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欢迎大家来坐坐,聊聊
个人资料
悟空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简论中国教育的正道和歧途

(2012-05-31 11:11:51) 下一个




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教育一直贯穿其中。探讨中国教育的得失,必定要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剖析,这无疑将是一个大得不能再大的题目,网上码字,只能略述一二。

首先,简单地将中国教育概括为“歧途”或把中国教育史以49年为界分割开来评论,是不负责任武断的做法,中国教育之路,充满艰难坎坷,有正道,也有歧途。

中国教育史,从有文字记载的来看,可以追溯到上古。舜时设庠为教,七岁入下庠,庶老为师,十五岁入上庠,国老为师。到了先秦则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春秋时期,孔子开启了私学教育之先河。

无疑,从“制度”层面和教育设施的“硬件”上看,此时中国教育无疑是走在领先世界的正途之上的。

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教育的繁荣也是毋庸置疑的。可惜的是,孔夫子的私立学校规模越来越大,老先生对同行有很不感冒,来了一个竞争对手少正卯将孔门“三盈三虚”,老先生干脆将人家的脑袋砍下来了(当然此事可以争议)。

孔夫子告诫后生们: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后生们也“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就难怪孔夫子和同时期的苏格拉底比起来要差了好几个层次,孔门也没有出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学生,中国也没有人敢说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样的名言。

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是辩论型的,他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而孔子希望学生接受和服从,不喜欢学生提出疑问,不愿意进行辩论——“学于孔子,不能极问”(王充)。比如当学生子路提问:“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不懈作出解释,而是训斥子路,说自己最恨的就是那些善辩的人:“是故恶其佞者!”——师生间的对话就这样结束了。

还有,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而知识是通过辩论和说理获得的。孔子的思想里,“德”是至高无上的,“孝”又是“德之始也”。至于辩论和说理是与“德”对立的——“巧言乱德”。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为中国教育开启了私学之先河,但也将中国教育思想引入了歧途。可谓成也夫子,败也夫子。

到了秦始皇哪里,我们就不必多说了,秦始皇实行严酷的专制统治,取消并禁止私学,焚书坑儒,知识阶层“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本来已经误入歧途的教育更是雪上加霜。

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汉武帝把儒家典籍《诗》《书》《易》《礼》《春秋》拔高到“经”的地位,取消其它各家传记博士,只设儒家五博士,汉代的“教育方针”就成了“独尊儒术”。

隋代,虽然当时的教育思想没有本质的进步,但是科举制度的出现,对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教育亦受其益。

唐高祖继承了隋代的教育制度,在国子监之外又设立弘文馆、崇文馆两所贵族式学校, 地方也设立州学、县学。唐代教育科目繁多, 教材丰富,还有大量的“国学行用”类书籍。当时,学生的来源不分贵贱,唯才是举,一反魏晋时期唯出身的陋习。

科举制在唐代得到完善,武则天还创设了武举,文物并重。唐朝后期,韩愈更是提出了因才施教的理念,使得唐朝教育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体系,周边国家如高丽,新罗,日本等都派遣了留学生或僧人来唐, 既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宋代,中国的教育又走了一个弯路,“重文轻武”的“国策”将武将兵权解除,朝廷重用儒臣,实行儒臣执政、以文代武。宋太宗则提倡“用文德礼治”,“遵周孔之礼”,主张以儒学为修身之道,同时加强了佛道思想的作用。

宋代的教育思想基本上是以王安石的“学以致用”,也就是为国家政治服务为主,当然陈亮等人也主张教育就是为了谋取功名,建功立业。程朱理学的兴起,使得“明天理,灭人欲”占据了教育的主导地位,人性遭到压抑,中国人人性的自由和创造力被扼杀无疑。这一时期,《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样的经典是“教育部统一教材”。

元代中国教育每况愈下,元代中国本质上是一个“亡国”的过程,教育也受“外族”压制。元朝曾一度取消科举,特别强调蒙古法和蒙古教育,造成日趋严重的种族对立,促生了农民暴动,最终再次亡国。

明代的教育,在朱元璋的重视下,曾一度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明代的科举提倡程朱理学,以“四书”、“五经”作为科举取士的唯一教材。在作文模式上,规定必须使用八股文,字数也有限制,内容不能自由发挥,这无疑让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国人的思想受到进一步的压制。

清代前期的教育基本上延续了明朝,没有太大的变化,直到19世纪中叶,随着天主教会与基督教会进入中国,教会学校开始在中国出现,这不但给中国的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结束了中国女子与校门无缘的历史。中国古老的教育体系里,终于刮进一丝清新的春风。

洋务运动的兴起,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教育改革的序幕。此后,各式西式学堂相继建立,更有同文馆、天津水师学堂、上海方言馆、京师大学堂这样的“官学”让中国人有机会 “睁眼看世界”。

同治十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第一批留学幼童,“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从此,中国有了越来越多的詹天佑。

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始于清代教育的开放,清代的教育,从思想变革的角度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高峰。教育真乃立国之本。

民国的教育,其实无需多言,本人极其反对将民国教育赞美得天花乱坠,什么人才辈出,“大师”如满天繁星。

民国的教育,无非是继承了清代改革开放的硕果,只要看看那些大学和大师们,哪个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果实,有谁不是当年留洋归来的“海龟”——就连脑后拖着辫子,满腹经纶的辜鸿铭,在某些人眼里也是“一个黄香蕉”!

国民党唯一作的好事是没有再次闭关自守,而是顺应自然,向美国靠拢。至于国民党自身在教育理论和体系上的贡献,基本不值一提。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又一次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动荡,教育也首当其冲。

公平的说,在教育上共产党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50年代大规模的扫盲运动,使得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文化水准有了一个质的变化,读书识字已不再是有钱人的特权。

当然,本人也认为,简化汉字和汉语拼音的实施,也促进了汉语的发展,促进了汉语走向世界。

毋庸避讳,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等群众运动对全中国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都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创伤,整个国家都“误入歧途”,这就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了。

77年恢复高考,揭开了中国教育再次拨乱反正的序幕,“科学的春天”、“四个现代化”让国人兴奋不已,当时整个教育界的确有一股朝气蓬勃的欣欣景象。迷途知返,正道似乎就在眼前。然而人间正道总沧桑,现如今,中国教育的真实面目已越来越清晰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刻板机械,死记硬背,思想禁锢,功利至上的旧传统又死灰复燃。

这一切原因何在?我已阐述得太多了,今天打住。

总结一下,中国教育的正道也好,歧途也罢,都不应该仅仅套上“共产党”这个标签来观察。重复一个老调调:中国的问题,是历史的问题,文化的问题,你我的问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仲伯由序 回复 悄悄话 哇,才12岁,就才有九斗了。在世界范围内,能够“论一论”教育的人才,本来就不多。能够穿古返今,经历几千年,滔滔大论中国教育的人才,迄今为止,仅见此人。此文,可谓口齿留香,回味无穷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