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欢迎大家来坐坐,聊聊
个人资料
悟空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天不生仲尼,万古无长夜——兼答为人父

(2010-10-05 13:30:26) 下一个


感谢人父兄坦诚的交流。不敢怠慢,花了几天时间好好研读,做好功课,答复如下,请人父兄继续指正:

(黑体为人父兄原文)

一,关于孝道

由于自五四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持续的批判而造成的传统文化的断裂,使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对孝道曾经有很多误解。误解的重点基本集中在孝顺的顺上,而非孝。但事实上,在《论语》和《孝经》中,孔子并没有强调顺,而只是强调孝。孝被孔子解释为对长辈的尊敬和爱戴,他老人家并没有强调顺。在孟懿子问孝时,孔子只说:无违。而后进一步解释什么叫无违,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篇)

断裂并不可怕,西方文化断裂随处可见,古希腊‘断裂’,被罗马继承,西罗马亡,东罗马持续希腊之风;亚历山大灭波斯,融合波斯文化。文艺复兴,是中世纪传统的断裂,人本精神的再生;日本的脱亚入欧,也是断中国传统,嫁接欧洲文化……。站在断裂的边缘,朝前看还是向后瞻望,是区分保守还是进步的关键。断裂也是历史必然,把气撒在五四和鲁迅身上是没有道理的。

说到孝,中国人溶化在血液中并执行了几千年的“孝”还会被误解吗?要说误解,也就是为了粉饰孝文化的愚昧落后而为之涂脂抹粉造成的曲解。

孝如何解释,拿出孔子的片言只语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全面的分析孝经并观察中国人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就不难对孝作出客观的评价。就算用孔子自己的话定义,那其实是个没有答案的答案。“无违”的字面意思难道不是“顺”?“生,事之以礼”在逻辑上并非是“无违”的解释,而是对追问的一种回避。如果再问:如何“事之以礼”?恐怕就要问到本质了,可惜孔子是不喜欢别人追问的,更不喜欢辩论——“巧言乱德”。因为“礼”不是文明礼貌,而是一种由孝衍生出来的秩序规范,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用孝本身来解释孝是经不起逻辑推敲的。

由此看出,孔子强调的是礼而不是顺。顺这个词我搞不清是哪个年代、什么人给加上去的,这个需要训诂学专家的解释。孔子强调的这个礼构成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也成为中国人的伦理准则。孔子的学说尽管通俗易懂,表面看起来都是家常里短的和做人做事的智慧,但其整个思想是有其内在逻辑性的。

本质上,“礼”作为对规范的遵守,和“顺”是双胞胎。《孝经》中有多处提到“顺”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长幼顺,故上下治”,“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可见孔子的“孝”只是铺垫,关键在于对“君”对“长”的忠顺,要忠要顺才能保住禄位,孝,原来也是很功利的呀!

当然,谈孝顺也不能不说孟子,追根溯源,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看看,孟子更高一层,不好好孝敬顺从父母,连人都不是了,还做什么儿子?今天还有人赞成这个观点,这正是儒家道德至上的反映。孝顺父母难道不应该有原则吗?难道就因为他/她是父母,子女就应该敬而顺吗?如果你有范元甄这样的母亲(参阅《我有这样一位母亲》),你也要无条件的孝顺吗?

“顺”无可争议的是儒家的独家首创。

孝是人善良一面的展现,即使没有孔子,善良的人也一样有孝心。孝区别与爱的是有敬的情感在里面。当子游问孝时,孔子答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由此看出,孔子说的孝是爱和敬的集合。孔子在当时并没有提到顺,而只是强调敬。其实这样的说法很合乎人之常情。试问,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一个正常的家庭里,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不是很正常很人性的吗?当然,当这种敬被推崇和过度张扬后,就构成中国宗法社会的秩序基础。孔子所主张的社会秩序正是从孝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开始推导的,从而形成中国宗法社会的礼仪规范,也就是社会秩序规范。比之以法制为基础的社会秩序,以礼仪为基础的社会秩序有助于人性向善的方向转化,也更适应中国社会大家族的实际情况。

孔子正是把人的善良的一面(对父母的敬爱)上升到一种极端的教条而走入极端的。对,没有孔子,正常人也知道对父母敬爱,何须你老人家把这种朴素的情感列为“德之本,天之经,地之义”?以至于“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难道烧杀奸淫都不及“不孝”来得罪大恶极?如果孔子是用这样的方法从“孝”之中推出了“仁”和“礼”,那么仁和礼的本质也不难看清楚了。很难想象,一个不尊重生命的尊严,等级森严的文化中能产生什么仁和礼!

孝于爱的区别仅仅是有敬得情感吗?敬爱难道不更能溶于一体?爱是双向的,发自内心的,而孝往往是单向被迫的,中国的晚辈们有多少在“孝”的大旗下压抑地生活了一辈子,只要你是儿子,你只有老老实实听话的份儿!

“比之以法制为基础的社会秩序,以礼仪为基础的社会秩序有助于人性向善的方向转化,也更适应中国社会大家族的实际情况”——这样的结论根据何在,有什么内在逻辑?中国人讲了几千年的秩序,我们的人性比别人更善吗?说到底,爱父母,爱子女,爱亲人,是人之天性,与有没有“孝文化”无关。欧美诸国没有至高无上的“孝文化”,也没见人家都成了“禽兽之邦”;中国弘扬了两千年的孝文化,却常常发生人伦悲剧

看来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还有领导人提倡“以德治国”也就不足为怪啊。

孔子认为严刑峻法的法制社会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不具有扬善抑恶的功能。因此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在那个时代,不单儒家,道家的的老子也持同样的看法,因此才有所谓“法令滋彰,盗贼蜂起”之说。仅靠暴力维持的秩序,是无法长治久安的。西方社会之所以能靠民主法制维持秩序,这不单单是法制的功劳,还有基督教所承担的道德教化的巨大作用。

这里我们必须澄清一个概念:什么是法治?我认为,中国古代的法家和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相距十万八千里。法家的根本目的是用严刑酷法来维持统治,从维护专制的角度看,儒法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内法外儒是也。

法治的本质不是用严酷的刑律来约束百姓,法律的灵魂是平等、自由和人权,现代法律不仅规定什么不能做,更重要的是赋予公民监督政府的自由,让公民知道你有什么权利和义务。不管是谁,损害了他人的权利和自由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道德教化当然有他的价值,但道德只能自律不能律人,拿道德来“教化”民众只能是缘木求鱼,建国后一次次道德教育的教训还少吗?

在《孝经》中也一样,孔子不仅没有强调顺,而且还反对盲目的服从。《孝经》谏诤章第十五的全文如下: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 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 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前面说过了《孝经》中多次提到“顺”,是从对双亲的“礼”“推导”出对“君”的“顺”。我们且不质疑其中的逻辑关系,毕竟孔子也提到了父子,君臣之间可以“争”——在“义”面前是应该“争”的。但什么又是义呢?“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何谓贤者?自然是有地位的年长者——这又回到“孝”的层面了。在这样的怪圈里,什么是“义”,完全要看长者贤人的定义,而“孝”是不可不遵守的,“仁”也是做人的首要,至高无上的就是遵从父母之命。试问,这样的“争”有意义吗?争论到最后还不是看谁是老子谁是儿子?孔子有没有说过谁争出了真理就听谁的?孔子或他的学生有没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勇气?

所以,争来争去,别说和“义”无关的事(子女婚姻,择业)要听父母的,即使父母做了真正的不“义”之事,儿子不也要为父亲隐瞒才符合所谓道德吗?(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这段文字几乎如同白话文,相信大家都能看明白。孔子并不像在砸烂孔家店和批林批孔时被形容的那样像个不通人情、刻板僵硬的老朽,而是一个通情达理,循循善诱的仁者。

呵呵,看来孔子推销“德之本”的手段并不僵硬,还蛮圆滑善于伪装的呢!可惜他不懂逻辑学。

悟空把《孝经》中从天子到庶民的分别阐述理解为是孔子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我认为这是一错解。首先,天子到庶民不是孔子分的,而是当时历史社会的现实。孔子之所以分别对象阐述孝的真谛,正是其实事求是作风的体现。

当然,人的三六九等不是孔子发明的,但儒家的秩序不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形态之上吗?社会的等级是现实,而孔子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这种等级制用道德强化,难道也是实事求是?

就拿诸侯章第三来说,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诸侯骄横是普遍的。因此,孔子针对这个社会现实指出诸侯的孝就是不要骄横,要懂得爱民如子。这并没有错啊。如果你非要结合现在的社会现实,拿省长和诸侯比,那孔子的话也没有大错。因为现在的省长个个都说人民是他们的衣食父母,那他们就应该遵循孔子的教诲孝敬这些衣食父母才对啊。如果官民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话,那用孝道治国也未尝不可。

孔子为什么让诸侯不要骄横?是爱民如子?是让百姓过的“更有尊严”?别忘了这一章的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看见没有,你不要骄,这样你的官位才不会有危险,富贵才能长久,才能与民众和谐。在孔子眼里当官的就是该高高在上统治百姓的,他们只要“预备充足的粮食和强大的军队,老百姓就信任他们了” :(《论语》:“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是三者之中熟重熟轻?军队和粮食都可以不要,死几个人算什么,老百姓不相信你,你的社稷也保不住了。(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的逻辑何等混乱,既然百姓有饭吃才信任政府,没了粮食,信从何而来?那看来只好靠欺骗了,明明死了千万人的大跃进是“人祸”,还要粉饰说是“自然灾害”。

至于说到读书人的孝,你的理解也值得商榷。孔子对当时读书人的孝的要求,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要求,是读书人应守的本分,这和现代社会所谓独立思想风马牛不相及。再说了,这个世界上有真正的独立思想吗?每个人的思想都多少要受到别人的影响,试问,你的思想是你凭空生出来的吗?我不明白你是如何从这一章中看出来孔子是限制读书人有独立思想的?如果你这样阅读和理解经典,恰恰说明你没有真正的独立思考。独立思想和独立思考是不同的,就像思想不等于思考。从你的语意我理解你说的思想是思考的结果,而不是思想的过程。所谓独立思考是指在思考时不受成见和偏见以及功利的影响。在这点上,孔子恰恰是特立独行的思考者。

孔子要求读书人以同样崇敬之心对待国君,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是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就是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的家业——这样的“道德修养”来要求读书人,对“君”和“长”又忠又顺(看见顺了吗?)还指望读书人如何的思考?至于孔子是不是独立思考后提出这样的“要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中国人(不仅仅是读书人)缺乏的正是独立思考,更别说创新精神了。

孔子不仅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且,身体力行,在礼崩乐坏的时代,逆兴霸趋利的社会潮流而行,提出以仁义安天下的人文主张,实在是毫无势力之心的独立思想。

这又是一个怪圈,你“思”可以,最后还是要“学”的,如果你“思”的不合乎“礼”是万万不可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思”还有什么意义?你再“思”,最后还不是要“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吗?无论如何,事实是,中国几千年来只有考据,没有创新,这难道和儒家没有一点关系?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限制别人独立思考,即使再强大的暴政,也只能限制你的表达,而无法限制你的思想。而真正能限制我们独立思想的恰恰是我们自己。思想的真正牢笼是自己内心的偏执和封闭。一个人要想冲破思想的牢笼,首先要有开放的心态,其次在心理上能做到中正、不偏不倚。而这样的心性如果不是先天带来,只有靠修行才能获得。诚如《大学》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内心浮躁,如何能做到独立思考,而又收获独立思想呢?独立思想不是不受限制的胡思乱想,而是内心静、安、定后,排除自我偏执的干扰而后的思考。

我说这些只是我对独立思想产生的理解,并不是我自己真的做到了。

“即使再强大的暴政,也只能限制你的表达,而无法限制你的思想”?是吗?当一个暴政把自由思想者的喉管都割了,别人还敢有思想吗?不用暴政,只要来几个“思想改造”运动,几亿人就只有一个思想了,也不用毛泽东,孔子的“非礼勿X”,就让中国几千年出不了一个思想家,不缺的只是道德家!

“百善孝为先”一直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孔子是以孝为根本,由孝推出仁,然后在仁的基础上导出礼文化。礼就我的理解并不是为人处世的礼貌客套,而是一套基于人性善的行为规范。孔子是性善论者,因此他提倡的礼文化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善性一面,通过礼的外在形式,启发人人向善的自觉。礼作为一种社会伦理规范,与现代的法制有异曲同工之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孝经》),从这个角度再看孔子的话就会找到内在逻辑,孝与仁的逻辑关系也在于此。

还是要问:孝——仁——礼的逻辑关系何在?“人性善”本来就是一个假设,而管理社会唯一行之有效的是假设人性恶,这是历史早已证明的。你如果假设人性善,取消飞机场的安检而在登机卡上印上《论语》试试,虽然坐飞机的人99.9%都是“善”者。愚笨者如我,实在无法《孝经》中找到什么内在逻辑,请智者不吝赐教。

说到这,有必要指出悟空对“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的理解是不对的。这里所说的敬其父,则子悦,指的是别人敬重你的父亲,你作为儿子应该是高兴的。不是说你自己敬自己的父亲自己高兴。

这个问题可以从语言学和逻辑学两个角度探讨。

我请教了一位古汉语专家,他的解释是,“其”作为代词,在汉语中有四层意思:

1)他,他的。但这必须和上下文连在一起用,比如,“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口技),这里的“其”是前文的“妇人”,“其夫”则是她自己的丈夫。

2) 其中,如:其一犬坐于前(聊斋)

3)第一人称的“我”,“我(自己)的”: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那(些)人、事、物:“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逻辑角度分析,孔子提倡孝只局限于血亲家族内部,也就是自己的双亲,更主要是父亲。如果有谁不孝敬自己的父亲而孝敬别人,那是大逆不道的(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圣治章第九》。试问:这里的 “其”难道是让“别人敬重你的父亲”?

不错,的确有网上的儒学爱好者把“故敬其父,则子悦”翻译成“敬别人的父亲,他儿子就开心”,不过我查阅了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姚淦铭所著《孝经智慧》,作者是这样解释的:“一是,子女付出了对父母的孝敬,也获得了自己内心的喜悦,此所谓故敬其父,则子悦 。二是,弟弟付出了对兄长的敬顺,自己也获得了内心的喜悦,此所谓 敬其兄,则弟悦 。三是,臣子付出了对君主的尊敬,也获得了自己内心的喜悦,此所谓敬其君,则臣悦” 

 无论如何,“其”不能解释为“别人敬重你的”,否则,无法理解后面的“敬其君,则臣悦”。别忘了还有一句:“敬一人,而千万人悦”。不知怎的,我眼前浮现出了“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的场面,哈,“臣”的确很“悦”,“万人”不但“悦”还高高地“跃”!

二,我对儒家的一点认识

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社会矛盾从来就没有消失过。但相对来说,诺大的中国社会能够长时间的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和文明的状态,这都是儒家文化的贡献,也是其历史价值。说孔子推行礼文化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那是对孔子本意的歪曲,因为孔子的这套文化实际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并不具有阶级性。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期是弱肉强食的时代,是没有文明秩序可言的,如果我们了解了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就会理解孔子的伟大。

的确,中国的封建社会能维持几千年,孔子功不可没!孔子周游列国不就是为了推销他的治国之术吗?维护社会秩序和维护封建统治有根本的差别吗?难道说当今的“稳定压倒一切”不是为了维护共产党的一党专制?“和谐”没有阶级性吗?孔子伟大,那胡哥温总更高一筹吧?

如果我们能历史地看待孔子就会发现他令人敬佩之处。在周朝分崩离析,五常崩坏的时代,孔子以一人之力,逆历史潮流而动,真犹如黑暗世界的一盏明灯,给向善的人指出一条人伦大道,使中国人活得更像人,而不像野兽。在当时以及其后的时期,中国周边的那些所谓化外之邦,因为没有儒家文化的光照,他们的生活真的与野兽差不多。因此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是一点不夸张的。

这样说实在太夸张太感情用事了,且不说在孔子之前有老子,还有周公,就是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是公认的百家争鸣时代,“孔学”只是一家之言,并不被人赏识,何来“一盏明灯”之说?充其量是个煤油灯吧,如果孔子不以权谋私杀了少正卯,谁知道中国不会出现一盏真正的明灯?

为什么只把眼睛盯着中国周边的“化外之邦”?为何不看看差不多同时代的苏格拉底,看看古希腊,你可曾看见民主、法制、哲学之光?

儒学让中国人活得更像人?没有儒家文化的光照,中国人的生活与野兽差不多?我好像听到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听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也许没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也许没有新中国,但一定会有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新中国”,正是毛泽东的新中国让中国人活得连猪狗都不如!

百家争鸣也就到孔子为止,其后之后他孔家店独此一家了。

天不生仲尼,万古无长夜!

说儒家文化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一个不严谨的论断。首先,这个论断在前提上把统治阶级一律定为黑恶势力,其次是歪曲了儒家思想的产生的动机。统治阶级在历史上也不都代表黑恶势力。尽管,孔孟一开始是走上层路线,希望帝王们能采纳他们仁义治国的理想,但儒家文化的产生不是应统治阶级的要求,而是孔孟希望用自己的理想来改造帝王。因此说,孔子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

孔子漂泊了14年,为了什么?他四处推销自己,做梦都想当官,又为了什么,屡屡被拒之后竟信口开河,“让我治理国家吧,我保证不出个把月就就初见成效,三年大变样”(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难怪当年的领袖“赶英超美”“亩产万斤”了。

孔子能改造帝王吗?恢复周礼是为什么?不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安分守“礼”,老老实实?“礼”说到底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要的不是改造,而是“稳定”“和谐”,今天的复兴儒学,以德治国不是一路货色吗?

孔子的理想主义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因为在中国的上古历史上,出过尧舜禹这些圣人般的贤王,出国尹伊、周公这样的贤臣,有过伯夷和叔齐这样的君子。因此,在孔子的心里,统治阶级并不一定是为一己之私行权谋心机压迫人民的坏人,而是的确有一心为民和公天下胸怀的仁德之君。而对这样的人我们不应简单地称其为统治者,我觉得更合适的称呼是管理者。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国王还是心怀善念的有德之君,比如秦穆公、齐宣王等。在孔子那个时代,人们对统治者并没失去信心,因为离上古文化的影响还不远,所以统治阶级还不是黑恶势力的代名词,而且他们和民众也不是完全对立的。那时的中国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骚扰和侵袭,因此都希望归附一个有德又强大的君王,从而得到保护。甚至有的国王流落他乡,很多老百姓还远道去投奔的。实际上,中国的政治流氓化从刘邦时代开始的。

客观上我们不能否认历史上有过“贤王”“明君”,但是让人民寄希望于统治者的“仁政”,正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悲剧所在,这也是今天反思儒学的现实意义。且不说当今西方用法律来保证公民对政府的监督,就看古希腊的城邦制,这种民主的早期理念就比儒学高出不止一个层次。

儒家文化的衰败是后世的君王蔑视文化,只重权术造成的。《大学》里说的明明德就是针对那些无德君王的。但自秦以降的两千多年历史中,如果没有儒家文化,中国就不配称为一个文明国家。

儒家文化何时衰败?孔子在世的时候有谁买过他的账?儒学的兴旺恰恰是在孔子身后的君王突然发现了一个宝藏,真正开始重视儒学这个“文化”开始的,以至于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难道不是历史事实?既然儒家文化衰败了,怎么又来“自秦以降的两千多年历史中,如果没有儒家文化,中国就不配称为一个文明国家”?之说?

如果没有儒家文化,中国就不会出现其他文化了吗?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吗?

当然,我这样说是完全着眼于儒家思想积极的一面,并不是说儒家思想就没有问题,尤其是经后儒修正后的儒家。但我认为今天我们谈论儒家,不应再持阶级斗争的观点,也不应以经济发展为标准。如果用这样的观点和标准,我们眼中的儒家不仅一无是处,而且充满罪恶。儒家是关于人伦的学问,其意义对于中国人犹如《圣经》对西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人类物欲的无限膨胀,正是这种物欲的力量促进了经济发展。但评价一个社会的文明与否不能只用经济水平这个指标。如果那样的话,那这个世界就是谁富谁就代表文明,谁经济发展快谁就是文明社会。那今日的中国就成了全世界的文明样板了。

的确如此,文明的标志绝不是经济发展,文明的标志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的思想自由和人性的彰显。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物质与精神,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今世界,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的发展,试想,如果我们还处在没有电,没有蒸汽机的年代,还谈什么文明。

即使单纯从精神层面看,儒学也是极为世俗功利的,连读书都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于是中国人从来就缺少纯精神的追求和信仰,直至今天,“福禄寿”都是很多人毕生的奋斗目标。

中国现在富了?经济发展真的快吗?代价是什么?这个不用辩论了。

在资本主义泛滥和人类的物欲空前膨胀的时代,儒家的节制、内敛、重义不重利的思想恰恰是对这种物质第一的世界潮流的一种反动。这符合人文主义精 神,是值得肯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研究儒家,重要的不是批判,而是应正本清源、恢复儒家的本来面貌,继承其有价值的部分。另外,今天的中国早就远离了儒家精神,所以现在批判儒家纯粹是无的放矢,借古讽今。现在那些批判儒家的积极分子与五四时期不同,那时的人至少还受过四书五经的教育,受过八股的毒害。可现在的儒家批判者,根本没有真正深入学习和研究过儒家的学术思想,大都是人云亦云,其继承的都是文革时的套话和革命党的思维。我觉得这样幼稚肤浅的批判对中国人思想的成熟没有好处,对中国的现代化和民主化也没有好处。

关于正本清源,国内目前有一种思潮,有人不但要正本清源恢复孔子的“真实”面貌,还要正本清源,恢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因为今天人们对毛泽东的歪曲,都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蛊惑,真正的毛泽东思想是:

实事求是:即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用客观实践检验真理; 

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即要把方针要放在本国实际和本国人民力量的基点上,找出适合本国情况的前进道路。 

不是吗?这些都是白纸黑字写在毛主席著作里的!

一篇著名的文章这样写道:“毛泽东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是必然;没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熏陶,会出现毛泽东吗?绝对不会。回顾一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的思想历程,我们就会知道,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多大,他受儒家、道家的思想影响有多深。毛泽东不同于所有中国文人的地方就在于他没有死读书读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毛泽东穿越了四书五经、道德经所设的文字迷宫,找到了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那就是中华文明缔造者洞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就没有毛泽东;没有毛泽东就没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搞不懂中国传统文化,就搞不懂毛泽东思想,搞不懂毛泽东思想就解决不了社会现实问题。我们要正本清源,本就是立国之本,就是毛泽东思想;源就是本的母体,就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说的多好听,多有道理,你能驳倒它吗?可是你能同意吗?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悟空之所以对传统文化嗤之以鼻,是基于把传统文化只当作维护社会稳定和专制制度的统治术,而不是一种张扬人性善的世界观。其实悟空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我也曾经有过同样的认识。可以说,我们经过文革的那代人,很多都有过这样的认识。

我反思传统文化是在试图寻找中国历史发展的足迹,为什么中国会走入当今这样的现状,为什么中国人的国民性变得如此不堪,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乃至教育体制都举步维艰,所以我不是在作什么公正的评论,我只是探寻问题所在,自然涉及的都是我认为负面的东西。这种方法在我们批评中国政府,中国教育的时候很多人都是认可的,为什么一谈到传统文化这个“根”,就要持双重标准,做“不偏不倚”状呢?

从主观上看,或是从个人信仰、心灵的修行看,传统文化的确可以指导人心向善,就好比一个人真正信仰马列,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样,所以对真正的马列主义者我是心存敬意的。可是在历史发展、国家政体制度的层面,传统文化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是以儒学为主,中国今天的社会又会是怎样一幅场景呢?

研究历史不是为了从陈芝麻里找什么真理,而是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向前看。

在儒家诞生的那个时代,中国境内没有其他制度,只有专制制度。即使如此,儒家还是把民放在第一 位,即孟子所谓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认识儒家不能只读孔子不读孟子。孟子较之孔子更有一种朴素的民本思想,而这个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价值的部分。儒家思想维护的是社会秩序,它并不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儒家思想的价值是人本思想,可自汉代以后,这个人本思想被忽视,而只取用其维护秩序的论述,这是自私的帝王们的舍本逐末,功利至上的结果。

独立思考啊!这句被后人用滥的孟子“名言”的确是为儒家辩护的法宝,甚至被看成儒家的民主精神。不过,还是不要断章取义,孟子原文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千万别小看这“贵”、“重”一字之差。这“贵”字,绝对不是高贵,只能是重要的意思。孟子的“百姓重要”是相对什么说的呢?就是为了“得天下”。孟子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君臣思想,他既然是“亚圣”,就不可能和孔子有本质的分歧。孔子让百姓敬重父母是为对君长忠顺作铺垫,同样,从这段话的语言连贯性上分析,孟子说百姓重要,是让天子明白,“和谐”了百姓,你就可以稳坐天子了,而诸侯拍好了天子的马屁,也可以安心为官,大夫则要得到诸侯的欢心。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说,诸侯危害了社稷要“变置”,却不提天子危害了人民也要“变置”! 

纵观孟子一生, 他也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当权者出谋划策以加强统治。从这一点上看,说明孟子的这番话不可能是为百姓鼓与呼,看重百姓,目的只是做稳自己的龙椅。所以孟子的“民为贵”和孔子的“在上不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

  2

按悟空的逻辑,彻底否定儒家是中国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必由之路,或者说要推翻专制和独裁就必须彻底否定儒家。但这个逻辑的成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专制制度是中国或者说是儒家文化圈独有的;二是批判和否定儒家必然导致民主和法制。可事实并非如此,世界上很多非儒家文化圈的国家也是和曾经是专制独裁国家。这说明专制独裁不具有文化特征,乃是人类内心的一种自私的共性。毛泽东是批孔最坚决的、最彻底的,但他领导的这个批判却并没有导致中国的民主法制,而相反是更严酷的专制和无法无天。

我从来不认为在中国实行民主的必由之路是彻底否定儒家,我现在甚至认为中国的当务之急不是推行民主,民主不是万金油,民主的印度又如何?中国的当务之急是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没有科学的头脑,人人平等的理念和自由的思想,民主只是空中楼阁!

的确,专制不仅仅中国独有,但专制一定要有一个适合生存的土壤,而儒家文化恰恰是这样一个肥沃的广阔天地。专制独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毛泽东批孔只是一个幌子,他只打破了儒家的瓶瓶罐罐,而把罐子里的货色一股脑的都装进了毛氏瓷坛里。比如他反对“秩序”让红卫兵造反,目的只不过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你可以批刘批邓批彭,你敢批毛吗?这个观点很多学者都阐述得很清楚了,还是让我引用支持你大多数观点的网友julienmum 的话:

毛泽东批林批孔,恐怕正是要批判后儒思想中非常有局限性的一面,这并不代表毛也是对儒家思想全盘否定的。事实上,毛自己的思想中,不可避免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东西。再说了,那个年代的政治动乱并不是毛一个人作为的结果,而是全中国上上下下合力的结果。作为一个领导者,毛有自己要承担的责任,但这并不等于在运动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人们就完全清白无辜了。

正是,我现在认识到,把文革的责任完全推卸给毛是不公平的,每一个投身到那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的中国人都有责任扪心自问:我为什么成了一方面打砸抢,一方面高呼“毛主席万岁”的人?

文革中的六亲不认,相互揭发告密倒是和儒家理念不符,但这却是法家的精髓,归根到底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酱缸,儒法其实是一家。

反传统文化的人总是喜欢挖掘中国人的劣根性,但他们并不区分哪些劣根性是中国独有的,哪些是全人类共有的,更不区分哪些来自儒家文化,哪些来自道家思想和其他思想。

铲除毒草不必弄清毒草发自哪颗种子,明白那种土壤最适合它生长而消除这种生长环境就好了。何必要在乎那些时中国独有?难怪我们一提中国的腐败,马上会有人跳出来说,你没看见美国如何如何?如果一定要区分哪些中国独有,上面提到的窝里斗,相互告密是中国独有;产生于孝文化的奴性文化是中国独有;一方面视性为洪水猛兽,一方面男盗女娼,也是中国人独有;不讲科学,又对鬼神敬而远之是中国独有,拜官对权力崇拜是中国人独有;对政治漠不关心,只顾自己家族利益是中国人独有;没有创新,山寨遍地是中国人独有……,还要例举请看中国人自己写的《丑陋的中国人》和外国人(Arthur Smith)写的《中国人的性格》(“Chinese Characteristics”又译《中国人的德性》,鲁迅更是译为《支那人气质》)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高丁的小说《苍蝇王》(Lord of flies)以一群流落到孤岛上的孩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人类崇尚暴力和独裁的劣根性,同时也说明崇尚暴力和独裁不是某种人类文化的产物,而是人类内心共有的黑暗的结果。

不能因为某些劣根性为人类共有我们就心安理得,正因为崇尚暴力和独裁式人类共有的黑暗,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人才更有责任首先从自身的土壤上彻底铲除一个毒瘤。

另一种否定儒家文化价值的观点也很有代表性,那就是以基督教为天理来审视儒家文化。基督教是性恶论的,按基督教的思想,人是戴罪而生,而且人类是不可救药的,人类自身的向善的努力也是没有意义的。唯有皈依上帝,才可通过赎罪而获救获得拯救。因此,在基督徒的眼里,儒家是幼稚可笑的。可中国人的这种精神却被辜鸿铭称赞为儿童般的心灵,说中国人过着心灵的生活。当然,现在这样的中国人几乎绝种了。

我们不要走入宗教对比的泥潭,况且儒学严格的说和宗教相差十万八千里。争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也毫无意义,但是从实用角度观察,假定人性本恶是治理社会唯一可行的方法。

生存和发展是世界主流,童心固然可爱,但儿童自己在荒野里是无法生存的。所以童心也是幼稚可笑的,网友采薇采薇也指出:“‘童心说’并不是辜鸿铭教授的首创,李贽,颜元等人率先提倡,其前提正是针对儒家思想作为社会统治伦理的对抗,明确指出程朱理学简直是率天下人于故纸堆,耗尽心身力气作弱人,病人,无用人。“

考察人类文明的进步,是需要一把合适的尺子的。如果以功利的尺子去考察,那儒家文化在资本主义“不战而胜”的今天就毫无可取之处。但如果以人文精神为尺子,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使俗世的生活充满人情味和温暖的文化,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文化。

还是请允许我摘录网友的评论:“‘如果以人文主义的标准来评价,中国文化比之弱肉强食的帝国主义文化要进步的多,文明的多’能否举例来说明?

西方文化里的:

希腊的哲学,罗马的法学和共和的设计,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思想,苏格兰的思想家们,法国百科全书派,叔本华,休谟,斯宾诺莎,康德,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波普尔,。。。。。。,等等,等等。

这些人你读过多少?

就不要说西方的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了。中国拿什么去比啊?

其实你虽然生活在美国,但对西方文化基本没有了解,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论。

……

无论怎样的暴政都不能禁锢人的思维和思想吗?

思维和思想是由语言所主导的,这个现代才弄明白的理论你懂吗?”

中国近代之所以拥抱西方思想,完全是功利主义动机使然。因为西方文化的后面是坚船利炮,不学习西方我们就要亡国。但挨打的中国文化并不就一定代表落后。这要看我们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如果以人文主义的标准来评价,中国文化比之弱肉强食的帝国主义文化要进步的多,文明的多。

不!中国从来没有拥抱过西方,中国向西方敞开大门都是被迫的,因为儒家思想是封闭的,唯我的。过去,洋人用的是坚船利炮(鸦片战争的起因也并非完全是英国人要推销鸦片,我们自己也承认‘失信于洋人’),现在世界已变成了地球村,中国人如果还想保持“童心”过着“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生活,恐怕要被开除球籍了。

所以在这里讨论谁的文化进步毫无意义,你都被打得家破人亡了,还谈什么进步文明?

当然,我们不能拿被后世极端化的《二十四孝》和宗法社会的僵化教条以及八股文这些糟粕来当作儒家文化的精髓。相反,中国文化的新生一定是在去伪存真、正本清源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才会成为可能。

难道《二十四孝》不是儒家的东西?那不是来自儒家精髓?究竟什么是精髓呢?不,中国的希望不在对前人的去伪存真,而是面对未来,面对真理,拥抱世界,拥抱文明。

儒家文化产生于两千年前的等级社会,而且孔子是人不是神。因此,孔子及其先贤的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比如:儒家思想中对生命的尊重不够,对等级制度持肯定态度,但这并不足以成为完全否定儒家的原因。

既然如此,一个连生命都不尊重,把社会分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有夫夫妻妻的“思想”,一个不讲科学,不讲创新,没有民主,压抑人性的“思想”还有什么“本”可以正,什么“源”可以清??

我们后人读儒家的书切不可钻进自设的牛角尖,一是非要读出现代文化;二是非要和政治联系在一起;三是纠缠于只言片语。我觉得这恰恰是一种迂腐。

我不提倡从儒学中找出路的理由还在于,如果儒学中读不出现代化,就没有现实意义。这不是苛求古人,因为与孔子差不多同时代的古希腊哲人(如苏格拉底)思想里就有民主科学和法制的现代理念,至少是这些现代文明的萌芽。儒家思想为中国政治服务了两千年,到现在为什么就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了?如果要研究儒学的社会意义,又怎能把政治搁在一边?难道你能从儒学中读出风华雪月?评价儒学的确不能纠缠片言只语,但是最迂腐的更在于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看现实不用现代思维作指导不以历史大局为背景,一味钻进古书中,把“圣人”的语录哪怕是全集同儒家的本质画上等号,就好比把毛选五卷和毛泽东思想共产党哲学划上等号一样。

如果不是想借助儒家来修炼,我认为现代人根本没有必要读那些老古董。为历史寻找出路应该向前看而不是在陈芝麻烂谷子里找真理。孔子的谬误正在这里,春秋时代正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型时期,混乱是暂时的,如果顺应历史的发展,中国历史一定会走出混乱走向光明,可他老人家偏偏要“克己复礼”,用奴隶社会的《周礼》来维护秩序,维护稳定,难怪这一“稳定”就又是封建的两千年!

天不生仲尼,万古无长夜!

 

刚才看见人父兄的最后说明,有必要澄清一个问题。

我恰恰认为我们的分歧在儒家的教义认识上,也就是对儒家基本价值观的认识上。我们连具体的文字解释都有分歧,而你原文整体不都在为儒家的基本理论作正面的辩护吗?你甚至赞同“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我认为,天不生仲尼,中国可能会出现苏格拉底。

我认为,儒家是中国封建社会持续几千年的根本原因,虽然不是现代社会各种弊端的生成原因,但是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影响和对思想的禁锢使得中国迈入现代化的脚步艰难重重,中国人的国民性也和现代文明相距遥远。另外我坚信,文化是制度之母,中国如果产生不了一种超越传统的新文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民主法制。

今天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正在消亡,这是事实,但不一定是坏事。不过从根本上说,儒家思想和价值观在中国人的内心还是根深蒂固,还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这正是反思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我对儒家的批判不是就事论事,除了看清儒学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针对眼下恢复儒学,倡导以德治国的思潮,说得轻一点是缘木求鱼,说得重一点是祸国殃民!

另外,我没有说过儒家思想是为专制量身定做,但是儒家思想为专制独裁提供了最好的理论基础这难道不是事实?

一切社会范畴的理论和学说都脱离不了政治,如果“儒家在离开了宗法社会和封建等级制度后,尤其是远离了政治之后,其人文价值反倒凸显出来”的话,那共产主义不更具有人文价值?你还能以欣赏的态度看待共产党吗?可惜政治无处不在。

再次谢谢你的坦诚交流。


(对了,量身定做一说来自润涛阎网友:

儒家文化是为专制制度量身定做的理论,如果没有引入西方的文化,中国再走两千年还是专制,还是没有人的尊严,还是没有平等。不论你怎么解释儒家文化,都不能改变历史的真实。历史走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统治,形成了完善的专制制度,没有也不可能有科学与民主的诞生。事实胜于雄辩。

在儒家这一点上,还是悟空孙讲得有道理。冒犯老兄,见谅。

润涛阎敬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niersi 回复 悄悄话 个人浅见:

孔子即不是明灯,但也不是毒草!
为什么不能将他还原于人? 孔子和你我一样,有人的优点和缺点。。。

问题不在孔子身上,而在于人类盲目的遵从。

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不会盲目遵从 “明灯” 或 “红太阳”。 不会用其他人的思想指导自己。 因此也不可能把责任全盘推倒某个人身上,这是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他人(作为人而不是神)的尊重。“盲目遵从”和 "彻底否定" 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实质上是一样的,心理学认为 --because losing of "core being", therefore lose flexibility

个人觉得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个人的成熟。不在于用什么作指导。也不在于否定某种思想。 Jung 称为 "individuality"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