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11)
2008 (219)
2009 (121)
2010 (101)
2011 (161)
2012 (183)
2013 (99)
2023 (1)
2024 (1)
户籍制度是中国几千年来统治阶层为更好地控制人民而实行的一项带有歧视性的管理制度。户籍制度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根植于专制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户籍制的初衷是为了不让人民乱动(反过来就是“动乱”),但由于中国历来是一个农业大国,于是户籍制的副产品——对农业人口的歧视就产生了。
农村户口的人,想去城镇落户,基本是缘木求鱼,当然,杭州市民想去邻近的上海从事同样的工作,也像侯宝林相声里说的,是顺着手电筒的光柱往上爬。
毫无疑问,户籍制度是专制的产物,共产党的大老爷们可以在中南海里享福,一百里以外的农户,只能在简陋的泥胚房内挣扎。
所以与其说户籍制是歧视的产物,不如说是皇权等级制的恶果。
那是不是应该在户籍制出台后不久就推翻这个制度呢?我们应该看到,共产党执政初期,人民是可以自由迁徙的,新中国的户籍制直到1958年才真正实施。那为什么同一个政党,在实施了一个制度9年后又自我推翻了呢?这个问题其实值得深思的,我们暂不去做无根据的猜测。
先看看现状:户籍制在当今基本上是名存实亡了,农民工可以自由进城务工,小城市的人也可以进大上海工作,只要有“单位”接受你。
但共产党并没有取消户籍制啊?
这是不是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我的观点:制度的维护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经济和文化环境,而经济文化发展的冲击波又对制度产生不可抵挡的冲击力。
想当年,农村和城镇存在着巨大的“剪刀差”,上海的生活和小城镇相比又是天壤之别,更不说是农村了,上海产品牛,上海人更牛!外地人出差去一次上海,就像刚改革开放时上海人出国一样!
在这样的氛围里,如果没有“户籍”,老百姓想上哪儿上哪儿,岂不和今天美国边境门户大开,各国都取消护照签证一样了吗?今天为啥还有“国籍”这个制度呢?
“发展是硬道理”,小平同志还是英明的。
再看今天,上海大街上,商店里,还能听得见几句上海话?去买个东西,你不说普通话,说不定人家“乡下”小姑娘还不待见你呢!
为什么?上海人现在离开“乡下人”还能活吗?上海货还有啥吃香的吗?上海的物价,生活指数,房价,工作等还比“外地”有什么优势吗?不少上海名牌大学毕业生不都宁愿去二、三线小城市也不愿蜗居在上海的混凝土高楼里吗?
经济发展了,观念不同了,文化改变了,社会进步了。
不得不承认,户籍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是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必然受到生产力的制约。
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中国,要一下子取消户籍制度是不可能的,也是违背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或许当年共产党就因为意识到这一点,在58年又恢复了户籍制。
当然,户籍制度是共产党维护专制的一个手段,所以现在也没有放弃。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社会文化的演变,户籍制这个大厦不眼看着就摇摇欲坠了吗?今天的中国,还有必要来一个“XX革命”,推翻万恶的户籍制度吗?
可见,制度如果有坚实的土壤护着,不用暴力是很难推翻的,而靠暴力推翻的制度,只要土壤不改,相同的制度大厦还会竖起。相反,制度离开了土壤,大厦即使还挂个门牌,也是空楼一座了。
户籍制度如此,那有关国体的制度是不是也一样呢?
其实博主文中的意思也是“限制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故大家说的户籍制度就是指“限制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其它的所谓户籍制度,其实是一种户籍“登记”制度,没有限制人口流动的意思。所以此户籍非彼户籍。
户籍登记制度,大约除了原始部落外都是存在的。中国当代伟大的、严格限制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则堪称创举。
户籍制度可以便于人口统计,便于政府决定市政安排,比如以前也有户籍, 但可以迁移, 到一处报上户口即可。 1958年后的户籍不是单纯的户籍管理而是户籍限制,为这个政策辩护的人忘了:宪法并没有规定城乡户籍的相互迁移,若当初宪法将城乡户籍二元制规定下来, 比如明文写清楚:中国人民共和国公民分“城市”和“农村”两种云云, 很混球但规定了就比不规定而自由发挥强些。
但是, 其他的户籍制度都没有中国共产党统治下1950-1970年代的户籍制度那么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