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哈密瓜一族”

(2006-07-21 13:49:39) 下一个

“哈密瓜一族”

“红酥手 ,黄藤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 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公元 2006年7月15日,一个 雄浑低沉而抑扬顿挫的男声, 吟诵着宋代陆游的名作《釵头凤》。那略带苍凉的古音,回荡在加拿大大温哥华地区某个购物商场的舞台上。

放眼望去,舞台上站着的竟是一位 黄头发、蓝眼睛,高鼻子的白人!他正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向台下一片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们讲述中国古代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这听起来有点滑稽,却是千真万确。

这位老外,不是别人,就是加拿大温哥华 SIMON FRASER UNIVERSITY著名的汉学家王建。他的洋名叫Jan Walls, 在美国获得汉语博士、曾当过加拿大驻华教育文化参赞, 汉语教授。那一天,他作为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20周年庆的表演嘉宾,登台献艺,令在场观众为之倾倒。

王建之于温哥华,就如大山之于中国。这两位有着高加索人种外表的加拿大人,血液里却是渗透了不少蒙古人种的细胞。他们纯正的北方口音,卷舌儿音,足以令长江以南的芸芸众生自愧不如。大山的相声曾经风靡神州大地,王建的山东快书已经蜚声温市华人圈。

我把这种现象称为“哈密瓜一族”,跟我先前专文谈到的“香蕉共和国”现象刚好相映成趣。一个是黄皮白心,一个是白皮黄心。不同的是,“香蕉”们大多希冀脱下黄色的外衣,显出内里白花花的本色;“哈密瓜”们则不必削皮,只需切开就可露出黄澄澄的肉质。遗憾的是,“哈密瓜”产量不多,仅限于各国的汉学家和部分长期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因而,能够讲一口流利中文的外国人,很容易受中国老百姓青睐而脱颖而出。非我族类居然能学我族类并学得如此维妙维肖,这的确很让人受落。元朝的马可波罗,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该就是这种“哈密瓜”的始祖吧?

我对大山王健们怀着由衷的敬意,更希望广大“香蕉”们从他们身上得到某种启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一个东方面孔主持着象“ Tonight Show With Jay Lano”或 “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的节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