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欢迎大家来坐坐,聊聊
个人资料
悟空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劝你不要读《论语》

(2011-05-11 08:58:42) 下一个

   

坦白地讲,我对于儒教是很有些意见的。每当我发些牢骚,就有人批评:你一定没有读过儒家的原著,怎么可以随意评论儒学。我确实没有好好读经查典,不过我纳闷:难道评论娼妓非要逛妓院不成? 

当然这个比喻不恰当。其实我是读过一些经典的,就说《论语》吧,这次应该说是第三遍了。老实说,还是没有看懂,而且越看越糊涂。最要命的是我不知道问题在哪儿,是我古代汉语功底太差,还是我悟性不好,或是我中西方邪毒太深? 

不知道有没有只看不经注释,没有句读的《论语》就能读懂读透原文的高人,至少我敢肯定,这个文学城里不会有,因为不管你如何自信,我相信你的“国学”功底比不上梁启超,李泽厚,钱穆,傅斯年,郭沫若,匡亚明这些人,连他们都对《论语》的许多章句解释不一,谁都不敢说自己的注释是正解。 

于丹?免了吧! 

古汉语专家杨伯峻先生说:“《论语》的词句,几乎每一章节都有两三种以至十多种不同的讲解”。 

李泽厚说:“《论语》注家有两千多,几乎每章都有不同解说,各家注疏,大有异同,许多时候差异和对立都很突出。” 

难怪普通人读《论语》越读越糊涂,所以也就有了一种“诠释学”,突破文本,自行解释作者心中的所有所无,也就是说,谁都可以拿《论语》说事儿,洋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有一千个读者也就有一千部《论语》。 

让我们随便挑几部不同的“论语”来看看我们熟悉的一些句子吧: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关于“直”的争论太多了,略去不说。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优”何解?是“优良”有了“大成”还是“有余力”?所以就有不同的理解:做官了,有余力再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了,便去做官。或:学习优良就要做官,官做得好,就要学习。 

其实无论如何,我觉得当下的现状就是:大学念完了考公务员,混个科长处长,再去“党校”“学”一下,做更大的“仕”。孔子思想照万代啊!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对女人和劳动者的轻蔑,还是有特指的感叹?有人考证这句话是孔子见南子之后的“感言”:“女子”即南子,“小人”指好色的卫灵公,而“难养”是说二人都难以相处和教养。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第一个“不”字何解?难道鼓励人们“贫与贱”?难道正像郭沫若说的:“《论语》本是孔子的徒子徒孙的断烂笔记,偶尔脱落几个字是有可能的。” 

“六十耳顺”——耳朵怎么“顺”?从上下文来看,是不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天命”?“耳”——“而”? 

“克己复礼为仁”——“克”是克制自己、约束自己吗?可是孔子是对颜渊说的,而颜渊是最没有欲望,最高尚,最克制的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还克制什么呢?于是有人把“克”解释为“能够”的意思,“能够自己服从礼仪规范”——“复”又变成了“服”!。 

那句最著名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学者居然列出了24种不同的标点和断句,其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意思上就完全相反了。

对于这一句,即使相同的标点断句,对于孔子的本意究竟是愚民还是开启民智,钱穆、郭沫若等大腕们也争得不可开交。 

毫不夸张地说,《论语》中几乎每一个句子都存在着多重意义,谁都不敢说自己读的是“真经”。 

那我们不“断章取义”,老老实实从第一句开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钱穆认为这是孔子自己对一生的概括:学而时习,是初入学门,满心喜悦;中年学成,有朋远来,亦喜;三十而立,不轻言人不知我,立于最高境界。 

李泽厚根据“悦”、“乐”二字,将此句说成“仁”说之根本:“本章开宗明义,概而言之:学者,学为人也。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

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认为这是孔子这个导师给研究生的训话:“你们来到我门下,听我传道,按时复习,乐在其中。你们不光自己学习,还不断有人慕名而来,成为你们的同学,弦歌一堂,岂不快哉!师门以外,别人不了解,千万别生气,因为你们学习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学习是为自己学,别人不知道,照样是君子,你有君子的快乐,内心的快乐,不也很好吗?” 

傅斯年则认为传统的解释“时习”为如鸟之数飞是错误的,“时”应该是“时下”、“时人”之意,“习”应是“习服”之意,意即自己的学说为时人所服习,所以才“不亦说乎”;好像当今的论文被权威杂志登载,被学者引用,并从远方来切磋交流一样,“不亦乐乎”。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除了注释上的分歧,论语本身思想上的自相矛盾也叫人困惑。 

比如,孔子一方面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赞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另一方面却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连肉切的不方方正正都不吃,颜色不好也不吃,不是时鲜菜肴不吃,酱料放的不好不吃,连地上的席子放的不端正饭也不能吃!  

《论语》通篇“仁义”,可“三好学生”颜渊死了,同学要厚葬这位朋友,孔老师都不允许,事后还推卸责任:不是我要这么做的啊!“仁义”何在? 

孔子说:“君子不器”, 有责备子贡说:“汝器也”,“琏瑚也”。子贡不是君子吗?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论语》名句,可孔子又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那不耻下问去求诸于“师”,是不是小人行为呢?难道君子只能向夫子看齐“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君子畏圣人言”? 

君子不但不能求诸别人,更不能和别人争辩,“君子矜而不争”,“巧言令色鲜矣仁”,“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似乎孔子也提倡独立思考,可他老人家自己“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原来思考有个屁用!难怪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可当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孔子为什么说:“非尔所及也”?那是不是自己不喜欢不强加人,自己喜欢的就一定可以强加人呢? 

孔子遵遵教导别人的,自己都“所欲”吗?他老人家要君子“讷于言敏于行”,自己为什么“述而不作”,废话说了一箩筐,一个字都懒得写呢? 

即使自己“所欲”,就有权强加于人吗?中国几千年来皇帝喜欢的一定强加给臣子,家长喜欢的一定强加给子女,以至于事实上家长自己不喜欢的,只要自己认为是好的,都可以强加给子女。 

……

好了,再说下去我自己要抓狂了。这样一本书,居然靠一半内容就能“治天下”?难怪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和这部“奇书”一样来来回回变幻莫测。也许我们今天谁都不知道孔子的本意,可惜当初没有让孔老夫子治理国家,否则“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半部论语是绝对治不了天下的,一百部也不行。21世纪的今天,还是要向前看,通俗易懂的现代的,西方的经典都来不及看,钻进老古董里有什么意义? 

固然如果不读儒家经典就盲目批判不妥,但连孔子的本意都搞不清楚,就把10米高的铜像抬出来,这管用吗? 

2000多年了,《论语》这个“绝学”救不了中国,孔子照样也救不了中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