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欢迎大家来坐坐,聊聊
个人资料
悟空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聊聊儒学与道德

(2020-12-10 13:31:14) 下一个

聊聊儒学与道德 

道德,目前基本上是自说自话,所以争论也毫无意义。本人没有能力给道德下一个准确公认的定义,只想提出一个被忽略的地方:如果有那种纯粹的道德(我想是有的,即发自本心,人性之中根本的善良和怜悯,慈悲),那么,道德这个词就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西方无论是morals 还是ethics,只是我们的“伦理”,即人类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西方人如果也有“道德”的话,那不是人性中的产物,而是源于神学(moral theology)的神的恩典,耶稣就是道,神是德的最高典范。 

鲁迅的“仁义道德”,其实是指中国传统之中替代法律的“礼教”,与真正的道德无关,鲁迅也不会反对道德。但不可否认,礼教的背后,站着儒家思想。 

这里的老茶客一定知道,我曾经是一个坚定积极的“砸烂孔家店,打倒孔老二”的倡导者。虽然我也在不断的反思中,并不全盘的否定儒学,但是看到石头兄说“否定儒家,有一个比儒家思想更高明、更纯净的思想吗?没有。”,我还是觉得有话要说。 

为了方便,我们暂且用“论语”来诠释经典儒学。那么,论语是一部哲学著作吗?论语关乎道德吗?在我看来,论语实质上是一部伦理学著作,与纯粹的道德无关,更谈不上哲学,因为《论语》不是一篇具备思辨的篇幅连贯的论述,而是词句的堆砌,而且几乎每一句都有两三种以至十多种不同的讲解,《论语》注家也是自说自话,对立矛盾比比皆是。 

我们来看看熟悉的一些句子: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关于“直”的争论太多了,略去不说。此句本身就是典型的伦理规范,只让你如何去做,不告诉你为什么。其中之“道”何在。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何解?是“优良”有了“大成”还是“有余力”?所以就有不同的理解:做官了,有余力再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了,便去做官。或:学习优良就要做官,官做得好,就要学习。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对女人和劳动者的轻蔑,还是有特指的感叹?有人考证这句话是孔子见南子之后的“感言”:“女子”即南子,“小人”指好色的卫灵公,而“难养”是说二人都难以相处和教养。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第一个“不”字何解?难道鼓励人们“贫与贱”?难道正像郭沫若说的:“《论语》本是孔子的徒子徒孙的断烂笔记,偶尔脱落几个字是有可能的。” 

“六十耳顺”,耳朵怎么“顺”?从上下文来看,是不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天命”?“耳”――“而”? 

“克己复礼为仁”,“克”是克制自己、约束自己吗?这是孔子是对颜渊说的,而颜渊是最没有欲望,最高尚,最克制的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还克制什么呢?于是有人把“克”解释为“能够”的意思,“能够自己服从礼仪规范”――“复”又变成了“服”!。 

那句最著名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学者居然列出了24种不同的标点和断句,其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意思上就完全相反了。 

这样的一部著作,用半部就可以治天下,岂不荒诞。 

更荒诞的是,这种充斥着乡愿的林林总总,居然在两千年里成了“礼教的核心教条,行动纲领,宪法幌子”(驴语录)。当然,儒学作为一个农耕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只是由此衍生的一系列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金科玉律,到了鲁迅时代,确实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了。 

有没有比儒家更高明更纯净的思想?人类历史上出现的诸多伟大思想,怎么可能都不如儒学呢?当然,我不是要搬西方思想,纯国产的道家思想至少比儒学高明,纯净。 

首先,“道”与“德”的创造者是老子,不是孔子,老子不仅发明了“道德”二字,更以一部《道德经》把道德这个概念作了合乎逻辑的论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万物之源,是万物运行规律,道是永恒。 

其次,老子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儒家的礼制,(圣)人治,道德教化实质上与自然规律相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顺应自然就是大道。从“道”出发,老子又阐述了“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道生之,德蓄之……”,“失道而后德……” 

儒家的“礼”实质上一套规矩,比如儒家依“礼”依“孝”弄出的一套祭祀,守丧的伦理规范,在顺应自然的“鼓盆而歌”面前,多少就有那么些苍白甚至虚伪了。 

老子是孔子的先生,可是孔子学艺不精,孔子虽多次求教于老子,老子教导他:““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子虽说,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可他还是弄出个君臣有序长幼有别,学而优则仕。老子要他少一些功名,少一些利欲,他还是一心做官。老子的豁达与洒脱,孔子半点都没有学到。 

我一直困惑,先秦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孔夫子其中一家之言,要仁政,怎么就被利用了,被奉为圣,被供了两千多年。如果当初不独尊儒术,而让道家思想成为国人的指导思想,甚至外来的佛教成为国教,鲁迅还会说“吃人”吗?今天的中国会如何? 

最后,回答石头兄的问题: 

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领域,值得我们从心性的角度,也就是道德的角度来关注? 

答案就是:有,这个领域就是信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