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袅袅

梦自蝉声起,诗从岁月凝。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秋下荆门】--- 李白

(2007-01-04 19:42:56) 下一个
 

【秋下荆门】--- 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注释zt】: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而今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恺之写信给殷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便归。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自己是远离家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剡(shàn扇)中,今浙江嵊县,境内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说过:「诗人之言,不足为实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说诗具有凝炼、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诗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实」、讲死,所以说诗者也应该「不以辞害意」。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如果只理解为诗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实」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那么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呢?要解答这个问题,还得回到诗的第三句。从张翰所说的话来看,张翰是把「名爵」与「鲈鱼鲙」对立起来,弃其前者,而就其后者,那么李白呢?他对后者的态度明朗─「此行不为鲈鱼鲙」。对前者呢?诗人没有明说。可是,「秋下荆门」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并没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进;第二,他还明白地声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还希求「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种建功立业的宏愿,积极用世的精神,不正是和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吗?可见诗人此时对「名爵」和「鲈鱼鲙」均一反张翰之意,只不过在诗中说一半留一半罢了。当然,这也是「适志」,是「适」其辞亲远游、建功立业之「志」。诗的第四句又该怎样理解呢?饱览剡中的名山佳水,诚然也是诗人所向往的,早在他出蜀之前这种兴趣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不过联系上一句来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了。我们知道自视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一举而至卿相。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在标榜自己那种高人雅士的格调,无非是那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概括。这种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以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色。全诗虽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集中地抒发了年青诗人「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四句诗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读来无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


  (赵其钧)

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一举而至卿相。

Sigh~~~

http://talkskyland.com/dispbbs.asp?BoardID=46&ID=14564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