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洋过海赴美之路

飘洋过海为您提供1>如何成功签证移民USA;出国前准备工作(过海关,登机,离境,入境...); 在美国职业发展的信息
正文

教育部正面临高校录取丑闻:高考是最后的公平吗?

(2006-09-09 14:16:36) 下一个
教育部正面临高校录取丑闻:高考是最后的公平吗?
新闻来源: 中国青年报

暑假期间,东北某高校部分教职工因不满学校在今年的招生中对其子女的优惠政策作出改革,集体向校方抗议,提出“要公平、要公正、要上学”,要求学校对其子女予以大幅度降分录取。事件发生后,在校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使高校降分录取本校子弟这一半公开的秘密更加公开化。

笔者通过对多所高校的采访了解到,高校降分录取本校子弟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教育部的政策和社会上的指责,使高校的“内部照顾”政策举步维艰。但来自学校内部教职工的压力,却又让高校完全取消这一政策困难重重。

往年东北某高校录取本校子弟比其他考生低上百分

上述的东北某高校所在省今年的一本分数线为理工类570分,文史类550分。而该校第一批在本省的最低分数线,理工类为593分,文史类为579分,分别比省一本线高出23分和29分。

据该校一名知情人士透露,“我省的二本线史类科理工类都是480分,本校教职工的要求是,凡是够480分的,校方都要录取,不录取就是不公平,就是不公正。”

如果按照教职工的要求予以录取其子女的话,也就意味着部分教职工子女能以降低上百分的高考分数,获得与其他考生同样的录取资格。

据知情人士透露,往年该校的教职工没有进行过抗议,就是因为往年该校都是按照二本线对学校子弟进行招生的。而导致教职工今年发起抗议的直接原因,据说是学校只争取到一本线下20分录取的照顾政策。较往年而言,学校子弟的录取分数线大幅度提高,致使按照往年政策可以入学的部分本校子弟无法进入该校。

“由于学校规模较大,不单是教师子女,连该校后勤工作人员及附属医院的工作人员的子女,都要求享受这一政策。因此,这一规定可以影响上百人之多。甚至一部分教职工子女连二本线都没有达到,也要求享受这一照顾。”该知情人说。

该校许多原不知情的学子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不禁哗然。有学生在网上惊呼:480=593!大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大学不是××大学子弟的大学,是全国人民的大学。那么低的分,凭什么就能上别人辛辛苦苦才考上的大学?山沟里的孩子怎么办?

更有同学评价认为:本校子弟如此实现了大学梦,这是对整个教育制度公平性的挑战。

诸多高校都有类似的内部照顾政策

“这所学校反映的情况并不是个案,高校降分录取本校子弟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甚至在一些高校的招生章程中也有体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罗立祝告诉笔者。

在他的提示下,笔者查阅了许多所高校的招生章程,果然发现有不少高校明文标注了这种“内部照顾”政策。

在南京××大学2006年招生章程第三部分“选择性招生录取原则和办法”中,“选择录取本校相关学科带头人和为本校发展作出较大贡献人士的子女”就赫然在列。

南京××大学2006年江苏省招生章程中,“为本校事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人士的子女和本校学科带头人子女”与“烈士子女”等其他降分录取对象一起,同列在“选择性招生计划的录取原则”之中。

福建某大学2006年招生章程第八款“录取原则”第七项如此规定:在各省招生办投档的范围内,凡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本校教职工(含离退休人员)、联合办学单位在职职工的子女可给予专业志愿照顾录取(级差20分以内)。

此外,笔者还在徐州××大学、××大学、南京×××大学、江苏省××师范学院等高校的2006年招生章程中,发现了类似的规定。

笔者发现,在前些年,类似的规定在各高校的招生章程中更为普遍,如2003年华中××大学招生章程中,“录取原则”一项规定:“对于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本校教职工子女,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经学校招生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并报省级招生委员会批准,在录取时给予适当照顾”。但此后该校的招生章程取消了这一条款。

教职工认为降分录取其子女是理所应当的福利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高校的教职工把子女优先录取入本校学习,看成是一种理所应当拥有的福利。

东北某校提高对本校子弟的录取门槛后,该校一名职工承认,这件事并没有错,因为降分录取确实是不公平的。“但是,这种照顾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学校突然决定不照顾了,这很不合情理”。

也有该校教职工表示了不理解,现在还有一些一本院校仍在按二本线照顾本校子弟,为什么我们学校要取消?

笔者了解到,有这种想法的不止是这一所高校的教职工。2005年,湖北省教育厅规定“高校教职工子弟不再享受照顾”后,有教职工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时上书表示:“各行各业都有对自己的福利和对子女的照顾。石油部门烧气不要钱,电力部门用电不要钱,金融部门全家老少全在一个单位工作,所享受的待遇是其他行业望尘莫及的。我们高校没有什么其他福利可言,惟一有的就是可以挖掘教育资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某部属高校招生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由于今年该校对本校子弟的降分录取要求更为严格,部分教职工的意见很大。“有教职工扬言,为了子女的教育问题,要跳槽到其他能降分录取他们子女的高校去,好像他们子女上大学是想当然的福利一样。”

校方为稳定教师队伍,四处活动为本校子弟联系好学校

“事实上,对于我国任何一所高校而言,本校教职工子女升学都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伤脑筋的事。对于我们招生部门而言,则是最头痛的事。”南方某高校一名招生办副主任表示。

他说,每年无论有多少教职工子女参加高考,学生工作部或者校工会都要组织进行登记,等高考成绩一出来,学校领导和招生办都会马上为这批考生想办法,争取较好的录取机会。“如果本校子弟没能录取到好学校,就会怨言四起”。

笔者在北京某校2002年招生工作总结中也看到,该校招生工作部门将教职工子女上大学当作了一项重点工作:

“每年我校都有许多教职工的子女和亲属参加高考,作为学校的招生职能部门,我们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条件和专业优势,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今年我们在学生工作部部长××老师的亲自安排下,设计了我校教职工子女高考登记表,在招生期间,积极与各省市招办和兄弟院校联系沟通,为他们争取录取机会,使今年我校的教职工子女大部分都考上了比较满意的学校和专业”。

而广州某高校的招生就业处在2004年高考录取工作结束后,也作了这样的总结:“今年经校工会登记的参加高考的教职工子女共有41人,学校领导和招生办十分重视,使今年的教职工子弟全部被录取,且大部分都录取到比较理想的院校。”该总结透露,录取到该校及其二级学院的有19人。

西北某高校的一位教师说,在该校的一次教代会上,许多代表提出:学校提出四个留人,其中之一就是感情留人,学校应把感情留人落到实处。建议对当年参加高考的学校教职工子女,只要达到省重点录取线,学校就应予以录取,并在选专业时给予照顾。结果这项意见被校方采纳,在随后的高考中得到了落实。“学校认为这对稳定教师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迫于压力,高校不得不提高本校子弟入学门槛

近些年来,教育部加强了高招管理工作,推行高招“阳光工程”及“六公开”、“六不准”政策,并加大了对高招的监察监督。

2005年,《教育部关于实行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中,明确表示“谁主管,谁负责”,“对违反高校招生、考试管理规定的行为,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作出行政处罚;构成违纪的,依照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追究纪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教育部在《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等文件中,也多次规定,“高等学校不得降低录取标准指名录取考生,并负责处理因调整计划使用不当造成的遗留问题。”

正是因为这些规定和要求,高校对本校子弟降分录取的压力和风险也越来越大。近些年来,许多学校对本校子弟入学都抬高了门槛。

在教育部网站上,笔者看到,教育部有关人士在总结2005年高校招生工作时就曾提到:“十余个省市取消了省级收费政策,取消了对部门系统子女的照顾。一些省级招办向社会作出庄严承诺,‘不在政策外降一分,不在政策外特批一人’。”

内蒙古某高校在一份名为《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监督办法>实施细则》中规定,“受照顾的本校教职工子女的录取名单,须经学校招生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决定,并由主管校领导、招生管理部门和招生监察办公室负责人签署意见”。

某重点高校的招生工作人员则表示,他们的策略是与所在城市的一个二本院校合作,“他们学校是属于电力和交通系统的专业院校,就业前景很不错,我校教职工愿意将子女送到那去读书,因此渐渐形成了合作。他们学校的教职工子女,在一本线基础上下降20分可以录取进入我校,而我校子弟按政策进不了本校的,则可以在二本线基础上下降20分录取到他们学校。如此一来,学校教职工的怨言就少多了。”

某省教育厅纪检监察处工作人员表示,高校降分录取本校子弟是正常现象

2006年6月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格审查普通高校招生章程的紧急通知》规定,“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对高等学校报送的招生章程及招生专业、计划等要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凡发现与国家规定相抵触或内容不实的,要求并督促学校及时改正”。

但通知到了地方以后实际的执行情况如何?笔者在电话采访东南某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和纪检监察处时发现,这种监管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该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的相关人士表示,“各高等学校对所制订的招生章程主要是自查,我们并没有进行过多的审查”。他表示,将针对笔者反映的情况进行审查。

而纪检监察处的工作人员则表示,高校降分录取本校子弟是“正常现象,各个省都有这样的情况,没有违反规定”。

这种行业特权要破除

对于高校降分录取本校子弟的现象,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非常不公平的,违背了高考公平公正的精神,是极大的行业不正之风”。

中南地区某高校一位教师的儿子今年参加高考,成绩不理想,这位教师也找了学校领导要求照顾。他表示,他本不愿意这样做,但学校其他参加今年高考的教职工都去找了,他不去找,一方面怕被人认为“软弱”,另一方面也怕儿子有意见。

但他认为,这种行业特权一定要破除,“如果一碗水端平了,相信谁也没意见。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行业特权,这种特权不破除,难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