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关于哲学入门书的选择

(2006-11-10 09:21:33) 下一个

关于哲学入门书的选择- -

                   李虎                    

  
  很多朋友喜欢哲学,但实际上究竟什么是哲学,其实很难有公认的说法。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一般称作是哲学家的作者代表性的作品,这种信息往往可以在一般的哲学史著作那里找到。经常可以发现最好的哲学史其实都是哲学史上的小人物写的,著名哲学家写的哲学史基本上都不是很中立、全面的介绍“所有的”“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罗素甚至马克思都写过(或想写)哲学史,但基本都不能视为入门的著作。所以"学习哲学就是学习哲学史"基本是一种容易引起误会的说法,或可视为“实际上究竟什么是哲学,其实很难有公认的说法”的另一种变通的说法。
  一般而言,不少当代作者之所以称为哲学家,确实很难找出共通的观点、论题,不过大都尽量(也就是未必)采取系统论证的方式阐明思想、采用非常抽象的或自造的词汇讨论问题,或是用朴素的日常语句讨论前一类非常识性的讨论(甚至包括其他专业领域的问题)。
  有两种类型的工作交织在哲学的讨论中描述型活动,如自称为科学家或更严格的科学的哲学类型,以前或乐意被称为形而上学家;从自然和人文社会具体学科基本问题、学科方法论出发的哲学家虽然不愿被成为形而上学家,但也可以说是描述型的(虽然并非全都如此);有些人喜欢探讨哲学史、学科史,认为自己是知识考古学家(试图与形而上学相区别),也算这一类。诠释型活动据称从事纯粹哲学批判(注意分析哲学虽然自称进行语言批判和逻辑分析,但被认为试图提供理想语言或认识方法、行为理论时,前类哲学活动居多),或是声称仅仅为了一种据说是独有的哲学体验,一种治疗学实践等。另外也有根据康德的三大批判把哲学划分为认识论、伦理学、美学,加上康德抛弃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当代根据学者、流派兴趣还有逻辑哲学、语言哲学、宗教哲学、文化哲学、人生哲学等划分,结果什么领域都可以挂上哲学招牌:性哲学、经济哲学、社会哲学、法律哲学......总之概括起来几乎不可能。更不要说每个哲学家选择什么作为入门了,胡塞尔、罗素是数学,尼采是古典文学,保罗利科是神学,雅斯贝斯是精神病理学,这个名单甚至不具有代表意义。国内哲学系的学生比较简单:能和一般的公共政治课区别的就是以哲学史(!)开路,加之国内又没有合法的敢称大师的真正独创性的哲学学派,除了读点马列著作的皮毛什么都学不到,还不如一开始让学生学别的具体点的专业再辅修,或是改为成人教育课程或研究生教育。现实中,哲学本科生课程适于行政(如思政,不过大学毕业好像太嫩,搞不定工人阶级吧)、军校和党校、师范教育(作为政教还挺热门,也算实用)。不过,国内连像样的哲学家都没有,由此可见,大学里能有什么真正的哲学研究?!哲学博士?这是一种浪费,请些考研专家就可以了,30分钟就可以倒背如流的不二法门,我们的大学哲学教育,我怀疑误人子弟。那些赶时髦的“应用哲学”专业以及有跨学科色彩的科技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虽然理论上与一般哲学不应有什么区别,姑且算哲学系的生存之道罢。
  我一开始就是学哲学的,结果误上贼船。一开始对马克思感兴趣,结果发现其实对马克思来讲,历史和经济学(晚期包括人类学)更重要,连马克思最初还是学法律的!后来读研学西方哲学试图搞清马克思背后的黑格尔、康德,发现当代的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虽然更有意思,却是从数学、物理学、语言学问题作为源头的,尽管晚近哲学家就与其他学科领域关系更近些,但对我来说反正都是与在哲学系的教育无关,一样只有旁边看热闹的份儿。对于少数喜欢外语的人或是对古典文学、历史有兴趣的人或可搞些可疑的哲学史研究、翻译,我就没什么兴趣了。听起来有些改革开放色彩的外国哲学专业恐怕是最齐全的新中国哲学教育的牺牲品:从大学、研究生到博士毕业几乎白费。
  受够教育的摧残,我不过还是喜欢哲学,心态就像上大学前一样。从感兴趣的问题出发,现在尽量弥补教育的知识结构缺陷,探究当代一些独创性作者的思想,哲学也算人生一大乐趣,不过打死我也不会再来一遍这种倒霉的教育了。
  说到哲学书,从问题出发的入门书算一类,类似麦克米兰哲学丛书,包括道德哲学、知识论、宗教哲学。。。很多本,国内基本上都引进了。哲学名著对于初学者可读不多,但读原著是必要的,至少可以选择哲学史著作文选参以介绍性著作,可以尝试对自己可以读懂的哲学家著作(或片断)反复琢磨并找来专门的研究著作(应该是很多的)。无论读什么书、文章,都要善于提出问题,看完与否看多看少并不重要;另外经常几个人一起讨论基本概念交流自己的思想进展是健康、持久的哲学兴趣的途径,古希腊哲学家开创的讨论学问方式其实是现代科学和大学体制的据以建立的基础。关注问题



大家觉得对个人影响最大的哲学书是哪一本?

我觉得哲学主要还是靠阅读一些经典的著作才能入门,但每个人对此的选择却有偶然性,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半部论语治天下,呵呵。
偶是《存在与时间》,花了一暑假看,几乎刻在脑子里了,以后觉得看别的就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哲学书是什么?只要你觉得是就行
最近看了部瑞典拍的《苏菲的世界》(电影),根据一本哲学读物改编,无论书还是电影都属于畅销之列(哪怕是国内的大学生中。我看不出哲学有门庭冷落的宿命,不过毕竟现实还是有些冷门的迹象。我想和教育体制有关,现在的学生既不读中国传统经典,对西方的经典也接触的少。苏菲的世界感觉是给中学生看的,欧美的中学尤其是贵族学校,古典哲学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是基本常识,我接触一个留学生说他们中学就学过拉丁文的《形而上学》。
《存在与时间》就是接着《形而上学》谈本体论问题。亚氏时代的哲学是知识的总汇,形而上学关注知识的体系、基本概念,试图解决最终的宇宙源泉、实体(本质)问题,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解释实体概念不可能由哲学来给出答案,形而上学主要的任务是对存在的追问,对存在的意义以及意识的本质结构进行先验的描述,先验概念源自康德,康德认为哲学研究对象是知识的先验根据,并纠正经验与先验领域混淆的超验学说造成的哲学伪问题,论证道德规范的基础。另一些哲学家如分析哲学家认为可以作为知识的先验的结构的只能是逻辑规律,哲学应该致力于研究逻辑和符号体系澄清伪哲学问题,为科学的发展提供基本概念分析和逻辑工具。这些人讥笑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同义反复和伪问题,但海德格尔对20世纪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形而上学和神学问题再次恢复了哲学的中心地位。海德格尔对理解西方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明的未来走向有很大的启发。科学和心理学、社会科学越发重视海德格尔提出的生存在于诠释的基础本体论概念,这说明哲学、科学、神学在当代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知识传统而相互影响。闭门造车听到哲学就闪的人迟早也会隐约受某种哲学影响,比如那些热门的励志书籍,多少是某种庸俗的市侩意识与哲学理论混杂的产物。专业哲学不像某些“哲学科学”的政治宣传那样不可一世,它像一个思想的家园,是信仰与心灵的休憩场所,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术。开卷有益,但愿诸位都能遵照古训,日三省吾身,视哲学为生活中的盐,不多不少,适中就行。

参见http://forum.blogchina.com/viewtopic.php?t=8529&start=0&postdays=0&postorder=asc&highlight=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