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欢迎大家来坐坐,聊聊
个人资料
悟空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谈谈林语堂笔下的中国人

(2011-05-20 16:22:31) 下一个

 

昨天有网友说, 林语堂笔下的中国人“知书达理,温而文雅又有气节”,我不知道这结论来自何方,我只知道林先生的确写过一本书,叫“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中文翻译就叫《中国人》,当然,也有翻译成“吾国吾民”,“中国人的智慧”等等。你如果看英文原版和《中国人的智慧》就会发现内容并不一样,因为很多章节被“和谐”掉了。不过,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中国人》全译本还是值得一看的。

《中国人》一书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国民性的阴暗面,有人就把英文“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译成《卖Country and People》,并指责它是一部卖国的书。

因为,学贯中西的(美国哈佛,德国莱比锡)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进行了反思、重估。他认为,儒家文化经宋儒援佛入儒,走向僵化,成为禁锢国民生机、活力、创新的伪道学,并散发出头巾气。这种文化摆脱不了人治精神,随意性强,监督性差,其恶果是贪污风行、特权作祟、欺压民众、假仁假义、误国误民,官员蜕为“亡国官僚瘟国大夫”、“猪仔议员”、“读书土匪”。生于斯种文化及其体制下的国民,日益变得虚伪、懒惰、奴性、自卑、忍耐、懦弱、颓唐、老滑、俏皮、愚昧、自大,如此“涵养”过甚的人如面条、汤圆、家禽、驯羊、蜗牛等。国民的生命力、创造力丧失殆尽。

有学者评价:鲁迅和林语堂都批判中国人的国民性,鲁迅看到的是表面之现象,而林语堂则直指其根源——传统文化。鲁迅只看到“救急扶伤,一不小心,向来就很容易被人诬陷,……于是人们就只要事不干己,还是远远地站开干净……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上围观或基至于高兴的人尽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而林语堂却痛斥中国人的冷漠。

当然,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冷漠。比如今天提到拯救鹰宝宝,有人觉得是爱,有人觉得是太空闲了……。花姐说得好:“我们不会为了一只狗过马路而停下车来,见人都不停,更不会花钱去救一只鹰”。

悲呼!

以下摘录一段:

林语堂:中国人的冷漠

如果说中国人的耐心是举世无双的话,那他们则更是出了名地冷漠。我认为这同样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这里有个再明显不过的例子作为对照。英国名著《汤姆求学记》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汤姆·布朗临行前,母亲嘱咐他“要抬头挺胸,直截了当地回答别人的问题”,然而中国母亲对儿子的临别嘱咐却往往是“少管闲事”。出现这种现象,是因 为身处一个法律不保障个人权益的社会,不关心公共事务总是比较保险,对中国人来说这是冷漠吸引人的一面,西方人则难以认同。

但我觉得这种差异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中华文化相适应的产物,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并遗留下来的,而后人则接受着这种旧观念的熏陶。Taine(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译者注)曾说过恶行和美德好比硫酸和砂糖。若非持有这种绝对的观点,我们仍会认同多数人的看法,即认为任何美德都是“好的”,值得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推崇,并极有可能将它作为生活中的一般准则。

中国人固守的冷漠态度就像是英国人随身携带的雨伞一样,因为风云多变的政治气候总是暗藏危机,这对于那些管得太多的人来说终归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换言之,中国青年和外国青年一样都热心公益,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也有热血志士,他们也热衷于“参与公共事务”。但等这些年轻人到了25~30岁之间的某个时候,大家全都变聪明了(中国人叫做“学乖了”),变冷漠了,而冷漠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老练和有教养的重要标准。有的人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冷漠,有的人则是在手指被灼伤一两次后才习的的。所有的老人都行事谨慎,因为所有曾经行为不羁的老家伙都已经受益于冷漠,他们要在这个个人权益不受保障的社会里生存下去,在这样的社会里,把手指头烫伤一次已经是足够倒霉了。

因此,在个人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冷漠也就获得了自己的“生存价值”。一个人太热衷于公共事务(或者中国人所谓的“闲事”)是非常危险的。邵飘萍和林白水这两位中国最勇敢的记者在1926年 被东北军阀(张作霖,译者注)枪毙,甚至都没经过任何审判,其他记者自然会从中学会冷漠,开始“变聪明。”在中国,所谓的最成功的记者,是那些对生活,特别是对当下最迫切的社会问题没有任何自己看法的记者。他们又能做些什么呢?人们只有在个人权益得到保护的情况下才会热心公益,这时,大家只需注意诽谤法 (国外把保护名誉的法律通称为“诽谤法”,译者注)。但当公民权益都得不到保护时,人们自我保护的本能便会告诉自己,莫谈国事才是对自己人身自由的最好保护。

换言之,冷漠并非一种高尚的美德,而只是一种社会态度,人们因为得不到法律保护而把它当作必需。冷漠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表现,如同乌龟进化出龟壳。中国人的 漠视眼神举世闻名,但这只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这要归咎于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的自我约束。中国的强盗和土匪就是这一论断的事实依据,强盗和土匪无需仰仗法律的庇护,因而没有进化出冷漠的外壳,他们是中国社会中最具侠义心肠和公益精神的一个群体。这种有中国特色的骑士精神,以“豪侠”为名义, 与白话小说《水浒》有着必然的联系。读者通过阅读小说,感受着这些好汉的生活与冒险,通过小说间接得到快感。这就像Elinor Glyn(英国小说家,性爱小说的先锋,译者注)受到追捧是因为她背后有大量美国老处女作为她的拥趸一样。因此,强者是这些富有公益精神的人,因为他们敢承担管闲事的后果,而弱者自然是剩下的大多数,他们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搀和时事。

回 顾中国历史,我们也能惊奇地找到佐证。中国的魏晋时期,文人因不关心国家事务而受推崇,结果使国力渐衰,导致中国北部被北方蛮族征服。魏晋时期的文人热衷于饮酒和聚众“清谈”,沉迷于道教的神话,梦想找到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丹。这一时期是自周朝和汉朝以来,中华民族在政治上的最低点,也代表了一个时代衰退 的终结,此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第一次被蛮族统治。中国人这种对国事不闻不问的冷漠态度算正常吗?如果不正常,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这种局面?历史给了我们答案。

我们似乎已经找到了中国人态度冷漠的病灶,同时也了解了产生这种冷漠的根源,众所周知,这种冷漠使中国人不能有效地组织起来。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似乎也很简单,即制定法律,保护民权。但好像没有人有足够的远见能看到这么做的长远影响。没人要求这样。也没人真的想这样。

在中国,人过了四十岁就变成了一个无赖,不过,我们确实是岁数越大越不要脸。20岁姑娘很少为钱而结婚;40岁的女人则很少有不为钱而嫁人的。一个人年过40而未变成无赖,那么他不是思想软弱者,就是天才。

……

哈哈,我们都过了40岁了吧?呜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nightrose 回复 悄悄话 现在的中国姑娘20岁就想着为钱嫁人。40岁了还没嫁出去的姑娘就不要指望了,钱还是自己去挣吧。
云易 回复 悄悄话 那么林语堂认为西方人的热情正直是因为制度的缘故了?制度又从哪里来的?是不是西方历史中的某个时候突然从前而将一个“民主”制度,造就了西方人的性格?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