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欢迎大家来坐坐,聊聊
个人资料
悟空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浓缩在12年中的一幅人生画卷——《少年时代》观感

(2015-01-27 08:45:33) 下一个

 

十年磨一剑,十二年,磨出的该是一把传世宝剑了。
《少年时代》(Boyhood)就是这么一部让导演Richard Linklater花费了12年心血拍摄而成的一部打动人心且必定载入电影史册的经典之作。
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没有急功近利,怀揣一个信念,踏踏实实,12年间同样的导演同样的演员,镜头记录的是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成长。朴实无华的场景,不经雕琢的对白,整个剧情平淡、朴实,没有惊喜,没有高潮,甚至没有戏剧性的冲突,普通人普通的生活,一点一滴,让每一个在西方生活过的人都会感觉到荧幕上的一切都发生在身边,甚至就在自己的家中,有时甚至分不清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
这就是生活,原汁原味。《少年时代》之所以能打动观众,正是它艺术化的真实。导演Richard Linklater的天才之处在于把12年的时间像打开一幅画卷那样展现在观众眼前,但是观众看到的只是12年中最能打动人心的一个个场景。虽然小男孩Mason是影片的主角,不过严格的说这部电影没有主角,或者说每一个人物都是主角,甚至观众都能身临其境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下午,单亲妈妈Olivia 来学校接6岁的儿子 Mason回家,一路上母子二人有一茬没一茬地聊着,许多在中国妈妈眼里儿子不可饶恕的错误在这对母子之间都是那么轻松的闲谈:"老师说你作业没交""哦,她没问我要呀""你怎么把教室里的铅笔刀弄坏了?""我不是故意的""可是你把石头放进去卷""我想那刀能削铅笔也一定能削石头,我用我收集的石头做弓箭头……"。好一个美国特色!美国特色的生活就这么开始了。
Mason,胖乎乎的小脸蛋,肉肉的小手,身体匀称壮实,还带着点儿婴儿肥,煞是可爱。他学习马马虎虎,也不喜欢体育,放学了就骑着自行车到处溜达,用喷漆在墙上涂鸦,自由,无拘无束。但是他的家里并不十分快乐。Mason半夜里被吵醒,他听见母亲和男友在争吵;一大早大两岁的姐姐也故意欺负她,还要在母亲面前恶人先告状;之后继父又不顾他的感受强行把一头漂亮的长发剃去……。渐渐的,Mason在这种环境里长大了,长高了,但是身材却变成了美式的绿豆芽,有些驼背,有些颓废,脸上也失去了童年的光彩,忧郁深沉掩盖了昔日的天真烂漫。这一切都"真实"地发生在每一个观众的眼皮底下,观众们看着小Mason长大。将近3小时的电影似乎很长,可是把12年浓缩在3小时里又很短,但是导演和剪辑师天才般的手法使得整部片子没有一点跳跃感,有时不经意的画面转换,Mason就长大了,但他还是同样的Mason,就像你身边自己的孩子。
Mason似乎不喜欢读书,除了从看时装杂志上模特的胸脯到色情网站上女人的裸体,即便是自己喜爱的摄影,他也不认真地去上课,而是一个人呆在暗室里捣鼓自己拍摄的胶片。他有些不合群,有些自我封闭,他更有些迷茫,他希望寻找自我,想知道外部世界的真实,想探究生活的意义。Mason和任何一个西方社会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打过耳钉,染过指甲,"过早"地和异性交往,参加过疯狂的聚会,尝试过酒精和毒品,不过孩子的生命力比我们想象的强大许多,他们就这样一眨眼长大了。
也许,对于一个中国家长来说,Mason不是一个好孩子,至少不是一个有"出息"的孩子,不学好,又懒散。但是Mason还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他得了摄影比赛的银奖,高中毕业,进了大学。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生活不是暖房里培育花朵,孩子在一个“完美”的环境里成长也未必是件好事。当然,以一个虎妈推爸的眼光看,Mason应该能更好。似乎Mason有个不错的爸爸,Mason的今天,妈妈有责任,至少那个胖乎乎可爱的小Mason咋变成了这德性,这可不是导演选的另一个演员啊,这就是几年前(一个小时前!)的那个小男孩。
不错,母亲在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负有首要责任。但是,也别站着说话不腰疼,Olivia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可以说尽了她最大的努力,她没有颓废,她努力上进,她重返大学,完成学业并成为社区学院的教师。她虽然离了婚,虽然有时也莫名其妙地发脾气,但一个正常的人不都有这些缺失吗?况且,离婚也不都是她的错。
这部电影叫boyhood,但是这也代表了motherhoodfatherhoodmanhood……,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充满了波折,而两性关系(可以是爱情也可以和爱情无关)是人作为高等动物在一生中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它甚至决定了一个人人生道路的曲折,影响了下一代的成长。
Olivia的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就是她自己说的从一个女儿一下子跳到了母亲,没有来得及找到自己的定位就离了婚,然后又"为了给孩子一个家"(当然不完全是真话),跳进另一个婚姻,不幸又失败,第三次进围城也无疾而终。难怪Olivia坚强的外表下也有一颗脆弱和不安全的心,看到儿子上大学前收拾行李离开家竟失声痛哭不能自控"这是我一生中最糟糕的一天,我结婚生子,离婚再结婚离婚,重回学校,再送你们上大学,接下去呢,就他妈的是我自己的葬礼!我觉得应该比这更好一些。"
可能吧,如果Olivia不如何如何就能如何如何,Mason也会如何如何,但是人是拗不过命运的,该发生的总要发生了。Olivia和老Mason一定爱过,一定浪漫过,但是他们分开不一定是谁的错,就像Olivia对孩子们说的,自己还爱着他们的爸爸,正如你们两个整天斗嘴,但是还爱着对方,只不过两个人不再适合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了。不错,爱情是浪漫的,婚姻是现实的,如果浪漫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婚姻是无法在一个屋檐下共存的。真要说如果如何的话,那么如果当初Olivia把两个孩子留给前夫自己一个人去自由的寻找自我,那么她绝不会去阿拉斯加为北极熊弹吉他,她一定早早地完成学业,事业有成了。至于会不会又碰到一个酒鬼丈夫,那是要看她自己的造化了。上天的确让女人承受力更多的磨难。
Olivia的可贵之处或许在于,她始终是一个逆境中个性独立坚强不屈的母亲,她也不委曲求全,她全力以赴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但并不凄凄惨惨把自己弄得可怜兮兮,埋葬自我献给孩子,她也追求自己的快乐,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生活,虽然她的努力并不都得到了该有的回报,虽然到头来还是有怨恨和委屈,但这不影响孩子们以同样追求独立向往自由的个性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反过来换成中国式母亲,孤儿寡母一辈子到头来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地诉说"我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还不都是为了你们?我这一辈子就完了,你们要体会我的心哪"如此云云,孩子们心里也产生了罪恶感,总觉得欠了母亲一辈子,于是用自己的一辈子偿还母亲,再以同样的思维定势造就下一代,这才是真正的悲剧了。
我们不可能要求Olivia既做一个典型的宽容且充满爱心的西方母亲,又做一个为孩子牺牲自己的东方妈妈。Olivia所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不完美的社会,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周围的人,Olivia虽然面对的是自己一次次的失败和坎坷,但是她没有沉沦,她勇敢地反抗人生的不公。面对孩子暴力的继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保护孩子,毅然离他去。值得反思的似乎是,尽管婚姻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主观因素决定的,但是主观上个人应该有能力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尤其是已经有过了两次失败的婚姻。Olivia自己的个性和判断有没有缺失呢?恐怕电影的一些片段也给观众做了某些提示。真心希望Olivia把自己的生活再弄得完美一些,那么成年后的Mason不会也那么压抑,那么缺乏安全感,那么过早地深沉。高中毕业前女友Sheena和他分手时说:"我不愿意整天和一个忧郁的人在一起,老想着这个世界充满着阴谋。"
的确,Mason如果能在一个更和谐的家庭中成长,他会更优秀,但是生活就是这样的,和Olivia不幸遇到一个又一个酒鬼和暴力狂一样,Mason也不幸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影片的意图并不是教训谁,告诉谁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影片只是平铺直叙地真实地展现生活的一个个画面,酸甜苦辣都呈现给观众,观众能悟出什么,该怎么去做,就是个人的选择了。
Boyhood更没有宣扬什么真理和所谓心灵鸡汤,也没有一个预设的结论,它只是把人生中一幕幕场景,平缓的,艰难的,欢乐的,忧伤的慢慢表现出来。人生有很多的不可测,正像拍摄这部影片本身一样,没有另一个好莱坞的导演敢于用12年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一个理念,这本身是一种冒险,没有一个完整的剧本,也不知道这个世界或哪个演员身上会发生什么变化,万一哪个演员中途出现变故,整个计划就泡汤了,更别提经济上的损失。但是这就是人生,一切都是未知,而把握好当下,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一切,坚强面对未来,是在未知中实现自我的关键。就像爸爸对小Mason说的:"And you've got to hold on to that. You get older and you don't feel as much, your skin gets tough."
这个做爸爸的老Mason,乍一看似乎是一个完美的父亲,除了在电影开始之前就玩失踪,跑到阿拉斯加浪迹天涯。老Mason似乎隔三差五地总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给两个经受压抑的孩子带来欢乐,带来一个个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甚至人生的哲理。当然啦,一个自己逍遥够了的父亲能把平时杂七杂八琐碎的小破事都扔给前妻,自己当然能潇洒地和孩子玩,这点不足以值得大书特书,但是我扪心自问,如果我是那个的父亲,我是否会主动要求和孩子做有意义的,无拘无束,平等的交谈而不是哼哼哈哈地寒暄,是否会在带他们打保龄球的时候还能从有没有护栏(bumper)想到人生不需要护栏,人生也没有护栏给你,要自己去闯,勇敢面对生活。更别谈对于一个十多岁的女儿坦诚布公地谈论如何交男友,如何避孕,和儿子谈如何对待女性:"listen to girls"
我觉得,老Mason在整个影片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不仅仅是两个孩子的灵魂导师,更是整个片子的灵魂人物,许多生活的哲理都在他和孩子的交往和言谈中不经意地表现了出来,每一个动作,甚至撒泡尿都试图让儿子明白点什么。老Mason的早年可以说是放荡不羁,有个做音乐家的梦,开着辆GTO像个流浪汉,但是他一步步成熟了,最终他回归家庭,娶妻生子,GTO也居然卖了个好价钱换了辆一家人能坐的面包车,音乐梦继续着,但是也有了稳定的职业养家糊口。影片中还有一个场景, Mason爷爷奶奶在Mason15岁生日的时候送他一本《圣经》并带他以及老Mason一家去教堂礼拜,这是传统的回归还是揭示着信仰使得迷途的羔羊(老Mason)浪子回头,使得新一代在寻找自我的路途中不至于偏离航向?总之,小Mason和老Mason一起成长,老Mason的今天是否也预示着小Mason大学毕业,踏上人生的未来?Boyhood其实是两个boy的故事,一个家庭的父亲往往也是个大boy,自己和孩子一样生活上都需要母亲(妻子)去照料,但是父亲的职责应该是以自身的经历告诉孩子,人生的道路也可以这样走,父亲永远要用激励的目光去指引孩子,尽管他自己不一定能做到。
两个都叫Mason的男孩,还有其他的角色,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坏蛋。每个人都不完美,都有缺点也都有闪光的亮点,缺失与光彩伴随着每一个人成长,这就是人生。
3个小时的电影在小Mason上大学的第一天结束,他在宿舍里遇见自己的室友,和室友以及室友的女友和另一位朋友一个去爬山,这是最后Mason和朋友的对话:"You know how everyone's always saying seize the moment?" "I don't know, I'm kind of thinking it's the other way around, you know, like the moment seizes us."
回顾过去的12年,从电影一开始的Coldplay Yellow2000)到Family of the Year Hero2013),一个世纪中流行音乐的演变也带演绎出一系列的变故:伊拉克、阿富汗、小布什、奥巴马、一代代电脑游戏到翻盖手机到iphone,脸书,哈利波特等等等等,这12年世界变得越来越快,十年就是一代人。
再往上倒退12年,1989年,Robin Williams在影片Dead Poets Society里充满激情地对一群孩子们高声唱到: "Seize the Day!" 14年之后,这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就黯然地退出了人生舞台。他是没有抓住当下还是被 "当下"抓住而推向深渊?
The moment seizes us. 这恐怕是这部电影最具深意的台词。古罗马时代的贺拉斯(Horace)就充满激情的说出拉丁文版的“Seize the moment"(Carpe Diem),然而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文明的轨迹像抛物线那样已越过了鼎盛时代,科技绑架着生活,生活也绑架(seize)着人生急速下沉,我们还有必要抓住每一个时刻,什么赚钱的机会都要把握,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要尝试,手机一代代地换,电子游戏一个个地玩,上了facebook又上twitter,酒精大麻一个不落,及时行乐吗?
做一个真正的自我,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不被外在左右,不被生活绑架,不怕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出现问题去面对去解决,问题避免不了,问题也不一定是坏事。勇敢面对一切困难,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过好每一天,像导演Richard Linklater 一样,甘心用12年的时间去完成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品,哪怕不挣一分钱,这就是我看完电影后的感悟。由于我现在很少看电影,Boyhood或许并不是2014年最出色的电影,但是如果它获得奥斯卡最佳故事片的话,我一点不会惊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