个what 就是小时候他做错事时挨父母打的经历。就是后来每次在犯错误前脑子里都会产生的原始的“条件反射”:犯错等于挨打。照此逻辑就不难得出另一个结论,那就是一个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到很薄弱的人就易于走上犯罪的道路,换句话说,当受到诱惑的时候,他的ego 和 superego 都不足以抗衡他的 id。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男人比女人更身负道德责任,缘于所谓的男人潜在的“阉割焦虑症”,换言之,男人比女人更俱于“严父”的“阉割”震慑。

正常人的id 到底有多强呢?或许应该说正常人到底还有没有id 呢?在物理中,证明分力存在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它所有的分力都撤走。同理,要看清id 的本来面目,就要等 ego 和superego都不在的时候,而这个时候就是弗洛伊德指出的入睡的时候。那时正是潜意识(id)复原的时候。也就是弗洛伊德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理论之基础,好比物理中的合力与分力的理论:人在日间的举止只是id、ego与superego 三者合力之结果,若要还原人之本性(id),最好的办法就是撤去其它两个分力,也就是睡梦中。所以“正人君子”们往往会被自己的离经怪诞的梦景所吓坏。

在明了了弗洛伊德的人性三元论后,再看他的“释梦”,自然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了。当然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至今仍被很多人视为异端,因为弗洛伊德坚持梦的一切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力比多”(libido),倘若翻成现代英语,就是 sex drive。

以后如果有空再聊吧――已经半夜十二点了,我也该“入梦”去了。



无知才能无畏――谈论弗洛伊德者慎入


BY
小米粥

弗洛伊德这个人真的是非常有趣。 

《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出版九年后在德国再版时,弗洛伊德抱怨说九年间他的新的理论无人问津。他说,如果科学领域也允许报复的话,那么作为报复,对于这九年里出现的相关文献,我也不理! 呵呵,是不是有点象是今天的网络写手:不给老子捧场,俺也不给你增加点击。

面对若干完全没有读懂或是充满了误解的评论者,弗洛伊德的建议是,再去看一遍他的书,或者干脆说:看一遍他的书! 

很多时候,关于弗洛伊德理论的讨论让弗洛伊德本人完全没有办法回应,因为讨论的内容完全不是他的理论。  

这个问题,直到今天还是最大的问题。  

首先要区分的,是心理学和心理分析学。  

心理学属行为科学,包括很多不同的方向和多如牛毛的小方向,譬如我所在的学校就有认知(cognition),发展(developmental),神经(neuro-behavior),临床(clinical),社会人格(social personality)。总的来说是实验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在生物神经社会文化心理等等方面的原因,其中很多分支的方法更接近hard science。后来出现的所谓犯罪心理学,应当是从社会人格衍生出来,但我的感觉实际操作上更偏向于社会学而不是心理学。  

从广义上讲,心理分析属于临床心理学的一种。但是我更倾向于后来拉康(Jacques Lacan)的理解,尽管弗洛伊德本人也声称他是一个心理学家,尽管今天的心理学界把弗洛伊德作为临床心理学中的psychodynamics的鼻祖,但我总觉得因为无论是研究的对象还是研究的方法,心理分析和心理学或是心理学中的的psychodynamics有着根本的不同,虽然都沾“心理”的边儿,其实是两个不同领域。 

心理分析有作为临床的心理分析和作为哲学的心理分析,后者对于结构主义的发展至关重要。无论对于哪一种,弗洛伊德最重要的发现,是潜意识(the unconscious)的存在。它所探索的不是梦境的内容,而是梦这种形式。注意弗洛伊德所用的词不是梦(dream),而是梦的机制(dreamwork),这一点非常关键,需要仔细地说明。  

在弗洛伊德的分析中,梦的结构是三重的:梦的内容(manifest dream text),梦所反映的潜在(不是潜意识)的思想(the latent dream thought),和潜意识中的欲望(the unconscious desire) 如果我们从梦境所反映出来的想法来理解梦的秘密,结果一定是相当失望,因为这些都太“正常”了,最多是因为社会心理的因素而让人不爽而已,所谓白天被“压抑”的想法,完全是意识层面的东西。把梦归结为被压抑的想法的反映,虽然没有错,但是等于什么都没说。  

梦所反映的想法是从属于潜意识的,但是,这种从属关系不是直接的意义上的对应,而是通过强化压缩和置换(condensation and displacement)后成为文本化的梦境。梦,对弗洛伊德而言,无论多么荒诞,是完全符合语言结构的,它真正的秘密,在于它所指向的潜意识。 

而弗洛伊德所说的“压抑”,是潜意识中的压抑。这种在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和我们心里想的什么根本没有关系,不是说我想什么说什么不压抑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释放出来的,因为它根本就无法被化减为正常的语言表达(或思维中的语言表达)。潜意识里的欲望,一个人是根本无法选择不压抑的,它是在婴儿时代就形成的,从一开始就被压抑在潜意识当中,这种压抑可以说是主体性形成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潜意识的欲望是梦产生的条件,同时也只能附着于梦而存在。只有当这个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愿望附着在梦这种形式上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正常的(也就是意识范围内的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思想以非正常的梦的机制表达出来,我们才能捕捉到潜意识存在的依据。这种潜意识驱动下的表达其实是一种挣扎,因为被压抑的欲望是不可表达的,所谓梦中的表达,其实是在言说那不可言说,或者说,释放那不可释放的努力。也正因此,才会产生我们可以追踪潜意识的线索。简单地说,对心理分析而言,一个人“真正”怎么想,其实不过是潜意识的一个症状罢了,区别只是这些症状是否被主体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容纳。如果没有,也就产生了疯子或精神病。  

澄清了基本的概念,再来看文化走廊里金笔和托尼福的帖子以及众人的回复,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当人们说潜意识的时候,其实都是在说意识,始终没有脱离“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层面。即使是在谈论自我本我或超我这些与潜意识有关概念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出溜到了意识的范畴,用的固然都是弗洛伊德的词汇,但是观点都是相反的。譬如用自我本我超我来支持犯罪心理学中的各个类别,或者说梦境是idsuper ego都缺席的时刻,或者劝人们不要太压抑自己云云。这些观点的逻辑,其实都是弗洛伊德在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一书的最开始就反驳过的,没想到有人说弗洛伊德,绕了一大圈居然又回到了起点,真是让人有点哭笑不得。  

另外再说句题外话,因为提到了弗洛伊德/马克思/爱因斯坦都是犹太人,有人回帖也提到了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的贡献不象一般中国人想象的那么大,相比而言,韦伯(Max Webber)的影响不在马克思之下。  

马克思在哲学,经济学,社会理论,乃至六七十年代英国兴起的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影响都是结构性的,并不是简单地总结了欧洲哲学政治经济学。当然,中学或大学课本里的马克思并没有给人这种感觉,并且文革后矫枉过正,谈论马克思有极左的嫌疑,加上向商业社会的转型,恐怕马克思的影响会越来越小。但是就学术成就和思想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而言,如果要把马克思和韦伯放在一起比较,韦伯是一棵参天大树,令人仰视叹服一番,继续赶路;而马克思是一座山,是研究社会科学中很多问题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资本论的语言平实,但是读来常有震撼的感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P.S.
1
。最后关于马克思的一段修改过,原文记忆有误且语多刻薄,bcsz说的对:“没必要”。

2
。关于心理学的一段观点可以坚持,叙述不是很严谨,附上Hotpatato的回帖可以参考。 

来源: hotpotato 06-10-01 20:02:23 

1)作者界定心理学(很多分支的方法)更接近hard science,这一向是个争论的话题,所以才会发生强调实证的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从美国心理学会(APA)中脱离出来。但特别是临床心理学等研究人行为的学科,再接近也不是hard science,因为其他变量实在太多。而且既然作者也承认心理学分支繁多,那么说“弗洛伊德也声称自己是心理学家,但从他往后的这一支和心理学已经没有关系了”,未免失之偏颇。

2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其后他的追随者,包括Adler、荣格等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学派而统称为psychodynamics,强调儿童时期的经历对人心理、情感、行为的影响。虽然在临床中目前比较流行的是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但psychodynamics到现在仍然是许多临床心理学家帮助病人深层次理解、接受自我所运用的重要一环。所以,如果说从弗洛伊德“往后的这一支和心理学已经没有关系了”仍旧令人质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