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11)
2008 (219)
2009 (121)
2010 (101)
2011 (161)
2012 (183)
2013 (99)
2023 (1)
2024 (1)
近年来,由于迪斯尼和好莱坞对中国的大量入侵,人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孙悟空斗不过米老鼠?
有人说我们的科技不够发达,有人说我们广告做得不够,还有人说中国动画缺乏原创能力和未能实现产业深度开发。其实,怎样让孙悟空打败米老鼠,并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大显身手并不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笔者只想借这个话题指出中国儿童成才道路上被忽视的一个问题:中国历来就没有真正的儿童文学!
这话好像有点危言耸听。陈伯吹、孙敬修老前辈,晚生失礼了!不过孙悟空打不过米老鼠的真正原因也在于此:中国没有真正的儿童文学,《西游记》本来就不是给孩子们看的!
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模式,我们极少认真研究儿童的心理和思维方式,用儿童的眼光观察,编写真正适合儿童身心健康的优秀读物。
《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颜氏家训》,等等这些昔日的私塾读物时给孩子们看的吗?那些可怜的三尺小儿苦苦背诵“人之初,性本善”,背不出来就要受先生残酷的体罚,这“善”为何物?!孩子们摇头晃脑,有口无心地朗诵这些“名篇”的时候,他们能理解其中的说教吗?难怪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成不了什么才,充其量写几篇漂亮的八股文罢了。
现代的儿童文学是什么?是《草原英雄小姐妹》还是《小兵张嘎》?
眼下国内的儿童读物印刷得越来越精美,价钱当然也越来越贵,可是其内容有多少是真正国产的?而那些国产的故事有多少是孩子们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
谷歌一下“中国儿童文学”,只有41100个条目;再搜“English Children Literature”, 竟有68300000之多!
当然,数量不能真正的说明问题,但关键是,我们的儿童作品老是在说教,好像没有一个主题,缺少伟大的教育意义就不能让孩子看似的。
这样说来,好莱坞,迪斯尼的入侵还奇怪吗?就连小日本的动画,Kitty Cat都风靡半个中国了!《哈里·波特》能一下子占领中国市场也毫不为怪。
打开一个著名的儿童文学网站,倒是看到不少童话故事,寓言,传说。随便拷贝一栏,差不多都是外国作品:
· 拇指姑娘
· 小精灵和鞋匠
· 大灰狼和七只小羊
· 白雪公主
· 竹林公主
· 桃太郎
· 龙宫传奇
· 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 圣母的孩子
· 青蛙王子
· 皇帝的新装
· 打火匣
那么为什么西方的儿童文学作品能打动人心呢?因为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这些故事是真正写给孩子们看的,作者从孩子们的心理出发,用儿童的视角审视生活,真正地寓教育与娱乐中。这些故事的主角大都是些可爱的小动物,但是它们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人性,每个人物都富有灵性,活生生,鲜艳艳。
美国,加拿大的儿童读物和电视可谓丰富多彩,从你的孩子能双手握住一样东西开始就有适合他/她看的书, 什么“The Big Red Dog”, “Berenstain Bears”, 从能独立坐起来开始,就有适合他/她看的节目。什么“Winnie the Pooh”, “Penguin”, “Barney”, “The Big Comfy Couch”, “Dora” 等等。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成了孩子心目中的偶像,就连睡觉都要抱一个在怀里才能入睡。
这些故事没有什么大道理,通篇就是互助,勇敢,关爱。有时候干脆没什么内容,就是调皮捣蛋,打打闹闹,好像什么都没说,但是孩子们看得津津乐道,这样一来对孩子的心智起到了安抚,二来逐渐培养了孩子读书的好习惯,教育的目的不是达到了么?
《哈里·波特》之所以畅销全球,在于作者运用了超凡的想象力,但故事和人物又与生活紧密相连,尤其是对儿童心理的刻画十分准确。虽然贯穿全书的主题只有一个:善战胜恶,但是不用一句说教,一切都在魔法和幽默中实现了。
说到《哈里·波特》让我想起一个真实的事情。
一位任教于上海某全国重点中学的特级教师,在学校搞了一次读书活动。每位学生自己选择一本名著阅读,然后写出读书报告。这样一个优秀的活动却出现了一个让笔者大跌眼镜的插曲:一位女生选择了她最喜欢的小说:《哈里·波特》,特级教师发现后就找女生谈话,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使小姑娘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放弃了《哈里·波特》而选择了傅雷翻译的丹纳名著——《艺术哲学》。此事竟然被作为正面材料在全校宣传!
呜呼!如此狗屁特级教师!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艺术哲学》就比《哈里·波特》伟大吗?一个中学生能懂多少艺术哲学?难道《哈里·波特》是淫书不成?《哈里·波特》能风靡全球,不但孩子爱看,成年人也为它着迷,就凭这一点,就有许许多多让人思考、学习的东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如果还是把空洞的说教和与儿童心理特征不符的大道理看成是教育的传世法宝,那么中国的教育悲哀到极致了!
中国没有儿童文学,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说明我们没有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没有真正从心灵的深处去关怀他们,所以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人性的关爱!
观察一下西方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心就是一个字“爱”。把孩子平等地当作人来看,处处为孩子着想,这种理念已经不局限于文学,而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了。
美国新闻史上曾有一篇最著名的社论,发表于1897年9月21日的纽约《太阳报》社论版上,题为“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作者是弗朗斯·比·恰奇。
一个名叫弗吉尼娅的小女孩想知道究竟有没有圣诞老人,就给报社编辑写了封信,没想到编辑先生认认真真地回了信,并作为社论登载在报纸上。
这篇社论距今已有109年了,但是在美国,每当圣诞节来临,各地的一些报纸、杂志,总要重新刊登一次。
让我们摘录几段原文,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令人叹为观止的彰显美国文化中对儿童心灵的关怀及人性关爱的经典文献:
……
试试看,圣诞节前夜,让爸爸给你雇一个侦探,让他监视一下全纽约的烟囱怎么样?也许能抓住圣诞老人噢!
但是,即使看不到从烟囱里出来的圣诞老人的身影,那能证明什么呢?
因为,这个世界上最确实的东西,是孩子的眼睛,大人的眼睛都看不见的东西。弗吉尼娅,你看到过精灵在草地上跳舞吗?肯定没有吧?虽然如此,也不能说精灵是胡编的瞎话。
这个世界上某些看不见的东西,不能看到的东西,绝不是人们在头脑中创造出来的,想象出来的。
……
信念,想象力,诗,爱,爱情,才能在某一个时刻,把它拉开,看到大幕后面的,无法形容的美好的,闪闪发光的东西。
那样美好闪光的东西,难道是人们编造的瞎话吗?
不,那么确实,那么永恒的东西,就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
谁说没有圣诞老人?
哪儿的话!让我们高兴的是,圣诞老人的确存在。不止如此,他大概永远不会死亡。
一千年以后,一百万年以后,圣诞老人也会同现在一样,让孩子们的心高兴起来。
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们是否能从中得到启发?踏踏实实地为孩子们写点儿什么? 把想象的翅膀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纯洁的心灵里充满温馨的爱。
可悲的是,我们的儿童教育总要把一件平凡的事,一个简单的道理上升到一个伟大的理论和高度,这样一个本来生动活泼的故事一下子就索然无味了。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了,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也不知不觉充斥了“八股”味儿,天真浪漫荡然无存!
请看一篇国内小学一年级孩子的范文:
玩娃娃
我是一个爱玩耍的小女孩,我最喜欢玩娃娃,从玩娃娃中,我得到了许多启发和收获。
有一次,我想给娃娃做衣服,想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想不好。突然,我想到做衣服的材料有:扣子、小细绳、针、一块布料、剪子。首先,用剪刀把布料两边各剪一个小洞,再把小细绳穿进扣子的小眼儿里,把针穿上线,就可以缝了。半小时后,一件漂亮的小衣服就做成了。还等什么?赶快给娃娃穿上吧!妈妈见了,忙说:“宝宝,你做得真好看。”我唱呀,跳呀,心里乐开了花。
这次玩,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收获。它告诉我,只要耐心,任何事都会获得成功。
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真是不简单,虽然把做衣服的过程描写得活灵活现,可是我总觉得其中有什么不协调的东西。
我忽然感到这好像是国产儿童电视节目的一个片断,最后要么是画外音,要么是小主角煞有介事地说:“ 这次玩,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收获。它告诉我,只要耐心,任何事都会获得成功。”
这句刻板生硬的话和一个轻松活泼的画面多么不协调!请再读一遍原文,把“从玩娃娃中,我得到了许多启发和收获。”和 “这次玩,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收获。它告诉我,只要耐心,任何事都会获得成功。”两句去掉,这样的作文不才真正是孩子的心声吗?
可怜的“导演”(老师)啊,请不要在一个充满欢乐和童真的画面里画蛇添足了!
西方社会充斥着铜臭,可儿童世界里至少还是一片净土。反观中国,大人忙着挣钱,没人读书,最多只看看那几部可笑的电视剧。而孩子们呢?他们玩什么,看什么,有人真正关心过吗?如果孩子的精神世界里也是一片沙漠,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
*********************************************
《成才论》到此告一个段落,阿紫姑娘的评语十分中肯。这些没有什么新意的文字权当给中国教育号个脉,至于接下来能不能开个偏方,弄个秘籍,待俺休整一个阶段,慢慢斟酌吧!
谢谢各位!
悟兄请去看看!
我以前也认为国内的教育弊端太多, 比如说语言学习方面, 纯粹的应付考试,死扣语法. 等我自己进入这一行后发现这种教育方式并不是无可取之处. 一个很简单的事实为例, PARIS有一间全法最好的同声传译学院, 里面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为中国人.
当初我选择博士课题,选的就是从思想意识的不同研究中国人学习法语的正确方式, 我的观点就是思想意识决定学习方法, 因为思想意识已经是确定的,而方法则是可以改变的. 然而我的导师完全不同意我的意见, 他认为西方的语言教学方式已经被证明为更科学的方式.
我想说的, 更科学的却不是最科学的.
中国的教育问题追其根源是一种社会与思想意识问题, 要完全弄清楚决不是几篇文章能理清楚的. 其实可以从反方向再行, 因为中国的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啊.
作为儿童文学, 它与传统的童话很难比较.
国内不是没有好的儿童文学, 比如浙江有个儿童文学作家赵冰波, 他没念过大学, 他的小童话就写得很不错.可惜在国内宣传主旋律的大环境下, 很难坚持自己的风格并为众人所知.
另外我从小是读郑渊洁的童话长大的, 他的童话绝对不比外国人的差, 为什么没有造成世界性的广泛影响? 这实际上与中国其他文学在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情况是一样的.
2,教育问题,人才问题,永远值得探讨。写下去!我等你出书呢。王伯庆和施雨合写的《我家有个小鬼子》就是探讨教育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