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11)
2008 (219)
2009 (121)
2010 (101)
2011 (161)
2012 (183)
2013 (99)
2023 (1)
2024 (1)
这是网友扔给老键的问题。我越俎代庖。
我一直不知道自己算哪里人,生在上海,童年一段时期长在大西北,看过江南的小桥流水,也去过河西走廊的黄沙戈壁。上海,小家碧玉般的玲珑剔透,西北,粗旷豪放的大漠孤烟。我都喜欢。最值得怀念的,是70年代的上海,那时,除了黄梅天叫人烦恼,但很快就到了夏天,可以抓知了,摸鱼虾,秋高气爽,桂花飘香,斗赚绩(蟋蟀)是一大乐趣。上海的冬天也还过得去,就是阴湿了些。
那时候,作为上海人是值得骄傲的,且不说外滩的高楼大厦,就是上海牌手表,凤凰永久自行车,蝴蝶缝纫机,三五牌闹钟,都是值得炫耀的小康之家的标配。上海为国家贡献的GDP, 曾经养活了大半个中国……
除了物质,上海也一直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出版社,书店,电影院,上影厂,译制厂,博物馆……在那个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只要留意,或有“路子”,还能去内部书店或内部电影院开开“洋荤”。说到吃,上海的红房子(张爱玲、梅兰芳的最爱),德大,天鹅阁可以吃到正宗的罗宋汤或菲利牛排。那时候,走在汾阳路上,不时能听到围墙里面音乐学院的教学楼里传来的莫扎特和贝多芬,当然也有革命歌曲。
我特别怀念以前淮海路两旁的高大的法国梧桐,还有那些著名的百年老店,凯司令,哈尔滨……。转入旁别的支路小弄堂,就是别有洞天的石库门,小市民的生活也别有情趣。张家姆妈,粮店有好米唻~!
可是,如今的上海已经面目全非了,千篇一律的高楼,让上海已不是昔日的上海。即便是一个老上海,你只要不去外滩,把你放在任何地方你恐怕不知道这是哪儿。
上海,再也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了,凤凰永久已被满大街的共享单车取代,三五闹钟和缝纫机更是博物馆里的收藏品。上海也只有恐怖的高房价和高消费排行全国之首了。
当然,随着满大街的汽车尾气和家家户户的空调废气,上海的夏天也越来越热,是免费桑拿的首选之地。
比过去改观的是,上海人的傲气小了很多,上海不但是国际化的上海,也是全国化的上海,大街上,老外可以随便找个人问路,外地人也不用担心自己不会上海话,倒是已经很难听到纯正的乡音了。
上海人的傲慢是出了名的。记得大学时,有一次坐公车(无轨电车),一外地同学用普通话对售票员说:“买一张5分的” 那美女用眼角瞟了一眼土里土气的学生娃,不屑的用洋泾浜沪普回答:“五分的卖完了,只有一毛!” 旁边的上海人居然窃窃的偷笑!(上海的无轨电车那时票价是4分,7分,普通公车是5分,1毛。外地同学还没弄明白)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上海人也是各种各样的,有好修养,好风度的老克拉,当然也有这种狗眼看人低的小市民。只是,作为一个非上海人,被这样羞辱过一次,上海的整体印象就一落千丈了。
好在,上海在不断的进步中,此次无论是对待疫情还是庆祝圣诞,上海的形象可圈可点。还有,曾经泛着恶臭的苏州河,现在也有鱼虾了。
我依然爱着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
精神之见,文化制度科技决定人的文明程度。
以世俗精神视角看上海(或任何一个地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大巴黎的在外省人面前也是巴黎人,但是在小巴黎人之前就是巴黎的乡下人了。 其实无所谓的,当初是因为交通局限的限制,所以造成这个格局。现在交通一发达,这种观念会越来越淡化。
外国人,上海人,乡下人这是上海人的视觉,倒是挺精准的,但还要加上一句,不管你有多土,只要你是高富帅,上海人都喜欢。要是还把一些老上海话,诸如:“乃么”、“勿要忒”、“一刚”等语气词挂在嘴边,那上海人非爱死你不可。
住锦江,吃红房子,上海人从来就没有”欺负”我这个上海以外的”老外”,上海,小伢侬!
上海经历西方文明的洗礼,俺喜欢。
那以后,回国游多次,却再无兴趣游上海。一个城市好不好玩,无非是历史的沉淀或现代文明。现代文名上海除了文革引领了什么?历史跟北京,西安比是云泥之别。国内的城市最喜欢的不是自己的故乡广州,而是杭州,厚重的历史,文明,礼貌,热情几十年依旧:)
这也许是个别现象,不敢以偏概全。
上海人骨子里面确实有特殊的优越感,这点全中国人民都知道,他们以为上海以外的人都是土乡下人, 他们宁愿在上海读技校大专也不愿意到外省读大学, 呵呵。就连上海人不同的区之间也是互相看不起,还有一点上海人喜欢支配人,总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就可以买一切的想法, 实际呢?。。。
其实上海人很多来自浙江 江苏一带的, 纯种上海本土出生的上海人那一代人早就过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