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欢迎大家来坐坐,聊聊
个人资料
悟空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恋父/母情结与孩子同父母关系过密的区别是什么?

(2011-01-20 16:25:28) 下一个



这是胖兄提出的问题,一个好问题。如果说恋父
/母情结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而一般人又不能区分这个界限的话,那将对我们的生活会造成不利影响。

但是,这个问题又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最好由专业心理医生回答,而且最好有实际的事列作为参照。所以我只能在此用我学到的有限的心理学知识作一个概括的简单回答。

首先,与其说“情结”和一般的孩子同父母关系过密的区别,不如弄明白这个情结超出一个什么范围就要引起注意。

因为,恋父/母情结在许多人身上都有体现,只不过是潜意识的,并没有影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再者,儿童时期的 “情结”一般是短暂的,持续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然后就自然平稳过渡, 不必在意。

对于持续时间长,影响到生活和自身人格发展的行为,作为家长就要引起警惕了。

经典的“情结”(请允许我略去‘恋父/母’,因为这不是此概念的本质)一般发生在“性器期”(3-6岁),这时候,儿童会阶段性地表现出依恋异性家长,排斥同性家长的倾向,大多数行为是潜意识的,平和的,不必在意,但对于另一些行为,如女孩一定要父亲洗澡,男孩每天要吸吮把玩母亲乳房这样的行为,家长就要有意识引导,制止这样行为。所以过去有些家庭由异性家长带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去公共澡堂洗澡,或仍然让孩子吃母乳则是错误的。

到了学龄期(6-12),儿童潜意识里的性欲(绝不要以为儿童没有性欲),就应该平静下来(潜伏期),但是心理治疗临床上我们见过 有的孩子只要看不见异性家长就显得急躁、不安、不思饮食,而异性家长一出现马上就恢复正常。这便应该引起重视。

另外,如果孩子喜欢摆弄穿戴异性家长的衣物,也要留意。过去有些家庭故意让孩子女扮男装(或反之)都是极端错误的。

儿童时期的行为,大多只要用常识(common sense)来判断就可以了,关键是成人之后,这种“情结”在许多人身上还会表现出来,尤其是婚恋时期。

许多女孩,总以父亲为榜样。当然,女孩找对象时潜意识里都拿父亲做参照,这没什么。但是如果非“父亲”不嫁,就有问题了。有30岁的“女孩”还和父亲形影不离,对象谈一个吹一个,或根本不和异性交往。女儿如果在外地,每天还和父亲一个电话,大事小事事事汇报,父亲千万不能以为这只是女儿“本分”“单纯”,和自己亲密。

女孩希望找比自己大好几岁的丈夫,其实也是一种“情结”的表现,但绝对正常,不过像翁小姐那样的,如果不是有别的什么企图,就不好说了。

女儿一般总是” Daddy’s little girl”,只要这种情结不影响她今后和异性的交往,不影响她的婚恋不不值得大惊小怪。昨天有位网友在我博克留言:“我承认,我有恋父情结”。So what!?

 

男孩的“情结”其实更加严重,不知道是因为男性的基因还是别的什么决定的。不少男孩过于依赖母亲,胆小怯弱,蔫呼呼的,连上厕所都要母亲陪同,很大了还不愿意和母亲分床睡。其实这也是华人育儿的误区,当然不必学习洋人一生下来就自己睡,但是我觉得断奶之后就可以让他独立,就算和母亲一个房间,也要分床睡了。

父亲在儿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非常反对夫妻俩地分居,母亲一个人带儿子。父亲挣再多的钱,如果没有伴随儿子成长,也就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

所以,许多在“孤儿寡母”的环境里长大的男孩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上的问题(请科学理性地对待这句话,万万不要对号入座!)。

有这样的病例:一个从小和母亲生活的小伙子,到了27岁还怯于接近女性,在外人眼里非常“老实,本分”,就是找不到对象。有一个姑娘非常喜欢他,可就是难以接近。有一次她居然偷偷躲在他卧室里,晚上悄悄钻到他床上,可他依然不为所动,成了现代柳下惠!

他是同性恋吗?不是。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他认识了一位36岁和丈夫分居的少妇,她的成熟和母爱吸引了他,他居然主动接近这个少妇,不久俩人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

简而言之,总体的原则是,“情结”本身无所谓“畸形”,“变态”,如果从统计学上说,我个人认为只要在常模的正负三个标准差之内(99.7%)就不能算病态。那么直观上看,儿童在6岁之内的任何表现只要是短暂的或冲动型的就不必在意,但如果持续的尤其是对异性家长的身体或服饰过度的“关注”则要引起注意,家长更不应该鼓励这种行为。

成年之后,“情结”肯定还会有所表现,界定的原则是,这种“情结”是否影响了对异性的态度和与他们的交往,是否影响了婚恋或家庭。(许多三世同堂的家庭儿子对母亲没有原则的偏袒影响了夫妻关系,这就可能是儿子的“情结”作怪,又可能和传统文化有关,比较难以鉴别)。

大龄独身或“剩男”“剩女”如果出于个人的价值观选择特定的生活方式而自己又活得开心则无可非议,但是如果心中有个挥之不去的“形象”,则要考虑是否是“情结”作怪。

发现了问题就不要讳疾忌医,在国外,心理治疗是非常成熟的,也有很好的效果。华人要正确科学地看待这个问题。

还是那句话,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不正常”,只要不影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那又是“正常”。比如论坛上有的人马甲喜欢无事生非,非弄个天翻地覆绝不罢休。这与其说是人品道德问题,不如说是心理上的人格变态(偏执人格),我们也要理性看待,希望这些人能得到帮助,而不是争锋相对地和他们“斗争”。我也明白,我自己比较固执,其实也是心理上的一种和常态不大和谐的状态,但我想还不至于妨碍别人,也没妨碍自己的生活。如果超过了这个界限,希望有人能指出来,我也好去看看心理医生。

 

[ ]文中所提到的事例均为教科书上相关材料,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另:上瘾也是一种心理疾患,上瘾有多种多样:烟酒、毒品、赌博甚至工作,还有上网!如果你觉得自己上网影响了健康,影响了家人和自己正常的生活,要警惕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