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11)
2008 (219)
2009 (121)
2010 (101)
2011 (161)
2012 (183)
2013 (99)
2023 (1)
2024 (1)
成才离不开教育。
教育的功能与目标是什么?决不是造就天才,而是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公平、宽松、和谐的环境,让每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潜在的各种能力,从而使受教育者在德(做人的基本准则,社会责任感,道德观等等)、智 ( 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 、体(也不仅仅是体育达标,而是身体和心理健康,当今社会中心理的健康尤为重要!)都全面地发展。 教育的最佳方法就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西方的教育给人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自由的环境。这种环境尤其适合天才的成长。天才不需要别人告诉他们怎样学习,更不喜欢受到任何约束。比尔·盖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学校不喜欢的课就不上,不喜欢上学就做自己的事,连哈佛都被他炒了鱿鱼,这在中国是绝对行不通的。天才只有在这种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才能达到那块 0.1% 甚至 0.0001% 的领域!
西方的孩子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事,他们并不以上大学为最高的终极目标,这里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可以培养社会上去要的各种人才。机械修理、泥瓦木工、医疗护理、花匠厨师……行行都有职业化的培训,个人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各取所需。西方社会在分工上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然在劳动报酬上,泥瓦匠不一定输给一个大学教授!
在这样一个氛围里,你只要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管是在绿色、褐色或是蓝色区域,只要你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活得开心,对社会有所贡献,你就成才了。
中国人的成才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于是乎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拔苗助长的孩子,犹如“病梅馆 ” 中的盆景,身体虚弱,心灵扭曲,知识狭窄。
在这种文化熏陶下的教育体制,是天才的最大杀手!因为天才们也不得不和庸才一样去挤那座独木桥,不管你喜不喜欢,都要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都要参加奥数训练班,高考强化班,这个班,那个班。等考上了大学,人也麻木了,精神恍惚了,本来可能是个人才,却无意中造就了马加爵。
即使对于普通人来说,由于外界的巨大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为父母读书,为老师读书,为社会的舆论读书,更本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追求。本来是拉小提琴的手,却硬要他摇起了笔杆子;本来可以做得一手好菜,却硬要他做起了外科手术。事业的成功和学习一样,首先要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去钻研,才能精益求精。难怪中国人只是把工作看成是一种挣钱手段,所以各行各业都鲜见出类拔萃的人才。
成才的关键一是要发现并培养兴趣,二是要有一种宽松、平和的心态和社会环境。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不管是修理汽车还是研制导弹,缺乏兴趣就一事无成。陈省身曾为孩子们题词,“数学好玩”,但参加那些 “奥数”班的孩子们有几个是真正喜欢数学的?难怪我们一次次囊括金牌,却没有人成为数学大师。更有孩子从此对数学产生畏惧而导致厌倦,发誓一辈子不再接触任何数学符号;还有的孩子的生日愿望就是爸爸妈妈卖掉家中的钢琴……
应试教育是一种变相的“八股文”教育,培养了孩子的好胜心而抹杀了好奇心与创造力。“望子成龙”、“耀祖光宗”等传统意识更是雪上加霜。
为什么有那么多家长把幼小的孩子送去体校进行残酷的没有人性的体操、举重、射击、跳水等等训练?孩子喜欢吗?真是为了孩子吗?为了拿金牌?为了出名?为了你自己的虚荣吧?这是犯罪呀!
不一定每个人都适合做明星,因为高处不胜寒!
对于东方文化来说,家长和整个社会对成才的心态是扼杀人才的罪魁祸首。等到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不再把各种职业分成三六九等,收入差距缩小;你能真正发自内心自豪的对你做大学教授的邻居说,你的孩子喜欢去技校学木匠,我们的教育就有救了,孩子们有救了!
让我们承认人的个体差异,你的孩子可能比别人聪明,也可能比别人“笨”,别人能考一百分,他 / 她可能就是不能!不能又怎么样?千万不要以此来责备孩子,也许她 / 他有其他人没有的才能,没有发现是做家长和老师的失职! 成功的教育者应该像雕塑大师,首先能鉴别不同的材料,木块、石头、树根、玉石……,然后能按照原材料的不同形状、大小、质地、颜色精雕细琢,造就出不同的作品来。有的作品进了国家博物馆,有的只能是你家中书房的摆设——天生我才必有用!
“每一颗星星都以自己的方式闪着光亮。”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向宇宙那样浩瀚宽广,只有接纳每一颗星星,珍惜爱护每一个人,才能造就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