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秋菱 于 2004-08-19 04:31:39
甲申年生辰有感
暑傍斜阳下
凉随暮雨升
枝头黄尚少
鬓角白纷增
梦自蝉声起
诗从岁月凝
虽无夸父志
系日觅长绳
LTG 的那句 Slowly autumn! 让我的心里积蓄了一种情绪。也许是自己的生日也快到了的缘故罢?忍不住‘翻译’了全诗(另类解读LTG之《红酒与君子兰》(链接))。Slowly autumn! 本来译成‘秋意兮渐浓’,觉得不够意思。因想起《九歌·湘夫人》中的那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改了一字,成了‘袅袅兮秋凉’。LTG说这一句译得好。其实我比较喜欢的是‘不离兮不弃,我悦君兮忘夜长’。《九歌·山鬼》中有句‘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反其意而编之。
扯远了,还是说说本诗的构思过程吧。话说本月初的某一天晚饭后,秋菱到后园巡视菜地。刚刚下过一场大雨,草地上散落着一些松针,夹杂着几片黄叶~~~ Slowly autumn! 就又那么自然地跳了出来,撞击着已经积蓄的情感。听着树上的蝉鸣,望着树梢上方的晚霞,不由想起‘夸父追日’的故事。可一想到那种光着脚奔跑着去追赶太阳的情景,又觉得太累了,恐怕做不到。忽然又想起另一个成语‘长绳系日’。心想这个好玩,像牧马人那样把长绳挽个圈飞出去套住太阳,跟玩风筝似的,好像蛮酷喔。回到屋里比划了一下平仄,得了最后两句。找平水韵查到‘绳’为‘下平十蒸’,就在此韵部中挑了几个字,涂涂改改十几天,才成了这个样子。水平有限,实在改不动了,贴出来请各位帮忙!秋菱在这里先道谢啦!
================================================
我真砸不出砖,只一建议:蝉声可改吗?此联很喜欢,但开头就 -采薇^^-
说了暑已下,雨来凉,蝉怕是也会歇歇停歌了吧?
多谢采薇!今天你辛苦了,进来喝碗汤吧: -秋菱-
确实听到一片蝉鸣,大概是秋蝉求偶声更切吧。:))
猫不知事实胡说八道,居然还有惠心秋菱姐给汤喝,感激涕零! -采薇^^
猫一般不喝汤,因为苯,不象广东人那么会褒汤,但这样诱人的鱼丸可是爱的很!红颜碧丝的,宝爱!多谢,不客气拉。
啥时候的正日子啊?给JJ拜寿~ -随便凑一句-
为秋菱的诗提提意见。
文章来源: 嘿嘿,嘿 于 2004-08-19 13:18:39
暑傍斜阳下---雨过夕阳明,
凉随暮雨升---暑净凉意轻。》》原句似乎雨在斜阳后,似与说明不同。
枝头黄尚少---枝头黄叶少,》》“黄尚少”读起来略有些拗口。干脆简单地说黄叶。
鬓角白纷增---鬓角白丝增。
梦自蝉声起---蝉唱风声远,》》单个的句子蛮好。但“梦”在这里不是太合情境。
诗从岁月凝---诗思岁月更。
虽无夸父志---西沉非可挽,
系日觅长绳---系日乏长绳。》》原句爱惜时光的意思不是很明显。
原结情绪高昂,也蛮好。
可能理解的不对。随便说说的,一哂。:)
sorry. "暑净凉意轻" is out of the regular pattern.
为什么out of the regular pattern? -贝钢-
回复:为什么out of the regular pattern? -嘿嘿,嘿
The pattern here could be
pingpingzezeping/pingpingpingzeping/zepingpingzeping.
but generally it should not be
zezepingzeping.
多谢嘿嘿大侠指教! -秋菱-
秋菱何幸,连得高人指点,实在是非常欣喜。因生日感秋凑了几句,别人看不懂,应该算失败。其实‘蝉声’ 是想比喻大家在诗坛的唱和,‘梦’ 自然是我忘却多年的写诗梦啦。‘枝头黄叶现,鬓角白丝增’ 正是我初稿中的两句。后来觉得前三联都是‘2-2-1’的节奏,读起来有些单调。所以把这联改成‘2-1-2’,以图有点点变化。
再谢专贴指点! 秋菱再好好琢磨琢磨
(By FuGu
凉随暮雨升
--首联这么写可以。感情色彩算是中性,下面比较好接,两句之间的内在关系也不
错。尽管说是中性,但就我的理解,应该是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感情基调。为什么
呢?‘暑’去‘凉’来,这时候人应该比较安逸平和了,心境上应该不会太‘低’
太‘燥’。‘傍’字,容易有歧义,而且诗味不如‘伴’之类的字。‘傍’多用于
古风和词,因为它口语感觉稍强些。当然这个不是大问题,个人语感的不同。
枝头黄尚少
鬓角白纷增
--这两句就有问题了。首先,若以这联的感觉来看,小弟觉得上联的景色描写就
‘隔’了。因为这联不能很好地在感情上承接上联。可以说这么写没什么问题,但
是仔细体会它们的内在联系,很难说紧密谐和。出句‘枝头黄尚少’要表达一种什
么样的感情呢?要说明什么主题呢?黄叶尚少,就是还不到枯/秋的时候,这能说明
什么时间感情上的问题呢?不清楚。而下句与之对仗虽工,却没有在意义上做到有
机的整合。一首诗,能不能称为‘好诗’,称为‘不肤浅,深入进去了’的好诗,
这些正是关键的地方。这一点上,王国
维的人间词话作了最精辟的论述。尽管人间词话立足于小令,‘对于长调的论述有
如隔靴搔痒’(小弟老师语),但对于诗词的‘情、景’的论述却是其后绝大多数诗
词家奉为圭皋的。其实整部人间词话就在谈一个问题:隔。什么叫‘隔’?人间词
话的研究者们,那些大师,对它有千百种解释,但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字句、物
象不能表达准确表达主题、感情,就是‘隔’。比如在第四十节,静安先生举了个
例子:“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就‘隔’了。钱钟书和周振甫二位先生认为这个
‘隔’主要是由于用典的问题,因为前句用了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之典,下句
用了江淹的‘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句。持这个观点的
还有佛雏先生,他说是‘无非是借现成的‘古雅’来替换独特的创造,从‘天真的
儿童般的语言’转为虽经‘雅化’而仍属抽象思辩的语言,因而‘直观、自然’隐
没了’。这个话体会起来,虽非直指用典,也多在追究用语的责任。以小弟看来,
其实这里最关键的问题并非用典,而是用得不当,感情色彩不谐调。为什么呢?这
两个典都不算生僻之典,不加解释也不妨碍意思。但是这两个典所表达的感情色彩
截然不同,放在一起无法表达同一个鲜明的主题。前者是赞叹春草的生机盎然,后
者是伤别,所以隔了。所以佛雏先生后来又谈到‘比兴过重’,我以为说到点儿上
了。当代台湾研究人间词话颇有成就的叶嘉莹女士对此的看法我很赞同,她说‘。。。
或者虽有真切之感受但不能予以真切之表达,而只是因袭陈言或雕饰造作,使读者
不能获致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隔’’。
这句还有值得一说的,就是虚副词的使用。抛开上面谈的主题问题,就诗词的语感
来说,我觉得很有诗味。个别字还嫌不够圆滑温润,比如‘纷’、‘增’,读起来
感觉还硬。但这种句式不错的。
梦自蝉声起
诗从岁月凝
--这联的问题几乎与上联一模一样,就不赘叙了。总之就是,很工整,猛一看挺好,
但耐不住咀嚼。一往深处想,读不出内在的关联或与整体的关联,似乎写得实实在
在,没什么错,但没有什么意义,写不写都行。对于整首诗的主题表达没有帮助。
这联值得说的是这个1-1-2-1的断句句式。由于不是常规的2-2-1,2-1-2句式,读起
来会有不太流畅的感觉,有断顿诘拗感。通常只有在特别强调时使用这样的句式。
比较有名的比如‘
function forumSelected() {
var forumId = $("#forumId").val();
if(forumId == null || '' == forumId) {
alert('请选择论坛.');
} els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