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免俗,也赶在满世界的吐沫腥子里去看了“色,戒”。
影片精雕细琢,唯美巧兮,象沅玲玉的脸;
梁朝伟戏精入骨,肌丰臀美,不枉我少女时代对他的胡思乱想,以至于出了影院,“荷尔蒙”仍有点居高不下。看来李安阴谋得逞,不过也证明我的内分泌系统运转良好。
对我来说,这部片子值得一看,遗憾的是略显“平淡” ------ 似乎缺少点触动心灵的张弛。
显然,李安对此片用心良苦。窃以为,他有心想做中国的 Lawrence 吧。
上世纪初,英国作家 D. H. Lawrence 写了本惊世骇俗的书“恰特莱夫人的情人”,其中大量细腻柔肠优美透髓的性描写曾经让满世界鸡飞狗跳,吐沫腥子横飞。然而今天,这部探讨“现代工业文明与人性的冲突”的小说却成了不朽的巨著。
人的本性是追求幸福,包括情感上和生理上的幸福。这种追求不会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改变,也不会因为战乱而离弃。 恰特莱夫人最终选择了回归本心和自然的人性,并走向了希望;而王佳芝却因为追求“爱”而走向毁灭。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Lawrence 并不乏崇拜者。比如郁达夫,林语堂。而林在“红牡丹”中也有几处直露的 “ 性 ” 描写,风格颇似 Lawrence 。
张爱玲的原著,并没着太多篇幅去渲染易先生和王佳芝的床事,而更多着眼人面对命运的无奈。
社团同学的一句“你上来吧。”,便因此而改变了她的命运;而她紧要关头的一念之差,更断送了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性命。
女人为了爱是可以不要命的,尤其是一个缺乏爱的女人。由于战乱,父亲带着弟弟去了英国,而迟迟不肯接她;贪财的舅妈卖掉了父亲留给她的房子;为了性诱易先生,她失身于同学,却遭到鼓动她献身的同学的鄙视,甚至包括邝欲民(电影中这点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所以面对易先生疯狂的情欲,硕大的钻石,渐渐开放给她的心,她生平第一次有了被人爱的感觉,以为“这个人是爱我的。”,而为国锄奸这个神圣使命在人性面前已变的缥缈。
要表现这个主题,情欲戏本可拍的委婉朦胧,点到为止。而李安的床戏却掏心扒肝,短兵相接,咬牙切齿。是不是他认为最直白原始的“性”才能表现出“复杂的人性”呢?
按理上,人应先有感情才有情欲。然而人性是如此复杂,曾几何时,情欲可以主宰一个人的心,可以强烈到颠倒乾坤,可以引导人找到爱和幸福,也可以让人走向毁灭,就象恰特莱夫人,就象王佳芝。
“食色性也”,人性如此。如果不是皈依佛门,与其用戒, 不如给予合理的疏导。听说当年希特勒因为爱上了一个尤太女孩遭到拒绝而由此痛恨尤太人,从而改写了人类的历史;而王佳芝在错误的年代,以错误的手段,爱上了错误的人。恰特莱夫人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她在人性的绽放里找到了希望。
藏传佛教有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的西藏本没有人类。大地上只住着两个生灵:女罗刹和即将成佛的灵猿。罗刹爱上了灵猿。她告诉灵猿,如果他不管她的爱,即使成了佛,她也要变成最凶恶的魔鬼来对付所有的生灵。除非英俊的灵猿娶她。
在娶罗刹和成佛之间,灵猿徘徊了三天三夜。为免日后生灵屠炭,他于是娶了罗刹,繁衍造就了极善和极恶混合的新种类 -------- 人。
据说,在成亲的那一夜,灵猿哭了,因为正果不复存在;罗砂也哭了,因为爱必须迁就对方。
所以人实在是个复杂的东西, 不按理出牌的也大有人在,否则人间哪里会有那么多爱恨情愁的故事来让我们彼此娱乐呢?
原创文章。可以转载,但言语一声,注明出处。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25338
最近一直瞎忙。看电影已从我的生活日程里消失多年了。你的文章倒是早看了。真是饱读诗书啊。不记得看过红牡丹。其实连‘色 戒’也没让我想起是张爱玲的。又去念了一遍才想起第一次读时很有感触。张爱玲的许多人物都是天之将倾也伊人仍悠闲地点着炉香蚊香, 而这一位却没能悠闲得起来。之所以没连起来,大概就是你
说的张的小说不事渲染,没想到让现代人如此浮想联翩,应该有看头的:-)。
同感同叹:‘紧要关头的一念之差,更断送了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性命’
好文!
“潜规”之说的一点思索:
你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这是我在看《断背山》时没意识到的:同性间有个潜规则,本来总有一个柔媚的男性角色。
你这样一说,我才恍然大悟,本来是这么回事的啊! 可我们在《断背山》看到的两个男主角,却都是同样阳刚之气十足。李安并没有安排其中之一为柔媚的角色,我们看不到任何一个有半点的阴柔。李安的这一处理,为他喝彩! 拍案叫绝!
一个是阳刚的,另一个则柔媚的,似乎这样才更符合那个潜规。但如果那样处理,我觉得那就是《断背山》的一大败笔,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纯粹的同性恋片!
而我们看到的《断背山》,不感觉电影是在大肆宣扬同性恋,只觉得李安想突出的主题,是纯粹的情与爱,而非突出同性恋。一个“情”字,可大可小。可大到生死相许,可大到山崩地裂;可小到如下了一场毛毛雨,可小到如同洒在脸上的一滴水珠,不留痕迹。“情”啊,无论大小,都可歌可泣。我想,李安只是在描述普通人的情感世界。而人的情感其实无处不在,不管老少,不管同性、或异性。
我们看到的两个主角,都是用大刀阔斧的粗线条挥洒出来的轮廓,男人魅力十足,任何一个都不属柔媚之列。他们在高山上骑着骏马的轩昂,策马回眸一笑的英气,他们在牛仔帽沿下各自那一双深邃互相传神的眼睛,他们那随意的一身牛仔装酷酷的扮相,他们时而一起谈笑风生的潇洒,时而欲想相见而不得如愿的忧郁,他们后
来每年偷偷赴约前的期待、快面临赴约时的欲望、终于见面时的炽热。。。。。。所有深刻的展现,两个人,一个基调,是同样的男人味。所不同的,一个明朗、活泼健谈;一个深沉、内向寡语;一个不顾一切,一个瞻前想后。但相互吸引着,挥之不去。付出的,都是爱。这一爱,长达二十年,久经不衰。。。
非常庆幸《断》片没按那“潜规”来处理,而展现的,全是十足的阳刚之气。这一点,不知李安是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凑巧?
不好意思Jenny,借了你的一方宝地与人大谈“断背”。我想,那是因为你的文章写得太好了,才引发了人们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热烈反响。:)
祝各位晚安!
那“断背山”的评论是你写的?写的好极了,说到骨头里去了。这是一部要细细体会的经典,其中的细节处理,体现了李安的导演力度,让普通人的爱(即使是同性之爱)丰满,温馨,弥久,随性。从前我对同性恋还频有微辞,但看过这部影片后,我发现我能更客观,更宽容看待这个群体。这就是好影片的力量。它能带来心灵的震撼,或者感动,或者思考。只是“色戒”带给我的更多的是Physical shock. :)))
《断背山》:爱,是与生俱来的力量。
中国人谈论同性恋题材的影片莫过《春光乍泄》、《蓝宇》和张元的那部《东宫西宫》,同性恋题材永远都在一个狭促的空间展开,然后多半留下带有浓重荷尔蒙气息的冲动镜头让人念念不忘,聊作谈资。
虽然不是很懂西部牛仔文化,但相信作为同性恋事件的时代背景,1963年的怀俄明不会拥有比近年中国更加开放和宽松的舆论环境。李安的水准显然不是体现在题材的争议性上,同性恋被李安处理成生活的常态,而不是试图引起争议或者博得谅解的姿态;同性恋被立案处理成缓慢的情感沉积,而不是激烈的汹涌迸发;同性恋的话题性被李安转化为爱的普泛性,重要的不是同性恋的道德评判,东方细腻的手法证明:爱,是与生俱来的力量。
Ennis遗失在山上的衣服被Jack珍藏起来,然后两个人位置互换。同性恋并不是总有一个柔媚的男性角色。Ennis遗失在山上的衣服被Jack珍藏起来,苍老的Ennis送走了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小女儿,然后打开衣柜,风光优美的断背山明信片却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知道那里曾有过的美好故事,或者说美好生活,一个老人对着两件套在一起的旧衣,喃喃说了句:I swear……,显然,这是小女儿走后,明白了Jack深情的Ennis的誓言,没有教堂的神圣誓言。
《断背山》是《喜宴》的升级版,一个98系统,另一个是XP。李安这台东方处理器把曾经对同性恋的关注上升到更宽泛、更温和、更富人文气息的角度,李安游走东西方文化之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李安作品的情怀始终都是西方背景下的东方情怀,你能说《断背山》这种结局处理不类似于岩井俊二的《情书》么,东方人含蓄隐忍的美好是普泛的美好,李安也再次向我们证明西方文明并非都是赤裸裸的永远亢奋的肉体。
大多数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并没有为同性恋的地位作出有力的呐喊,相反它们的视角和态度仍旧以把玩和获奖为主,没有一部同性恋电影如此端庄、冷静、沉默,不能肯定它的客观,但至少它反驳了一个潜规则:同性间的爱并不是总有一个柔媚的男性角色。
梁朝伟和张国荣的激情戏被称为“春光乍泄”,实际上这部迷离琐碎的电影是有着美好初衷的,但显然王家卫的处理方式是为了拿奖,有时你真的会为王家卫支离破碎的“时间灰烬”之类汗颜;《蓝宇》把故事处理的很凄美,像经典韩剧,但它的关注仍旧不是凡常视角下的关怀;《东宫西宫》就更不要说了,它的冲击力是变态的,当然它也探讨了同性恋的后天因素;《无极》里刘烨对张东健的一抱被视为笑谈,因为它突然和极端。
它们都还缺少一个平和冷静的视角。《绿巨人》的失败是李安这种魅力的一次错误运用,爆裂的不是李安的;《断背山》的成功是李安这种魅力的合理释放,李安之为李安,便在于此。
可我缺少的就是坚强, 太多的却是眼泪啊! 唉, 人若没出息起来, 还有救吗? :)
祝周日好!
雨飞,我同意你说的“不管多么恶贯满盈的人,都有柔软脆弱,甚至真性情的时候”。-----我想那老易也不容易,一个整天生活在“地狱”中的人,好不容易喜欢上一个女人,并开始信任她,可最后发现还是个要刺杀自己的“女特”。
有时间你去看看片子。既然李安的电影你都看过,这一部就更不能错过:)看的时候一定要坚强啊:)
另外:我很喜欢“断背山”,它的结尾处也赚了我不少的眼泪。
切中要害
电影虽没看,你的文章岂能不读?
惊叹你居然连D. H. Lawrence 都给想到了。运用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例子,来分析、评论《色,戒》,手法别具一格、独出心裁。
笑着,来读你把李安的那段床戏形容成“掏心扒肝,短兵相接,咬牙切齿。”这几个词用得入木三分!我虽然没看那电影,可就凭你这一串形容,那画面已经鲜明地、栩栩如生地蹦跳了出来。有形、有色、有像、有动、有程度 ... 贴切得忒生动!
据说李安把小说原著最后易先生平静自得的描述,令人毛骨悚然的结局,在电影末尾改编成易先生狠心下令,但却悲伤含泪,流露脆弱柔软和真情至性的一面。直觉告诉我,他这一改,改得漂亮。我想,不管多么恶贯满盈的人,都有柔软脆弱,甚至真性情的时候。
王佳芝毕竟过不了“情”这一关,注定她做不了间谍,当不了刺客。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死了的人,死得坦然,死得无怨,死得无悔;而活著的人,那易先生真能那么平静自得吗?活著的人就真能比死去的更幸运吗?
唉,其实没看这电影,不该妄加评论的。我怎么又凭空想象,胡言乱语了呢?
《色,戒》,你推荐了,我一定去看。李安拍了十部电影。据说,十部有十部不同的精采。我只看了其中的两部,《卧虎藏龙》和《断背山》。
《断背山》的原著,李安读原作读了八次,痛哭了八次,才把这片子弄了出来;拍完了《色,戒》,与家人野外郊游时,突然对著空旷的大自然嚎啕大哭。我想,李安在拍这些片子的时候,像是把自己掏光掏尽,心力交瘁了。我想,在他用血融于水,水融于血的心力之作下,这些著作再怎么“平淡”,也不会“平淡”到哪去吧?
我记得,《断背山》的最后,艾尼斯捧著杰克的血衣,迈著沉沉的步子,朝山里走去...电影在那个逐渐消失的背影中结束...整个故事似乎没有轰轰烈烈,紧张刺激的场面,甚至略带“平淡”。可我怎么觉得在那“平淡”里,看着那个背影,心中升起的,却是一种轰鸣的震撼?看李安的电影,不“平淡”啊,边看,边震撼。那震撼,是渐渐的,由心底生出的,形成一股力量,直上脑盖,直冲云霄,飞出天外...《断背山》的震撼余音,回荡在那座壮美苍郁的大山;《卧虎藏龙》的震撼余音,回荡在悬崖峭壁,飞落至水底深渊,久经不息...
只觉得李安的电影,气吞山河! 平淡乎?
否则就是 Abstinence, 还 不都急了,哪有观众~
李安用西方人的观念拍中国人的故事,这就是他对此片用心良苦,高妙之处吧!
也看过, 但没用想象中的好! 我看过他所有的电影。。。
喜欢从你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
>>略显“平淡”------似乎缺少点触动心灵的张弛。
同感!李安的另两获奖片也一样。
>我窃以为< 是病句。 去掉“我”。
You pointed it this part very precisely-- "尤其是一个缺乏爱的女人". If a person is lack of love, she/he is really mentally unstable and is capable of many distructive conduct.
Ultimately, love is our sa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