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的故事

四十年洋东,四十年洋西。都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是四十被惑到西洋,五十仍不服命运。天若有情天宜老,我的故事还未完。
正文

ZT:什么是小资?(来源:雅虎知识堂)

(2009-04-16 22:32:58) 下一个
小资是1990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的名词。原本为“小资产阶级”的简称。特指向往西方物质生活、追求有时稍显肤浅的内心体验、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年轻人。他们也用某些标志性的消费文化符号代替真正的人文知识。一般为都市白领。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在社会中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在经济上往往属于中下层“中产阶级”。

在小资一词出现的早期,有一部分都市白领以列身小资为荣。随着时间的过去,小资式的虚荣肤浅渐渐成为大众警惕鄙视的对象。自称小资的人越来越少。小资一词在21世纪已经成为贬义。

小资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小资情调又是个什么东西?什么人被称为小资?什么人又自称为小资?掀起小资们的盖头来,让我们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所谓的小资首先要有个硬件水准,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称之为小资的。

首先,大部分小资是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他们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受过一些欧美文化的熏染。(要不怎么叫小资呢?)英文未必很棒,但口头禅里一定时常夹带几句。

其次,小资的经济基础在中产阶级边缘,高于普通民众和一般工薪阶层是肯定的。但也没超过中产阶级的上限。在这个边缘的人最多。小资们未必都有车有房,但也是要住公寓、打出租的。大部分小资有比较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

这是小资的硬件水准。当然仅仅有了这两个硬件还是不能算小资。就像没有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软件的电脑,即使你有颗"笨死"的心也只能是裸机一台。小资最重要的软件就是小资所特有的品位、情趣、格调,也就是被称之为小资情调的东西。

小资们是喜欢穿休闲服的。在非工作状态和非正式场合穿,而且是品牌服装。但很少有人会穿Adidas和NIKE那样招摇的大众名牌。正像《格调》那本书里所说的,小资们认为,他们选择的是一流品牌的二线产品,这不仅是他们的服饰标准,也是他们选择一切生活用品的标准。只有贫民才喜欢那样标榜自己。小资们是有格调的。小资不是城市贫民,所以小资不选大众名牌生活用品的通用标准。既要跃升于大众之上,又俨然与暴富分子划清界限。限于经济基础,又无力追逐超一流品牌。这正是是典型的小资情调之一。

小资们一般都会有些固定的喜好与习惯,有些人喜欢咖啡,有些人喜欢鸡尾酒。无论是哪一种,他们的喜好通常固执而与众不同。"我只喝那种放冰块的苦咖啡","这种Pisa我只在一家店里才吃",这是小资常用的句式。典型的小资要么对星巴克、三里屯酒巴街要么喜爱到依恋与沉溺,要么厌恶到不屑与不齿。都是固执与狂热的心态,只不过是两个极端而已。

小资型文章一般语调轻盈,追求文字华丽,图像美丽,浮光掠影式对待讨论的问题。对书籍音乐等多不追求理解而求知晓名称。在一份小资必读书单中,会列出如下作品:史努比漫画,《挪威的森林》,杜拉斯,金庸等等。

小资们是比较钟情于艺术的。他们喜欢珍藏经典的DVD。喜欢看美片,而且只看英文原声的,绝不看中文配音的,尽管有时候听不懂。资深的小资则只愿意谈谈黑泽明,说说《红》《蓝》《黑》三部曲,讨论一下法国意大利的艺术片,而不屑谈好莱坞。对畅销书和大众艺术他们是不屑一顾的。他们只谈村上春树。怀旧的会翻出梅里美和玛雅文化。他们未必懂歌剧,但他们总爱说起《公主彻夜无眠》,他们总是站在主流与大众的边缘和角落里。

小资不屑与流行为伍。在流行到来的前夜,他们是着力追捧者。在流行的巅峰到来之时,他们又成为流行的唾弃者。

小资们也要为生计奔波的,但绝不会把这些挂在嘴边。所以小资们大多是忧郁和含蓄的。他们本质上向往稳定的生活,但又经常把自己装扮成漂泊者和流浪者。

概括起来所谓的小资情调其实就是一种固执与狂热、边缘与非主流、忧郁与含蓄的汇合。并以此来标榜他们的与众不同。

这就是小资。他可能是月光下一个忧郁的诗人,可能是酒吧里一个狂放的歌者,也可能是写字楼里一边品咖啡一边整理文件的职业女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